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塔影中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初三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组是(2分) A.屏障( zhang)混淆(ydo) B.彭湃(pai)瞠目结舌( cheng) C.狡黠(xia)舐犊之情(shi) D.诘责(jie)处心积虑(ch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A.对灾区人民,政府急需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然后组织他们搞生产自救。 B.在新居,我把你赠送的电子台历摆在了天天面面相觑的写字台上。 C.2010年,我国西南部遭遇了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旱灾,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灾救灾的 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D.旁边的那匹野马微微昂着头,表现出一种轻捷的神情,这种神情又与它颈部的美相得 益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在生活和工作中,他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B.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C.从这些小事,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D.互联网凭借顶尖的技术,全面呈现圣火传递的盛况十分精彩。 4.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 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A.书:写有字的布条 C.怪:奇怪 D.往往:到处 5.下面对文学名著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岀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了当时英 国统治阶层的腐败和罪恶 B.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三大名人分别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 C.《西游记》中,唐僧在五行山下收孙悟空,在流沙河收猪八戒,路经高老庄收沙僧为徒
无锡市塔影中学 2009—2010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初三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共 12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组是(2 分) A.屏障(zhàng) 混淆( yáo ) B.彭湃(pài) 瞠目结舌(chēng) C.狡黠(xiá) 舐犊之情(shì) D.诘责(jié) 处心积虑(chǜ)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 分) A.对灾区人民,政府急需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然后组织他们搞生产自救。 B. 在新居,我把你赠送的电子台历摆在了天天面面相觑 ....的写字台上。 C. 2010 年,我国西南部遭遇了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旱灾,只要你设身处地 ....,到抗灾救灾的 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D. 旁边的那匹野马微微昂着头,表现出一种轻捷的神情,这种神情又与它颈部的美相得.. 益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 分) A. 在生活和工作中,他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B. 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C. 从这些小事,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D. 互联网凭借顶尖的技术,全面呈现圣火传递的盛况十分精彩。 4.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 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A. 书:写有字的布条 B. 以:“已”,已经 C. 怪:奇怪 D. 往往:到处 5. 下面对文学名著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了当时英 国统治阶层的腐败和罪恶。 B.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三大名人分别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 C.《西游记》中,唐僧在五行山下收孙悟空,在流沙河收猪八戒,路经高老庄收沙僧为徒
从此,师徒四人开始了西天取经的漫漫旅程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 “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2分) 风中的桂花香消散了 。窗外那棵老槐树,不知什么时候有了 黄叶,风一吹,黄叶就 秋天就这样明净又清爽地来了 ③一半轻松,一半明快。 A.菊花的清香又飘起旋落在窗台上宛如我的心情 B.清香的菊花又飘起在窗台上旋落我的心情也如此 C.菊花的清香又飘起旋落在窗台上我的心情也如此 D.清香的菊花又飘起在窗台上旋落宛如我的心情 阅读与欣赏(共50分) (一)(3分) 7.对下面诗歌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A.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远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B.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叶黄落,花凋零,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 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C.“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 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D.本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因此,我们说这是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8.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 的评价。请你找出该诗句。(1分) (二)(11分) 萧诚自务札翰①,李邕②恒自言别③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
从此,师徒四人开始了西天取经的漫漫旅程。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 “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2 分) 风中的桂花香消散了, ① 。窗外那棵老槐树,不知什么时候有了 黄叶,风一吹,黄叶就 ② 。秋天就这样明净又清爽地来了, ③ 一半轻松,一半明快。 A.菊花的清香又飘起 旋落在窗台上 宛如我的心情 B.清香的菊花又飘起 在窗台上旋落 我的心情也如此 C.菊花的清香又飘起 旋落在窗台上 我的心情也如此 D.清香的菊花又飘起 在窗台上旋落 宛如我的心情 二.阅读与欣赏(共 50 分) (一)(3 分) 7. 对下面诗歌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A.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远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B.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叶黄落,花凋零,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 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C.“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 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D.本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因此,我们说这是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8.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 的评价。请你找出该诗句。(1 分) (二)(11 分) 萧诚自务札翰①,李邕②恒自言别③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
邕辄不许④。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 萧诣邕云:“有右军⑤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⑥。”李邕欣然愿见。萧故迟回⑦旬日, 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固请见,曰:“许而不出,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既至, 李寻绎⑧久,不疑其诈,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 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 “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至床上⑨,曰:“子细⑩看之,亦未能好。”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有删改) [注]①札翰:这里指书法。②李邕:唐代书法家。③别:鉴别。④许:赞扬。⑤右军:即东 晋书法家王羲之。⑥大匠:指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⑦迟回:指拖延。⑧寻绎:这里指反复 研究。⑨床上:指座榻。⑩子细:即仔细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朝夕把玩,令其故暗(陈旧) B.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珍爱 C.许而不出,得非诳乎(答应) D.昨所呈数纸,幼时书(文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必以分人 B.萧疾其掩己 其如土石何 C.许而不出 溪深而鱼肥 D.子细看之 汝心之固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在坐者咸以为然。 ②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 12.结合文中材料,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3分) 三)(6分) 迷雾探踪 (1)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 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淸,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 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 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 等几种
