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会产生深刻影响。与此同时,恐怖主义分子出于政治目的,开始将奥运会作为自己的攻击目 标,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即为一例。出于政治原因而对奥运会实行的抵制连续不断,规模越 来越大。2.竞技运动商业化和运动员职业化的进程开始加快。60年代中期以来,奥运会作为 种文化商品的趋势已露端倪,国际奥委会的″业余″禁条屡被触动,奥运会与经济相结合的 势头强劲,防不胜防。奥运会比赛中欺骗行为有所抬头。首先,违禁药品的滥用日益严重,1960 年罗马奥运会出现奥运史上第一例运动员因服用兴奋剂而丧生的事故,兴奋剂问题开始引起 人们的注意。其次,在女子项目的比赛中出现了有男性特征的运动员,运动员的性别问题也成 为人们关注的对象。3.奥运会出现经济危机。随着奥运会的膨胀,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人、 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投入急剧增加,而旧有的筹资方式远不能满足举办奥运会的需要,再加 上举办奥运会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些居民反对在自己的城市举办奥运会,如美国 的丹佛市就因此而不得不将已经得到的197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权交回,由国际奥委会另选 城市。1976年蒙特利尔因举办奥运会而债台高筑。到70年代后期,愿意举办奥运会的城市 只剩下洛杉矶一个。当时的国际奥委会对二战后社会的深刻变化和60年代以来奥运会社会 化、大型化、综合化的新趋势缺乏认识,坚持多年来形成的封闭格局,拒绝与其他国际组织 和政府机构打交道,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坚拒商业于奧运之外,以保持奥运的″纯洁',从 而使奧林匹克运动严重脱离社会。国际奥委会的保守与僵化加剧了它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 和国家奥委会的矛盾,为了集聚各自的力量,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于1967年成立了国际 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各个国家的国家奥委会也于1979年成立了国家奥委会协会 奥林匹克三大支柱的合作关系出现了危险的裂痕,它们共议大事、互相沟通的奥林匹克代 表大会也已自1930年起就处于休眠状态。此外,尽管二战后大批新获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加 入奧林匹克运动,但在布伦戴奇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20年间仅增加了6名国际奥委会委员 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受到忽视。于是,自6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奥委会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其 全部资产到1972年只剩下区区200万美元。奥林匹克运动积蓄已久的各种矛盾发展到了非 解决不可的程度。旧的模式已无能为力,而新的模式、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1972年, 爱尔兰人基拉宁接替布伦戴奇,出任国际奥委会第六任主席,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基拉宁任职的8年是奥林匹克运动变封闭为开放的过渡阶段,国际奧委会开始重新审视 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的关系。19世纪形成的业余原则和奥林匹克运动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 观点对人们思想所形成的禁锢开始松动。尽管这8年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进程是缓慢的,却 为下一阶段萨马兰奇大刀阔斧的改革做了必要的准备。 五、改革与创新(1980-2000 1980年西班牙人萨马兰奇接替基拉宁,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审时度势,开始了 全面的改革。这场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变封闭为开放,使奥林匹克运动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国际奧委会一反过去视商业化为洪水猛兽的陈腐观点,充分肯定它对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 大胆引进市场经济的机制,积极而有控制地对奥运会进行多种商业开发,给奥林匹克运动建 立了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组委会对举办奧运会的经济运作机制进行了大胆改革,变沉重的 包袱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国际奥委会敏锐地觉察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对洛杉矶的经验进 行认真总结,设计出一整套规范而有效的经营奥运会的做法,如″奥林匹克计划"(TOP计划) 等,从而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92年国际奥委会已拥;资产125亿美 元,1993-196年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从商业开发中获得23-25亿美元的总收入。国际奥运会 本着取之于奥运,用之于奥运的原则,通过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组织,对整个奥林匹克运动,特 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奥林匹克运动给以积极的援助 肯定商业化的积极意义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废除了参赛者业余身份的限制。业余原则从 11
