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初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2014.04) 出卷:杨颖马庆凤审稿:彭建中考试时间:150分钟 说明:本试卷满分130分,请将本卷所有答案写在答卷上 积累与运用(共15分) 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陈词滥(lan)调杀戮(l)B.晶莹剔(t)透蹒(pan)跚 C.赅(hai)人听闻粗犷( kuang)D.重峦(luan)叠嶂龟(jun)裂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洪涝冰雪,特大地震……当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不由生出多难兴邦的历史感慨。 B.语文学习要循序渐进,注重积累,没有广泛的阅读作基础,语文能力就不会有质的飞 跃 C.丛教授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人们一提起那心爱的专业时,他就滔滔不绝地谈个不停。 D.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锲而不舍地宣布“购买”钓鱼岛,这不但是对中国 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也是对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五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A.策:马鞭子 B.道:正确的方法 C.“食”通“饲”,喂养 D.临:到……跟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 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B.近日,团市委、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中学开办“与人生对话一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 实践活动。 C.“魅力无锡”的打造,必须注重文化内涵和品牌建设,注重城市灵魂的塑造。 D.遭受挫折不仅可以积累经验,而且使人得到升华,但是我们更应该正视挫折 5.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提炼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设计问卷调查题时,“你喜欢教师这一受人尊敬的职业吗"、“医生认为吸烟对人体有 害,你同意吗”这类问题,或带有倾向性,或带有诱导性,因此容易使被调查者在趋同心 理的支配下,作出与本人真实想法相反的回答。 A.设计问卷调查时,要简洁些
宜兴 2013—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 初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2014.04) 出卷:杨颖 马庆凤 审稿:彭建中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说明:本试卷满分 130 分,请将本卷所有答案写在答卷上。 一、积累与运用(共 15 分) 1.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 A.陈词滥.(làn)调 杀戮.(lù) B.晶莹剔.(tī)透 蹒.(pán )跚 C.赅.(hài)人听闻 粗犷.(kuàng) D.重峦.(luán)叠嶂 龟.(jūn)裂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 A. 洪涝冰雪,特大地震……当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不由生出多难兴邦 ....的历史感慨。 B. 语文学习要循序渐进 ....,注重积累,没有广泛的阅读作基础,语文能力就不会有质的飞 跃。 C. 丛教授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人们一提起那心爱的专业时,他就滔滔不绝 ....地谈个不停。 D.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锲而不舍 ....地宣布“购买”钓鱼岛,这不但是对中国 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也是对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五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A. 策:马鞭子 B.道:正确的方法 C. “食”通“饲”,喂养 D.临:到……跟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 A.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 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B.近日,团市委、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中学开办“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 实践活动。 C.“魅力无锡”的打造,必须注重文化内涵和品牌建设,注重城市灵魂的塑造。 D.遭受挫折不仅可以积累经验,而且使人得到升华,但是我们更应该正视挫折。 5.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提炼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最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设计问卷调查题时,“你喜欢教师这一受人尊敬的职业吗”、“医生认为吸烟对人体有 害,你同意吗”这类问题,或带有倾向性,或带有诱导性,因此容易使被调查者在趋同心 理的支配下,作出与本人真实想法相反的回答。 A.设计问卷调查时,要简洁些
B.设计问卷调查时,要直截了当,避免调查者误解。 C.设计问卷调查时,要避免趋同心理 D.设计问卷调查时,提问方式要中性 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12分)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烝烝② 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 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 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帝闻之曰:“土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日:“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 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 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 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 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证迁汉中太守,自以失 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未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 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改嫁。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明明 这里指圣明的皇帝。 6.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密奉事以孝谨闻”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固以怪之矣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以其境过清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李密对于亲自抚养他的祖母刘氏非常孝顺和恭敬。 B.泰始初年,皇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嫌官职太小,就以祖母年长,无人奉养为由, 没有接受官职。 C.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D.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但因朝中无人,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因为不如意 而心怀怨恨
B.设计问卷调查时,要直截了当,避免调查者误解。 C.设计问卷调查时,要避免趋同心理。 D.设计问卷调查时,提问方式要中性。 二、阅读与赏析 (共 49 分) (一)(12 分)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烝烝② 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 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 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帝闻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 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 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 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 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 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 田。明明③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改嫁。 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明明, 这里指圣明的皇帝。 6.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密奉事以.孝谨闻”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固以.怪之矣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以.其境过清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 ) A. 李密对于亲自抚养他的祖母刘氏非常孝顺和恭敬。 B. 泰始初年,皇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嫌官职太小,就以祖母年长,无人奉养为由, 没有接受官职。 C.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D.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但因朝中无人,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因为不如意 而心怀怨恨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则涕泣侧息涕 ②数使吴数 ③华善之 善 ④后卒于家卒: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乐公何如?(2分) (2)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2分) 答 (二)(4分) 鹭图 刘羽(明)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0.阅读上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的春景有何特点?对刻画白鹭有什么作用?(2分) (2)这首诗托物言志,请结合第三、四句诗说说“独”“叹”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三)(4分) ①提起台风,人们总是谈虎色变、望而生畏,没有人会对这个“海上暴徒”心存好 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是,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 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 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 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其能量相当于400颗2000吨级氢弹爆炸时所释 放的能量,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 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接收的 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特别是在夏季。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①则涕.泣侧息 涕: ②数.使吴 数: ③华善.之 善: ④后卒.于家 卒: 9.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安乐公何如?(2 分) 答: (2)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2 分) 答: (二)(4 分) 一 鹭 图 刘羽(明)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0.阅读上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 分)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的春景有何特点?对刻画白鹭有什么作用?(2 分) 答: (2)这首诗托物言志,请结合第三、四句诗说说“独”“叹”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分) 答: (三)(4 分) ①提起台风,人们总是谈虎色变、望而生畏,没有人会对这个“海上暴徒 ....”心存好 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是,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 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 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 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 200 千米以上,其能量相当于 400 颗 2000 吨级氢弹爆炸时所释 放的能量,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 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接收的 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特别是在夏季。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
