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模拟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0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87分) 文言文(共38分) 考生注意: 1.请从下列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1—-6题。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 生完成。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C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 的考生完成。 2.2.7——10题为考生共做试题 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2分) 1.(1)山重水复疑无路, (2) 宫阙万里都做了土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沈醉不知归路 身世浮沉雨打萍。 (5)《陋室铭》中作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王怒,使相之使(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9分) 少年中国说(节选 ①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 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 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 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
2007 年度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模拟试题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 20 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 阅读(87 分) 一、 文言文(共 38 分) 考生注意: 1. 请从下列 A、B、C 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 1——6 题。A 组:供使用 H 版教材的考 生完成。B 组:供使用 S 版教材的考生完成。C 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 的考生完成。 2. 2.7——10 题为考生共做试题。 A 组:供使用 H 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 默写(12 分) 1. (1)山重水复疑无路, 。 (2) , 宫阙万里都做了土。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 (4) ,沈醉不知归路。 (4) ,身世浮沉雨打萍。 (5)《陋室铭》中作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2.王怒,使.相之 使( )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假 ( ) (三)阅读下文,完成 4——6 题(9 分) 少年中国说(节选) ①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 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 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 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
球。②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 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 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 国少年,与国无疆 4.节选文字是近代学者 (填写人名)的代表之作。(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3分)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6.节选文字中的第①层内容阐明了 第②层内容则用一连串的修辞手法来 热情讴歌 。(4分) 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2分) 1.(1)秦时明月汉时关, (2)十岁裁诗走马成, (3) 天气晚来秋。 (4)屠乃奔倚其下, 狼不敢前… (5)《登泰山记》中描写大风猛烈的句子是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9分) 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球。②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 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 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 国少年,与国无疆。 4.节选文字是近代学者____(填写人名)的代表之作。(2 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3 分)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________ 6.节选文字中的第①层内容阐明了________;第②层内容则用一连串的修辞手法来 热情讴歌_________。(4 分) B 组:供使用 S 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 默写(12 分) 1.(1)秦时明月汉时关,__________。 (2)十岁裁诗走马成,__________。 (3)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 (4)屠乃奔倚其下,______。狼不敢前…… (5)《登泰山记》中描写大风猛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三)阅读下文,完成 4——6 题(9 分) 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6.第①段节选文字描写了山间不同时间的景色,在欣赏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是 (将节选文字中的关键字组成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语来回答)(2分) C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2分) 1.(1)纸上得来终觉浅, 何人不起故园情。 (3)三十功名尘与土, 在乎山水之间也。 (5)《论语》中孔子阐述学与思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北通巫峡( 3.必虑人逼取(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9分) 曹刿论战(节选)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职,又何间焉?”刿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节选文字内容相传为鲁国史官(填写人名)所写。(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3分)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人名)。(2 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__________ 6.第①段节选文字描写了山间不同时间的景色,在欣赏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是____的。 (将节选文字中的关键字组成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语来回答)(2 分) C 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一) 默写(12 分) 1.(1)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 (2)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3)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__。 (4)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5)《论语》中孔子阐述学与思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2.北通.巫峡( ) 3.必虑.人逼取( ) (三)阅读下文,完成 4——6 题(9 分) 曹刿论战(节选)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职,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节选文字内容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填写人名)所写。(2 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3 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6.选文第①段通过对话描写切入曹刿“论战”的正题,说明弱国要战胜强国必须在战前做 好_的准备工作。选文第②段则简单叙述了 的经过。(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3分) 刮目相待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 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注释】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自以为大有所益( 8.对文中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推辞(不学)。 B.吕蒙辞别了,因为军中有要事。 C.吕蒙以为军中有许多事情,所以推辞了。 D.吕蒙因为军中事务繁多就不辞而别 9.从文中看,孙权坚持要求吕蒙“不可不学”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1) (4分) 10.从吕蒙对鲁肃所说的话中,可以看出 (3分) 现代文(4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20分) 爱家庭,也是一门学问 (作者:苏军摘自《文汇报》2006/3/13) ①最近,上海市宝山区杨行中学自编了一本《爱的教育》的德育校本教材,其中最为 抢眼的是,把“爱家庭”也写入其中。校长俞敏德认为:“爱家庭的学生,才会爱家乡爱社 会爱祖国,连家庭都不爱,哪会爱天下担天下呢?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____________ 6.选文第①段通过对话描写切入曹刿“论战”的正题,说明弱国要战胜强国必须在战前做 好______的准备工作。选文第②段则简单叙述了______的经过。(4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 7——10 题(13 分) 刮目相待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 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注释】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自以为大有所益.( ) 8.对文中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推辞(不学)。 B.吕蒙辞别了,因为军中有要事。 C.吕蒙以为军中有许多事情,所以推辞了。 D.吕蒙因为军中事务繁多就不辞而别。 9.从文中看,孙权坚持要求吕蒙“不可不学”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1)_____(2) _____(4 分) 10.从吕蒙对鲁肃所说的话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3 分) 二、现代文(49 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 11——13 题(20 分) 爱家庭,也是一门学问 (作者:苏军 摘自《文汇报》2006/3/13) ①最近,上海市宝山区杨行中学自编了一本《爱的教育》的德育校本教材,其中最为 抢眼的是,把“爱家庭”也写入其中。校长俞敏德认为:“爱家庭的学生,才会爱家乡爱社 会爱祖国,连家庭都不爱,哪会爱天下担天下呢?
