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011年《扁鹊见蔡桓公》:中考真题及预测题汇编(共8套) (2009年山东淄博中考题)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 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 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 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立有间 ②臣是以无请也 ③达于汉阴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 10、(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8、(1)有一会儿(2)不问,不再说话(3)汉水南岸(4)用箕畚运 9、(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10、(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 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2009年上海市中考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扁鹊投石
1 2009 年-2011 年《扁鹊见蔡桓公》:中考真题及预测题汇编(共 8 套) (2009 年山东淄博中考题)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 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 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 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立有间. ②臣是以无请..也 ③达于汉阴..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 甲: 乙: 10、(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 分) 参考答案: 8、(1)有一会儿(2)不问,不再说话(3)汉水南岸(4)用箕畚运 9、(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10、(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 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2009 年上海市中考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2—15 题(12 分) 扁鹊投石[注]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 聪,目不眀。”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 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武王示之病() (2)君与知之者谋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译文: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4分) 2010、2011年均未考察《扁鹊见蔡桓公》 参考答案: 12.(4分)(1)疾病(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分)治病 预测试题一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 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 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 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望桓侯而还走()
2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 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 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译文: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4 分) 2010、2011 年均未考察《扁鹊见蔡桓公》 参考答案: 12.(4 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13.(2 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 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 分)治病 治国 预测试题一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 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 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 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望桓侯而还走( )
②汤熨之所及也() ③火齐之所及也()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意思 之:故使人问之( 司命之所属( 君之病在肠胃( ))) 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臣是以无请也(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居十日,扁鹊复见() ②不治将益深() 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④故使人问之() ⑤望桓侯而还走() ⑥将益深 ⑦使人索扁鹊() 4、填空 ①扁鹊,时医学家。姓,名_,渤海郡莫(今河北任丘)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 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②韩非(约前280一前233),末年人,著名_家,先秦_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 能道说,而善著书”。他和李斯同处于_门下。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与_、_、并称“战国散文四 大家”。其代表作品有《》、《》等。本文选自其《》一书。该书中许多寓言故事,我们耳熟能娴如 等历来为人们喜爱、传诵。 参考答案 1、【答案】①“还”通“旋”,回转,掉转。②“汤”通“烫”,用热水焐。③“齐”通“剂”,药剂。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帮助掌握文中岀现的通假,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去理解。句中的“还”读“旋”,而 不读hai,或huan。通假字,读成它所通的字的字音。 2、【答案】之:代词,代他跑的原因。结构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 以:介词“把”。因为,由于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帮助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义应结合具体的语句或语境来理解。如 之还可以理解成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就理解成“到”。 3、【答案】①居:古义是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过了”的意思。今义 为“居住”或“住所”。②益:古义是“更加”的意思。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
3 ②汤熨之所及也( ) ③火齐之所及也(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意思 之:故使人问之( ) 司命之所属( ) 君之病在肠胃( ) 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臣是以无请也(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居.十日,扁鹊复见 ( ) ②不治将益.深 ( ) 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 ④故.使人问之( ) ⑤望桓侯而还走. ( ) ⑥将益.深 ( ) ⑦使人索.扁鹊( ) 4、填空 ①扁鹊, 时医学家。姓 ,名 ,渤海郡莫阝(今河北任丘)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 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②韩非(约前 280—前 233), 末年 人,著名 家,先秦 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 能道说,而善著书”。他和李斯同处于 门下。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与 、 、 并称“战国散文四 大家”。其代表作品有《 》、《 》等。本文选自其《 》一书。该书中许多寓言故事,我们耳熟能娴如 、 、 等历来为人们喜爱、传诵。 参考答案: 1、【答案】①“还”通“旋”,回转,掉转。②“汤”通“烫”,用热水焐。③“齐”通“剂”,药剂。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帮助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去理解。句中的“还”读“旋”,而 不读 haí,或 huán。通假字,读成它所通的字的字音。 2、【答案】之:代词,代他跑的原因。结构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 以:介词“把”。因为,由于。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帮助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的现象. 一词多义应结合具体的语句或语境来理解。如 之还可以理解成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就理解成“到”。 3、【答案】①居:古义是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过了”的意思。今义 为“居住”或“住所”。②益:古义是“更加”的意思。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
