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 送魏万之京 第 组
送魏万之京— 李颀 第一小组
李颀 李颀(690-751)唐朝诗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 子弟,倾财破产。后立志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南许昌 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年)考取进士,曾任 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他一生 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 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 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 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丛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土分密切的“忘 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陌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李颀 李颀(690-751) 唐朝诗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 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 子弟,倾财破产。后立志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南许昌) 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 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他一生 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 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 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 《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 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 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眶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嵁慈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奠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 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 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说一说 “渡”字的理解 魏万乘着微霜渡河而来 渡 胙夜微霜渡河而来把霜拟人化了,写 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氡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 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 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 “渡”字的理解 说一说 渡 魏万乘着微霜渡河而来 昨夜微霜渡河而来把霜拟人化了,写 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 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 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 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 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 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 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 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 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 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 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 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 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 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 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 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 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 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 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