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大力宣传,并在近代体育思想和实践中,继承古希腊体育遗产,在很大程度上使近代体育 在定期举办运动会、注重身体全面发展、运动项目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受到古希腊体育的 影响。 2.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和资产阶级的教育方式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 壤。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它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使近代体育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促使体育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由于工业化社会中的生产 和生活方式给人的生理、心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促使人们努力寻求新的、理想的生 活方式,对身体活动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改善人的身体本身,体育因成为 种新的社会需要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文艺复兴时代起,资产阶级的教育家就把体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加以大力提倡, 不仅恢复了古希腊的体育制度,还进一步制定了锻炼身体的各种措施,积极研究各种运动方 法,努力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体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1423 年,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托里诺创立了一所新式学校,仿效古希腊的体育馆,称之为"体 育宫"。该校实行体育、德育和智育并重的方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成为文艺复兴 时代资产阶级教育的代表。维托里诺的教育思想和体育实践,促使体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也使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项内容而开始在学校实施。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对教育的探索更加确立了体育的地位。资产阶级宗教改革的代表 人物马丁?路德就主张体育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捷克教育家考美纽斯按照资产阶级的教育 要求,对学校体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将体育以较成熟的形式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他主张 学校应设宽敞的运动场,应开展广泛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使身心健康发 展。夸美纽斯为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学校体育之父"。英国著名教育家 洛克在其″绅士教育"体系中,明确地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3部分,指出体育是一切教 育的基础,使体育正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独立的组成部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 其名著《爱弥尔》中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他要求教育与体育紧密结合,主张按自然 法则进行体育教育,按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儿童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体育活动 以培养"身心两健"的人才 19世纪以后,英国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以阿诺尔德在拉格比公学的改革 最为成功。他创立了″竞技运动自治"制度,充分发挥竞技运动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通过 该项改革,拉格比公学的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运动场上,自己管理自己,不仅锻炼了强壮的体魄, 而且培养了公平竞争、团结友爱、遵守规则、勇敢顽强的思想品德,使校风校纪大为改观。 阿诺尔德的改革牢固地树立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确立了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奧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3.古代奥运会遗址的发掘唤起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 运动中,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热烈歌颂了古希腊体育精神,使人们再度回想起泯灭久远的古希 腊奧运会。古代奥运会的遗址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向往,英、法、德等国的学者都希望进入希 腊寻找古代奥运会的遗迹,但由于土耳其人的封锁,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直到1766年,英国学者钱德勒才被允许进入希腊实地考察,他发现了古代奥运会的遗 址。1828年支援希腊反抗土耳其侵略的法国兵团中的随军学者在奥林匹亚遗址进行发掘,随 后将一批珍贵的文物运到法国卢浮宫展览 1852年1月10日,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库尔提乌斯在遍访伯罗奔尼撒半岛回国后,发表了 有关古代奥运会的长篇演说,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1871年,德国与希腊达成全面发掘古 代奧运会遗址的条约。1875-1881年,由库尔提乌斯率领的德国学者对奥林匹亚进行了为期6 年的发掘。181年,古代奥运会遗址的主要设施终于重见天日。1887年,在柏林展出从奧林 匹亚发掘出的大量文物,激起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憧憬,人们期望奥运会尽快回到现实
