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杀掉甚至吃掉,而在奴隶社会中,把俘虏变为奴隶,保存了他们的生命,这就 减少了对人类劳动力的破坏,有利于发展生产,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第四, 在奴隶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结果,使科学文化和艺术获得了显著的 发展。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所以奴隶制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 进步。 不过,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给予生产力发展的余地是很有限的。首先,奴隶 制不能形成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动力。这是因为奴隶主把奴隶降低到与牧畜、工 具一样的地位,奴隶对奴隶主的强迫劳动怀有仇恨,因而经常用破坏工具的办法 进行反抗。其次,奴隶制度下奴隶创造的剩余产品,奴隶主很少把它用于扩大再 生产,而主要是用于奴隶主的享受,这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生产的发展。最后, 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质,使人们极其鄙视体力劳动,不仅奴隶主不从事 体力劳动,奴隶也仇视体力劳动,这种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严重,从而使 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到逐步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使得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种矛盾突出地表现 为奴隶反抗奴隶主的阶级斗争。在奴隶主日益残酷的野蛮剥削和压迫下,奴隶为 了争取人身的自由和生存的权利,不断地大逃亡,或者是组织起来用暴力反抗奴 隶主,最后形成大规模的奴隶起义。特别是到了奴隶社会的末期,这种起义更是 此伏彼起、连绵不断,而且规模也日益扩大。波澜壮阔的奴隶起义,沉重地打击 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对奴隶制的崩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奴隶不是 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他们不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以,斗争结果,是奴隶主 和奴隶两个阶级同归于尽。代替奴隶制的是一种新的剥削制度,即封建制度。 与奴隶社会相比,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在封建社会形成 和发展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以铁器为主要标志的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手工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使农业、畜牧业、副 业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扩大和提高 但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只是同比较低下的生产力相适应的。随着生产力和商 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终究也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首先, 封建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农民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从而丧失 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技术的可能;其次,手工业者由于封建行会规章的束缚, 无法扩大再生产和改进生产技术,使手工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再次,封建制度 下的经济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闭关自守、墨守成规,严重阻 碍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结果,封建社会生产发展缓慢,长期 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
被杀掉甚至吃掉,而在奴隶社会中,把俘虏变为奴隶,保存了他们的生命,这就 减少了对人类劳动力的破坏,有利于发展生产,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第四, 在奴隶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结果,使科学文化和艺术获得了显著的 发展。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所以奴隶制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 进步。 不过,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给予生产力发展的余地是很有限的。首先,奴隶 制不能形成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动力。这是因为奴隶主把奴隶降低到与牧畜、工 具一样的地位,奴隶对奴隶主的强迫劳动怀有仇恨,因而经常用破坏工具的办法 进行反抗。其次,奴隶制度下奴隶创造的剩余产品,奴隶主很少把它用于扩大再 生产,而主要是用于奴隶主的享受,这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生产的发展。最后, 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质,使人们极其鄙视体力劳动,不仅奴隶主不从事 体力劳动,奴隶也仇视体力劳动,这种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严重,从而使 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到逐步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使得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种矛盾突出地表现 为奴隶反抗奴隶主的阶级斗争。在奴隶主日益残酷的野蛮剥削和压迫下,奴隶为 了争取人身的自由和生存的权利,不断地大逃亡,或者是组织起来用暴力反抗奴 隶主,最后形成大规模的奴隶起义。特别是到了奴隶社会的末期,这种起义更是 此伏彼起、连绵不断,而且规模也日益扩大。波澜壮阔的奴隶起义,沉重地打击 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对奴隶制的崩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奴隶不是 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他们不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以,斗争结果,是奴隶主 和奴隶两个阶级同归于尽。代替奴隶制的是一种新的剥削制度,即封建制度。 与奴隶社会相比,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在封建社会形成 和发展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以铁器为主要标志的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手工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使农业、畜牧业、副 业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扩大和提高。 但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只是同比较低下的生产力相适应的。随着生产力和商 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终究也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首先, 封建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农民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从而丧失 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技术的可能;其次,手工业者由于封建行会规章的束缚, 无法扩大再生产和改进生产技术,使手工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再次,封建制度 下的经济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闭关自守、墨守成规,严重阻 碍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结果,封建社会生产发展缓慢,长期 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为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 的阶级斗争。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不断地激化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迫使农民通过抗捐税、抗租直至武装起义 等各种斗争形式,反抗封建地主的阶级统治。尽管起义的结果,不是被封建统治 者镇压下去,就是被地主和贵族所利用,成为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但每一次农 民起义都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扩大。由于市场竞 争激烈,导致小商品生产者出现两极分化。少数发财的小商品生产者继续扩大生 产变成了资本家,亏本破产的人沦为雇佣劳动者,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农村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瓦解着农村的封建性自然经济,使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在农村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同时,商人资本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第三 次社会大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小商品生产者的破产和分化过程。商人通过其买卖 活动,由商品交换的中介人变成了控制小商品生产者的买卖商,最后羽化为工业 资本家。这样,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出现了两个新 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当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以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竭力阻碍和限制它的 发展。