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三调研考试试卷 语文 2012.5 注意事项 1.本卷分试题和答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试题序号不要搞错 2.全卷答案书写要工整,不要随便涂改。 3.本学科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30分。 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或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风靡(mi)中西合璧(bi) B.狼藉(j1)跌宕(dang)起伏 C.粗犷( kuang)陈词烂(lan)调 D.毋(wu)宁责无旁贷(dai)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延坪岛事件”发生后,朝韩双方各执一词,互相指责 B.“张学友演唱会”来到无锡,附近居民倾巢而出,场面非常壮观。 C.今年春晚,草根明星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的歌声与专业选手一样美轮美奂。 D.某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对闯红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朝汽车撞,总会没事的。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 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干百成峰 A.缥碧:青绿色B.奔:奔马C.负:凭借D.轩邈:高远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B.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 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 C.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 D.“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的实施,不仅拓宽了人才的选拔任用渠道,而且有效遏 制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5.将(1)(4)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 ,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1)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 (2)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 (3)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 (4)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2012 年初三调研考试试卷 语 文 2012.5 注意事项: 1.本卷分试题和答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试题序号不要搞错。 2.全卷答案书写要工整,不要随便涂改。 3.本学科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满分 130 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 l5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或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 风靡(mǐ) 中西合璧(bì) B. 狼藉(jí) 跌宕(dàng)起伏 C. 粗犷(kuàng) 陈词烂(làn)调 D. 毋(wú)宁 责无旁贷(dài)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延坪岛事件”发生后,朝韩双方各执一词 ....,互相指责。 B. “张学友演唱会”来到无锡,附近居民倾巢而出 ....,场面非常壮观。 C. 今年春晚,草根明星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的歌声与专业选手一样美轮美奂 ....。 D. 某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对闯红灯总是不以为然 ....,认为只要不朝汽车撞,总会没事的。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 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A. 缥碧:青绿色 B. 奔:奔马 C. 负:凭借 D. 轩邈:高远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 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B.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 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 C. 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 D. “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的实施,不仅拓宽了人才的选拔任用渠道,而且有效遏 制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5. 将⑴—⑷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 ,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⑴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 ⑵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 ⑶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 ⑷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A.(3)(4)(1)(2) B.(4)(3)(1)(2) C.(4)(1)3)(2)D.(3)(1)2)(4) 6.为下面一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起来强烈倾 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 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岀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 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他指点出来,同 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A.作者不反对倾向诗。 B.很多作家的作品都带有倾向性。 C.作品的倾向性应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 D.作家不应把他所描写的解决社会冲突的办法硬塞给读者 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 (-)(12分)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 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 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干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 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以会日⑧ 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 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 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②厉:磨练。③掾属:下属的官。④谣言:群众反 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⑤猥:众多。⑥叨秽:贪污腐败。⑦简札:指奏章。⑧会日 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 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⑩塞:消弭,平息 7.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土砾凸者为丘 B.以其境过清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 任为清诏使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 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A .⑶⑷⑴⑵ B.⑷⑶⑴⑵ C .⑷⑴⑶⑵ D.⑶⑴⑵⑷ 6. 