6 因而大力宣传,并在近代体育思想和实践中,继承古希腊体育遗产,在很大程度上使近代体育 在定期举办运动会、注重身体全面发展、运动项目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受到古希腊体育的 影响。 2.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和资产阶级的教育方式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 壤。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它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使近代体育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促使体育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由于工业化社会中的生产 和生活方式给人的生理、心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促使人们努力寻求新的、理想的生 活方式,对身体活动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改善人的身体本身,体育因成为一 种新的社会需要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文艺复兴时代起,资产阶级的教育家就把体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加以大力提倡, 不仅恢复了古希腊的体育制度,还进一步制定了锻炼身体的各种措施,积极研究各种运动方 法,努力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体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1423 年,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托里诺创立了一所新式学校,仿效古希腊的体育馆,称之为"体 育宫"。该校实行体育、德育和智育并重的方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成为文艺复兴 时代资产阶级教育的代表。维托里诺的教育思想和体育实践,促使体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也使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项内容而开始在学校实施。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对教育的探索更加确立了体育的地位。资产阶级宗教改革的代表 人物马丁?路德就主张体育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捷克教育家考美纽斯按照资产阶级的教育 要求,对学校体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将体育以较成熟的形式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他主张 学校应设宽敞的运动场,应开展广泛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使身心健康发 展。夸美纽斯为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学校体育之父"。英国著名教育家 洛克在其"绅士教育"体系中,明确地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 3 部分,指出体育是一切教 育的基础,使体育正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独立的组成部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 其名著《爱弥尔》中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他要求教育与体育紧密结合,主张按自然 法则进行体育教育,按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儿童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体育活动, 以培养"身心两健"的人才。 19 世纪以后,英国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以阿诺尔德在拉格比公学的改革 最为成功。他创立了"竞技运动自治"制度,充分发挥竞技运动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通过 该项改革,拉格比公学的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运动场上,自己管理自己,不仅锻炼了强壮的体魄, 而且培养了公平竞争、团结友爱、遵守规则、勇敢顽强的思想品德,使校风校纪大为改观。 阿诺尔德的改革牢固地树立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确立了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3.古代奥运会遗址的发掘唤起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在 14-16 世纪的文艺复兴 运动中,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热烈歌颂了古希腊体育精神,使人们再度回想起泯灭久远的古希 腊奥运会。古代奥运会的遗址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向往,英、法、德等国的学者都希望进入希 腊寻找古代奥运会的遗迹,但由于土耳其人的封锁,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直到 1766 年,英国学者钱德勒才被允许进入希腊实地考察,他发现了古代奥运会的遗 址。1828 年支援希腊反抗土耳其侵略的法国兵团中的随军学者在奥林匹亚遗址进行发掘,随 后将一批珍贵的文物运到法国卢浮宫展览。 1852 年 1 月 10 日,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库尔提乌斯在遍访伯罗奔尼撒半岛回国后,发表了 有关古代奥运会的长篇演说,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1871 年,德国与希腊达成全面发掘古 代奥运会遗址的条约。1875-1881 年,由库尔提乌斯率领的德国学者对奥林匹亚进行了为期 6 年的发掘。1881 年,古代奥运会遗址的主要设施终于重见天日。1887 年,在柏林展出从奥林 匹亚发掘出的大量文物,激起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憧憬,人们期望奥运会尽快回到现实
