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撰
题记 回忆讲小说史时,距今已垂十载,即印此梗概,亦已在七 年之前矣。尔后研治之风,颇益盛大,显幽烛隐,时亦有闻。 如盐谷节山教授之发见元刊全相平话残本及“三言”,并加考 索,在小说史上,实为大事;即中国尝有论者,谓当有以朝代为 分之小说史,亦殆非肤泛之论也。此种要略,早成陈言,惟缘 别无新书,遂使尚有读者,复将重印,义当更张,而流徒以来, 斯业久废,昔之所作,已如云烟,故仪能于第十四十五及二十 一篇,稍施改订,余则以别无新意,大率仍为旧文。大器晚成 瓦釜以久,虽延年命,亦悲荒凉,校讫黯然,诚望杰构于来哲 一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之夜,鲁迅记
序言 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 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 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 此稿虽专史,亦粗略也。然而有作者,三年前,偶当讲述 此史,自虑不善言谈,听者或多不憭,则疏其大要,写印以赋同 人:又虑钞者之劳也,乃复缩为文言,省其举例以成要略,至今 用之。 然而终付排印者,写印已屡,任其事者实早劳矣,惟排字 反较省,因以印也。 自编辑写印以来,四五友人或假以书籍,或助为校勘,雅 意勤勤,三年如一,鸣呼,于此谢之! 一九二三年十月七日夜,鲁迅记于北京
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 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于县令”(《庄子· 外物》),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 小说者固不同。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臂喻,以作 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李善注《文选》三十一引《新 论》)始若与后之小说近似,然《庄子》云尧问孔子,《追南子云 共工争蒂地维绝,当时亦多以为“短书不可用”,则此小说者, 仍谓寓言异记,不本经传,背于儒术者矣。后世众说,弥复纷 纭,今不具论,而征之史:缘自来论断艺文,本亦史官之职也。 茶既燔灭文章以思黔首,汉兴,则大收篇籍,置写官,成哀 二帝,复先后使刘向及其子歆校书秘府,歆乃总群书而奏其 《七略》。《七路》今亡,班固作《汉书》,翻其要为《艺文志》,其 三日《诸子略),所录凡十家,而谓“可观者九家”,小说则不与 然尚存于末,得十五家。班固于志自有注,其有某日云云者, 唐颜师古注也。 《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等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2 中国小说史咯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 《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 托之。) 《务成子》十一篇。(称尧间,非古语。)》 《宋子》十八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消汤,其言殷时者,皆依托也。) 《黄帝说》四十篇。(迁诞依托,) 《封禅方说》十八篇。(武帝时,) 《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武帝时。师古日,刘向 《别录》云:“饶,齐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时待诏,作书,名 日《心术)。") 《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应助日,道家也,好养 生事,为未夹之术n》 《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围人,宣帝时。)》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 侍郎,号黄车使者。应助日:其说以《周书》为本。师古 日,《史记》云:“虞初,洛阳人。”即张衡(西京赋》“小说九 百,本自虞初”者也。)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逢说者之 所造也。孔子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 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间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 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右所录十五家,梁时已仅存《青史子)一卷,至隋亦佚:惟 据班固注,则谐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