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详细解答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摩擦力供认不悔对称(chen)穷源溯(shuo)流 拉罐转弯抹角隽(jun)永令人发(fa指 C.纪传体多难兴邦叨(tao)扰气呵(he)成 D.化装品整齐划一倾轧(zha)囤tn)积居奇 1.答案:C 解析:第一题字音字形,难度相当小,每个错误选项中都有两个错误,且非常明显。 字音的错误(溯、隽、轧)也是相当明显。分别读穷源溯su)流,隽juan)永倾轧(ya;字 形错误像"供认不讳"的"讳(选项作“悔”)易拉罐"的"易"(选项作”一")化妆品(选项作“装 “),试题的简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 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 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 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驰骋,不 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有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 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2.答案:B 解析:第二题考成语,"防患于未然"、"信马由缰"、"殊途同归"本来就属于考生应该 熟悉掌握的成语,即便这三个成语不了解,"无地自容"也绝对不是语境中的那个用法,不 能"望文生义",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此处应为“无处藏身”。 考题在延续往年成语题以"望文生义"为主的错误选项设置方法的同时,又降低了一个难度。 3下列句子中,没有并举的一句是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 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 的记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 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的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 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3.答案:D 解析:是最容易产生纠结感的语病题,在2010年也显得那样平易近人。A缺主语,“他 们”。B实现了纪录”搭配不当,将“实现”改为“创下”。C项表意不明,在“引以为豪”前加 上“美国人”。我们甚至不需要弄清其它三个错误选项都是什么语病,单从"无懈可击"这个 标准出发,也能顺理成章地选到正确选项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 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详细解答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摩擦力 供认不悔 对称(chèn) 穷源溯(shuò)流 B.一拉罐 转弯抹角 隽(jùn)永 令人发( fà)指 C.纪传体 多难兴邦 叨(tāo)扰 一气呵(hē)成 D.化装品 整齐划一 倾轧(zhà) 囤(tún)积居奇 1.答案:C 解析:第一题字音字形,难度相当小,每个错误选项中都有两个错误,且非常明显。 字音的错误(溯、隽、轧)也是相当明显。分别读穷源溯(sù)流,隽(juàn)永 倾轧(yà) ; 字 形错误像"供认不讳"的"讳(选项作“悔”)易拉罐"的"易"(选项作"一")化妆品(选项作“装 “),试题的简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 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 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驰骋,不 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有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 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2. 答案:B. 解析:第二题考成语,"防患于未然"、"信马由缰"、"殊途同归"本来就属于考生应该 熟悉掌握的成语,即便这三个成语不了解,"无地自容"也绝对不是语境中的那个用法,不 能"望文生义",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此处应为“无处藏身”。 考题在延续往年成语题以"望文生义"为主的错误选项设置方法的同时,又降低了一个难度。 3.下列句子中,没有并举的一句是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 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 7 次 的记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 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的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 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3. 答案: D 解析:是最容易产生纠结感的语病题,在 2010 年也显得那样平易近人。A 缺主语,“他 们”。B“实现了纪录”搭配不当,将“实现”改为“创下”。C 项表意不明,在“引以为豪”前加 上“美国人”。我们甚至不需要弄清其它三个错误选项都是什么语病,单从"无懈可击"这个 标准出发,也能顺理成章地选到正确选项。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 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 映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C.《堂吉诃德》是意大利作家塞万提斯创造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即 是滑稽的有是发人深省的。 D.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 该剧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 4.答案:C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较往年相比略有难度,因为也许相当一部分考生不清楚塞万提 斯的西班牙国籍,而对白居易《新乐府》的正确表述产生怀疑 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莲水库的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最大的一条渠道通向山脚下是我白莲胡 ①着那里的苍生万物。白莲水库的水是绿蓝绿蓝的,② 虫须沿 散,③着白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 A.①滋养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③浸润 B.①养育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③浸渍 C.①养育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③浸润 D.①滋养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③浸渍 5.答案:A. 解析:第五题则提供了往年高考试卷中不曾有过的新鲜感,它作为将近义词辨析与语 意衔接题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当为今后语文基础题的命题提示一种新颖的角度。“滋养” 与水有关,而“浸渍”是贬义词,答案不言自明。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预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1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 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2,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淸求药,冀速已。清皆乐 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3。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 “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 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 大,岂若 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 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 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 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 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平?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 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 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 居:聚集,搜集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前往 D.终不复言 复:回答 6.答案:D
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 映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C.《堂吉诃德》是意大利作家塞万提斯创造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即 是滑稽的有是发人深省的。 D. 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该剧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4.答案:C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较往年相比略有难度,因为也许相当一部分考生不清楚塞万提 斯的西班牙国籍,而对白居易《新乐府》的正确表述产生怀疑。 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莲水库的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最大的一条渠道通向山脚下是我白莲胡___ ① ___着那里的苍生万物。白莲水库的水是绿蓝绿蓝的,_② _____________,触须沿途四 散,____③____着白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 A. ①滋养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 浸润 B. ①养育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 C. ①养育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浸润 D. ①滋养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 5.答案:A. 解析:第五题则提供了往年高考试卷中不曾有过的新鲜感,它作为将近义词辨析与语 意衔接题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当为今后语文基础题的命题提示一种新颖的角度。