中来 4体育的国际化趋势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后半叶,随着自由资本 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和世界市场得以形成,民族间的壁垒被打破,体育也超越国界,出现 了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比赛,形成了体育国际化趋势。由于国际体育竞赛和相互交流的需要, 一些国际性的单项体育组织相继诞生。1881年第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一一国际体操联合 会成立,1892年国际赛艇联合会和滑冰联盟相继成立。国际体育组织的产生,使运动竞赛摆 脱了原来的地方传统,具有了国际性。在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不断成立和国际单项体育竞赛蓬 勃开展的基础上,人们又迫切要求组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为现代奥运会的产 生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国际体育交流的增多,一个协调各体育组织活动的国际体育组织的 诞生就成了必然。 5.世界各地复兴奥运会的尝试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积累了经验。19世纪初期,欧美 些国家为复兴奥运会进行了各种尝试。19世纪30年代,瑞典伦德大学的斯卡图教授曾组办 过两次被当地报纸称作”奥运会"的比赛活动。从1849年起,每年一届,英国布鲁克斯博士组 办过长达几十年的"奥林匹克节”。 19世纪中叶以后,希腊人渴望借复兴古代奥运会来重振古希腊文明。在希腊国王奥托的 支持下,一个名叫扎帕斯的希腊人于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组织召开了第1届泛希腊奧林 匹克运动会。此后,在1870年、1875年、1887年和1889年,又先后举行了4次泛希腊奥运 会。由于组织不善和仅限希腊人参加,泛希腊奥运会没能继续得到发展,但对欧洲各国却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报纸对这几次运动会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从而引起了远比希 腊本士更大的反响,它从正反两方面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积累了经验 6.战争的威胁和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世界上 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一个新的、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一一威廉二世统治的德国 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想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欧洲 在此阶段,德国要求复兴奥运会的呼声很高,一些别有用心的德国人想通过发起奥运会, 来扩大影响,为称霸世界服务。法国是德国的近邻,如果德国发动战争,战争的灾难首先就会 落到法国人民身上。法国人民强烈反对战争,渴望保持世界和平,古代奥运会和平、友谊的精 神,恰好符合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复兴奥运会,不仅有利于国际体育的发展, 而且有助于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对德国称霸世界的斗争。复兴奥运会成了人们的迫切需要, 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落在了法国人的肩上 、顾拜旦让奥林匹克运动变成了现实 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是公认的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他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和发展作出 了卓越贡献。188年,顾拜旦就任法国学校教育、体育训练筹备委员会秘书长。1889年顾拜 旦代表法国参加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体育训练大会,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体育的动态,他 认为近代体育的发展正在走向国际化,应该借助古希腊体育的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 育,于是产生了复兴奥运会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想法,顾拜旦做了大量的工作 1891年,顾拜旦创办《体育评论》杂志,以此为阵地热情宣传他的主张,对创办奥运会起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892年,顾拜旦遍访欧洲,宣传奥林匹克理想。同年11月25日在庆祝 法国体育运动协会联合会成立5周年大会上,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第一次公开和正式地提 出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在演说中,顾拜旦阐明:现代奥运会应该像古代奥运会那样,以团 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但应该比古代奥运会有所发展和有所创新,它应该向一切国家、一切 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并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顾拜旦的倡议,使现代奥运会从一开始便冲破 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具有鲜明的国际性。1893年,顾拜旦在巴黎召开一次国际性体育协调会 议,团结国际体育人士,讨论创办奥运会的问题。翌年,他还将自己的倡议写成公开信,寄给
7 中来。 4.体育的国际化趋势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 世纪后半叶,随着自由资本 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和世界市场得以形成,民族间的壁垒被打破,体育也超越国界,出现 了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比赛,形成了体育国际化趋势。由于国际体育竞赛和相互交流的需要, 一些国际性的单项体育组织相继诞生。1881 年第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 会成立,1892 年国际赛艇联合会和滑冰联盟相继成立。国际体育组织的产生,使运动竞赛摆 脱了原来的地方传统,具有了国际性。在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不断成立和国际单项体育竞赛蓬 勃开展的基础上,人们又迫切要求组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为现代奥运会的产 生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国际体育交流的增多,一个协调各体育组织活动的国际体育组织的 诞生就成了必然。 5.世界各地复兴奥运会的尝试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积累了经验。