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 短文两篇 其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夸父与日还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 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作品简介:《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 者不详。《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 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 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 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 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 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 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 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 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作品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 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 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思想感情: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现将“夸父逐日”这一词语用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其二 两小儿辨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辫日,问其故。 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几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六(下) 短文两篇 其一、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 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作品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 者不详。《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 18 卷,包括《山经》5 卷,《海经》13 卷, 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 14 卷为战国时作品,4 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 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 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 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 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 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 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 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作品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 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 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思想感情: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现将“夸父逐日”这一词语用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其二、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作品简介:(1)《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 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作品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 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 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 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 坛子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 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 吗?”孔子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思想感情:《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 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 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 也会有所不知。因而,学无止境。还说明了看问题要多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问 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可以看出了孔子是一个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的人
作品简介: (1)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 450—公元 前 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作品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 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 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 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 坛子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 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 吗?” 孔子无法决断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思想感情:《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 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 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 也会有所不知。因而,学无止境。还说明了看问题要多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问 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可以看出了孔子是一个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的人
九(下) 《诗经》两首 作品简介:《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 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 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 《三百篇》。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它收集了自西周 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有六首只有题目。西汉时被尊为 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上分 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 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 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思想和艺术价 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 是“风”的代表作。《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 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 其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苇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作品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 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 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教人翻来 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 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 取悦她。 思想感情: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 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 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 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 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九(下) 《诗经》两首 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 共有诗歌 305 首(除此之外还有 6 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 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 《三百篇》。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它收集了自西周 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 305 篇诗歌,有六首只有题目。西汉时被尊为 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上分 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 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 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思想和艺术价 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 是“风”的代表作。《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 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 其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作品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 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 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教人翻来 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 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 取悦她。 思想感情: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 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 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 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 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其二 蒹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品译文: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 执着追求的精神
其二: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品译文: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 执着追求的精神
九(上) 西湖游记两则 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宏道与 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称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 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官场昏庸,他不 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 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 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 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 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其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 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 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作品译文: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 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小船进入湖中。山 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如饮醇酒; 水波荡漾,像绫罗般细软平滑。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这时我想用 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都做不到,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我 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文章层次:第一层(第1句),写作者出杭州武林门西行游览西湖。 第二层(2-4句),写游西湖所见及内心感受 第三层(第5句),补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览时间。 重点知识梳理 1、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 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 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 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 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九(上) 西湖游记两则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宏道与 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称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 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官场昏庸,他不 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 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 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 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 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其一、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 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 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作品译文: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 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小船进入湖中。山 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如饮醇酒; 水波荡漾,像绫罗般细软平滑。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这时我想用一 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都做不到,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我 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文章层次:第一层(第 1 句),写作者出杭州武林门西行游览西湖。 第二层(2-4 句),写游西湖所见及内心感受。 第三层(第 5 句),补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览时间。 重点知识梳理: 1、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 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 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 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 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