“滋养” 与水有关,而“浸渍”是贬义词,答案不言自明。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预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 1 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 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 2,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 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 3。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 “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 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 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 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 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 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 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 “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 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价值、 价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 居:聚集,搜集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D.终不复言 复:回答 6.答案:D
解析:A选项考"居",属于常用词的偏僻义项;B选项考"券",属于偏僻词:C选项 考”诣",是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学过的偏僻词。而D选项考"复",则是实实在在应该 掌握的常用词。复在这里是“再”的意思。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清优主之不害清之为富也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 C.清其有道者欤执其道不废D.求者益众,其应益广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7.答案:D 解析:A选项考的是虚词词性,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B选项考的是 虚词的实词意义,第一个"以"是动词:第二个"以"是介词。C选项仍是在考虚词词性,两 个"其”,一个是副词,一个是代词。只有D项的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译文: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拍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译文: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乎 译文: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向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王者众矣天下 译文:那些穷困料到的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8答案:A 解析:错误选项是A,译文中"等待"这个意思是原文中没有的。犯了“无中生有”的错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津津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上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9.答案:B 解析:此题考理解。错误选项是B,这是对文中人物的过度拔高,可以通过正文中宋 清的自白找到这一选项的问题 第二部分(123分) 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 眼于长远,因为考虑到长远索引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 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10分) 10.(10分)(略) 解析:阅读延伸题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新题型,它是在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延伸,既要考 阅读能力,是阅读题的一部分,又要考写作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积累。文言文延伸题是关 于取利长远的,先让考生从文言文篇目中举一个例子,再去联系生活进行阐发。要求考生 先解决文中的问题,再书写自己的体验。 1用斜线(1)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来源:学*科*网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日存乎鸽手往 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 体,皆有法焉。二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户十发十中矣
解析: A 选项考"居",属于常用词的偏僻义项;B 选项考"券",属于偏僻词;C 选项 考"诣",是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学过的偏僻词。而 D 选项考"复",则是实实在在应该 掌握的常用词。复在这里是“再”的意思。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清优主之 不害清之为富也 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 C.清其有道者欤 执其道不废 D.求者益众,其应益广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7.答案:D 解析:A 选项考的是虚词词性,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B 选项考的是 虚词的实词意义,第一个"以"是动词;第二个"以"是介词。C 选项仍是在考虚词词性,两 个"其",一个是副词,一个是代词。只有 D 项的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译文: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拍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译文: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乎 译文: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向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 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王者众矣天下 译文:那些穷困料到的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8 答案:A 解析:错误选项是 A,译文中"等待"这个意思是原文中没有的。犯了“无中生有”的错 误。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津津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上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9.答案:B 解析:此题考理解。错误选项是 B,这是对文中人物的过度拔高,可以通过正文中宋 清的自白找到这一选项的问题。 第二部分(123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0 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 眼于长远,因为考虑到长远索引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 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 200 字) (10 分) 10.(10 分)(略) 解析:阅读延伸题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新题型,它是在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延伸,既要考 阅读能力,是阅读题的一部分,又要考写作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积累。文言文延伸题是关 于取利长远的,先让考生从文言文篇目中举一个例子,再去联系生活进行阐发。要求考生 先解决文中的问题,再书写自己的体验。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 分)[来源:学*科*网]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日存乎鸽手往 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 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户十发十中矣
11.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日存乎鸽手往从之片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户/发十中矣。 解析:主观题仍然是断句,而非标点或翻译,这是北京卷自2004年坚持至今的特色 抓住句末语气词,再根据文言文骈句较多,句子对称的特点很容易搞定 12在横线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题) ①户庭无尘杂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王 勃《滕王阁序》)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⑤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⑥山映斜阳天接水, 范仲淹《苏幕遮》) 12答案:①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只是朱眼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解析:一要看清题目,是限做,只须选4小题即可,不要全写,二是不要写错字。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 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 激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 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 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 宿在梧桐之上。 13.(7分) 答案:①(3分)A 解析:客观题的B、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 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②(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 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11.