19 世纪初期,欧美一 些国家为复兴奥运会进行了各种尝试。19 世纪 30 年代,瑞典伦德大学的斯卡图教授曾组办 过两次被当地报纸称作"奥运会"的比赛活动。从 1849 年起,每年一届,英国布鲁克斯博士组 办过长达几十年的"奥林匹克节"。 19 世纪中叶以后,希腊人渴望借复兴古代奥运会来重振古希腊文明。在希腊国王奥托的 支持下,一个名叫扎帕斯的希腊人于 1859 年 10 月 1 日在雅典组织召开了第 1 届泛希腊奥林 匹克运动会。此后,在 1870 年、1875 年、1887 年和 1889 年,又先后举行了 4 次泛希腊奥运 会。由于组织不善和仅限希腊人参加,泛希腊奥运会没能继续得到发展,但对欧洲各国却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报纸对这几次运动会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从而引起了远比希 腊本士更大的反响,它从正反两方面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积累了经验。 6.战争的威胁和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19 世纪末,世界上 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一个新的、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威廉二世统治的德国 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想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欧洲。 在此阶段,德国要求复兴奥运会的呼声很高,一些别有用心的德国人想通过发起奥运会, 来扩大影响,为称霸世界服务。法国是德国的近邻,如果德国发动战争,战争的灾难首先就会 落到法国人民身上。法国人民强烈反对战争,渴望保持世界和平,古代奥运会和平、友谊的精 神,恰好符合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复兴奥运会,不仅有利于国际体育的发展, 而且有助于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对德国称霸世界的斗争。复兴奥运会成了人们的迫切需要, 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落在了法国人的肩上。 二、顾拜旦让奥林匹克运动变成了现实 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是公认的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他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和发展作出 了卓越贡献。1888 年,顾拜旦就任法国学校教育、体育训练筹备委员会秘书长。1889 年顾拜 旦代表法国参加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体育训练大会,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体育的动态,他 认为近代体育的发展正在走向国际化,应该借助古希腊体育的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 育,于是产生了复兴奥运会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想法,顾拜旦做了大量的工作。 1891 年,顾拜旦创办《体育评论》杂志,以此为阵地热情宣传他的主张,对创办奥运会起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892 年,顾拜旦遍访欧洲,宣传奥林匹克理想。同年 11 月 25 日在庆祝 法国体育运动协会联合会成立 5 周年大会上,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第一次公开和正式地提 出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在演说中,顾拜旦阐明:现代奥运会应该像古代奥运会那样,以团 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但应该比古代奥运会有所发展和有所创新,它应该向一切国家、一切 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并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顾拜旦的倡议,使现代奥运会从一开始便冲破 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具有鲜明的国际性。1893 年,顾拜旦在巴黎召开一次国际性体育协调会 议,团结国际体育人士,讨论创办奥运会的问题。翌年,他还将自己的倡议写成公开信, 寄给
许多国家的体育俱乐部,得到不少体育俱乐部的支持 在国际上各种因素的促进和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创办奥运会的各种准备工作终告就 绪。1894年6月16日一24日,根据顾拜旦的建议,来自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 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在巴黎索邦神学 院举行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又先后有21个国家致函,向大会表示支持和祝 贺。这次会议通过了成立国际奥委会的决议,并从79名正式代表中选出15人任第1届国际 奥委会委员。大会还决定由奥运会举办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由于首届 奥运会定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因此希腊委员维凯拉斯当选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 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规定每4年举行一次奧运会,通过了遵循"业余运动”的决议。大 会还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水上运动、游泳、赛艇、帆船、击剑、摔跤、拳击、马 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 1896年4月6日-15日,第1届现代奥运会终于如期在雅典举行。虽然组织很不完善, 但它却是奥林匹克运动正式诞生的重要标志,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奧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历史舞台,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又一页新的篇章。 