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犯罪现象的分类 1.主要内容:犯罪现象的刑法学分类;犯罪现象的犯罪学分类。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我国刑法对犯罪现象的分类情况:犯罪学对犯罪现象的 分类情况。 第二节犯罪现象表现形式与测量 L.主要内容:犯罪现象的表现形式:犯罪现象的测量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现象测量的重要指标 3.问题与应用:犯罪现象测量的重要指标有哪些 (三)思考与实践: 试述如何对犯罪现象进行测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 第七章犯罪的状况与特点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犯罪状况与特点: 2.了解国外犯罪状况与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犯罪状况与特点 1.主要内容:建国初期犯罪状况与特点60年代初期犯罪状况与特点:80年代 初期犯罪状况与特点:90年代至今犯罪状况与特点。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80年代初期犯罪状况与特点;90年代至今犯罪状况与特 点。(重点) 3.问题与应用:90年代至今我国的犯罪特点 第二节国外犯罪状况与特点 1.主要内容:美国的犯罪状况与特点:日本的犯罪状况与特征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美国1992至2000年犯罪状况与特点 3.问题与应用:思考为什么美国的犯罪率会持续下降 (三)思考与实践: 综述我国的犯罪状况与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 第八章犯罪原因的基本观念 (一)目的与要求: 1堂据犯罪原因的概念: 2.了解犯罪原因的相关概念: 6
6 第一节 犯罪现象的分类 1.主要内容:犯罪现象的刑法学分类;犯罪现象的犯罪学分类。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我国刑法对犯罪现象的分类情况;犯罪学对犯罪现象的 分类情况。 第二节 犯罪现象表现形式与测量 1.主要内容:犯罪现象的表现形式;犯罪现象的测量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现象测量的重要指标 3.问题与应用:犯罪现象测量的重要指标有哪些。 (三)思考与实践: 试述如何对犯罪现象进行测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 第七章 犯罪的状况与特点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犯罪状况与特点; 2.了解国外犯罪状况与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犯罪状况与特点 1.主要内容:建国初期犯罪状况与特点;60 年代初期犯罪状况与特点;80 年代 初期犯罪状况与特点;90 年代至今犯罪状况与特点。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80 年代初期犯罪状况与特点;90 年代至今犯罪状况与特 点。(重点) 3.问题与应用:90 年代至今我国的犯罪特点 第二节 国外犯罪状况与特点 1.主要内容:美国的犯罪状况与特点;日本的犯罪状况与特征;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美国 1992 至 2000 年犯罪状况与特点 3.问题与应用:思考为什么美国的犯罪率会持续下降 (三)思考与实践: 综述我国的犯罪状况与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 第八章 犯罪原因的基本观念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犯罪原因的概念; 2.了解犯罪原因的相关概念;
3.熟悉犯罪原因的构成因素及其地位: 4.熟悉犯罪原因理论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原因的概念 1.主要内容:犯罪原因概念诸说:犯罪原因的概念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原因概念 笋一节犯罪原因的相关概念 1.主要内容: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犯罪因素的基本蕴意:犯罪根 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犯罪因素的相互关系。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犯罪因素的基本蕴意 第三节犯罪原因的构成因素及其地位(重点,难点) 1.主要内容:犯罪的自然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犯罪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犯罪原因的体系结构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的自然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第四节犯罪原因理论的特征 1.主要内容:犯罪原因理论的解析性:犯罪解析的复杂性:犯罪原因理论的深 刻片面性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解析的复杂性 (三)思考与实践: 如何评价犯罪原因理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 第九章犯罪原因的社会因素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犯罪原因的宏观社会因素: 2.理解犯罪原因的微观社会因素。 3.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犯罪社会因素,培养学生价值取向、政治信仰、 社会责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原因的宏观社会因素(重点,难点) 1.主要内容:经济因素与犯罪:政治、思想因素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经济发展与犯罪:贫富分化与犯罪:文化冲突与犯罪 第二节犯罪原因的微观社会因素(重点,难点) 1.主要内容:家庭与犯罪:学校与犯罪:社区与犯罪:大众传媒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家庭与犯罪:学校与犯罪:
7 3.熟悉犯罪原因的构成因素及其地位; 4.熟悉犯罪原因理论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概念 1.主要内容:犯罪原因概念诸说;犯罪原因的概念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原因概念 第二节 犯罪原因的相关概念 1.主要内容: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犯罪因素的基本蕴意;犯罪根 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犯罪因素的相互关系。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犯罪因素的基本蕴意 第三节 犯罪原因的构成因素及其地位(重点,难点) 1.主要内容:犯罪的自然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犯罪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犯罪原因的体系结构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的自然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第四节 犯罪原因理论的特征 1.