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 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査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导入回答教师提问,了解相关知识,进入新 课学习 介绍文中涉及知识,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仔细听教师讲解,丰富自己知识面,朗 课文 ⅰ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预学生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用心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彩,体会作者崇 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 高的品质和爱憎分明的感情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导入课文(约分钟)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 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第 1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 1 课时) 一、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导入课文(约______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展示图片,请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1.畅谈自己所知道的圆明园 的情况。 2.师:圆明园是…(详细介绍圆明2拿出准备好的资料,准备讲 园的价值)就是这样一件建筑史上的述 宝,被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毁 于一旦。有谁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 段历史呢? 3.学生讲述,教师补充,尽量将背景3.了解文章背景,必要处作好 A介绍详尽,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记录 4.介绍作者雨果的情况。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约 分钟) 重点 难点 师: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作者的声望,.带着问题散读课文。 为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他 的目的达到了吗? 2.请几名学生按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2.朗读课文,在文中划出赞美 文中划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和讽刺的语句 自的语句 3.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对一些知识3.倾听,作好相应记录 简单介绍:如维多利亚女王、拿破仑皇帝 伏尔泰、罗马角斗场、巴黎圣母院、巴特 农神庙等 三、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约分 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请几个学生朗读他所划的语句,带领1.朗读语句,体会其语言的精 学生细细体味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2.思考回答。 提问(1):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正直、公正、头脑清醒、 感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 提问(2):文中用了大量的反语来谴责的创造者。 英法联军的行径,这些反语起到了怎样生:加强嘲讽意味 的效果?(导入课堂练习,见练习设计 3.提问: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点3.思考回答,与教师一起明确 拨:先作总评,再与巴特农神庙比较。答案。 抽多名学生回答,师小结。(板书) 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展示图片,请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 的情况。 2.师:圆明园是……(详细介绍圆明 园的价值)就是这样一件建筑史上的瑰 宝,被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毁 于一旦。有谁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 一段历史呢? 3.学生讲述,教师补充,尽量将背景 介绍详尽,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4.介绍作者雨果的情况。 1.畅谈自己所知道的圆明园。 2.拿出准备好的资料,准备讲 述。 3.了解文章背景,必要处作好 记录。 4.倾听。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约________分钟) 重点 难点 1.师: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作者的声望, 为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他 的目的达到了吗? 2.请几名学生按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在 文中划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 的语句。 3.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对一些知识作 简单介绍:如维多利亚女王、拿破仑皇帝、 伏尔泰、罗马角斗场、巴黎圣母院、巴特 农神庙等。 1.带着问题散读课文。 2.朗读课文,在文中划出赞美 和讽刺的语句。 3.倾听,作好相应记录。 三、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约____分 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几个学生朗读他所划的语句,带领 学生细细体味。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 提问(1):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提问(2):文中用了大量的反语来谴责 英法联军的行径,这些反语起到了怎样 的效果?(导入课堂练习,见练习设计 1) 3.提问: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点 拨:先作总评,再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抽多名学生回答,师小结。(板书) 1.朗读语句,体会其语言的精 彩。 2.思考回答。 生:正直、公正、头脑清醒、珍 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 的创造者。 生:加强嘲讽意味。 3.思考回答,与教师一起明确 答案。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练习设计 1.结合句意,写出下边句中加粗词语的同义词 (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 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 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是文明 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4)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辅导练习提示:在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前,先向学生讲解反语的作 用,提醒学生在回答这道题时一定要结合句意,不要仅从词的表面意思 来作答。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应作硬性规定。 教法探讨 1.中国是被掠夺的对象,中国人控诉侵略者是理所当然,然而作者 雨果作为侵略国的一员,却能如此仗义执言,可见其胸怀的博大和品格 的高尚,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这些在教学 中应引领学生重点体会。 2.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雨果为何将焚烧圆明园作为抨击 侵略者的切入点?要明白这一点,必须对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加以 介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雨果。 参考资料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 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从北塘登陆,攻陷大 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 京。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使这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奇 迹毁于一旦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33页~41页。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