第三节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奧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 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 奥林匹克运动包括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 会和各国奥委会为骨干的组织体系和以奥运会为周期的活动体系 1894年6月23日,当顾拜旦与12个国家的79名代表决定成立国际奥委会,开创现代奥 林匹克运动时,这一壮举曾一度成为人们讽刺的对象。而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奥运会已成为普 天同庆的节日,奧林匹克运动也吸引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参与。 百年奧运,跌右起伏,大致经历了以下的发展过程 艰难的探索(1894-1914) 初具形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发展与危机(1945-1980) 改革与创新(1980-2000) 十一世纪的展望 艰难的探索(1894-1914 遵循着一定的时间周期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运动会,让体育运动服务于各国 人民,服务于世界和平,这种做法在19世纪末遇到的困难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其时以 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全球的工业革命,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将民族矛盾激化到前 所未有的程度。在思想方面,固于各自小天地的长期束缚,人们还难以理解奥林匹克思想,对 接受奥运会这种国际性的文化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在体育方面,正在发育的现代竞技运动与体操运动尖锐对立,体育界四分五裂,门户之见 根深蒂固,派别之争频频出现,举办世界性的大型综合运动会既无先例,也缺乏经验;尚不发 达的交通、通讯条件远不能满足奥运会的需要。就奥林匹克运动本身而言,新生的国际奥委 会本身还不成熟,除体操、滑冰和赛艇外,其他运动项目尚无国际组织,国家奥委会尚不存 在这种情况下,早期奥运会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奥运会设项不稳,每届项目有所不同, 主办者可临时増减项目(如首届奥运会的赛艇和帆船比赛,因天气不好而取消,临时增加了
8 许多国家的体育俱乐部,得到不少体育俱乐部的支持。 在国际上各种因素的促进和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创办奥运会的各种准备工作终告就 绪。1894 年 6 月 16 日—24 日,根据顾拜旦的建议, 来自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 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 12 个国家的 49 个体育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在巴黎索邦神学 院举行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又先后有 21 个国家致函,向大会表示支持和祝 贺。这次会议通过了成立国际奥委会的决议,并从 79 名正式代表中选出 15 人任第 1 届国际 奥委会委员。大会还决定由奥运会举办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由于首届 奥运会定于 1896 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因此希腊委员维凯拉斯当选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 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规定每 4 年举行一次奥运会,通过了遵循"业余运动"的决议。大 会还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水上运动、游泳、赛艇、帆船、击剑、摔跤、拳击、马 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 1896 年 4 月 6 日—15 日,第 1 届现代奥运会终于如期在雅典举行。虽然组织很不完善, 但它却是奥林匹克运动正式诞生的重要标志,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历史舞台, 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又一页新的篇章。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现代 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 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 奥林匹克运动包括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 会和各国奥委会为骨干的组织体系和以奥运会为周期的活动体系。 1894 年 6 月 23 日,当顾拜旦与 12 个国家的 79 名代表决定成立国际奥委会,开创现代奥 林匹克运动时,这一壮举曾一度成为人们讽刺的对象。而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奥运会已成为普 天同庆的节日, 奥林匹克运动也吸引了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参与。 百年奥运, 跌右起伏, 大致经历了以下的发展过程: 艰难的探索(1894-1914) 初具形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发展与危机(1945-1980) 改革与创新(1980-2000) 二十一世纪的展望 一、艰难的探索(1894-1914) 遵循着一定的时间周期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运动会,让体育运动服务于各国 人民,服务于世界和平,这种做法在 19 世纪末遇到的困难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其时以 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全球的工业革命,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将民族矛盾激化到前 所未有的程度。在思想方面,固于各自小天地的长期束缚,人们还难以理解奥林匹克思想,对 接受奥运会这种国际性的文化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在体育方面,正在发育的现代竞技运动与体操运动尖锐对立,体育界四分五裂,门户之见 根深蒂固,派别之争频频出现,举办世界性的大型综合运动会既无先例,也缺乏经验;尚不发 达的交通、通讯条件远不能满足奥运会的需要。就奥林匹克运动本身而言,新生的国际奥委 会本身还不成熟,除体操、滑冰和赛艇外,其他运动项目尚无国际组织,国家奥委会尚不存 在。 在这种情况下,早期奥运会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奥运会设项不稳,每届项目有所不同, 主办者可临时增减项目(如首届奥运会的赛艇和帆船比赛,因天气不好而取消,临时增加了一
