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第十章外力启动的村庄公娄.(248) 一、“办点”:行政资源的输入.(248) 二、借鸡下蛋:公益的输出.(257) 三、机制性脱序:外力退出后的公益困境.(261》 第十一章情理之间:村庄秩序的调节与维系.(273) 一、双村秩序的基本结构.(273) 二、调解与仲裁的理路.(278) 三、社会治安的组织化机制.(292》 第十二章现代性的民间化与传统的反照. (303 一、“私塾”的“复兴”. (303)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民间化. .(306) 三、和技进入的自发状态. .(309) 四、民间信仰的反照. .(315) 第十三章去政治化的村庄政治.(329) 一、从政治分层到三元分层.(329) 二、去政治化的社会时空.(334) 三、新村庄政治人的谱系分析.(345) 第十四章结语:村庄的政治与政治学中的村庄 研究.(360》 一、现代性、国家和地方性:三种逻载的 演进与互融.(36引) 二、从叙事到理论:关于20世纪村治变迁的 反思政治学.(370)》
4 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三、微观的村庄与宏观的学术:我从事田野研究 的学米指向.(376) 参考书目.(384) 附录.(396)
序 无论我们对于村民自治给予什么评价,但它毕竞给中国的政 治社会结构嵌入了一种新的机制,从而引发了新的社会历程和想 象。正是通过村民自治,愈来愈多的学者进人乡村社会;正是村 民自治研究的深化,乡村治理才作为一个沉寂多年的问题重新为 学者所提及并关注;正是由于村民自治的发展,才激发起学者」 对整个乡村社会特性、结构以及更宏大问题的思考。对乡村政治 社会的学理式研究也因此在20世纪后期兴起,并陆续产生一系 列可喜的成果。 半年前的炎炎烈日之下,我曾经为于建嵘博士撰写的《岳村 政治一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一书作序,而在白雪 覆盖的今日,又得以为吴毅撰写的《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 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作序,实是一件欣喜之事。 在我看来,《岳村政治》和《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是 20世纪末研究村庄政治的双子星座。两部专著都将村庄作为学 术研究的对象,都以20世纪的百年变迁为历史背景,都对一个 村庄的政治社会在20世纪的变迁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分析。但 是他们俩所选择的研究对象、研究的路径、运用的研究方法,以 及两人自身经历和特性都有很大的差异。 《岳村政治》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省中部的一个村庄。这里是
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改变整个中国政治面貌的农民苹命的发源地,处于国家政治漩涡 的中心地带,政治风浪此起彼伏,一直相伴于村庄生活。本书所 选择的研究对象则是四川省东部地区的一个山村。尽管这里不可 避免地被卷人政治漩流,但毕竞处于整个国家政治的边缘地带 冲突性的政治更多的犹如闪电风暴,伴随村庄生活的是平和与宁 静,因此在这里也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样式。 《岳村政治》的研究路径是由外向内,由国家到乡村社会, 由县到乡,再至村,由此考察中国政治是怎样·步步将一个小村 庄结构化于国家政治体系之内的,并分析其结构化过程中村庄月 身的反映,从而把握村庄与国家的互动关系。本书的研究路径则 是由内向外,由乡土社会到国家,由村庄到乡,再室县,由此考 察村庄自身的政治原生形态,并分析当国家政治介人后村庄权威 与秩序的更迭,国家对村庄政治的改造和重新塑造。如果说岳村 由于在激荡的政治风云中形成的村庄:自主性和挑战性使乡村社会 与国家处于互动之中,那么,20世纪的双村更多的是国家对乡 村社会再塑造的结果,是国家介入乡村社会的产物。所以,在那 里,乡村政治缺乏岳村般的激情,但却反映着大多数村庄的常态 性。 《岳村政治》的作者在乡村生活过,自身是乡村“熟人社会” 的一员。他运用政治社会学的方法,从查阅历史文献数据入手, 一步步进入村庄,注重乡村社会与国家政治的互动关系。本书的 作者一直生活在大都市,没有任何乡村记忆,是乡村社会的“陌 生人”。作为一个好奇的“异文化者”,为写作本书,他径直闯入 崇山峻岭之中的双村,在那里与农民共同生活,在直接的生活休 验和感悟中考察乡村政治,感受乡村是怎样为国家政治所塑造 的。他运用的是政治人类学的方法。虽然这一方法在中国才刚刚 起步,但毕竞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所以,尽管《岳村政治》和《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都
奥 3 是以村庄为研究对象,但这两个村庄却极具个性化,对于把握中 国乡村政治社会的变迁都具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也是中国村民 自治研究逐步深化的结果。 二 本人作序不多,但也自有风格。这就是不想就所作序的书给 予更多的介绍和评论,这应该是读者的事情。所以,我作序一般 是就著作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供读者参考。 《岳村政治》和本书都是以村庄政治社会的百年变迁为研究 线素。这是因为,20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空前也 可能是绝后的大变革时期。在历史的长河里,可能不会再有如此 这般剧烈的变革,产发如此这般丰富的事件,从而使整个乡村社 会的特性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从乡村社会的一般特性看,我认为,中国的乡村社会经历和 正在经历着四个阶段。 第-·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散”。分散性是中国古代农村的突 出特点。在西欧国家,经济组织方式实行庄园制,庄园主和农民 生活在一个社区内,农民不仅缺乏生产资料,而且与庄园主形成 人身依附关系。所以,西歌的庄园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 和社会自成一体的“社区共同体”,没有凌驾于上的强大政权统 治力量,这是典型的地方主义取向的封建社会。而在中国,农村 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小农经济。“家”是 社会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即使是缺少土地的农民,在人身上 也是相对自由的,自我生产,自我消费,自给自足。如老子所说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各家之间,各村之间缺乏内在 的经济文化联系,即峡乏组织性,农村社会呈“一盘散沙”状 态。用马克思的话说好比是“一袋马铃薯”。为了将这分散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