11 运会产生深刻影响。与此同时,恐怖主义分子出于政治目的,开始将奥运会作为自己的攻击目 标,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即为一例。出于政治原因而对奥运会实行的抵制连续不断,规模越 来越大。2.竞技运动商业化和运动员职业化的进程开始加快。60 年代中期以来,奥运会作为 一种文化商品的趋势已露端倪,国际奥委会的"业余"禁条屡被触动,奥运会与经济相结合的 势头强劲,防不胜防。奥运会比赛中欺骗行为有所抬头。首先,违禁药品的滥用日益严重,1960 年罗马奥运会出现奥运史上第一例运动员因服用兴奋剂而丧生的事故,兴奋剂问题开始引起 人们的注意。其次,在女子项目的比赛中出现了有男性特征的运动员,运动员的性别问题也成 为人们关注的对象。3.奥运会出现经济危机。随着奥运会的膨胀,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人、 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投入急剧增加, 而旧有的筹资方式远不能满足举办奥运会的需要,再加 上举办奥运会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些居民反对在自己的城市举办奥运会, 如美国 的丹佛市就因此而不得不将已经得到的 1972 年冬季奥运会举办权交回,由国际奥委会另选 城市。1976 年蒙特利尔因举办奥运会而债台高筑。到 70 年代后期, 愿意举办奥运会的城市 只剩下洛杉矶一个。当时的国际奥委会对二战后社会的深刻变化和 60 年代以来奥运会社会 化、大型化、综合化的新趋势缺乏认识,坚持多年来形成的封闭格局, 拒绝与其他国际组织 和政府机构打交道,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坚拒商业于奥运之外, 以保持奥运的"纯洁',从 而使奥林匹克运动严重脱离社会。国际奥委会的保守与僵化加剧了它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 和国家奥委会的矛盾, 为了集聚各自的力量 ,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于 1967 年成立了国际 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 各个国家的国家奥委会也于 1979 年成立了国家奥委会协会。 奥林匹克三大支柱的合作关系出现了危险的裂痕,它们共议大事、互相沟通的奥林匹克代 表大会也已自 1930 年起就处于休眠状态。此外,尽管二战后大批新获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加 入奥林匹克运动,但在布伦戴奇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 20 年间仅增加了 6 名国际奥委会委员, 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受到忽视。于是,自 60 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奥委会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其 全部资产到 1972 年只剩下区区 200 万美元。奥林匹克运动积蓄已久的各种矛盾发展到了非 解决不可的程度。旧的模式已无能为力,而新的模式、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1972 年, 爱尔兰人基拉宁接替布伦戴奇,出任国际奥委会第六任主席,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基拉宁任职的 8 年是奥林匹克运动变封闭为开放的过渡阶段,国际奥委会开始重新审视 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的关系。19 世纪形成的业余原则和奥林匹克运动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 观点对人们思想所形成的禁锢开始松动。尽管这 8 年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进程是缓慢的,却 为下一阶段萨马兰奇大刀阔斧的改革做了必要的准备。 五、改革与创新(1980-2000) 1980 年西班牙人萨马兰奇接替基拉宁,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审时度势,开始了 全面的改革。这场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变封闭为开放,使奥林匹克运动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国际奥委会一反过去视商业化为洪水猛兽的陈腐观点,充分肯定它对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 大胆引进市场经济的机制,积极而有控制地对奥运会进行多种商业开发,给奥林匹克运动建 立了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组委会对举办奥运会的经济运作机制进行了大胆改革,变沉重的 包袱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国际奥委会敏锐地觉察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对洛杉矶的经验进 行认真总结,设计出一整套规范而有效的经营奥运会的做法,如"奥林匹克计划"(TOP 计划) 等,从而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92 年国际奥委会已拥;资产 125 亿美 元,1993-1996 年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从商业开发中获得 23-25 亿美元的总收入。国际奥运会 本着取之于奥运,用之于奥运的原则,通过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组织,对整个奥林匹克运动,特 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奥林匹克运动给以积极的援助。 肯定商业化的积极意义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废除了参赛者业余身份的限制。业余原则从
一开始就有其不可操作性,它不仅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相矛盾,而且也不符合现代竞技运 动发展的现实。由于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员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高水 平的竞技运动中,纯粹的业余运动员不复存在。各国或明或暗给奥运选手以经济补贴成为公 开的秘密。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上一世纪末期的业余主义,必将严重地阻碍奥林匹克运动 的发展。80年代的改革彻底取消了这一限制,宣布奥运会向世界上一切最优秀的运动员开放, 这就保证了奥运会的比赛具有最高的竞争水平和观赏价值 国际奧委会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承认体育运动不可能独立于政治之外,这一思想解放,使国 际奧委会不再在多变的国际政治局势中奉行被动的"鸵鸟政策”,而是采取主动出击的姿态, 同政府与非政府的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系,为奥林匹克运动和国际体育的利益,积极灵活地斡 旋于国际的风云变幻中。商业化给奥林匹克运动奠定的经济基础,增强了国际奥委会政治上 的独立性。 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革新。