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日存乎鸽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户/十发十中矣。 解析:主观题仍然是断句,而非标点或翻译,这是北京卷自 2004 年坚持至今的特色。 抓住句末语气词,再根据文言文骈句较多,句子对称的特点很容易搞定. 12.在横线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 4 道题)(8 题) ①户庭无尘杂 ,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 勃《滕王阁序》)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刘禹锡《陋室铭》) ⑤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⑥山映斜阳天接水, , 范仲淹《苏幕遮》) 12 答案:①.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⑤只是朱眼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⑥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解析:一要看清题目,是限做,只须选 4 小题即可,不要全写,二是不要写错字。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 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 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 激发的基调。 B. 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 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 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 竟巢于恶树之中 ,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 宿在梧桐之上。 13.(7 分) 答案:①(3 分)A 解析:客观题的 B、C、D 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 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分) 答案:②(4 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 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解析:主观题的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句的意蕴 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中的"无定"以及第 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四本大题共两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 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 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 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 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 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 也有着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 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 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 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 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 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他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市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 克在1900年发现得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 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实际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 分子東、激光、Ⅹ涉嫌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 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民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 14.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 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题材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热闹的共鸣 C.科学的深刻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形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4.答案 分)D 解析:A项原文是说“人类的创造力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 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对象弄错。B项原文是“仍 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不是热闹的共鸣。C项原文是“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 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明显是正比,不是反比关系。D项原文是“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 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才得以存在。”表述正确 15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5分) 15.答案(5分)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 深层的情感共鸣 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院里的普遍性
解析:主观题的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句的意蕴 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中的"无定"以及第 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四.本大题共两小题,共 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5 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 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 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 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 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 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 也有着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 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 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 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 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 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 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他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市迈克耳孙和莫雷在 1887 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 克在 1900 年发现得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 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 实际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 分子束、激光、X 涉嫌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 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民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 14.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 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题材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热闹的共鸣 C.科学的深刻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形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 20 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14. 答案:(3 分)D 解析:A 项原文是说“人类的创造力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 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对象弄错。B 项原文是“仍 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不是热闹的共鸣。C 项原文是“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 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明显是正比,不是反比关系。 D 项原文是“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 学,20 世纪的科技发展,才得以存在。”表述正确。 15.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5 分) 15.答案(5 分)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 深层的情感共鸣。 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院里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