主要表现在:封建割据和自然经济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 的形成;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阻塞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封建行会制度 妨碍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等等。因此,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变革封建生产关 系,推翻封建政治统治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在资产阶级革命当中, 农民阶级因受剥削最深,人数最多,是推翻封建制度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农民 阶级毕竟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不能成为领导阶级。当时无产阶级还比较年 轻,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不能担负起领导责任,资产阶级那时还是进 步的革命阶级,于是,反封建的领导重任便历史地落在资产阶级身上。资产阶级 通过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封建制度最终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到 处存在着剧烈的竞争,只有价廉物美且不断追求创新的商品和服务才能不断地实 现其价值。这就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积累,以最新技术装备自己的企业,更新 生产设备,并不断加强经营管理,以保证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工人则需要努 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以免失业。资本主义经济的 这种利润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生产中积极因素的发挥,推动了生 产力的飞跃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存在着本身无法解决 的深刻矛盾,这就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主 要表现为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为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 的阶级斗争。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不断地激化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迫使农民通过抗捐税、抗租直至武装起义 等各种斗争形式,反抗封建地主的阶级统治。尽管起义的结果,不是被封建统治 者镇压下去,就是被地主和贵族所利用,成为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但每一次农 民起义都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扩大。由于市场竞 争激烈,导致小商品生产者出现两极分化。少数发财的小商品生产者继续扩大生 产变成了资本家,亏本破产的人沦为雇佣劳动者,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农村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瓦解着农村的封建性自然经济,使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在农村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同时,商人资本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第三 次社会大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小商品生产者的破产和分化过程。商人通过其买卖 活动,由商品交换的中介人变成了控制小商品生产者的买卖商,最后羽化为工业 资本家。这样,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出现了两个新 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当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以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竭力阻碍和限制它的 发展。主要表现在:封建割据和自然经济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 的形成;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阻塞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封建行会制度 妨碍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等等。因此,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变革封建生产关 系,推翻封建政治统治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在资产阶级革命当中, 农民阶级因受剥削最深,人数最多,是推翻封建制度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农民 阶级毕竟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不能成为领导阶级。当时无产阶级还比较年 轻,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不能担负起领导责任,资产阶级那时还是进 步的革命阶级,于是,反封建的领导重任便历史地落在资产阶级身上。资产阶级 通过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封建制度最终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到 处存在着剧烈的竞争,只有价廉物美且不断追求创新的商品和服务才能不断地实 现其价值。这就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积累,以最新技术装备自己的企业,更新 生产设备,并不断加强经营管理,以保证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工人则需要努 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以免失业。资本主义经济的 这种利润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生产中积极因素的发挥,推动了生 产力的飞跃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存在着本身无法解决 的深刻矛盾,这就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主 要表现为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
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 矛盾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这些矛盾激化,就会产生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动摇资本主义统治。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趋势。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经由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普遍规律,但这并不是说,每一个 国家和民族都必须按这种固定的顺序发展,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普遍规律不可能 直接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具有不同 的特点。同时还要看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 家的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甚至在特殊的条件下,还可能出现跨越社会形态 的发展。当代世界,有采用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有采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同时还存在着少数仍沿用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尽管社会经济制度的 演变是千姿百态,复杂错综,但始终应该认识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其社会经 济制度不论是经历了普遍进程,还是出现特殊演变,归根结底,都是由当时当地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三、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一定的经济制度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 济制度是人们为适应某种生产力性质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 关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所作的根本 规定。经济体制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形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 由国家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本国的国情特点,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起来 的组织和协调全部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经济制度所反映的是某 种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 制度。它们都属于反映社会经济关系本质特征的制度性规定,是一种高层次的经 济关系,具有原则性、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经济体制所反映的则是社会 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策结构,动力结构、信 息结构、协调结构以及监督和检定结构等诸多相互联系的基本因素所决定。其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资源配制方式的制度基础,所解决的是“为谁生产”的问 题,决策结构、动力结构、信息结构、协调结构、信息结构、协调结构以及监督 和检定结构则是解决“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的问题。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决 定了经济体制的差异,反过来说,不同的经济体制类型下,也必然有不同的资源 配置方式