萨马兰奇改组了 国际奥委会的内部机构,使之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萨马兰奇将自己的工作地点迁往洛桑, 成为顾拜旦之后,常驻总部的国际奥委会专职主席。萨马兰奇改革了国际奥委会总部的行政 机构,使之有良好的办事效率,调整并充实了国际奥委会的专门委员会,使国际奥委会在处理 各种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时能够及时咨询各方面的专家。 国际奥委会有意识地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委员,并在1981年开始有了妇女委员,使国际奥 委会的人员结构得到改善,妇女在奥林匹克事务管理决策层的地位得到认可。 奥林匹克运动在法治的道路上也迈进了一大步。首先,国际奥委会在1981年得到瑞士联 邦的正式承认,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国际组织,从而结東了其长达87年的"法律真空”的身 份。其次,独立的国际体育仲裁法庭于1983年建立,使国际体育中的冲突得到公正合理的处 理。自1981年开始,一系列奥林匹克的相关组织相继问世,如各大洲的奥委会协会(非洲国家 奥协、泛美体育组织、亚奥理事会、欧洲国家奥协、大洋洲国家奥协)及奧运冬季和夏季项 目联合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协调,奥林匹克运动三大支柱之间重新出现了同舟共济的局面 也是在这一时期,国际奥委会开始积极与各种官方与非官方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等密切合作,并寻求各国政府体育部 门对奧林匹克运动的支持。 国际奥委会与各国政府合作开展的反兴奋剂斗争等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奥林匹克运动 的内外环境得到根本改观。同时,国际奥委会开始积极主动地对大众体育、体育科学、文化 教育等多种领域进行开拓,使奥林匹克运动日益成为一项持续的活动,而不仅仅是四年一度 的奥运会。正如萨马兰奇所说:"多年来国际奥委会给人们的印象是只关心组织四年一度的 奥运会,现在它参与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国际奥委会利用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开展各种文 化教育活动,支持残疾人奥运会,开展以大众体育为内容的"奥林匹克日"活动,赞助世界大众 体育大会、奥运会科学大会、国际奥委会世界科学大会,设立”国际奥委会主席体育科学奖” 如果说,80年代奥林匹克运动变封闭为开放,找到了自己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进一步发展 的途径,那么进入90年代后,它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又试图为人类社会提供一个人与大自 然和谐相处的榜样。这一新的奋斗是以1993年落成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新馆和1994年利勒哈 默尔冬奥会为标志开始的。座落在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为了不破坏周围的自然景观,采 取了依傍地形、向下发展的建筑原则,与环境融为一体。为了保存一棵百年老树不惜改变设 计,使这棵与奥林匹克运动同龄的树和博物馆共存。在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中, 国际奧委会和奧运会组委会也将环境保护列为首要原则,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曾几度修改设 计方案,从而贏得了环境保护组织的尊敬。国际奥委会对夏季奥运会建筑对城市生态环境和 冬季奧运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要求,并强调奥运场馆的会后利用
12 一开始就有其不可操作性,它不仅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相矛盾,而且也不符合现代竞技运 动发展的现实。由于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员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高水 平的竞技运动中,纯粹的业余运动员不复存在。各国或明或暗给奥运选手以经济补贴成为公 开的秘密。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上一世纪末期的业余主义,必将严重地阻碍奥林匹克运动 的发展。80 年代的改革彻底取消了这一限制,宣布奥运会向世界上一切最优秀的运动员开放, 这就保证了奥运会的比赛具有最高的竞争水平和观赏价值。 国际奥委会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承认体育运动不可能独立于政治之外,这一思想解放,使国 际奥委会不再在多变的国际政治局势中奉行被动的"鸵鸟政策",而是采取主动出击的姿态, 同政府与非政府的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系,为奥林匹克运动和国际体育的利益,积极灵活地斡 旋于国际的风云变幻中。商业化给奥林匹克运动奠定的经济基础,增强了国际奥委会政治上 的独立性。 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革新。萨马兰奇改组了 国际奥委会的内部机构,使之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萨马兰奇将自己的工作地点迁往洛桑, 成为顾拜旦之后,常驻总部的国际奥委会专职主席。萨马兰奇改革了国际奥委会总部 的行政 机构,使之有良好的办事效率,调整并充实了国际奥委会的专门委员会,使国际奥委会在处理 各种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时能够及时咨询各方面的专家。 国际奥委会有意识地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委员,并在 1981 年开始有了妇女委员,使国际奥 委会的人员结构得到改善,妇女在奥林匹克事务管理决策层的地位得到认可。 奥林匹克运动在法治的道路上也迈进了一大步。首先,国际奥委会在 1981 年得到瑞士联 邦的正式承认,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国际组织,从而结束了其长达 87 年的"法律真空"的身 份。其次,独立的国际体育仲裁法庭于 1983 年建立,使国际体育中的冲突得到公正合理的处 理。自 1981 年开始,一系列奥林匹克的相关组织相继问世,如各大洲的奥委会协会(非洲国家 奥协、泛美体育组织、亚奥理事会、欧洲国家奥协、大洋洲国家奥协)及奥运冬季和夏季项 目联合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协调,奥林匹克运动三大支柱之间重新出现了同舟共济的局面。 