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类建筑一一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丁类建筑—一一般情况下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②抗震承载力计算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扭转地震作用计算 ③抗震措施 (3、抗震设防目标 一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规范》提出“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水准一一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 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一一小震不坏。 第二水准一一在遭受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有损失(但 不致于危及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的安全),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能继 续使用一一中震可修。 第三水准一一在遣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 生危及人民生命的严重破坏一一大震不倒。 具体做法上采用二阶段设计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 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可用弹性体系动力理论,来进行地震应力分析,以 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 要求。 6。建筑结构抗展设计方法 为了实现3个烈度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规范》提出了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弹性设计方法,承载力和弹性变形计算: 第二阶段:弹塑性设计方法,弹塑性变形验算。 7.抗展建筑的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
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②抗震承载力计算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扭转地震作用计算 ③抗震措施: (3)、抗震设防目标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规范》提出“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 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小震不坏。 第二水准——在遭受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有损失(但 不致于危及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的安全),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能继 续使用——中震可修。 第三水准——在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 生危及人民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 具体做法上采用二阶段设计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 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可用弹性体系动力理论,来进行地震应力分析,以 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 要求。 6.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为了实现3个烈度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规范》提出了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弹性设计方法,承载力和弹性变形计算; 第二阶段:弹塑性设计方法,弹塑性变形验算。 7. 抗震建筑的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
是构造良好结构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1)、场地与地基 ①.区分不同场地对建筑物的影响。 ②.尽可能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不宜在危险地段建筑甲、乙、丙类建筑, ③.地震周期=场地周期-建筑物周期 共振 类共振 (2)、结构布置应满足质量,刚度均匀分布的要求: ①.建筑平面,立面简单,对称,尽可能使质量中心而刚度中心重合一一否则将产生扭 转,和薄弱层。 ②.建筑平面,立面平面布置较复杂时,应采用防震缝,将建筑自基础以上分开、分割 成比较规则的结构单元。 ③。综合考虑结构变形而刚度之间关系: 结构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组成结构的构件及其连接的延性水平。 结构而构件应满足:强度好,刚度适当,整体性好,延性强。 延性率数H=极限变形A。 变形A ④.结构体系应具备必要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结构体系应同时满足了承载能力门→耗能≤力 变形能力 8.建筑的抗展设防类别 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抗震规范》将建筑物分 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一一设防烈度6一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要求。设防 烈度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要求。 乙类建筑一一设防烈度6~8度时,应符合本地震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要求,设防 烈度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 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丙类建筑一一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一一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
是构造良好结构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1)、场地与地基 ①.区分不同场地对建筑物的影响。 ②.尽可能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不宜在危险地段建筑甲、乙、丙类建筑。 ③.地震周期 = 场地周期 = 建筑物周期 共振 类共振 (2)、结构布置应满足质量,刚度均匀分布的要求: ①.建筑平面,立面简单,对称,尽可能使质量中心而刚度中心重合——否则将产生扭 转,和薄弱层。 ②.建筑平面,立面平面布置较复杂时,应采用防震缝,将建筑自基础以上分开、分割 成比较规则的结构单元。 ③.综合考虑结构变形而刚度之间关系: 结构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组成结构的构件及其连接的延性水平。 结构而构件应满足:强度好,刚度适当,整体性好,延性强。 延性率数 y u = 变形 极限变形 ④.结构体系应具备必要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结构体系应同时满足 8. 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 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抗震规范》将建筑物分 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设防烈度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 1 度;要求。设防 烈度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要求。 乙类建筑——设防烈度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震抗震设防烈度提高 1 度;要求,设防 烈度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 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 承载能力 耗能≤力 变形能力
不能降低。 9.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规范》规定:对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 性评价结构确定: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一8度时,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 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一般情况下,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 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的要求采用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 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另有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10、建筑抗展设计的基本要求 慨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 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合理的建筑结 构体系选择: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 参数设计:地震作用计算:构件强度验算:结构变形验算
