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经济 赋税制度变迁 严格的户籍管理是租庸调 制有效实行的基础和保证 你辉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被;可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 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 里及村、坊皆有正,以司督察。 里正兼课植农桑,催促赋 役 凡男、女始生为黄 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 有一为丁,六十为老。每一岁 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县 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 唐代乎实残卷 总而领焉
隋唐经济 赋税制度变迁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 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 里及村、坊皆有正,以司督察。 里正兼课植农桑,催促赋 役。……凡男、女始生为黄, 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 有一为丁,六十为老。每一岁 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县 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 总而领焉。” 严格的户籍管理是租庸调 制有效实行的基础和保证。 唐代手实残卷
隋唐经济 赋税制度变迁 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直到唐玄宗期间, 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农民逐步失去自己的 土地,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成为农民沉重 的负担。大量农民破产逃亡,成为地主的 佃户。安史之乱以后,政府无法对户口籍 帐进行有效的控制,按丁征收的租庸调难 以维持
隋唐经济 赋税制度变迁 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直到唐玄宗期间, 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农民逐步失去自己的 土地,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成为农民沉重 的负担。大量农民破产逃亡,成为地主的 佃户。安史之乱以后,政府无法对户口籍 帐进行有效的控制,按丁征收的租庸调难 以维持
隋唐经济 赋税制度变迁 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 在租庸调收入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唐朝政府的两种 附加税—户税(按户等纳钱)和地税(亩征二升, 初用于备荒)所得收入渐多,到安史之乱以后地位 越发重要。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正月 度租庸调制。颁行两税法 两税法实行后,百姓负担的赋税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部分为谷物,按田亩多少征收。另一部分为税钱, 按户等高下征收
隋唐经济 赋税制度变迁 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 在租庸调收入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唐朝政府的两种 附加税——户税(按户等纳钱)和地税(亩征二升, 初用于备荒)所得收入渐多,到安史之乱以后地位 越发重要。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正月 废租庸调制,颁行两税法 两税法实行后,百姓负担的赋税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为谷物,按田亩多少征收。另一部分为税钱, 按户等高下征收
隋唐经济 赋税制度变迁 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 两税法的原则 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 《唐会要》卷八三《租税》 租庸调两税法 征税标准丁身 财产 国家对百姓赋税征收的标准由税丁转向税产, 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变革
征税标准 丁身 财产 租庸调 两税法 隋唐经济 赋税制度变迁 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 两税法的原则: “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 ” 。 ——《唐会要》卷八三《租税》 国家对百姓赋税征收的标准由税丁转向税产, 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变革
隋唐经济 赋税制度变迁 工商税的勃兴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先后对 盐、茶、酒实行专卖,控制其生产,垄断其购销, 加价卖于商人出售。茶、酒有时取消专卖而征收 重税。专卖收入以盐利为主
隋唐经济 赋税制度变迁 工商税的勃兴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先后对 盐、茶、酒实行专卖,控制其生产,垄断其购销, 加价卖于商人出售。茶、酒有时取消专卖而征收 重税。专卖收入以盐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