也是在这一时期,国际奥委会开始积极与各种官方与非官方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等密切合作,并寻求各国政府体育部 门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 国际奥委会与各国政府合作开展的反兴奋剂斗争等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奥林匹克运动 的内外环境得到根本改观。同时,国际奥委会开始积极主动地对大众体育、体育科学、文化 教育等多种领域进行开拓,使奥林匹克运动日益成为一项持续的活动,而不仅仅是四年一度 的奥运会。正如萨马兰奇所说:"多年来国际奥委会给人们的印象是只关心组织四年一度 的 奥运会,现在它参与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国际奥委会利用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开展各种文 化教育活动,支持残疾人奥运会,开展以大众体育为内容的"奥林匹克日"活动,赞助世界大众 体育大会、奥运会科学大会、国际奥委会世界科学大会,设立"国际奥委会主席体育科学奖" 等。 如果说, 80 年代奥林匹克运动变封闭为开放,找到了自己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进一步发展 的途径, 那么进入 90 年代后,它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又试图为人类社会提供一个人与大自 然和谐相处的榜样。这一新的奋斗是以 1993 年落成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新馆和 1994 年利勒哈 默尔冬奥会为标志开始的。座落在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为了不破坏周围的自然景观 , 采 取了依傍地形、向下发展的建筑原则,与环境融为一体。为了保存一棵百年老树不惜改变设 计, 使这棵与奥林匹克运动同龄的树和博物馆共存。在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中, 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也将环境保护列为首要原则,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曾几度修改设 计方案, 从而赢得了环境保护组织的尊敬。国际奥委会对夏季奥运会建筑对城市生态环境和 冬季奥运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要求,并强调奥运场馆的会后利用
改革给世纪之交的奥林匹克运动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其 中最核心的是:1.如何控制商业化的副作用,保持奥运高尚的道德目标。2.如何在各种政治力 量斗争中保持奥林匹克运动的独立性。3.如何控制奥运会规模,让更多的城市可以有机会举 办奧运会。4.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全球的反兴奋剂斗争 第四节奥林匹克运动宪章 《奥林匹克宪章》( Olympic charter)是国际奧委会制定的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法 律文件。宪章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宗旨、原则、成员资格、机构及其各自的职权范围和 奥林匹克各种活动的基本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这个法律文件是约束所有奥林匹克活动参与 者行为的最基本标准和各方进行合作的基础 《奥林匹克宪章》随着奧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完善。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时 没有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只是确定了一些基本的意向与原则,如每4年举办一次奥运会以 及国际奥委会与政府的关系等。第一个具有宪章性质的文件是1908年由顾拜旦起草的《国 际奥委会的地位》一文。这个文件对国际奥委会的任务、组织管理、委员产生方式等问题作 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其后,在这个文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规章。在很长 个时期,这些规章的名称用语混乱,如"奥林匹克规则"( Olympic rules)、"奥林匹克章程 Olympic statues)和"奥运会规则"等。从1978年开始,国际奥委会正式使用"奧林匹克宪 章″这一名称。在实践中为了表述方便,人们将以前这些名称不同的规章也都称为"奥林匹克 宪章"。 随着奧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国际奥委会在保持奥林匹克基本原则和精神始终如一的 前提下,针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对《奥林匹克宪章》作过多次修改。现行的《奧林匹克宪章》 在国际奧委会1996年7月18日亚特兰大第105次全会上批准生效。该宪章由”基本原则 奧林匹克运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 和″奥林匹克运动会"6部分组成,共74款,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组织、活动和制度等重 要方面作了明确规定。现行的《奥林匹克宪章》是经2000年9月11日在悉尼举行的国际奥 委会第111次全会批准通过的。该宪章由基本原则、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运动会6部分组成,共74款。《宪章》 对奧林匹克运动的思想、组织、活动和制度等主要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 《奥林匹克宪章》的主要内容 、基本原则:共有9条。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思想、组织和活动内容作了高度概 括的界定;说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核心一一奥林匹克主义概念的来源、定义、宗旨:指出 奥林匹克主义最初由顾拜旦提出旨在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生哲学,其目的是促进和平社会的建 立:基本原则还指出《宪章》是指导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和运行的法典 二、奥林匹克运动,共18条。就奥林匹克的最高权力、国际奥委会的职能、奥林匹克 成员、国际奥委会承认与庇护、与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家奥委会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同时还就奥林匹克代表大会、团结基金、运动会、周期、奥运会产权以及奧林匹克标志、旗 格言、徽记、会歌、圣火、火炬、奥林匹克的产权等作出了规定。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共有10条。主要包括国际奥委会法律地位、成员的 资格与产生、国际奥委会全体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工作程序、语言和经费来源 四、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IFS),共2条,包括对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承认和国际 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职责。 五、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NOCS),共5条,包括国家奥委会的使命、职责、名称、会 旗、会歌以及国家奥委会的组成等
