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列举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3.列举师徒四人所遇的妖怪,四个即可。 4.<西游记>中的人物刻画得各有特点,请各写出一个以沙僧和猪八戒为核心展开的 故事情节。 5.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物是谁?说说理由 最喜欢 理由: 最不喜欢 理由: 6.列举两个<西游记>中你喜欢的情节,并说说理由 情节 理由 情节 理由 刁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情节是哪个? 8.列举唐僧师徒西行路过的国名(四个即可) 9.小说除塑造唐僧师徒四个形象外,还写到许多神仙,请列兴几个。 10悟空、八戒、沙僧使用的兵器分别是 11.《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开始取经时意志并不是很坚定,请问他曾经几次返回花 果山?都是哪几次? 12.《西游记》中白龙马、猪八戒和沙僧在做唐僧之前分别都是做什么的? 13.《西游记》中,成为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最大的障碍是哪一家族的刁难?这些刁 难分别是什么? 14.《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共经历了多少难?其中大徒弟孙悟空的筋 斗云一翻是多少里?他会多少般变化? 15.《西游记》中,孙悟空原为东盛神州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他拜谁为师?他的 武器是在哪儿得到的?这个武器原来是做什么用的?经孙悟空变化,名字叫什么? 16.《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如来佛的第二个徒弟谁投胎转世的?做了状元谁的儿子? 因父亲遇难,自幼出家,法名是什么?
2.列举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3.列举师徒四人所遇的妖怪,四个即可。 4.<西游记>中的人物刻画得各有特点,请各写出一个以沙僧和猪八戒为核心展开的 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物是谁?说说理由。 最喜欢:____________理由: 最不喜欢:___________ 理由: 6.列举两个<西游记>中你喜欢的情节,并说说理由。 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 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 7.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情节是哪个? 8.列举唐僧师徒西行路过的国名(四个即可)。 9.小说除塑造唐僧师徒四个形象外,还写到许多神仙,请列兴几个。 10.悟空、八戒、沙僧使用的兵器分别是: 11.《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开始取经时意志并不是很坚定,请问他曾经几次返回花 果山?都是哪几次? 12.《西游记》中白龙马、猪八戒和沙僧在做唐僧之前分别都是做什么的? 13.《西游记》中,成为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最大的障碍是哪一家族的刁难?这些刁 难分别是什么? 14.《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共经历了多少难?其中大徒弟孙悟空的筋 斗云一翻是多少里?他会多少般变化? 15.《西游记》中,孙悟空原为东盛神州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他拜谁为师?他的 武器是在哪儿得到的?这个武器原来是做什么用的?经孙悟空变化,名字叫什么? 16.《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如来佛的第二个徒弟谁投胎转世的?做了状元谁的儿子? 因父亲遇难,自幼出家,法名是什么?
17.《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终得正果,请问:唐僧、孙悟空、 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分别被如来佛封为什么称号? 18.你能写出几句出自《西游记》中的经典语句吗? 19.写出几个《西游记》中具有神妙奇幻的想象,紧张曲折的情节? 20.《西游记》中化作妖精的白骨精先后三次分别变为哪三位人物来哄骗唐僧,但 都被孙悟空一一识破? 简答题 1谈谈你对这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的理解。 2.结合相关情节,说说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3结合具体情节说说唐僧的性格特点和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4分别简述沙僧、猪八戒的性格特点 5简述孙悟空学艺和名字的由来 6.小说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7.你认为《西游记》中哪一回写得最为精彩,为什么? 《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 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 事情分别有:千里走 、华容道义释 、过五关 水淹 败走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 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 、七擒 六出 空城计智退 、挥泪斩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 使丈八蛇矛枪的 和使_的关羽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 称。例如:舌战群儒
17.《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终得正果,请问:唐僧、孙悟空、 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分别被如来佛封为什么称号? 18.你能写出几句出自《西游记》中的经典语句吗? 19.写出几个《西游记》中具有神妙奇幻的想象,紧张曲折的情节? 20.《西游记》中化作妖精的白骨精先后三次分别变为哪三位人物来哄骗唐僧,但 都被孙悟空一一识破? 三.简答题。 ⒈谈谈你对这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的理解。 ⒉结合相关情节,说说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⒊结合具体情节说说唐僧的性格特点和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⒋分别简述沙僧、猪八戒的性格特点。 ⒌简述孙悟空学艺和名字的由来。 ⒍小说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7.你认为《西游记》中哪一回写得最为精彩,为什么? 《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______,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 事情分别有:千里走______、华容道义释______、过五关______、水淹______、败走 ______。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 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______、七擒______、六出______、 空城计智退______、挥泪斩______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______,使丈八蛇矛枪的_ _____和使______的关羽。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 _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 称。例如:舌战群儒,______,______
7.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 的故事深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 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9.下面的一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 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 六出:东和:收二川 七擒:北拒:排八阵: 《红楼梦 1.《红楼梦》原名_,该书以 三人的爱情婚姻悲 剧为核心, 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 容 2.《红楼梦》中ν未见其人,先文其声〃的是指 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 、弄权 逼死 破坏 的婚姻,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 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3.《红楼梦》中颇具叛逆性格的三人是:、 4.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劳苦的农家老妇,常被大家取笑戏弄的人 5.举出贾府中醉生梦死、声色犬马的两名男子 6.请写出"金陵十二钗″其中三位:、 7."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之手
7.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 的故事深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 故事: 成语: 故事: 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 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9.下面的一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 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 收二川: 七擒:北拒: 排八阵: 《红楼梦》 1.《红楼梦》原名______,该书以______、______、______三人的爱情婚姻悲 剧为核心,以____________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 容。 2.《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文其声”的是指______,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 设______、弄权______、逼死______、破坏______的婚姻,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 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3.《红楼梦》中颇具叛逆性格的三人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劳苦的农家老妇,常被大家取笑戏弄的人 是______。 5.举出贾府中醉生梦死、声色犬马的两名男子:______、______ 6.请写出“金陵十二钗”其中三位:______、______、______ 7.“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