为下面一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起来强烈倾 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 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 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他指点出来,同 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A. 作者不反对倾向诗。 B. 很多作家的作品都带有倾向性。 C. 作品的倾向性应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 D. 作家不应把他所描写的解决社会冲突的办法硬塞给读者。。 二、阅读与赏析(共 49 分) (一)(12 分)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 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 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 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 以会日⑧ 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 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 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 ②厉:磨练。 ③掾属:下属的官。 ④谣言:群众反 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⑤猥:众多。 ⑥叨秽:贪污腐败。 ⑦简札:指奏章。 ⑧会日: 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 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消弭,平息。 7.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以土砾凸者为丘 B. 以其境过清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 任为清诏使。 B. 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 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 敬仰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2)疑有私故 (3)即自诣狱 (4)引与俱亡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2分) (2)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分) (二)(4分) 夏昼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 日午③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 【注】①南州:指永州。溽〔r)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 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北牖(yωu):北窗。③日午∶中午。④茶臼(j):指捣茶 用的石臼 l1(41)“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②)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说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三)(5分) 哭泣的鲨鱼 ①鲨鱼,常被认为是海洋中最凶猛的动物。多数人相信,鲨鱼是凶残之徒,尤喜食人, 鲨鱼因此背上了十恶不赦的骂名。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鲨鱼是比较温和的,通常不会无故 伤人或杀人,有的甚至会与人类嬉戏。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全世界共有63起鲨鱼无故 攻击人类的报告,其中仅有3人死亡;2003年全世界有55起鲨鱼无故攻击人类的报告 其中只有4人死亡;2006年全世界有78人被鲨鱼攻击。与人类遭到其他动物攻击和意外 事件相比,这只能算少数事件,死亡人数远远小于宠物狗对人类的伤害。美国科学家大卫鲍 德里奇则表示,鲨鱼因误会而伤人的原因往往是人们误入了其领海,威胁到它们进食,或是 打搅了它们的生活。 ②在人们的印象中,认为与燕窝、熊掌等山珍海味齐名的鱼翅(由鲨鱼鳍制成)营养极 其丰富,为补品之最,不少鲨鱼因此被竞相杀戮甚至活体取翅,凄惨死去。要知道,鳍是鲨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 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 敬仰。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⑴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⑵疑有私故. ⑶即自诣.狱 ⑷引与俱亡. 10. 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2 分) ⑵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 分) (二)(4 分)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 日午③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 【注】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 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北牖(yǒu):北窗。③日午:中午。④茶臼(jiù):指捣茶 用的石臼。 11.⑴“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 分) ⑵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说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 分) (三)(5 分) 哭泣的鲨鱼 ①鲨鱼,常被认为是海洋中最凶猛的动物。多数人相信,鲨鱼是凶残之徒,尤喜食人, 鲨鱼因此背上了十恶不赦的骂名。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鲨鱼是比较温和的,通常不会无故 伤人或杀人,有的甚至会与人类嬉戏。统计数据表明,2002 年全世界共有 63 起鲨鱼无故 攻击人类的报告,其中仅有 3 人死亡;2003 年全世界有 55 起鲨鱼无故攻击人类的报告, 其中只有 4 人死亡;2006 年全世界有 78 人被鲨鱼攻击。与人类遭到其他动物攻击和意外 事件相比,这只能算少数事件,死亡人数远远小于宠物狗对人类的伤害。美国科学家大卫·鲍 德里奇则表示,鲨鱼因误会而伤人的原因往往是人们误入了其领海,威胁到它们进食,或是 打搅了它们的生活。 ②在人们的印象中,认为与燕窝、熊掌等山珍海味齐名的鱼翅(由鲨鱼鳍制成)营养极 其丰富,为补品之最,不少鲨鱼因此被竞相杀戮甚至活体取翅,凄惨死去。要知道,鳍是鲨
鱼的运动和平衡器官,没了鳍,鲨鱼立刻便会沉入海底,挣扎数日后最终悲惨死去。更让人 痛心的是,以牺牲掉鲨鱼性命换来的鱼翅的营养也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丰富。鱼翅中仅蛋 白质尤其是胶原蛋白含量高些,而综合营养价值并不比肉皮冻和鱼冻高多少。研究表明,每 百克干鱼翅中含蛋白质83.5克、脂肪03克、钙146毫克、磷194毫克、铁152毫克, 除蛋白质外,其余成分不值一提。而且鱼翅中蛋白质的含量虽然高达835%,但由于缺少 色氨酸,属于不完全蛋白质,难以被人体吸收。因此,人们亨用鱼翅宴,并不能得到期昐中 的营养补给。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对鱼翅趋之若鹜。这是因为鱼翅已不仅仅是种口感独 特的食物,更是地位、权力、财富和奢华的象征 ③多年以来,不少科学家认为,鲨鱼是地球上唯一不得癌症的动物。早在1983年,美 国夏威夷大学的两位博士曾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煞有介事地说鲨鱼软骨中的角鲨烯 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1992年,美国威廉兰斯博士《鲨鱼不会得癌症》一书出版,轰动 -时。其实,这些说法完全是不成立的。2005年,约翰霍斯特兰德列举了40例鲨鱼患肿 瘤的例子驳斥了鲨鱼不会得癌症的说法;约翰哈斯巴格指出软骨鱼类常得的50种癌症中, 有23种来自鲨鱼。“鲨鱼不会得癌症”“鲨鱼软骨可以治疗癌症”等神话最终破灭。 ④据美国野生救援协会统计,近15年间,大西洋中的大白鲨减少了79%、锤头鲨减 少了89%。对海洋生态系统来说,鲨鱼是海洋中最重要的肉食动物,是海洋生物“食物链 中重要的—环,它们对许多海洋生物的数量起制约作用而且特别容易受到过度捕捞的损坏。 一旦它们的数量减少,就会威胁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12.人们对鲨鱼有哪些误解?(3分) 13.“鲨鱼因误会而伤人的原因往往是人们误入了其领海,威胁到它们进食,或是打搅了 它们的生活”,句中的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四)(4分) ①我们常听到“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可是著名文学理论家唐瑜却提岀“"博览群书 读书破一卷”。他认为,要是“博览群书”,再加上“读书破万卷″,那只能一目十行,走马 观花地看,结果什么也看不真切,成了过眼云烟。要是只“博览群书”,没有“读书破一卷”, 这样治学就不会取得专一的突出成就。 ②对这“读书破一卷”的主张,没想到很多有成就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坚持实践。 ③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为写毕业论文,把世界代数界名人的一本小书《近代代数 理论》认真地读了又读,尤其是其中仅有20页的章,连读了好些天才释手。结果,他从 中得到了真谛,论文在很高的起点上写了出来。 ④有—位现代著名文学家也深深理解读书破一卷的真正含义。他在谈到自己反复读《阿