13 改革给世纪之交的奥林匹克运动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其 中最核心的是:1.如何控制商业化的副作用,保持奥运高尚的道德目标。2.如何在各种政治力 量斗争中保持奥林匹克运动的独立性。3.如何控制奥运会规模,让更多的城市可以有机会举 办奥运会。4.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全球的反兴奋剂斗争。 第四节 奥林匹克运动宪章 《奥林匹克宪章》(Olympic Charter)是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法 律文件。宪章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宗旨、原则、成员资格、机构及其各自的职权范围和 奥林匹克各种活动的基本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这个法律文件是约束所有奥林匹克活动参与 者行为的最基本标准和各方进行合作的基础。 《奥林匹克宪章》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完善。1894 年国际奥委会成立时 没有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只是确定了一些基本的意向与原则,如每 4 年举办一次奥运会以 及国际奥委会与政府的关系等。第一个具有宪章性质的文件是 1908 年由顾拜旦起草的《国 际奥委会的地位》一文。这个文件对国际奥委会的任务、组织管理、委员产生方式等问题作 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其后,在这个文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规章。在很长一 个时期,这些规章的名称用语混乱, 如"奥林匹克规则"(Olympic Rules)、"奥林匹克章程 Olympic Statues) 和"奥运会规则"等。从 1978 年开始, 国际奥委会正式使用"奥林匹克宪 章"这一名称。在实践中为了表述方便, 人们将以前这些名称不同的规章也都称为"奥林匹克 宪章"。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国际奥委会在保持奥林匹克基本原则和精神始终如一的 前提下,针对不断变化的情况, 对《奥林匹克宪章》作过多次修改。现行的《奥林匹克宪章》 在国际奥委会 1996 年 7 月 18 日亚特兰大第 105 次全会上批准生效。该宪章由"基本原则"、 "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 和"奥林匹克运动会"6 部分组成,共 74 款,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组织、活动和制度等重 要方面作了明确规定。现行的《奥林匹克宪章》是经 2000 年 9 月 11 日在悉尼举行的国际奥 委会第 111 次全会批准通过的。该宪章由基本原则、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运动会 6 部分组成,共 74 款。《宪章》 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组织、活动和制度等主要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 《奥林匹克宪章》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原则:共有 9 条。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思想、组织和活动内容作了高度概 括的界定;说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核心——奥林匹克主义概念的来源、定义、宗旨;指出 奥林匹克主义最初由顾拜旦提出旨在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生哲学,其目的是促进和平社会的建 立;基本原则还指出《宪章》是指导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和运行的法典。 二、奥林匹克运动,共 18 条。就奥林匹克的最高权力、国际奥委会的职能、奥林匹克 成员、国际奥委会承认与庇护、与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家奥委会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同时还就奥林匹克代表大会、团结基金、运动会、周期、奥运会产权以及奥林匹克标志、旗、 格言、徽记、会歌、圣火、火炬、奥林匹克的产权等作出了规定。 三、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共有 10 条。主要包括国际奥委会法律地位、成员的 资格与产生、国际奥委会全体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工作程序、语言和经费来源。 四、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IFS),共 2 条,包括对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承认和国际 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职责。 五、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NOCS),共 5 条,包括国家奥委会的使命、职责、名称、会 旗、会歌以及国家奥委会的组成等
