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史略》导读 五千张已佚”①。 《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是鲁迅广 泛阅读许多古籍(包括种种类书),辛勤地从中辑录编校而成 的。他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时,所引述、评析的许多史料 基本上就是根据这三部书。这三部书是辔迅撰写《中国小说 史略》的副产品,同时,由于鲁迅辑录编校的精审,它们本身 也成了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受到人们喜爱的小说史料书。直 到今天,它们依然是小说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以及许多读者 经常翻阅的书籍。我们可以想象,鲁迅当年在缺乏现代化的 誊印技术、仅凭手抄的情况下,从辑录这大批的小说史料, 到撰成(中国小说史略》这部著作,其间费去了多少宝贵的 时间和心力 二 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和严肃认真的艰巨劳动,结出了可 贵的科学论著的硕果。作为一部开创性的著作,鲁迅的(中国 小说史略》这部专著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它的出现为我国小说 史的研究莫定了基础。 ①路工《从(中国小说大略》到(中国小说史路》,见(文物)革命特刊(一), L972年5月出版。这商文章对帮助读者了解鲁迅著述(中因小说史略)时增付出 十分艰辛的劳动,是很有益的。但个别地方,如说鲁迅为评价《水浒》“总得看一 千万字以上”,又以“评份(水济)即检阅一千万字”作为标准依器,而说全 书二十六篇,所要检圆的文字,就可以想见了,”这样来统计鲁迅读过的字数和计 算方法是香合造,似可商止。按,路工同志这里说的“全书二十六篇“秘指排卸的 讲义本,现在读者通常读到的是新潮社出饭的二十八筒的本子
·10· 中国小说史路 《中园小说史略)这部专著的完成,本身有一个由不成熟 到比较成熟的过程。一九二○年袖印本讲义是十七篇,称(中 国小说史大略》。十七篇题目如下: 一、史家对于小说之论录 二、神话与传说 三、汉《艺文志》所录小说 四、今所见汉小说 五、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 六、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 七、《世说新语》与其前后 八、唐传奇体传记(上) 九、唐传奇体传记(下) 十、宋人之话本 十一、元明传来之历史演义 十二、明之历史的神异小说 十三、明之人情小说 十四、清之人情小说 十五、清之侠义小说与公案 十六、清之狭邪小说 十七、清之谴责小说 油印讲义本的《小说史大略》篇幅很小,评述亦极简约。 经过不断的增补和修政,到1923年和1924年由北京大学新 潮社出版排印本,分上下两卷,称《中国小说史略》。全书共二 ①鲁迅早年使用的讲义本不止一个。1981年4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有经过单演义整理的《鲁迅小说史大略》,即系春迅早期的油印本讲义.可参考
《中园小说史路》导读 ·11· 十八篇,内容和篇幅有了很大的增加,成了一部内容充实、评 论精当的大著。 《中国小说史略》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我觉得主要 的有三个方面。 首先,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建立了中国小说史的体 系。 《中国小说史略》共二十八篇。除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 之著录及论述》外,第二至第二十八篇,对中国小说发生和发 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它追本穷源,湖自远古的神话与 传说,其后依序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各个阶段,从汉代小 说、六朝小说至唐宋传奇,从宋代话本及拟话本、元明的讲史 明代的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至清代的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 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及公案小说,直至清末的谴责小说。 全书纵论中国小说的酝酿、产生、发展和变迁,评述历代小说 兴衰变化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的原因,介绍历代主要 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评析各种各类小说思想艺术的特 色、成就和得失,内容非常丰富,是一部自成体系的具有历史 发展的完整性的中国小说通史。 《中国小说史略》的著述,充分地反映了鲁迅作为我国小 说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那种令人敬佩的魄力和学识。中国第 一部小说史专著出诸鲁迅的手笔,由这位伟大的著作家来为 中国小说史研究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这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值 得庆幸的。 其次,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体现了唯物精神和进步思 想 我们知道,鲁迅撰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从政治认识上来
·12 中国小说史路 看,他还未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对小说史发展过程 对许多小说的观察、分析和评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时常显示出唯物论的思想光芒。鲁迅又是勇于探索,敢于发 表独立见解的学者,所以他在这部著作中,时常反映出一种新 的、进步的思想观点。例如在论述中国小说的产生时,他就扬 弃了前人有关这个问题的传统的旧说,而采取了新的观点,作 出了富有思想性的科学的论述。他说: 志怪之作,庄子谓有齐谐,列子则称夷坚,然皆离窝言, 不足征信。《汉志)乃云出于稗官,然稗官者,职唯采集面 非创作,“街谈巷语”自生于民间,固非一谁某之所独造 也,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中 国小说史略》第二篇,以下引此书只注第几篇。) 在论及汉代小说时,他又提出了《汉书·艺文志》所载“汉 人小说”的真实性存在着问题。他说:“《汉志》之叙小说家,以 为出于稗官',如淳日,细米为稗。街谈巷说,甚细碎之言 也。王者欲知里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本注),其所录 小说,今皆不存,故莫得而深考,然审察名目,乃殊不似有采自 民间,如《诗》之《国风)者。”(第三篇)并进一步指出,此类小说 的作者并非汉代的人,而是出于后人的伪托: 现存之所谓汉人小说,盖无一真出于汉人,晋以来, 文人方士,皆有伪作,至宋明尚不绝。文人好提较绘,或 欲夸示异书,方士则意在自神其教,故往往托古籍以炫 人;晋以后人之托汉,亦犹汉人之依托黄帝伊尹矣。(第 四篇) 鲁迅的这些论证,是富有说服力的。 一般地说,撰写历史著作是很容易只停留于采纳成说、迁
《中国小说史略》导读 ·13· 就旧论的,而鲁迅却对古籍上的记截采取敢于独立思考的、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一方面注意吸取、接受前人有益有用 的认识成果,另一方面也注意扬弃旧的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说 法,揭示出新的情况和观点。《中国小说史略》里面这种除旧 布新的情况,也反映出鲁迅的卓越之处。 鲁迅对小说史上的问题,不是进行孤立的观察、研究,而 是经常把它们跟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政治背景、思想文化 薄流或社会风俗习惯等情况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如在论述 《世说新语》等清谈小说时,先叙述“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 成毁,决于片言”,以及魏晋以来“弥以标格语言相尚”和宗教 哲学思想对于形成清谈的社会风气的影响,“盖其时释教广 被,频扬脱俗之风,而老庄之说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为反动, 而厌离于世间则一致,相拒而实相扇,终乃汗漫而为清谈”:然 后再进一步论述这种清谈的社会风气对小说创作所产生的影 响:“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遗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 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第七篇) 这样,小说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出现了志怪小说向清谈小说的 变迁,就得到了深刻的、科学的说明。 此外,在论述明代神魔小说时,联系宋代宜和以来崇奉 “道流羽客”的习俗;叙述明时“以方伎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 所企羡,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第十六篇):在 论述清末谴责小说时,则更明白地叙述了清朝嘉庆以来“虽屡 平内乱”、“亦屡挫于外敌”之后,有识者“已翻然思改革”,及戊 戌政变失败和义和团运动之后,“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 有掊击之意”(第二十八篇),分析了当时战争和政治运动等重 大历史事件和社会思潮对谴责小说的产生和兴盛所起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