项100米自由泳比赛),项目内容重复(第2届奥运会体操个人全能由双杠、单杠、吊环 鞍马、跳马、自由体操、跳远、跳髙与跳远综合跳、撑竿跳、爬绳、50公斤举重等项目组 成)。其次,运动场地缺乏统一标准,不仅跑道长度不同,有333.33米(1896年奥运会)、500 米(1900年奥运会)、536.45米(1904年和1908年奥运会)、383米(1912年奥运会)几种, 而且场地的设计也不统一,如首届奥运会采用"U″形跑道,第2届奥运会使用草地赛场。最初 的游泳比赛在天然水域内进行。第三,比赛缺乏必要的规范,如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每届都不相 同,举重和摔跤无体重分级和时间限制,度量体系混乱,时而英制,时而公制;组织者可擅自 临时改变比赛日程;裁判多由举办国人员担任,执法难以公正;各项目运动员参赛资格不一到 奥运村尚未建立,运动员住宿地分散而混乱。奥运会也没有固定期限,短则10天,长则五六 个月。第四,经费紧缺。首届奥运会因为资金短缺,几至半途而废。紧接着连续3届奥运会因 资金问题,不得不与商业博览会联合,成为博览会的陪衬 1908年伦敦奥运会是奥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出现了脍炙人口、强调参与的奥 林匹克名言:“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竞技运动组织化程度最高 的国家。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英国奥林匹克理事会由国际奥委会的英国委员和英国各单项体育 协会的代表组成。这种人员结构,为其他国家奥委会的构成提供了范例。这届奥运会各项比 赛的技术性工作,从制定赛制、编排赛程,到选派裁判、组织比赛均由各单项体育协会负责, 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这为后来由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管理奥运会技术工作奠定了基础。 至此,奧林匹克″三大支柱"的组织结构已现雏型,各自职责相对明确,从而确定了奥林匹 克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这一阶段即将结束时,第5届奥运会于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其参赛成员国的 数量比第1届翻了一番,运动员人数增长了75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巩固了自己的阵地 二、初具形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7届奥运会被迫取消 战争使国际局势动荡不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过21年,规模更大、更为残酷的第二次世 界大战降临。奥林匹克运动抓住了两次大战之间相对和平的瞬间,经过5届夏季奥运会和4 届冬季奥运会,初步确立了奥运会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首先,由于冬季运动项目的加入和女子体育的发展,奥运会变得更为均衡和完整。冬季运 动项目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冰天雪地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对 青年人的锻炼和培养来说有着夏季运动项目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1924年冬季奥运会的出 现,弥补了夏季奥运会的不足。1928年,女子田径项目被正式列入奥运会,在位居奥运会竞技 之首的田径项目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项目重复问题在这一时期基本得到 解决。 自1924年奧运会始,体操摆脱了内容混杂的状态,形成了现代竞技体操的基本项目 田径取消了立定跳远、壶铃掷高、掷远等内容,日趋标准化。1930年国际奧委会执委会与国 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代表理事会协商后决定,奧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为田径、体操、防御性项 目(拳击、击剑、摔跤、射击)、水上运动(赛艇、游泳)、马术、全能(现代五项)、自行车 举重、帆船和艺术比赛(建筑、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组委会可选择的项目有草地网球、 水球、冰球、手球、篮球、回力球。同年,国际奥委会将奥运会的举办期限定为16天,并规 定除集体项目外,每个项目一个国家只能派3名运动员参赛。女子项目为体操、田径、游泳 和击剑。对运动员参赛资格有了相对统一的界定,并对报名、比赛组织工作的许多具体问题 作出了规定。 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首次使用400米跑道,4年后这种跑道被确定为奧运会标准跑 道;1924年巴黎奥运会开始有了长50米的游泳池。奥运会场地设施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在
9 项 100 米自由泳比赛),项目内容重复(第 2 届奥运会体操个人全能由双杠、单杠、吊环、 鞍马、跳马、自由体操、跳远、跳高与跳远综合跳、撑竿跳、爬绳、50 公斤举重等项目组 成)。其次,运动场地缺乏统一标准,不仅跑道长度不同,有 333.33 米(1896 年奥运会)、500 米(1900 年奥运会)、536.45 米(1904 年和 1908 年奥运会)、383 米(1912 年奥运会)几种, 而且场地的设计也不统一, 如首届奥运会采用"U"形跑道,第 2 届奥运会使用草地赛场。最初 的游泳比赛在天然水域内进行。第三,比赛缺乏必要的规范,如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每届都不相 同,举重和摔跤无体重分级和时间限制,度量体系混乱,时而英制,时而公制;组织者可擅自 临时改变比赛日程;裁判多由举办国人员担任,执法难以公正;各项目运动员参赛资格不一致, 奥运村尚未建立,运动员住宿地分散而混乱。奥运会也没有固定期限,短则 10 天 , 长则五六 个月。第四,经费紧缺。首届奥运会因为资金短缺,几至半途而废。紧接着连续 3 届奥运会因 资金问题,不得不与商业博览会联合, 成为博览会的陪衬。 1908 年伦敦奥运会是奥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出现了脍炙人口、强调参与的奥 林匹克名言:“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竞技运动组织化程度最高 的国家。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英国奥林匹克理事会由国际奥委会的英国委员和英国各单项体育 协会的代表组成。这种人员结构,为其他国家奥委会的构成提供了范例。这届奥运会各项比 赛的技术性工作,从制定赛制、编排赛程,到选派裁判、组织比赛均由各单项体育协会负责, 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这为后来由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管理奥运会技术工作奠定了基础。 