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一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 兆万年杜牧(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 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 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因晚年居长安南 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 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O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 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 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 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作品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 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 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名言警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 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 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 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 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 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ˆ”字,进一步 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思想感情:《赤壁》这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 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2、 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 兆万年杜牧(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 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 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因晚年居长安南 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 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 ○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 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 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 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作品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 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 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名言警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 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 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 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 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 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 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思想感情:《赤壁》这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 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256年(宋理文天祥宗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公元 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 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 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 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时年四十七。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 决心。《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 创作背景: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 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 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 表明自己的心迹。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作品译文:一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协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风中纷飞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 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宋帝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伶丁。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 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 名言警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 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 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 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思想感情:本诗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 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人荡气回肠,让人心 怡神往。既表达了自己誓死不屈元朝的想法,又表明了要忠心耿耿、要时刻想 着自己的国家与人民们的意恳
3、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公元 1256 年(宋理文天祥宗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公元 1275 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 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 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公元 1278 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 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时年四十七。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 决心。《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 创作背景: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 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 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 表明自己的心迹。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作品译文: 一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协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风中纷飞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 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宋帝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伶丁。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 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 名言警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 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 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 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思想感情:本诗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 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人荡气回肠,让人心 怡神往。既表达了自己誓死不屈元朝的想法,又表明了要忠心耿耿、要时刻想 着自己的国家与人民们的意愿
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 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 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 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 戴。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 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 金石、美学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创作背景: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 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 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 表明自己的心迹。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作品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 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 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 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 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 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 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 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名言警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 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 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 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本句中表达了作者美好的祝愿
4、 水调歌头 (北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 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年) 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 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 戴。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 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 金石、美学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创作背景: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 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 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 表明自己的心迹。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作品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 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 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 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 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 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 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 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名言警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 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 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 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本句中表达了作者美好的祝愿
思想感情: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 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 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 的热爱
思想感情: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 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 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 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