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食品风味Flavor 在水溶液中与实际食物中也不相同。乙醇和糖可减速弱酸味。 B.常见的酸味剂 a.食醋:含醋酸3%5%,其它为有机酸、氨基酸、糖、醇和 酯类等物质。 另外,还有乳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琥珀酸和富 马酸等。 3)苦味及苦味物质 A.苦味理论人们对苦味物质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大多 数苦味物质和甜味物质一样,分子中都具有AHB基团和疏水 基团两部分,只有少数苦味物质分子中只具有一个疏水基团。 为什么分子结构特征相似,有的物质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甜味, 而有的则产生苦味呢,人们认为在特定受体部位中,AH/B单 元的取向决定分子的甜味与苦味,而这些特定的受体部位则位
第十章 食品风味Flavor 于受体腔的平坦底部,当呈味分子与苦味受体部位相契合时则 产生苦味感,与甜味部位相匹配时则产生甜味感,若呈味分子 的空间结构能适合上述两种受体,就能产生苦甜感。 B.食物中的苦味物质 .生物碱咖啡碱、茶碱、可可碱,吡啶、吡咯啶、奎宁 等。 b.各类糖苷类化合物 常见的有各种黄酮苷(柚皮苷及新橙皮苷,苦杏仁苷)、 皂苷(三萜皂苷与甾体皂苷)等。 ℃.胆汁这是动物肝脏分泌并贮藏于胆囊中的一种液体。 味极苦,在禽、畜、鱼类加工中稍不注意,破坏胆囊将会产生 严重的苦味 d.a-酸、异a-酸、B-酸啤酒的苦味来源于酒花中一些 类异戊二烯的衍生物,一般分为草酮的衍生物和蛇麻酮的衍 T
第十章 食品风味 e.氨基酸和多肽 L-氨基酸有8种(Val、Leu、le、Met、Phe、Trp、 Arg、His)为苦味。疏水肽的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子 量的大小,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道尔顿时因体积太大难以 进入受体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当分子量小于6000道 尔顿时,则会产生苦味。 4)咸味与咸味物质 A.咸味理论。咸味是中性盐所显示的味。阳离子是定味基, 易被味感受器的蛋白质的羧基或磷酸吸附而呈咸味;阴离子 是助味基,影响咸味的强弱和副味。盐类中,只有氯化钠才 产生纯粹的咸味,其他盐类多带有苦味、涩味或其他味道, 一般盐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相对原子量越大,越有增大苦味 的倾向
第十章 食品风味 B.咸味剂 目前尚只有氯化钠,食盐的阀值一般为0.2%,汤类中含 0.8%~1.2%的食盐量比较适宜。 当然食盐除了具有风味增强或调味作用外,它还具有一 些重要的生理功能,食盐摄入太少会引起乏力乃至虚脱,但 食盐长期摄入过量可引起高血压。 5)其它味感和呈味物质 A.鲜味。食品中常见的呈味物质有核苷酸、氨基酸、肽、 有机酸等物质。 L谷氨酸钠俗称味精,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其鲜味是 由a-NH,和Y-COO-两个基团静电吸引产生的,因此,在 pH3.2时,鲜味最低,在pH6时,几乎全部解离,鲜味最高, 在H7以上时,由于形成二钠盐,鲜味消失。味精有缓和 咸、酸、苦的作用,并可减少糖精的苦味,使食品具有自然 风吐
第十章 食品风味 5-肌苷酸或5-脱氧肌苷酸,5-鸟苷酸或5-脱氧鸟苷 酸,5黄苷酸均有鲜味,但前两者鲜味更强。这类核苷酸单 独在纯水中并无鲜味,但与味精共存时,则味精鲜味更强, 并对酸、苦味有抑制作用。 琥珀酸及其钠盐有鲜味,这是贝类食品与微生物发酵食 品鲜味的主要成分。琥珀酸一般用于酒精清凉饮料、糖果等 的调味,其钠盐常用于酿造食品及肉类的加工。 B.辣味 辣味是刺激舌部、口腔及皮肤的触觉神经所引起的一种 痛觉。辣味包括热辣味和辛辣味两种。前一种辣味在口腔中 引起一种烧灼感辣味,如红辣椒和胡椒的辣味,引起这种辣 味的物质红辣椒中主要是辣椒素及二氢辣椒素,胡椒中主要 是胡椒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