②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如今家庭对孩子的庇护如果用一句成语套用的话,便是“无 微不至”,其程度无以复加。然而,孩子对家的情感依恋却愈见淡薄,对父母的感恩基本不 见,父母只有苦心经营家庭和对孩子百般呵护的义务,而孩子没有对家庭热爱和对父母孝心 的责任,真可谓是一头溺爱过度,一头是角色缺失。显然,提出“爱家庭”是有其现实针对 性的。 ③爱家庭,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困难的。不过,常识内化为自悟并非简单。现在不 少学生对“家”的概念没有生命延续意义上这一最基本的认识,对“家”的构成没有生活体 验意义上的彻悟,对父母的艰辛和付出缺少将心比心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家庭 门有待补上的“必修课”。 ④爱家庭,其实是对生命获得的理性认识。有了由父母组成的家庭,孩子的生命才得 以延续,生活才充满乐趣。这种看似简单得再也不能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 然领悟的。提出“爱家庭”,至少激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出处”,寻求对自身生命本源的答 ⑤爱家庭,其实是对社会责任的原始反哺。人一出生离不开家庭的精心照料,正是这 种养育之恩,让人类繁衍。提出“爱家庭”,是在启发学生由此及彼,从自身到家庭再到社 会的责任意识。 ⑥爱家庭,其实是对父母感恩的直接表达。爱父母是爱家庭的核心,不论是从父母带 给我们生命的起源来说,还是从父母对我们关怀的情谊来看,无论是从父母承担家庭重任来 说,还是从父母勇担道义来看,都足以让我们感到这种爱的伟大与隽永。提出“爱家庭” 是在发扬中华文化的孝道 ⑦爱家庭,并不是“目光短浅”的“小儿科”,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她也许是一个基 本细胞。 11.(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庇护”的本意是“袒护、保护”的意思,它在文中的意思是 ,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家庭对孩子的庇护”这种情况持 态度。(2)将第①段的画线句改为不同的句式但句子的意思不变: 12.认真阅读第③段,概括作者所说的“常识内化成自悟并不简单”的原因依次是首先 其次 再次 13.从全文看,作者提出“爱家庭是一门学问”这个观点的原因有三个,请用简洁语言概括 (1)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9题(30分)
②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如今家庭对孩子的庇护..如果用一句成语套用的话,便是“无 微不至”,其程度无以复加。然而,孩子对家的情感依恋却愈见淡薄,对父母的感恩基本不 见,父母只有苦心经营家庭和对孩子百般呵护的义务,而孩子没有对家庭热爱和对父母孝心 的责任,真可谓是一头溺爱过度,一头是角色缺失。显然,提出“爱家庭”是有其现实针对 性的。 ③爱家庭,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困难的。不过,常识内化为自悟并非简单。现在不 少学生对“家”的概念没有生命延续意义上这一最基本的认识,对“家”的构成没有生活体 验意义上的彻悟,对父母的艰辛和付出缺少将心比心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家庭是一 门有待补上的“必修课”。 ④爱家庭,其实是对生命获得的理性认识。有了由父母组成的家庭,孩子的生命才得 以延续,生活才充满乐趣。这种看似简单得再也不能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 然领悟的。提出“爱家庭”,至少激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出处”,寻求对自身生命本源的答 案。 ⑤爱家庭,其实是对社会责任的原始反哺。人一出生离不开家庭的精心照料,正是这 种养育之恩,让人类繁衍。提出“爱家庭”,是在启发学生由此及彼,从自身到家庭再到社 会的责任意识。 ⑥爱家庭,其实是对父母感恩的直接表达。爱父母是爱家庭的核心,不论是从父母带 给我们生命的起源来说,还是从父母对我们关怀的情谊来看,无论是从父母承担家庭重任来 说,还是从父母勇担道义来看,都足以让我们感到这种爱的伟大与隽永。提出“爱家庭”, 是在发扬中华文化的孝道。 ⑦爱家庭,并不是“目光短浅”的“小儿科”,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她也许是一个基 本细胞。 11.(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庇护..”的本意是“袒护、保护”的意思,它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家庭对孩子的庇护”这种情况持__________ 态度。(2)将第①段的画线句改为不同的句式但句子的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认真阅读第③段,概括..作者所说的“常识内化成自悟并不简单”的原因依次是首先 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再次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全文看,作者提出“爱家庭是一门学问”这个观点的原因有三个,请用简洁语言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文,完成 14——19 题(3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