至此 , 奥林匹克"三大支柱"的组织结构已现雏型, 各自职责相对明确, 从而确定了奥林匹 克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这一阶段即将结束时,第5届奥运会于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其参赛成员国的 数量比第 1 届翻了一番,运动员人数增长了 75 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巩固了自己的阵地。 二、初具形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4—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 1916 年在柏林举办的第 7 届奥运会被迫取消。 战争使国际局势动荡不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过 21 年,规模更大、更为残酷的第二次世 界大战降临。奥林匹克运动抓住了两次大战之间相对和平的瞬间, 经过 5 届夏季奥运会和 4 届冬季奥运会,初步确立了奥运会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首先,由于冬季运动项目的加入和女子体育的发展,奥运会变得更为均衡和完整。冬季运 动项目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冰天雪地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 对 青年人的锻炼和培养来说有着夏季运动项目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1924 年冬季奥运会的出 现,弥补了夏季奥运会的不足。1928 年,女子田径项目被正式列入奥运会,在位居奥运会竞技 之首的田径项目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项目重复问题在这一时期基本得到 解决。 自 1924 年奥运会始,体操摆脱了内容混杂的状态,形成了现代竞技体操的基本项目。 田径取消了立定跳远、壶铃掷高、掷远等内容,日趋标准化。1930 年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与国 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代表理事会协商后决定,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为田径、体操、防御性项 目(拳击、击剑、摔跤、射击)、水上运动(赛艇、游泳)、马术、全能(现代五项)、自行车、 举重、帆船和艺术比赛(建筑、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组委会可选择的项目有草地网球、 水球、冰球、手球、篮球、回力球。同年,国际奥委会将奥运会的举办期限定为 16 天,并规 定除集体项目外,每个项目一个国家只能派 3 名运动员参赛。女子项目为体操、田径、游泳 和击剑。对运动员参赛资格有了相对统一的界定,并对报名、比赛组织工作的许多具体问题 作出了规定。 1920 年安特卫普奥运会首次使用 400 米跑道,4 年后这种跑道被确定为奥运会标准跑 道;1924 年巴黎奥运会开始有了长 50 米的游泳池。奥运会场地设施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在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得到进一步改善。柏林奥运会还出现了可容 纳11万观众的大型体育场。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些奥林匹克标志和仪式也在此时一一面 世,如奥林匹克五环旗(1920年奥运会)、圣火传递(1936年奥运会)、开幕式放飞和平鸽(1920 年奧运会)、运动员宣誓(1920年奥运会)。奥运会的颁奖仪式有了明确的规定,并自1932 年始为 三名设置高度不同的授奖台。专门接待运动员的奥运村在1924年巴黎奥运 会进行尝试之后,于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开始正式设立 这一时期,奥林匹克组织发展迅速,国家奥委会成员数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9个增 至60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达到24个。1926年国际奧委会建立了由各国际单项体育联 合会代表组成的技术委员会。此后,国际奥委会逐渐摆脱技术性事务,开始更多地关注领导、 协调、决策等更高层次的工作。奧林匹克运动终于形成了三大支柱互相配合的组织体系。 1920年出现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这一时期奥林匹克思想的重要进展, 它与”重在参与″相辅相成,鼓励人们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来。 奥运会与科学技术的相互结合也取得重要进展,在工程建筑、电子设备和通讯中大量采用 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如1932年采用双镜头照相机进行终点摄影,第一次在奥运会上非正式 使用电动计时和终点摄影仪,运动会场设置大屏幕记分牌,出现自动打印机网络等。从1936 年柏林奥运会开始,组委会采用电影这一形式对奥运会进行完整的记录。首次奥运闭路电视 转播也在此时开始 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运动员业余身所引起的冲突,许多运动员因此而受到处 罚,如曾3次参加奧运会、获得9枚奖牌、被记者称为“超人”的著名芬兰长跑选手努尔米 因接受补贴,被视为“职业运动员”,无缘参加1932年的奥运会。此外,随着奥运会影响的 扩大,一些政治势力试图将其作为政治工具的意图日益暴露,这在1936年由希特勒统治下的 纳粹德国所举办的冬、夏两届奥运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发展与危机(1945-198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全世界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逾20亿的 人口先后卷入。1940和1944年两届奥运会被迫取消。二战之后出现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如两大阵营的对抗、冷战格局的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等。世界的新格局既 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给它设置了重重障碍。 战后,奧林匹克运动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奧运会规模扩大,项目剧增。战争结束后的 1948年奥运会有来自59个国家奥委会的4062名运动员参加136个项目的比赛,1972年时则 有121个国家奥委会派出7121名运动员,参加195个项目的比悔。冬季奥运会参赛运动员数 目也由1948年的28成员国的369人增加到1972年的35成员国1006人。