鱼的运动和平衡器官,没了鳍,鲨鱼立刻便会沉入海底,挣扎数日后最终悲惨死去。更让人 痛心的是,以牺牲掉鲨鱼性命换来的鱼翅的营养也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丰富。鱼翅中仅蛋 白质尤其是胶原蛋白含量高些,而综合营养价值并不比肉皮冻和鱼冻高多少。研究表明,每 百克干鱼翅中含蛋白质 83.5 克、脂肪 0.3 克、钙 146 毫克、磷 194 毫克、铁 15.2 毫克, 除蛋白质外,其余成分不值一提。而且鱼翅中蛋白质的含量虽然高达 83.5%,但由于缺少 色氨酸,属于不完全蛋白质,难以被人体吸收。因此,人们享用鱼翅宴,并不能得到期盼中 的营养补给。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对鱼翅趋之若鹜。这是因为鱼翅已不仅仅是种口感独 特的食物,更是地位、权力、财富和奢华的象征。 ③多年以来,不少科学家认为,鲨鱼是地球上唯一不得癌症的动物。早在 1983 年,美 国夏威夷大学的两位博士曾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煞有介事地说鲨鱼软骨中的角鲨烯 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1992 年,美国威廉·兰斯博士《鲨鱼不会得癌症》一书出版,轰动 一时。其实,这些说法完全是不成立的。2005 年,约翰·霍斯特兰德列举了 40 例鲨鱼患肿 瘤的例子驳斥了鲨鱼不会得癌症的说法;约翰·哈斯巴格指出软骨鱼类常得的 50 种癌症中, 有 23 种来自鲨鱼。“鲨鱼不会得癌症”“鲨鱼软骨可以治疗癌症”等神话最终破灭。 ④据美国野生救援协会统计,近 15 年间,大西洋中的大白鲨减少了 79%、锤头鲨减 少了 89%。对海洋生态系统来说,鲨鱼是海洋中最重要的肉食动物,是海洋生物“食物链” 中重要的一环,它们对许多海洋生物的数量起制约作用,而且特别容易受到过度捕捞的损坏。 一旦它们的数量减少,就会威胁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12.人们对鲨鱼有哪些误解?(3 分) 13.“鲨鱼因误会而伤人的原因往往..是人们误入了其领海,威胁到它们进食,或是打搅了 它们的生活”,句中的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 分) (四)(4 分) ①我们常听到“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可是著名文学理论家唐瑜却提出“博览群书, 读书破一卷”。他认为,要是“博览群书”,再加上“读书破万卷”,那只能一目十行,走马 观花地看,结果什么也看不真切,成了过眼云烟。要是只“博览群书”,没有“读书破一卷”, 这样治学就不会取得专一的突出成就。 ②对这“读书破一卷”的主张,没想到很多有成就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坚持实践。 ③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为写毕业论文,把世界代数界名人的一本小书《近代代数 理论》认真地读了又读,尤其是其中仅有 20 页的一章,连读了好些天才释手。结果,他从 中得到了真谛,论文在很高的起点上写了出来。 ④有一位现代著名文学家也深深理解读书破一卷的真正含义。他在谈到自己反复读《阿
Q正传》时候说,看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疼;第二遍,才品出一点不是笑的味道……第七 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阿Q与自己合二而一…,第十三遍,觉得阿Q是一面 镜子;第十四遍,成了 ⑤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做学问是从攻读刘勰的《文心雕龙》-书入手的。他读这部古 代文艺理论的书,觉得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都有很大收获,并有指导头脑开窍的功能, 而且越读心里越明亮,越觉得研究有奔头。 ⑥当然,“读书破一卷”的那“-卷”,必须是精选的,是各个专业中的权威著作。同时 这“一卷”也不是单独的,必须是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才行 14.本文阐明了什么观点?(2分) 15.第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五)杳花春雨江南(14分) 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 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 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 的视野。 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 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 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 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 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 在。 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 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 松寄柯敏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舂雨江南。” 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 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呜。 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 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 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 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舂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⑤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
Q 正传》时候说,看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疼;第二遍,才品出一点不是笑的味道……第七 遍,阿 Q 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阿 Q 与自己合二而—……第十三遍,觉得阿 Q 是一面 镜子;第十四遍,成了…… ⑤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做学问是从攻读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入手的。他读这部古 代文艺理论的书,觉得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都有很大收获,并有指导头脑开窍的功能, 而且越读心里越明亮,越觉得研究有奔头。 ⑥当然,“读书破一卷”的那“一卷”,必须是精选的,是各个专业中的权威著作。同时, 这“一卷”也不是单独的,必须是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才行。 14. 本文阐明了什么观点?(2 分) 15. 第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 分) (五)杏花春雨江南(14 分) 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 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 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 的视野。 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 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 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 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 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 在。” 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 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 松 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 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 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 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 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⑤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