六、奥林匹克运动会,共39条。主要包括奥运会的组织与管理、奥运城的遴选、奥运会的 参赛条件、比赛项目、仲裁、文化节日、奧运村、礼仪等问题 《奥林匹克宪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确定了奥 林匹克运动的目标,规定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②界定了奥林匹克主义和奧林匹克 精神等重要概念,奠定了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其目标的思想基础:③将奥林匹克运动组织体系 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各个成员,特别是三大支柱(即国际奥委 会、国家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在这一运动中各自的位置、功能、任务以及相互之 间的关系作了清晰表述和规定,既保证了它们各自的独立性,又使它们互相联系,形成一个 完整的功能体系,从而提供了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应相称的组织基础;④界定了奥林匹克 运动的基本内容,如奥运会、大众体育活动及奥林匹克教育与文化活动。 第二章奧林匹克思想体系体系 第一节奥林匹克主义 奥林匹克主义"(0 olympism)一语是奥林匹克运动先驱者顾拜旦首先使用的,但是他 却从来没有直接为自己创造的这一术语提出明确的定义。顾拜旦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之有 不同的表述,如称之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有力的因素"(1896年),"强壮的身体文化”(1908 年),”建立在某种哲学和宗教理论上的学说"(1929年),"一种高尚纯洁、耐力和体力的学派 "(1931年)等。此外,他还称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精神状态″、"信条″、"青年们崇拜的对 象","奥林匹克主义的基础是推崇奋斗、蔑视危险、热爱祖国、慷慨、骑士精神、熟识艺术 与文学”等 在实践中,人们又常常将奥林匹克主义与另一些意思相近而又不同的术语混用,如 奥林匹克理想( Olympic ideal)、奧林匹克精神( Olympic spirit)等 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见仁见智,有多种不同的解释。1974年国际奥委会的罗马尼亚 委员西波科等提议给“奥林匹克主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并纳入《奥林匹克宪章》 经过10多年的讨论,“奥林匹克主义”一词终于出现在1991年6月16日生效的 《奥林匹克宪章》中,这也是国际奥委会第一次给“奥林匹克主义”以正式的定义:奥林匹 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 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 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的尊敬为基础的 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 1、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奧林匹克运动有了明确的思想方 2、奥林匹克主义强调人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生活方式的改善。现代社会,人的片面发 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因此要使人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必须通过确实可 行的途径,改善人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奥林匹克明确宣布它是一种“人生 哲学”。 3、奥林匹克运动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途径,试图以体育运动来造就 代新人 4、为达到人的和谐发展的目的,体育运动必须与教育、文化相结合。奥运会是体育运 动加文化,这是它与一般运动的区别所在,正是由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奥运会的参与者在 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5、奧林匹克运动强调奥运选手榜样的作用。奥林匹克抓住青少年崇拜英雄的特征,将
14 六、奥林匹克运动会,共 39 条。主要包括奥运会的组织与管理、奥运城的遴选、奥运会的 参赛条件、比赛项目、仲裁、文化节日、奥运村、礼仪等问题。 《奥林匹克宪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确定了奥 林匹克运动的目标,规定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 ②界定了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 精神等重要概念,奠定了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其目标的思想基础;③将奥林匹克运动组织体系 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各个成员,特别是三大支柱(即国际奥委 会、国家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在这一运动中各自的位置、功能、任务以及相互之 间的关系作了清晰表述和规定,既保证了它们各自的独立性,又使它们互相联系, 形成一个 完整的功能体系, 从而提供了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应相称的组织基础;④界定了奥林匹克 运动的基本内容,如奥运会、大众体育活动及奥林匹克教育与文化活动。 第二章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体系 第一节奥林匹克主义 "奥林匹克主义"(Olympism)一语是奥林匹克运动先驱者顾拜旦首先使用的,但是他 却从来没有直接为自己创造的这一术语提出明确的定义。顾拜旦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之有 不同的表述, 如称之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有力的因素"(1896 年), "强壮的身体文化"(1908 年),"建立在某种哲学和宗教理论上的学说"(1929 年), "一种高尚纯洁、耐力和体力的学派 "(1931 年)等。此外, 他还称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精神状态"、"信条"、"青年们崇拜的对 象","奥林匹克主义的基础是推崇奋斗、蔑视危险、热爱祖国、慷慨、骑士精神、熟识艺术 与文学"等。 在实践中, 人们又常常将奥林匹克主义与另一些意思相近而又不同的术语混用, 如 奥林匹克理想(Olympic ideal)、奥林匹克精神(Olympic spirit)等。 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见仁见智,有多种不同的解释。1974 年国际奥委会的罗马尼亚 委员西波科等提议给“奥林匹克主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并纳入《奥林匹克宪章》。 