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茶叶史话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茶的历史,茶人,茶事; 2、了解日本茶道、陆羽和其《茶经》、名人 与茶; 3、了解目前流行的茶事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日本茶道、陆羽和其《茶经》、名人与茶 教学内容
第四讲 茶叶史话 • 一、教学目的: • 1、了解有关茶的历史,茶人,茶事; • 2、了解日本茶道、陆羽和其《茶经》、名人 与茶; • 3、了解目前流行的茶事活动。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日本茶道、陆羽和其《茶经》、名人与茶 •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饮茶的发展史 饮茶的起源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 乎神农氏”。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 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 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 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 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第一节饮茶的发展史 • 一、饮茶的起源 •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 1、先秦说 •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 “茶之为饮,发 乎神农氏” 。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 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 信史。 •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 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 先秦饮茶,不是源 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薅以 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 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 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 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 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昊 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 2、三国说 •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 代酒” ,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 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 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 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 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 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 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 篇有薅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认 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 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 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 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 药用
• 3、西汉说 •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 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 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郝懿行认 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 、《武阳买 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 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 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 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 药用
二、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 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 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 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 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 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 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 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 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 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 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 二、 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 •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 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 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 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 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 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 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 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 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 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 民间可能很少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