不能降低。 9. 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规范》规定:对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 性评价结构确定;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 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一般情况下, 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 度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的要求采用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 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应降低。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除另有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10、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慨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 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合理的建筑结 构体系选择;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 参数设计:地震作用计算;构件强度验算;结构变形验算
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一、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①建筑场地、场地土及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基本概念:②场地土类型 和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③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一般原则:④地基士液化 的原因及危苦,场地士液化的判别方法,可液化地基和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以及桩基杭震设 计的基本方法等。这些都是建筑杭震设计和减轻建筑物地震灾害的基本知识,学习时应深刻 理解其本质,以便为后续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主要知识点 1.建筑场地分类:场地选择 2.天然地基与基础的抗震验算: 3.液化土与软土地基: 三、敦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你将能够: 1.了解:建筑地段的划分:场地引起的震害:液化的危害: 2.理解:场地的基本概念:液化的含义:可液化地基和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 3。掌握:建筑地段选择的原则: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验算的 般原则:液化的判别:抗液化的措施。 四、考核知识点 1.场地的类别划分: 2.天然地基与基础的抗震验算 3.液化的概念,液化土的判别,可液化地基与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 五、主要知识点林充解释 1.建筑地段的选择 (1)建筑地段的划分: 为了合理地选择建筑场地以达到诚轻建筑物震害的目的,《抗震规范》按场地上
第二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一、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 ① 建筑场地、场地土及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基本概念; ② 场地土类型 和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 ③ 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一般原则; ④ 地基土液化 的原因及危害,场地土液化的判别方法,可液化地基和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以及桩基杭震设 计的基本方法等。这些都是建筑杭震设计和减轻建筑物地震灾害的基本知识,学习时应深刻 理解其本质,以便为后续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主要知识点 1. 建筑场地分类;场地选择; 2. 天然地基与基础的抗震验算; 3. 液化土与软土地基; 三、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你将能够: 1. 了解:建筑地段的划分;场地引起的震害;液化的危害; 2. 理解:场地的基本概念;液化的含义;可液化地基和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 3. 掌握:建筑地段选择的原则;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验算的一 般原则;液化的判别;抗液化的措施。 四、考核知识点 1.场地的类别划分; 2.天然地基与基础的抗震验算; 3.液化的概念,液化土的判别,可液化地基与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 五、主要知识点补充解释 1. 建筑地段的选择 (1) 建筑地段的划分: 为了合理地选择建筑场地以达到减轻建筑物震害的目的, 《 抗震规范 》 按场地上
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2)场地选择的原则: 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不在危险地 段建设。 2.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 (1)场地覆盖层厚度: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土层顶面: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下卧土层,且 下卧土层的剪切波速不小于400/s时,可按地面至该下卧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剪切波速 大于500加/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 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②》场地类别:场地类别限据士层等效第切流速3-马和场地园盖层层度划分为 4类。 3.天然地基与基础的抗展验算: (1)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验算的建筑: ①砌体房屋: ②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一般的单层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和 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及与其基础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③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2)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验算 规范规定: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p≤f;Pam≤12fag;寸ax=5,·fa P一一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 Px一一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 ∫一一调整后的地基土抗震承载力: S一一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了。一一深宽修正后的地基土静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
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2) 场地选择的原则: 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不在危险地 段建设。 2. 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 (1) 场地覆盖层厚度: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 500m/s 的土层顶面;当地面 5m 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 2.5 倍的下卧土层,且 下卧土层的剪切波速不小于 400m/s 时,可按地面至该下卧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剪切波速 大于 500m/s 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 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2) 场地类别:场地类别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0 d Vse t = ;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 4类。 3. 天然地基与基础的抗震验算: (1) 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验算的建筑: ① 砌体房屋; ②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一般的单层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和 不超过 8 层且高度在 25m 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及与其基础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③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2) 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验算 规范规定: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 ——调整后的地基土抗震承载力;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深宽修正后的地基土静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