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地震灾害及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专业课。 对于多地震的我国,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9%。历次强震经验表 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因为房屋破坏和工程结构倒塌引起的,造成地震 灾害的是工程结构而不是地震本身。因此,对各类工程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 性能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为此学习本课程有关抗震设防原则,具体措施和结构抗震 设计理论,不仅是对《钢筋砼设计》《砌体结构》等先修课程理论完善、充实、提高,更是 安全、合理地设计各种建筑结构最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掌握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 应计算方法及各类常见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方法,使学生今后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及房 地产经营管理均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了解地震成因、震级、烈度和房屋抗震设防标准和抗震基本原则,以及场 地土分类和动力特征,建筑构地的选择和地基础抗震设计方法:掌握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及 常见结构房屋(多层砌体结构,钢筋砼桥梁结构,单层钢筋砼柱厂房)的结构布置,抗震设计 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地震灾害及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专业课。 对于多地震的我国,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79%。历次强震经验表 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因为房屋破坏和工程结构倒塌引起的,造成地震 灾害的是工程结构而不是地震本身。因此,对各类工程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 性能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为此学习本课程有关抗震设防原则,具体措施和结构抗震 设计理论,不仅是对《钢筋砼设计》《砌体结构》等先修课程理论完善、充实、提高,更是 安全、合理地设计各种建筑结构最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掌握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 应计算方法及各类常见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方法,使学生今后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及房 地产经营管理均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了解地震成因、震级、烈度和房屋抗震设防标准和抗震基本原则, 以及场 地土分类和动力特征,建筑构地的选择和地基础抗震设计方法;掌握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及 常见结构房屋(多层砌体结构,钢筋砼桥梁结构,单层钢筋砼柱厂房)的结构布置,抗震设计 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
第一章绪论 一、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地震与地震动的基本知识,介绍世界及我国的地震活动性以及近期的世界 地震活动情况,同时综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地表破坏及其给工程结构所造成的破坏。介绍了我 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中的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计方法以及抗震设 计的基本要求等。 二、主要知识点 1.地震的分类:地震波的类别和特点:震级和烈度的概念、意义:地震区划与地震影 响以及地震的一些常用术语。 2.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情况。 3.地震震害。 4.结构的抗震设防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和原则。 2.掌握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要求。 3.了解地震成因、分布、地震波形式、震级、烈度以及地震波的主要特性及其在工程中 的应用 4根据思考题来理解、复习授课内容。 四、考核知识点 1.地震按成因划分的类型,地震序列的概念,地震波的类别和特点: 2.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3.抗震设防的目标和方法: 4.抗震设计的类别和设防标准。 五、主要知识点补充解释 1.地展的分类 (1)地震按成因可划分为:
第一章 绪 论 一、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地震与地震动的基本知识,介绍世界及我国的地震活动性以及近期的世界 地震活动情况,同时综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地表破坏及其给工程结构所造成的破坏。介绍了我 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计方法以及抗震设 计的基本要求等。 二、主要知识点 1. 地震的分类;地震波的类别和特点;震级和烈度的概念、意义;地震区划与地震影 响以及地震的一些常用术语。 2. 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情况。 3. 地震震害。 4. 结构的抗震设防。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和原则。 2.掌握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要求。 3.了解地震成因、分布、地震波形式、震级、烈度以及地震波的主要特性及其在工程中 的应用 4.根据思考题来理解、复习授课内容。 四、考核知识点 1. 地震按成因划分的类型,地震序列的概念,地震波的类别和特点; 2. 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3. 抗震设防的目标和方法; 4. 抗震设计的类别和设防标准。 五、主要知识点补充解释 1. 地震的分类 (1) 地震按成因可划分为: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 震,其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断层说和板块说。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出地面而引起的地震。在我国很少见。 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等突然发生大规模的陷落和崩塌时所引起小范围内 地面震动,这类地震很少造成破坏,其震级也较小。 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面震动。 (2)地震按地震序列分: 主震型 震群型(多发型) 孤立型(单发型) 地震序列指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 地震。 地震序列的认识和判别对预报地震和防御地震都很重要。 (3)地震按震源的深浅不同,可分为: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km以内: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范围内: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km 2、构造地震的形成,分布 (1).形成原因:按照地质学上“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岩石层不是一块整体,而 是由“欧亚板块”“美州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州板块”和“南极板块”这六 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由于它们的边界是相互制约的,所以板块间必于张伸、挤压、剪 切状态,而造成这些大板块的交界地区产生构造地震。 (2).世界地震活动的分布。 将一段时间内世界地震的震中绘到地图上,便可得震中分布图,地震上的主要地震带有 两条。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沿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至日本列岛,再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印尼,新几内亚,到新西 兰,这一地震带活动性最强,世界上75%的地震发生在这一带上。 ②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 震,其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断层说和板块说。