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膜电位 玻璃电极放入待测溶液,25℃平衡后: H溶液一=H硅胶 E内=k1+0.059lg(2/42’) E外=k2+0.059g(1/a1’) 41、42分别表示外部试液和电极内参比溶液的活度; 1、’2分别表示玻璃膜外、内水合硅胶层表面的H活度; k1、k2则是由玻璃膜外、内表面性质决定的常数。 玻璃膜内、外表面的性质基本相同,则k=k, E膜=E外-E内=0.059lg(41/a2) 由于内参比溶液中的H活度(2)是固定的,则: 膜K'+0.059ga0059p9试液
23:09:34 玻璃膜电位 玻璃电极放入待测溶液,25℃平衡后: H+ 溶液== H+ 硅胶 E内 = k1 + 0.059 lg( a2 / a2 ’) E外 = k2 + 0.059 lg(a1 / a1 ’) a1 、 a2 分别表示外部试液和电极内参比溶液的H+活度; a’ 1 、 a’ 2 分别表示玻璃膜外、内水合硅胶层表面的H+活度; k1 、 k2 则是由玻璃膜外、内表面性质决定的常数。 玻璃膜内、外表面的性质基本相同,则k1=k2 , a’ 1 = a’ 2 E膜 = E外 - E内 = 0.059 lg( a1 / a2) 由于内参比溶液中的H+活度( a2)是固定的,则: E膜 = K´ + 0.059 lg a1 = K´ - 0.059 pH试液
讨论: (1)玻璃膜电位与试样溶液中的pH成线性关系。式中K'是 由玻璃膜电极本身性质决定的常数; (2)电极电位应是内参比电极电位和玻璃膜电位之和; (3)不对称电位(25℃): E膜=E外-E内=0.059g(41/2) 如果:1=2,则理论上E膜0,但实际上E膜0 产生的原因:玻璃膜内、外表面含钠量、表面张力以及 机械和化学损伤的细微差异所引起的。长时间浸泡后(24hr) 恒定(1~30mV) 23:09:34
23:09:34 讨论: (1) 玻璃膜电位与试样溶液中的pH成线性关系。式中K´是 由玻璃膜电极本身性质决定的常数; (2) 电极电位应是内参比电极电位和玻璃膜电位之和; (3) 不对称电位(25℃): E膜 = E外 - E内 = 0.059 lg( a1 / a2) 如果: a1= a2 ,则理论上E膜=0,但实际上E膜≠0 产生的原因: 玻璃膜内、外表面含钠量、表面张力以及 机械 和化学损伤的细微差异所引起的。长时间浸泡后(24hr) 恒定(1~30mV);
讨论: (4)高选择性:膜电位的产生不是电子的得失。其它离子 不能进入晶格产生交换。当溶液中Na+浓度比H浓度高1015 倍时,两者才产生相同的电位: (⑤)酸差:测定溶液酸度太大(pH<1)时,电位值偏离线 性关系,产生误差; (⑥)“碱差”或“钠差”:p>12产生误差,主要是Na 参与相界面上的交换所致; ()改变玻璃膜的组成,可制成对其它阳离子响应的玻璃 膜电极; (8)优点:是不受溶液中氧化剂、还原剂、颜色及沉淀的 影响,不易中毒; (9)缺点:是电极内阻很高,电阻随温度变化。 23:09:34
23:09:34 讨论: ( 4) 高选择性 :膜电位的产生不是电子的得失。其它离子 不能进入晶格产生交换。当溶液中Na+浓度比H+浓度高1015 倍时,两者才产生相同的电位; (5) 酸差:测定溶液酸度太大(pH<1)时, 电位值偏离线 性关系,产生误差; (6) “碱差”或“钠差” : pH>12产生误差,主要是Na+ 参与相界面上的交换所致; (7)改变玻璃膜的组成,可制成对其它阳离子响应的玻璃 膜电极; (8) 优点:是不受溶液中氧化剂、还原剂、颜色及沉淀的 影响,不易中毒; (9)缺点:是电极内阻很高,电阻随温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