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 矛盾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这些矛盾激化,就会产生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动摇资本主义统治。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趋势。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经由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普遍规律,但这并不是说,每一个 国家和民族都必须按这种固定的顺序发展,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普遍规律不可能 直接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具有不同 的特点。同时还要看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 家的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甚至在特殊的条件下,还可能出现跨越社会形态 的发展。当代世界,有采用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有采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同时还存在着少数仍沿用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尽管社会经济制度的 演变是千姿百态,复杂错综,但始终应该认识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其社会经 济制度不论是经历了普遍进程,还是出现特殊演变,归根结底,都是由当时当地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三、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一定的经济制度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 济制度是人们为适应某种生产力性质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 关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所作的根本 规定。经济体制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形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 由国家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本国的国情特点,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起来 的组织和协调全部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经济制度所反映的是某 种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 制度。它们都属于反映社会经济关系本质特征的制度性规定,是一种高层次的经 济关系,具有原则性、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经济体制所反映的则是社会 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策结构,动力结构、信 息结构、协调结构以及监督和检定结构等诸多相互联系的基本因素所决定。其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资源配制方式的制度基础,所解决的是“为谁生产”的问 题,决策结构、动力结构、信息结构、协调结构、信息结构、协调结构以及监督 和检定结构则是解决“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的问题。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决 定了经济体制的差异,反过来说,不同的经济体制类型下,也必然有不同的资源 配置方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与生产力的存在形态,即经济形态 密切相关。经济形态内含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联系形式,它只与特定的生产力性 质有关,如手工劳动的生产力必然形成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形态,机器大工业 的生产力必然形成占主导地位的商品经济形态。经济形态的存在是由生产力性质 决定,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因而是客观的、必然的。经济形态、经济 制度、经济体制三者的关系是:经济形态决定经济体制并构成经济制度的生存环 境;经济制度是高层次的经济关系,它在一定的经济形态下生存,并且只有在选 择了合适的经济体制后才能巩固和发展;经济体制处于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的中 介地位,它以经济制度为基础,体现经济制度的要求,同时又依存于经济形态, 按经济形态的要求运行。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先后出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基本上是通过三种 类型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的。一是传统经济体制。但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因 此传统经济体制对他们都是适用的。传统经济体制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的,决策权的分配来源于传统的血缘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信息结构十分原始 物质刺激的作用很小,传统习惯和超经济强制是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不同经济 单位的经济决策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协调。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经济 的资源配置效率十分低下,社会发展缓慢。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 济制度是通过传统经济体制来实现的。尽管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之间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有所不同。二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 体制下,资源分配受消费者主权的约束,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 求),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水平;经济决策是分散的,作为 决策主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依附和超经 济强制关系;信息是按照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横向渠道传递;经济动力来自对物质 利益的追求,分散的决策主体在谋求各自的利益中被彼此展开竞争,决策的协调 主要是在事后通过市场来进行。整个资源配置过程都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资本 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长期以来是通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的。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 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也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计划经济 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几乎所有决策都集中于中央一 级;经济运行的过程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和行政命令来推动的;信息的流动 主要是纵向的,集中于上下级之间,信息的内容主要是实物指标;经济的协调是 事前由中央计划机关完成的,整个经济运行被置于中央计划机关的控制之下,社 会生产变成了一个大工厂。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后,到社会主义国家提出市 场化改革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通过计划经济制度来实现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同经济制度或不同国家可以采用同一种经济体制,而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与生产力的存在形态,即经济形态 密切相关。经济形态内含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联系形式,它只与特定的生产力性 质有关,如手工劳动的生产力必然形成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形态,机器大工业 的生产力必然形成占主导地位的商品经济形态。经济形态的存在是由生产力性质 决定,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因而是客观的、必然的。经济形态、经济 制度、经济体制三者的关系是:经济形态决定经济体制并构成经济制度的生存环 境;经济制度是高层次的经济关系,它在一定的经济形态下生存,并且只有在选 择了合适的经济体制后才能巩固和发展;经济体制处于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的中 介地位,它以经济制度为基础,体现经济制度的要求,同时又依存于经济形态, 按经济形态的要求运行。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先后出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基本上是通过三种 类型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的。一是传统经济体制。但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因 此传统经济体制对他们都是适用的。传统经济体制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的,决策权的分配来源于传统的血缘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信息结构十分原始, 物质刺激的作用很小,传统习惯和超经济强制是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不同经济 单位的经济决策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协调。