如“益处”、“益虫”。③是:古义相当于“此”,译为“这”、“这个”、“这样”。现代汉语中是表判断的 助词。请:古义“问”的意思。现代汉语多用作动词,有“求”、“邀”、“聘”的意思,是个敬辞。④故:特 意,副词。此为古义。今义:“事故”,或表“所以”、“因此”。⑤走:古义为“跑”。今义是“行走”。⑥益古 义:更加:今义:有好处⑦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帮助掌握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义指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理解 今义指现在的常用用法,用联想法就能解决了 4、①【答案】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 ②【答案】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与庄周、孟轲、荀况并称“战国散文 四大家”。其代表作品有《说难》、《五蠹》等。《韩非子》。“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南 郭吹竽”“买椟还珠”“老马识途”等历来为人们喜爱、传诵。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帮助掌握与文章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预测试题二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 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 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 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文中加点的词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还(xuan)走 B、腠(zou)理 C、汤(tang)熨 D、火齐(q1) 2、本文是篇比较短小的寓言故事,但对扁鹊与蔡桓公的形象却刻画得栩栩如生。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 答: 3、本文说明的道理是 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成语 是 4、本文写了扁鹊几次见蔡桓公?为什么最后一次见到他就转身而跑呢? 答 5、你觉得扁鹊和蔡桓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蔡桓公最后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我们能吸取哪些教训? 答
4 如“益处”、“益虫”。③是:古义相当于“此”,译为“这”、“这个”、“这样”。现代汉语中是表判断的 助词。请:古义“问”的意思。现代汉语多用作动词,有“求”、“邀”、“聘”的意思,是个敬辞。④故:特 意,副词。此为古义。今义:“事故”,或表“所以”、“因此”。⑤走:古义为“跑”。今义是“行走”。 ⑥ 益 古 义:更加;今义:有好处⑦索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帮助掌握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义指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理解。 今义指现在的常用用法,用联想法就能解决了。 4、①【答案】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 ②【答案】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与庄周、孟轲、荀况并称“战国散文 四大家”。其代表作品有《说难》、《五蠹》等。《韩非子》。“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南 郭吹竽”“买椟还珠”“老马识途”等历来为人们喜爱、传诵。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帮助掌握与文章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预测试题二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 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 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 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文中加点的词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还(xuán)走 B、腠(zòu)理 C、汤(tāng)熨 D、火齐(qí) 2、本文是篇比较短小的寓言故事,但对扁鹊与蔡桓公的形象却刻画得栩栩如生。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说明的道理是: ,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成语 是: 。 4、本文写了扁鹊几次见蔡桓公?为什么最后一次见到他就转身而跑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扁鹊和蔡桓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 6、蔡桓公最后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我们能吸取哪些教训? 答: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A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帮助掌握对重要字音的把握。B、腠zu理应读couC、汤tang熨应 读 tang D、火齐应读j。 2、【答案】主要通过对话和动作与神态描写对人物进行了生动地刻画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帮助掌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文章语言简练生动,用语准确。如“立有间”,说 明他观察得十分仔细、认真:“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不可救药。写桓公的态度,开始用他自 己的话来说明他的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反感,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表情描写,进一步表现他在这件事情 上的固执己见。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只有几句话,却极其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的道理。 3、【答案】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讳疾忌医。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帮助掌握本文所要说明的道理。 4、【答案】四次。第四见桓公,扁鹊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简洁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 度。用原文的话就是“今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5、【思路解析及答案】()扁鹊是一个医术高超、对病人诊断细心、并能善意规劝病人的神医。同时他又 是个机警的人。(2)蔡桓公是一个固执己见、盲目自信、讳疾忌医的人 6、【思路解析及答案】(1)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3) 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4)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 预测试题三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有间jian 腠理cou不应ying B.还走xun疾病j汤熨 C.火齐j 骨髓sui 遂sui 2、下列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中的扁鹊不是上古名医扁鹊。 B.《韩非子》是一部著作名 C.韩非是春秋人,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D.“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出自《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
5 参考答案: 1、【答案】A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帮助掌握对重要字音的把握。B、腠 zòu 理 应读 còu C、汤 tāng 熨应 读 tàng D、火齐应读 jì。 2、【答案】主要通过对话和动作与神态描写对人物进行了生动地刻画。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帮助掌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文章语言简练生动,用语准确。如“立有间”,说 明他观察得十分仔细、认真;“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不可救药。写桓公的态度,开始用他自 己的话来说明他的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反感,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表情描写,进一步表现他在这件事情 上的固执己见。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只有几句话,却极其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的道理。 3、【答案】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讳疾忌医。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帮助掌握本文所要说明的道理。 4、【答案】四次。第四见桓公,扁鹊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简洁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 度。用原文的话就是“今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5、【思路解析及答案】⑴扁鹊是一个医术高超、对病人诊断细心、并能善意规劝 病人的神医。同时他又 是个机警的人。⑵蔡桓公是一个固执己见、盲目自信 、讳疾忌医的人。 6、【思路解析及答案】⑴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⑵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⑶ 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 ⑷ 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 预测试题三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有间.jiān 腠.理 còu 不应.yīng B.还.走 xuán 疾.病 jì 汤.熨 tāng C.火齐.jì 骨髓.suǐ 遂.suì 2、下列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中的扁鹊不是上古名医扁鹊。 B.《韩非子》是一部著作名。 C.韩非是春秋人,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D.“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出自《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