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练习设计 1.结合句意,写出下边句中加粗词语的同义词。 (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 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 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是文明 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4)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辅导练习提示:在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前,先向学生讲解反语的作 用,提醒学生在回答这道题时一定要结合句意,不要仅从词的表面意思 来作答。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应作硬性规定。 教法探讨 1.中国是被掠夺的对象,中国人控诉侵略者是理所当然,然而作者 雨果作为侵略国的一员,却能如此仗义执言,可见其胸怀的博大和品格 的高尚,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这些在教学 中应引领学生重点体会。 2.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雨果为何将焚烧圆明园作为抨击 侵略者的切入点?要明白这一点,必须对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加以 介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雨果。 参考资料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 1856~1860 年英法联合发 动的侵华战争。1860 年 8 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从北塘登陆,攻陷大 沽,进占天津。9 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 京。10 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使这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奇 迹毁于一旦。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 33 页~41 页。 ◆课时安排 l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髙理解力 2.对那段历史有更深的了解 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引导。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了解法西斯的罪行和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体会文章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领学生回顾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3.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难点 1.感悟文章所体现的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思想。 2.体味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 ◆疑点 正文前面的引文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找1941年南斯拉夫屠杀的资料,掌握背景知识。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导入课文,指导学生分析引的作用默读,对文章内容有初步了解,弄清文 章开头引文的作用 理清文章结构,研讨文中重点语句梳理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品味重 点语句 认识到这不仅是一篇控诉的文章,它还 全面感知课文 歌颂了一些东西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二 通过练习,体会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步骤
◆知识与能力 1.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力。 2.对那段历史有更深的了解。 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引导。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了解法西斯的罪行和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体会文章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领学生回顾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3.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难点 1.感悟文章所体现的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思想。 2.体味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 ◆疑点 正文前面的引文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找 1941 年南斯拉夫屠杀的资料,掌握背景知识。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第 1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导入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引文的作用(约分钟) 教师活动 师:1937年,日本侵略者御.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进入新课 我国南京进行了一次惨绝人寰学习 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 有30多万人。1941年10月2 日,在南斯拉夫,一场同样的 谋杀也在进行着……让学生默 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提问:正文前面的引文有何阅读引文,讨论交流。 作用? B3.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师小结.思考作答:该引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梳理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研讨文中重点语句(约分 钟) 教师活动 生活动 师:正文的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默读课文,找出四个片断,列 活动的四个片断,请概括出来。 出提纲。 2.请学生作答,师小结。(板书)2.回答问题,与教师一起分析四 .提间:萨特说记忆是“沉重”的,个片断的起止点 这可以理解,但他为什么又说“但这3.思考问题 是个美丽的记忆”呢? 4.抽学生回答,师小结:从这段史.发表意见。 实中看到了“民族的英勇”,这是美 丽的。 5.提问:文章又是怎样写“美丽”,F.在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加以分 怎样写“沉重”的呢? 三、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文章内容(约分钟)
(第 1 课时) 一、导入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引文的作用(约______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1937 年,日本侵略者在 我国南京进行了一次惨绝人寰 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 有 30 多万人。1941 年 10 月 21 日,在南斯拉夫,一场同样的 谋杀也在进行着……让学生默 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提问:正文前面的引文有何 作用? 3.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师小结。 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进入新课 学习。 2.阅读引文,讨论交流。 3.思考作答:该引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二、梳理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研讨文中重点语句(约____分 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正文的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 活动的四个片断,请概括出来。 2.请学生作答,师小结。(板书) 3.提问:萨特说记忆是“沉重”的, 这可以理解,但他为什么又说“但这 是个美丽的记忆”呢? 4.抽学生回答,师小结:从这段史 实中看到了“民族的英勇”,这是美 丽的。 5.提问:文章又是怎样写“美丽”, 怎样写“沉重”的呢? 1.默读课文,找出四个片断,列 出提纲。 2.回答问题,与教师一起分析四 个片断的起止点。 3.思考问题。 4.发表意见。 5.在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加以分 析。 三、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文章内容(约________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