邕辄不许④。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 萧诣邕云:“有右军⑤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⑥。” 李邕欣然愿见。萧故迟回⑦旬日, 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固请见,曰:“许而不出,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既至, 李寻绎⑧久,不疑其诈,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 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 “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至床上⑨,曰:“子细⑩看之,亦未能好。”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有删改) [注]①札翰:这里指书法。②李邕:唐代书法家。③别:鉴别。④许:赞扬。⑤右军:即东 晋书法家王羲之。⑥大匠:指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⑦迟回:指拖延。⑧寻绎:这里指反复 研究。⑨床上:指座榻。⑩子细:即仔细。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朝夕把玩,令其故.暗 (陈旧) B.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珍爱) C.许.而不出,得非诳乎 (答应) D.昨所呈数纸,幼时书.(文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以.呈邕 必以.分人 B.萧疾其.掩己 其.如土石何 C.许而.不出 溪深而.鱼肥 D.子细看之. 汝心之.固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① 在坐者咸以为然。 ② 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 12.结合文中材料,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3 分) (三)(6 分) 迷雾探踪 (1)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 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 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 1——10 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 500 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 等几种
(2)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时,大家总能看到 锅的上方有雾气产生,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 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 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 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 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凌晨时分空气温度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太 阳升起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变成水汽或降落到地面,雾又渐渐消散了。 (3)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 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 赤霉病 (4)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 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 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 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 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5)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 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 为。雾可分为雾区温度高于θ℃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 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 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三、 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 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13.第(1)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第(2)段在说明雾的形成与消散过程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1分) 15、文章在说明雾的危害时,略写了对交通的影响,详写了对人的危害。这样处理详略的理 由是什么?(2分)
(2)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时,大家总能看到 锅的上方有雾气产生,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 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 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 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 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凌晨时分空气温度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太 阳升起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变成水汽或降落到地面,雾又渐渐消散了。 (3)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 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 3 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 赤霉病。 (4)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 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 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 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 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5)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 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 为。雾可分为雾区温度高于 0℃的暖雾和低于 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 的方法: 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 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三、 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 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13.第(1)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14.第(2)段在说明雾的形成与消散过程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1 分) 15、文章在说明雾的危害时,略写了对交通的影响,详写了对人的危害。这样处理详略的理 由是什么?(2 分)
四)(7分)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 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须经过 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②孟于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 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 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 人生经验中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 利器,百炼变成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眀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 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是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 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 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 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修身一—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 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 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有删改) 16.文章开篇讲“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的用意是什么?(2分) 7.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8.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五)(13分) 我的那些花儿 北方的隆冬时节,一朵小花悄悄地开放了,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
(四)(7分) ①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 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须经过 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② 孟于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 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 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 人生经验中得到的实情。谚语 “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 利器,百炼变成钢”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明以上道理。 ③ 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 论语》 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 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是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 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④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 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 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 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 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杨绛《 走到人生边上》 ,有删改) 16.文章开篇讲“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的用意是什么?( 2 分) 17.第② 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8.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分) (五)(13分) 我的那些花儿 北方的隆冬时节,一朵小花悄悄地开放了,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