在奥运会规模扩 大的同时,竞技运动的水平快速提高,出现了体操运动员科马内奇、田径运动员摩西、比蒙等 批超级明星和8.90米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跳远纪录。1960年埃塞俄比亚的阿贝贝赤足获 得马拉松比赛冠军,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开始在奥运体坛显示力量。奥运会举办地也不再局限 于欧洲和美洲。 1956年和1964年分别在大洋洲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亚洲日本的东京举办了第16和第18 届奧运会 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本国在奥林匹克运动 中的合法席位,这不仅为中国体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际舞台,促进了中国体育和社会的发 展,而且对奥林匹克运动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奥林匹克运动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主要是:1.政治格局的变化对奧运会 的影响。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以来,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冲突、种族主义与反种族主义的斗争、各种意识形态的对立等,都对奥
10 1932 年洛杉矶奥运会和 1936 年柏林奥运会期间得到进一步改善。柏林奥运会还出现了可容 纳 11 万观众的大型体育场。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些奥林匹克标志和仪式也在此时一一面 世,如奥林匹克五环旗(1920 年奥运会)、圣火传递(1936 年奥运会)、开幕式放飞和平鸽(1920 年奥运会)、运动员宣誓(1920 年奥运会)。奥运会的颁奖仪式有了明确的规定,并自 1932 年始为一、二、三名设置高度不同的授奖台。专门接待运动员的奥运村在 1924 年巴黎奥运 会进行尝试之后,于 1932 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开始正式设立。 这一时期, 奥林匹克组织发展迅速,国家奥委会成员数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 29 个增 至 60 个,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达到 24 个。1926 年国际奥委会建立了由各国际单项体育联 合会代表组成的技术委员会。此后, 国际奥委会逐渐摆脱技术性事务,开始更多地关注领导、 协调、决策等更高层次的工作。奥林匹克运动终于形成了三大支柱互相配合的组织体系。 1920 年出现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这一时期奥林匹克思想的重要进展, 它与"重在参与"相辅相成,鼓励人们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来。 奥运会与科学技术的相互结合也取得重要进展,在工程建筑、电子设备和通讯中大量采用 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如 1932 年采用双镜头照相机进行终点摄影,第一次在奥运会上非正式 使用电动计时和终点摄影仪,运动会场设置大屏幕记分牌,出现自动打印机网络等。从 1936 年柏林奥运会开始,组委会采用电影这一形式对奥运会进行完整的记录。首次奥运闭 路电视 转播也在此时开始。 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运动员业余身所引起的冲突,许多运动员因此而受到处 罚,如曾 3 次参加奥运会、获得 9 枚奖牌、被记者称为“超人”的著名芬兰长跑选手努尔米 因接受补贴,被视为“职业运动员”,无缘参加 1932 年的奥运会。此外,随着奥运会影响的 扩大,一些政治势力试图将其作为政治工具的意图日益暴露,这在 1936 年由希特勒统治下的 纳粹德国所举办的冬、夏两届奥运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发展与危机(1945-198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全世界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逾 20 亿的 人口先后卷入。1940 和 1944 年两届奥运会被迫取消。二战之后出现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如两大阵营的对抗、冷战格局的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等。世界的新格局既 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给它设置了重重障碍。 战后,奥林匹克运动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奥运会规模扩大,项目剧增。战争结束后的 1948 年奥运会有来自 59 个国家奥委会的 4062 名运动员参加 136 个项目的比赛,1972 年时则 有 121 个国家奥委会派出 7121 名运动员,参加 195 个项目的比悔。冬季奥运会参赛运动员数 目也由 1948 年的 28 成员国的 369 人增加到 1972 年的 35 成员国 1006 人。在奥运会规模扩 大的同时,竞技运动的水平快速提高,出现了体操运动员科马内奇、田径运动员摩西、比蒙等 一批超级明星和 8.90 米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跳远纪录。1960 年埃塞俄比亚的阿贝贝赤足获 得马拉松比赛冠军,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开始在奥运体坛显示力量。奥运会举办地也不再局限 于欧洲和美洲。 1956 年和 1964 年分别在大洋洲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亚洲日本的东京举办了第 16 和第 18 届奥运会。 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 197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本国在奥林匹克运动 中的合法席位,这不仅为中国体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际舞台,促进了中国体育和社会的发 展,而且对奥林匹克运动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奥林匹克运动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主要是:1.政治格局的变化对奥运会 的影响。1952 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以来,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冲突、种族主义与反种族主义的斗争、各种意识形态的对立等,都对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