主要内容:犯罪原因理论的解析性;犯罪解析的复杂性;犯罪原因理论的深 刻片面性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解析的复杂性 (三)思考与实践: 如何评价犯罪原因理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 第九章 犯罪原因的社会因素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犯罪原因的宏观社会因素; 2.理解犯罪原因的微观社会因素。 3.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犯罪社会因素,培养学生价值取向、政治信仰、 社会责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宏观社会因素(重点,难点) 1.主要内容:经济因素与犯罪;政治、思想因素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经济发展与犯罪;贫富分化与犯罪;文化冲突与犯罪 第二节 犯罪原因的微观社会因素(重点,难点) 1.主要内容:家庭与犯罪;学校与犯罪;社区与犯罪;大众传媒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家庭与犯罪;学校与犯罪;
3.问题与应用:社区与犯罪有何关系?大众传媒与犯罪有何关系? (三)思考与实战: 搜集案例,实证分析家庭、学校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案例讨论 第十章犯罪原因的生物因素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2.理解性别与犯罪的关系: 3.理解遗传与犯罪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年龄与犯罪 1.主要内容:青少年期与犯罪:成年期与犯罪:老年期与犯罪。(重点)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青少年期与犯罪:成年期与犯罪 3.问题与应用:老年期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节性别与犯罪 1.主要内容:体力与犯罪:雌激素与犯罪:经期与犯罪:早熟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体力与犯罪 3.问题与应用:经期、更年期与犯罪有何关系? 第三节遗传与犯罪 1.主要内容:李生子论;基因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基因与犯罪 3.问题与应用:李生子与犯罪有何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搜集案例,实证分析年龄、性别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案例讨论 第十一章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人生观与犯罪的关系: 2.理解个体心理失衡与犯罪的关系 3.理解个体需要与犯罪的关系: 4.理解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 5.理解个性特征与犯罪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8
8 3.问题与应用:社区与犯罪有何关系?大众传媒与犯罪有何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搜集案例,实证分析家庭、学校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案例讨论 第十章 犯罪原因的生物因素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2.理解性别与犯罪的关系; 3.理解遗传与犯罪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年龄与犯罪 1.主要内容:青少年期与犯罪;成年期与犯罪;老年期与犯罪。(重点)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青少年期与犯罪;成年期与犯罪 3.问题与应用:老年期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节 性别与犯罪 1.主要内容:体力与犯罪;雌激素与犯罪;经期与犯罪;早熟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体力与犯罪 3.问题与应用:经期、更年期与犯罪有何关系? 第三节 遗传与犯罪 1.主要内容:孪生子论;基因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基因与犯罪 3.问题与应用:孪生子与犯罪有何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搜集案例,实证分析年龄、性别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案例讨论 第十一章 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人生观与犯罪的关系; 2.理解个体心理失衡与犯罪的关系; 3.理解个体需要与犯罪的关系; 4.理解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 5.理解个性特征与犯罪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生观与犯罪 1.主要内容:拜金主义思想与犯罪:道德滑坡与犯罪;法律意识淡薄与犯罪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人生观扭曲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让学生引发人生观 的价值思考,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二节个体心理失衡与犯罪 1,主要内容:社会分配不公引起的心理失衡与犯罪:腐败引起的心理失衡与犯 罪:(重点)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社会分配不公所导致的犯罪类型:腐败引起的心理失衡 所导致的犯罪类型。 3.问题与应用:思考如何解决个体心理失衡问题 第三节个体需要与犯罪 1.主要内容:生理的需要与犯罪:安全的需要与犯罪:爱的需要与犯罪:自尊 的需要与犯罪;自我实现的需要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的需要到导致的犯罪类型 3.问题与应用:思考爱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导致哪些常见的犯罪 第四节人格障碍与犯罪 1.主要内容: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犯罪:情感型人格障碍与犯罪:意志薄弱型人 格障碍与犯罪:轻佻型人格障碍与犯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犯罪:怪僻型人格障碍 与犯罪;性变态型人格障碍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犯 罪的关系: 3.问题与应用:搜集案例,对性变态型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作实证分析 第五节个性特征与犯罪 1.主要内容:能力与犯罪:气质与犯罪;性格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能力与犯罪的关系:气质与犯罪的关系: 3.问题与应用:思考性格与犯罪的关系,举例分析。 (三)思考与实践: 思考如何防止个体产生犯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案例讨论 第十二章犯罪被害原因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犯罪被害人的概念及相关问题 2.理解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