经过 10 多年的讨论,“奥林匹克主义”一词终于出现在 1991 年 6 月 16 日生效的 《奥林匹克宪章》中,这也是国际奥委会第一次给“奥林匹克主义”以正式的定义:奥林匹 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 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 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的尊敬为基础的。 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 1、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有了明确的思想方 向。 2、奥林匹克主义强调人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生活方式的改善。现代社会,人的片面发 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因此要使人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必须通过确实可 行的途径,改善人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奥林匹克明确宣布它是一种“人生 哲学”。 3、奥林匹克运动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途径,试图以体育运动来造就一 代新人。 4、为达到人的和谐发展的目的,体育运动必须与教育、文化相结合。奥运会是体育运 动加文化,这是它与一般运动的区别所在,正是由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奥运会的参与者在 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5、奥林匹克运动强调奥运选手榜样的作用。奥林匹克抓住青少年崇拜英雄的特征,将
树立“良好榜样”作为主要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 第二节奥林匹克宗旨 《奥林匹克宪章》中的“基本原则”部分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 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一一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 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有以下基本含义:首先,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向真 善美的方向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在开始大规模、全方位交往的同时也出现了 剧烈的国际间冲突,再加上人类掌握了毁灭其自身的武器手段,使得今天的社会面临着前所 未有的威胁。此外,当代世界各国面临着诸多要靠共同协作才能应付的问题,如环境、难民、 地区冲突、贸易壁垒等。奥林匹克运动试图架设沟通各国人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增进不同民 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减少战争的威胁。奥林匹克运动的宗 旨与人类社会正义事业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致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国际社会的需要, 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人类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奧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使它成为世界和平事 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定了它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奧林匹克运动试图以富有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作为实现自己宗旨的途径,在世 界各国青年间建立起友谊的纽带。正如国际奥委会第四任主席埃德斯特隆所说:"奥运会无 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但是它为全世界的青年人像亲兄弟一样欢聚一堂提供了机会。 事实的确如此,如在伊拉克和科威特战争结束仅一年后举行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 伊、科两国的运动员就同时出现在赛场上。将体育运动的作用提高到不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且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明确地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并有意识地将这 种力量应用到这样广阔的范围,应该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大创举。这不仅反映了进入现代 社会以来体育运动内涵的扩展和功能的增加,也反映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 阶段。 第三节奥林匹克精神 《奧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 Olympic spirit)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 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奧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 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 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生有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 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种族的和 文化的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从 一定意义上讲,四年一度的奧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 围内,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就可能引发冲突。 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就是要形成一种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 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 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而不是 各自封闭的藩篱;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也只有在这种氛围 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 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其他民族,以比较客 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