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经济 的资源配置效率十分低下,社会发展缓慢。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 济制度是通过传统经济体制来实现的。尽管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之间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有所不同。二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 体制下,资源分配受消费者主权的约束,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 求),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水平;经济决策是分散的,作为 决策主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依附和超经 济强制关系;信息是按照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横向渠道传递;经济动力来自对物质 利益的追求,分散的决策主体在谋求各自的利益中被彼此展开竞争,决策的协调 主要是在事后通过市场来进行。整个资源配置过程都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资本 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长期以来是通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的。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也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计划经济 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几乎所有决策都集中于中央一 级;经济运行的过程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和行政命令来推动的;信息的流动 主要是纵向的,集中于上下级之间,信息的内容主要是实物指标;经济的协调是 事前由中央计划机关完成的,整个经济运行被置于中央计划机关的控制之下,社 会生产变成了一个大工厂。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后,到社会主义国家提出市 场化改革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通过计划经济制度来实现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同经济制度或不同国家可以采用同一种经济体制,而
同一社会经济制度或同一国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经济体制,其原 因在于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体制是以经济制 度为基础,而且要受经济形态的制约。此外,社会的价值观念、行政结构、社会 心理和民族传统等也会对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既共同地 又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决策、协调、监督、检定等过程, 从而总和地决定了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这就形成了一定的经济体制。因此,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比较复杂的。 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制度通过经济体制来实现的复杂性,还在于由于特定性 质的生产力运行过程所决定。生产力的存在呈现多层次性,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延 续性,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中往往不是存在着单一的生产关系,而是多种生产关 系同时并存,一种生产关系往往可以在多种社会形态中分别以萌芽状态、发展状 态、统治状态和残余状态而存在。由此,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不但要反映占主导 地位的生产关系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要求,而且还要包容以其它形式生产关系为基 础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存在。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体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 种情况,特别是依然存在经济“二元结构”的国家,其经济体制在这方面的表现 尤为明显。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形态、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三者同生产力都是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形态是生产力的存在形态,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力的性质与发 展水平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经济体制则是体现生产力的要求,组织生产力运动, 通过一定方式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制度基本目标的实现。生产力的运动和发展, 是经济形态、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变更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 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变成为商品经济,经济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经 济制度、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也由传统经济体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 第二节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表明,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可以采取不同的经 济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的两种典型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劳动产品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它是在生产力水
同一社会经济制度或同一国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经济体制,其原 因在于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体制是以经济制 度为基础,而且要受经济形态的制约。此外,社会的价值观念、行政结构、社会 心理和民族传统等也会对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既共同地 又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决策、协调、监督、检定等过程, 从而总和地决定了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这就形成了一定的经济体制。因此,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比较复杂的。 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制度通过经济体制来实现的复杂性,还在于由于特定性 质的生产力运行过程所决定。生产力的存在呈现多层次性,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延 续性,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中往往不是存在着单一的生产关系,而是多种生产关 系同时并存,一种生产关系往往可以在多种社会形态中分别以萌芽状态、发展状 态、统治状态和残余状态而存在。由此,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不但要反映占主导 地位的生产关系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要求,而且还要包容以其它形式生产关系为基 础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存在。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体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 种情况,特别是依然存在经济“二元结构”的国家,其经济体制在这方面的表现 尤为明显。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形态、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三者同生产力都是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形态是生产力的存在形态,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力的性质与发 展水平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经济体制则是体现生产力的要求,组织生产力运动, 通过一定方式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制度基本目标的实现。生产力的运动和发展, 是经济形态、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变更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 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变成为商品经济,经济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经 济制度、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也由传统经济体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 制。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表明,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可以采取不同的经 济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的两种典型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劳动产品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它是在生产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