9 第一节 人生观与犯罪 1.主要内容:拜金主义思想与犯罪;道德滑坡与犯罪;法律意识淡薄与犯罪;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人生观扭曲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让学生引发人生观 的价值思考,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二节 个体心理失衡与犯罪 1.主要内容:社会分配不公引起的心理失衡与犯罪;腐败引起的心理失衡与犯 罪;(重点)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社会分配不公所导致的犯罪类型;腐败引起的心理失衡 所导致的犯罪类型。 3.问题与应用:思考如何解决个体心理失衡问题 第三节 个体需要与犯罪 1.主要内容:生理的需要与犯罪;安全的需要与犯罪;爱的需要与犯罪;自尊 的需要与犯罪;自我实现的需要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的需要到导致的犯罪类型 3.问题与应用:思考爱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导致哪些常见的犯罪 第四节 人格障碍与犯罪 1.主要内容: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犯罪;情感型人格障碍与犯罪;意志薄弱型人 格障碍与犯罪;轻佻型人格障碍与犯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犯罪;怪僻型人格障碍 与犯罪;性变态型人格障碍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犯 罪的关系; 3.问题与应用:搜集案例,对性变态型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作实证分析。 第五节 个性特征与犯罪 1.主要内容:能力与犯罪;气质与犯罪;性格与犯罪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能力与犯罪的关系;气质与犯罪的关系; 3.问题与应用:思考性格与犯罪的关系,举例分析。 (三)思考与实践: 思考如何防止个体产生犯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案例讨论 第十二章 犯罪被害原因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犯罪被害人的概念及相关问题 2.理解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
3.理解犯罪被害因素: 4.理解犯罪被害预防的有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被害人概述 1.主要内容:犯罪被害人的概念、特征:犯罪被害人研究的意义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被害人的概念、特征 第二节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 1.主要内容: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被害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难点)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被害中被害人与犯罪人 的关系 第三节犯罪被害因素 1.主要内容:犯罪被害因素的概述:个人被害因素理论: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和 日常活动理论:被害人化理论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个人被害因素理论:被害人化理论。 第四节犯罪被害预防 1.主要内容:被害前预防、被害中预防、被害后预防:被害社会预防、被害社 区预防、被害个体预防: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第一层次预防:第二层次预防;第三层次预防 3.问题与应用:思考如何进行被害社区预防。 (三)思考与实践: 思考如何进行被害预防?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案例讨论 第十三章犯罪预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犯罪预测 2.了解犯罪预测的内容: 3.学握犯罪预测的步骤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预测概述 1.主要内容:犯罪预测的概念、历史与现状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预测的概念、重要性 第二节犯罪预测的内容 1.主要内容:宏观预测与微观预测: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综合预 10
10 3.理解犯罪被害因素; 4.理解犯罪被害预防的有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概述 1.主要内容:犯罪被害人的概念、特征;犯罪被害人研究的意义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被害人的概念、特征 第二节 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 1.主要内容: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被害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难点)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被害中被害人与犯罪人 的关系 第三节 犯罪被害因素 1.主要内容:犯罪被害因素的概述;个人被害因素理论;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和 日常活动理论;被害人化理论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个人被害因素理论;被害人化理论。 第四节 犯罪被害预防 1.主要内容:被害前预防、被害中预防、被害后预防;被害社会预防、被害社 区预防、被害个体预防;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第一层次预防;第二层次预防;第三层次预防 3.问题与应用:思考如何进行被害社区预防。 (三)思考与实践: 思考如何进行被害预防?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集体讨论、案例讨论 第十三章 犯罪预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犯罪预测; 2.了解犯罪预测的内容; 3.掌握犯罪预测的步骤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犯罪预测概述 1.主要内容:犯罪预测的概念、历史与现状 2.基本观念和知识点:犯罪预测的概念、重要性 第二节 犯罪预测的内容 1.主要内容:宏观预测与微观预测;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综合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