15 树立“良好榜样”作为主要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 第二节奥林匹克宗旨 《奥林匹克宪章》中的“基本原则”部分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 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 年, 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有以下基本含义:首先,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向真 善美的方向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在开始大规模、全方位交往的同时也出现了 剧烈的国际间冲突,再加上人类掌握了毁灭其自身的武器手段, 使得今天的社会面临着前所 未有的威胁。此外,当代世界各国面临着诸多要靠共同协作才能应付的问题,如环境、难民、 地区冲突、贸易壁垒等。奥林匹克运动试图架设沟通各国人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增进不同民 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促进世界和平,减少战争的威胁。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 旨与人类社会正义事业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致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国际社会的需要, 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人类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使它成为世界和平事 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确定了它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奥林匹克运动试图以富有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作为实现自己宗旨的途径,在世 界各国青年间建立起友谊的纽带。正如国际奥委会第四任主席埃德斯特隆所说 :"奥运会无 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但是它为全世界的青年人像亲兄弟一样欢聚一堂提供了机会。" 事实的确如此,如在伊拉克和科威特战争结束仅一年后举行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 伊、科两国的运动员就同时出现在赛场上。将体育运动的作用提高到不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且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明确地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 并有意识地将这 种力量应用到这样广阔的范围,应该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大创举。这不仅反映了进入现代 社会以来体育运动内涵的扩展和功能的增加,也反映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 阶段。 第三节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Olympic spirit)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 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 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 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生有不同的肤色, 穿着不同的服装,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 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种族的和 文化的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从 一定意义上讲,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 围内,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就可能引发冲突。 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就是要形成一种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 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 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而不是 各自封闭的藩篱; 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也只有在这种氛围 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 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 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其他民族, 以比较客 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 , 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 不断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