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国小说史略 用。这对加深人们对文学瑰象的认识,对文学作为一种意识 形态与社会现实二者相互关系的理解,是很需要的,也是很有 益的。 不把文学看作是孤立于社会的一般发展之外,而把它看 作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的产 物,并且从相互联系中去阐述历代小说的产生和兴衰变化,这 是《中国小说史略》的一个重要特点。还在二十年代,即在距 今半个多世纪以前,能够这样认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用这种 唯物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评述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实 在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包含有许多精当卓越、言简 意赅的评论。 《中国小说史略)无论是阐述小说的发展变迁,或是评析 各类作家作品,往往是要言不须,短短一段文字,甚或只是三 言两语,即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而又显得扼要准确、切实有 力。这只有观察十分敏锐、深刻的学者,而又兼是语言的巨 匠,像鲁迅这样的著作家,思之所至,笔即足以达之,方能如 此,一般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在评述唐代传奇小说时,鲁迅写道: 小说亦如诗,至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 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 演进之迹甚明,面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第八篇) 短短数行,行文极其简约,然而六朝小说发展至唐代所产生的 变化,唐代小说和六朝小说两者的不同特点,唐代小说较之六 朝小说演进的痕迹,特别是到了唐代,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把
《中国小说史略》导读 ·15· 小说当作一种文学创作来精心从事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学现 象,这一切评析得何等明白切实! 在叙述宋代小说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时,鲁迅说: “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 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速,更无独创之可言矣。然在市井间, 则别有艺文兴起。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 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第十二篇)同样是文字不多,但 却很准确地比较出唐传奇和宋传奇二者的不同,叙述了传奇 之趋向衰微,又评述市井间新的艺文的兴起,以及由此所导致 的从传奇这种文言小说到“以俚语著书”这种白话小说的重大 转变。 鲁迅对于某一类或某一部小说的评论,常是言筒意咳,或 褒或贬,力求分寸得宜,实事求是。如第二十二篇评述(聊斋 志异》云:“《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孤鬼 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 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 人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这里比 较了《聊斋志异》与同类之书的同与不同,尤其是对《聊斋志 异》艺术方面的-一些重要特点的评析,更显得十分准确,令人 折服,文字又很生动传神,令人爱读。 再如第二十八篇评述(孽海花》云:“书于洪、傅特多恶谑, 并写当时达官名士模样,亦极淋漓,而时复张大其词,如凡谴 责小说通病:惟结构工巧,文采斐然,则其所长也。”我们知道, 鲁迅评价小说的作成就的高低,是思想和艺术的统一论者。 他十分赞扬《儒林外史》那样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同时又 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讽刺小说(第二十三篇):而对那些“虽命意
·16 中国小说史略 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之作 则另起一个名称,叫做“谴责小说”,以示与讽刺小说有别,并 且颇多批评(第二十八篇)。但是在具体地评述某一作品时, 仍然采取分析的、实享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应批评处则严肃批 评,该肯定处则适当肯定,而不是全盘地一笔抹煞,对《孽海 花》的评析就是一个例子。 鲁迅对作品长处短处的评论,常常是把它跟其他作品相 比较而加以阐述,所以观点就显得全面而避免片面性,很有说 服力量:又因为他眼光极其尖锐,善于抓住主要之点,所以他 所作的评语语必中的,有似画龙点睛,令人读了不易忘记。例 如评述(封神演义)时,说它“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 《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第十八篇):赞扬 《儒林外史》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讽刺手法的特点及其成 就,写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 手矣”(第二十三篇):批评《三国演义》写人亦领有失,则云: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第十四篇), 等等。《中国小说史略〉》里的这些评论,准确、深刻、精炼而又 好读易记,有似某种佳言警句,使人深得启发,并为后人评论 文章所常使用。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以上不 过是举要略述个人的儿点体会而已。 就像历史上一切开创性的伟大著作一样,《中国小说史 略》也有它的局限性。1924年3月3日,当鲁迅校完(中国小 说史略》时,曾写了一篇《后记》。他在文中叙述到自己编著此 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谦地说他“识力俭隘,观览又不周 治”,在修订过程中虽曾不断纳入了自己和他人所发见的新材
《中国小说史略》导读 ·7· 料和新见解,但仍有不少“阙略”、“不备”之处。那篇《后记》鲁 迅落笔时一气呵成,不加标点符号①,虽是一篇记述事实的文 字,写来却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它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 《中国小说史略》这部著作,以及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治学态 度和考虑问题顾及他人利益的精神都很有好处,很值得我们 再次研读。 学无止境,精益求精,这是学术工作的普遍规律,也是 一位严肃认真的学者应有的科学态度。任何一位学者编撰自 己的著作,尤其是那种博大的著作,不可能不受到一定历史 背景下该学科及其相关学科发展水平以及个人主观思想认识 上的局限,并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所 以,就我们今天的要求来看,《中画小说史略》有其不够完备 之处,这是很自然的,也是不能苛求于鲁迅的。鲁迅处在当 时历史条件下,完成了如此一部开创性的卓越的专著,实在 是难能可贵的了。作为我国小说史研究的莫基人,鲁迅的学 术著作及其治学精神,对于我们仍然是很可宝贵的遗产。我 们应该学习和继承这份遗产,以便把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工作 做得更好。 附记:本文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巨大贡献》(见拙著《中国古 ①鲁迅当年写这篇(后记》时,设有加标点符号,此后历次的《鲁迅全集》本 和各种单行本(包括解放后出版的板本),也都没有加上。直到十多年前整理出 版附有注释的十六卷本新版(餐迅全集》时,经过讨论,我们为了尊重鲁迅原 正文维持原样,但为了方便读者,专门把这篇《后记)全文抄入一条注释,并统 地加上丁标点符号。我现在抄录的即是那条注释(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新 版(鲁迅全果》第九卷),附在《衡记》后
·18· 中国小说史略 代小说论集》)基础上写成,第二节个别地方校订,第一节有很 多增朴,主要参考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十六卷《附集》、《鲁 迅先生纪念集》等书所编资料。1997年1月3日。 本文原无标点,为便于读者,试加标点如下。 右《中国小说史略》二十八篇,其第一至第十五篇以去年 十月中印讫。已而于朱彝尊《明诗综》卷八十知雁岩山樵陈忱 字遐心,胡适为《后水浒传序》考得其事尤众;于谢无置《平民 文学之两大文素》第一编知《说唐传》旧本题庐陵罗本操,《粉 妆楼》相传亦罗贯中作,惜得见在后,不及增修。其第十六篇 以下草稿,则久置案头,时有更定,然识力俭隘,观览又不周 洽,不特于明清小说朗略尚多,即近时作者如魏子安、韩子云 辈之名,亦缘他章相牵,未追博访。况小说初刻,多有序我,可 借知成书年代及其撰人,而旧本希规,仅获新书,贾人草率,于 本文之外,大率刊落;用以编录,亦复依据塞蒋,时虑讹谬,惟 更历岁月,或能小小妥帖耳。而时会交迫,当复印行,乃任其 不备,辄付排印。顾畴昔所怀将以助听者之聆察、释写生之烦 劳之志愿,则于是乎半矣。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三月三日校竟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