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岀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冋中 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 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2003年7月,正是台风“伊布都”的出现,结束了我国江南大 部分地区持续40°C左右的高温天气。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 地表干旱更加严重。寒带地区正好相反,如果没有台风调节将会更冷 11.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海上暴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12.第②自然段除列数字外,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四)(4分)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钱理群 ①读文学经典惟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 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 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 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②要读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 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在这个 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经典 ③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 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酉,红纸 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喝“酸酒、吃“烂肉”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 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要给青年的阅读以确的指引。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 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 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④阅读经典,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 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 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 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 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 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 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2003 年 7 月,正是台风“伊布都”的出现,结束了我国江南大 部分地区持续 40℃左右的高温天气。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 地表干旱更加严重。寒带地区正好相反,如果没有台风调节将会更冷。 11.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海上暴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 分) 答: 12.第②自然段除列数字外,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 分) 答: (四)(4 分)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钱理群 ①读文学经典惟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 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 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 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②要读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 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在这个 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经典”。 ③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 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 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喝“酸酒”、吃“烂肉”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 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要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 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 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④阅读经典,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 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 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 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 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⑤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经典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应是 对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 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它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 言的趣味。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 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⑥经典的阅读,说到底,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 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 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⑦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选自《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有删改) 13、阅读经典需要哪些方法?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2分) 14、文章画线句中的“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 果?(2分) (五)(15分) 绿色的梦 陆文夫 ①近些年来,梦特别多。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 都十分遥远。生活好像一部漫长的记录片,白天在录制和放映后半部,晚上却在睡梦中从 头放起。 ②在那记录片的开头,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一片柔和的绿色使生命得以舒 展。大地的油绿是青青的麦苗,是柳树的绿叶,是还青的春草,是抽芽的芦苇……那好像 是梦,我曾经躺在那铺满舂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绿的麦苗在蓝天下闪光,在微风中起浪, 听那云雀在云端里唧唧地歌唱。 ③麦浪,在缭绕的魂梦中经常岀现这种绿色的波浪,这种波浪的翻滚能使人感到平和、 安静。麦浪不是海浪,没有拍岸的惊涛,没有隆隆的响声,没有海水的咸腥,只有一种细 微的沙沙声,大概是麦叶和麦叶相互碰撞。有阵阵野花的香味,却看不见花在什么地方, 听得见云雀的叫声,却看不见云雀的身影,她箭似的从麦垄间直插苍穹,飞鸣欢唱一阵之
⑤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经典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应是 对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 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它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 言的趣味。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 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⑥经典的阅读,说到底,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 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 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⑦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选自《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有删改) 13、阅读经典需要哪些方法?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2 分) 答: 14、文章画线句中的“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 果?(2 分) 答: (五)(15 分) 绿色的梦 陆文夫 ①近些年来,梦特别多。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 都十分遥远。生活好像一部漫长的记录片,白天在录制和放映后半部,晚上却在睡梦中从 头放起。 ②在那记录片的开头,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一片柔和的绿色使生命得以舒 展。大地的油绿是青青的麦苗,是柳树的绿叶,是还青的春草,是抽芽的芦苇……那好像 是梦,我曾经躺在那铺满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绿的麦苗在蓝天下闪光,在微风中起浪, 听那云雀在云端里唧唧地歌唱。 ③麦浪,在缭绕的魂梦中经常出现这种绿色的波浪,这种波浪的翻滚能使人感到平和、 安静。麦浪不是海浪,没有拍岸的惊涛,没有隆隆的响声,没有海水的咸腥,只有一种细 微的沙沙声,大概是麦叶和麦叶相互碰撞。有阵阵野花的香味,却看不见花在什么地方, 听得见云雀的叫声,却看不见云雀的身影,她箭似的从麦垄间直插苍穹,飞鸣欢唱一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