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学案 1藤野先生 【教师寄语】:“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雷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一鲁迅《自题小像》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不逊()诘责()匿名()油光可鉴()畸形 见()杳无消息()深恶痛疾() 发髻()抑扬顿挫()驿站()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绯红 恶痛绝 标致: 匿名 诘责 物以稀为贵 凄然: 瞥见: 二、自主探究 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4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35): 第三部分(36-38): 提示: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请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细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 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 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 (二)细读课文4—3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3.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
人教版语文八下学案 1.藤野先生 【教师寄语】:“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雷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自题小像》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4.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 ) 不逊( ) 诘责( ) 匿名( ) 油光可鉴( )畸形( ) 瞥 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发髻( ) 抑扬顿挫( ) 驿站( )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绯红: 深恶痛绝: 标致: 匿名: 诘责: 物以稀为贵: 凄然: 畸形: 瞥见: 二、自主探究 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4.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35): 第三部分(36-38): 提示: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 3 个地点,请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细读课文 1——3 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 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 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 (二)细读课文 4——35 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3.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
4作者为什么要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或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 样的精神? (三)细读36--38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5.文章流露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请找出文中写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表 现 (四)概括文章主题。 方法链接: 6、概括主题的格式:通过 (内容、情节),表达 (情感、思想) (五)品味下面的句子。 7.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 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注意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8.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伟大” 与“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矛不矛盾?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 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 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 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 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小结 盘点新知识:1.反语修辞2语文学习小方法3.目标回扣 六、达标检测 阅读选文,完成1-5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 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
4.作者为什么要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或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 样的精神? (三)细读 36——38 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5.文章流露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请找出文中写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表 现。 (四)概括文章主题。 方法链接: 6、概括主题的格式:通过 (内容、情节),表达 了 (情感、思想)。 (五)品味下面的句子。 7.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 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注意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8.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伟大” 与“ 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矛不矛盾?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 20 年了,鲁迅一 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 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 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 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小结 盘点新知识:1.反语修辞 2.语文学习小方法 3.目标回扣 六、达标检测 阅读选文,完成 1-5 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 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
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 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 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 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理解为 表达出作者 的感情。“这样”指代 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 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5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 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 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 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2.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理解为 , 表达出作者 的感情。“这样” 指代 ,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 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5.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2、我的母亲 【教师寄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学习过程】 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绰号()庶祖母()吹笙() 摹画()眼翳()舔去()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 气量: 文绉绉: 面红耳赤: 3、作者简介 二、自主探究 1、理清文章结构。 2、请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尽 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4、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 呢?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2、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
2、我的母亲 【教师寄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唐 孟郊《游子吟》)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4.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 ) 绰号( ) 庶祖母( ) 吹笙( ) 摹画( ) 眼翳( ) 舔去( ) 侮辱( ) 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 气量: 文绉绉: 面红耳赤: 3、作者简介: 二、自主探究 1、理清文章结构。 2、请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尽 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4、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 呢?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2、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
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四、拓展延伸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并联系自己实际,简要评价 下你的父母对你的教育。 五、课堂小结 六、达标测试 (一)基础部分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质问(zhi)广漠(mb) B、野蛮(man)绰号(chuo) C、掷钱(zhi) 摹画(mo) D、抽屉(di) 嬉戏(x1)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一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 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 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 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 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 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 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 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 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 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 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四、拓展延伸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并联系自己实际,简要评价一 下你的父母对你的教育。 五、课堂小结 六、达标测试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质问(zhì) 广漠(mò) B、野蛮(mán) 绰号(chuò) C、掷钱(zhì) 摹画(mó) D、抽屉(dì) 嬉戏(xí)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⑴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⑵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 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 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 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 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 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 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 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 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 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 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