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答:略。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 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 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 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 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 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 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 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 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 (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 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 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 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 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 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 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 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 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6 5.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答:略。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 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 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 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 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 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 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 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 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 (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 山 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 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 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 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 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 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 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 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 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课文分析]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 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 “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 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 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 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 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 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 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 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 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 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重点字词 1、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青天、天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3、往来屑屑(匆匆) 4、一切鸟有惟危楼一座(同“无”)(高) 5、连亘六七里(连绵不断) 6、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人)(靠着) 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同“才”) 8、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突然)(于是) 9、见山上人烟市肆(店铺) 10、尘气莽荞然、城市依稀而已(广大)(隐隐约约) 二、重点句子。 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译:(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 现)“山市”了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7 [课文分析]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 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 “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 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 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 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 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 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 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 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 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 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一、重点字词: 1、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2、 高插青冥、相顾惊疑(青天、天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3、往来屑屑 (匆匆) 4、 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同“无”)(高) 5、 连亘六七里 (连绵不断) 6、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人)(靠着) 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同“才”) 8、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突然)(于是) 9、见山上人烟市肆(店铺) 10、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广大)(隐隐约约) 二、重点句子。 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译:(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 现)“山市”了。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译: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译: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 不相同。 4、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译:突然间变得像拳头、像豆粒,于是什么都看不见了。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 答: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无何,……:未几,……;忽大风起……:既 而风定天清,逾时,……;倏忽如拳如豆……。 2.文中描述的蜃景若以“风起”为界,前后的蜃景变化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前者孤塔耸立,少顷换一幅图景,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增加的:;后者五座 楼的情景,逐渐变化,依次消失,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减小的。 3.文中将“山市”称为“鬼市”,对此,你怎样认识? 答:作者在他那个时代,还不会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形成的现象,所以 在文中将此幻象称为“鬼市”是可以理解的。(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 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 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 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 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 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 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 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 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 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 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 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 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 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8 译: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译: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 不相同。 4、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译:突然间变得像拳头、像豆粒,于是什么都看不见了。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 答: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无何,…… ;未几,……;忽大风起…… ;既 而风定天清,逾时,……;倏忽如拳如豆……。 2.文中描述的蜃景若以“风起”为界,前后的蜃景变化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前者孤塔耸立,少顷换一幅图景,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增加的;后者五座 楼的情景,逐渐变化,依次消失,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减小的。 3.文中将“山市”称为“鬼市”,对此,你怎样认识? 答:作者在他那个时代,还不会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形成的现象,所以 在文中将此幻象称为“鬼市”是可以理解的。(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 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 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 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 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 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 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 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 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 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 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 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 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 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 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4、《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 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 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课文分析]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 概念。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 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是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 写出,末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 而知。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优点。 《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 种好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 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而不见太丘,这是客 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 了对话的地点。写法与前一则相同 、重点字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片刻。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去:离开。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定。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集会)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9 4、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 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 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课文分析]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 概念。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 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 8 卷,按内容分为 36 门。 《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是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 写出,末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 而知。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优点。 《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 种好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 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而不见太丘,这是客 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 了对话的地点。写法与前一则相同。 一、重点字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 (“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集:集会) 二、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 家的大门。 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我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 柳絮”飘飘扬扬的样子,极似雪花飘落的神态。(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 2.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 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融洽、欢快、轻松等家庭氛围。(答出两点即可) 文中“儿女”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元方入门不顾表示了他的什么态度? 答: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答: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略) 5.“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略) 6.你认为元方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 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 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 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 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碰头。正 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来 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当时正在家门外做游戏。那人问元方:“你 的父亲在家吗?”陈元方回答说:“等您很长时间都不来,他已经走了。”客人便发 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 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 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0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 家的大门。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我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 “柳絮”飘飘扬扬的样子,极似雪花飘落的神态。(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 2. 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 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融洽、欢快、轻松等家庭氛围。(答出两点即可) 文中“儿女”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元方入门不顾表示了他的什么态度? 答: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答: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略) 5.“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略) 6.你认为元方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 人。 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 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 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 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碰头。正 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来 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当时正在家门外做游戏。那人问元方:“你 的父亲在家吗?”陈元方回答说:“等您很长时间都不来,他已经走了。”客人便发 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 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 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