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出地面而引起的地震。在我国很少见。 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等突然发生大规模的陷落和崩塌时所引起小范围内 地面震动,这类地震很少造成破坏,其震级也较小。 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面震动。 (2) 地震按地震序列分: 主震型 震群型(多发型) 孤立型(单发型) 地震序列指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 地震。 地震序列的认识和判别对预报地震和防御地震都很重要。 (3) 地震按震源的深浅不同,可分为: ·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 70km 以内; ·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 70~300km 范围内; ·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 300km 2、构造地震的形成,分布 (1).形成原因:按照地质学上“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岩石层不是一块整体,而 是由“欧亚板块”“美州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州板块”和“南极板块”这六 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由于它们的边界是相互制约的,所以板块间必于张伸、挤压、剪 切状态,而造成这些大板块的交界地区产生构造地震。 (2).世界地震活动的分布。 将一段时间内世界地震的震中绘到地图上,便可得震中分布图,地震上的主要地震带有 两条。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沿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至日本列岛,再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印尼,新几内亚,到新西 兰,这一地震带活动性最强,世界上 75%的地震发生在这一带上。 ②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从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经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印度北部,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尼,与太 平洋带相接。 (3).我国地震分布情况一一处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①台湾有及西藏西南属于世界两大地震带。 ②其余地区是较明显的西部强,东部弱的特点。 ③个别省份如浙江,江西很少发生地震,其它地区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破坏性地震。 3.地震波 (1)概念: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就是地 震波。 (2)分类: 纵波〔压缩波、硫密波) 体波了 横波〔剪切波) ,瑞雷波(R波) 面波 (洛夫被(L波) 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剪切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而面 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簸又产生左右摇晃,一般是剪切波和面波都到达时振动最为湍 烈。 4。地展强度 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1)震级: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 地震震级M为: M=lg A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也是表示地震强度大小的指标,所以一次地震只有 一个震级。 震级分类: ·微震:小于2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2一4级地震:
从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经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印度北部,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尼,与太 平洋带相接。 (3).我国地震分布情况——处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①台湾有及西藏西南属于世界两大地震带。 ②其余地区是较明显的西部强,东部弱的特点。 ③个别省份如浙江,江西很少发生地震,其它地区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破坏性地震。 3. 地震波 (1) 概念: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就是地 震波。 (2) 分类: 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剪切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而面 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簸又产生左右摇晃,一般是剪切波和面波都到达时振动最为激 烈。 4。 地震强度 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1) 震级;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 地震震级M为: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也是表示地震强度大小的指标,所以一次地震只有 一个震级。 震级分类: · 微震:小于2级的地震; · 有感地震:2~4级地震;
·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强烈地震(大震):7级以上 ·特大地震:8级以上。 (2)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离震中愈远,地震烈度就愈低。 (3)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值。 5.建筑抗展设防分类,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同一地区各类建筑物遭受到地震破坏时所产生的后果,(从经济、政治、社会影响上予 以估量),新规范规定 甲类建筑一一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一一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消防、急救、供电、水、 电讯、广播、教有等。 丙类建筑一一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一一抗震次要建筑。 (2、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的含义: 厂地震作用 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包括了抗震承载力计算 抗震措施 抗震设防标准一一衡量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在一般情况下,设防烈度是采用基本 烈度。 ①地震作用计算 甲类建筑一一按地震安全性评估结果确定: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乙类建筑一一应符合要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 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 强烈地震(大震):7级以上; · 特大地震:8级以上。 (2)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离震中愈远,地震烈度就愈低。 (3) 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是指在 50 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烈度 值。 5.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同一地区各类建筑物遭受到地震破坏时所产生的后果,(从经济、政治、社会影响上予 以估量),新规范规定: 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消防、急救、供电、水、 电讯、广播、教育等。 丙类建筑——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抗震次要建筑。 (2)、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的含义: 地震作用 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包括 抗震承载力计算 抗震措施 抗震设防标准——衡量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在一般情况下,设防烈度是采用基本 烈度。 ①地震作用计算 甲类建筑——按地震安全性评估结果确定;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乙类建筑——应符合要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