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3、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太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现出。 4、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 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 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 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统一样起伏 5、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 实写 6、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7、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 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 重要的特色。 其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 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 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 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 朝日始出,未下夕春,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 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2、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3、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太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现出。 4、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 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 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 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统一样起伏。 5、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 实写。 6、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7、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 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 重要的特色。 其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 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 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 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 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 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作品译文: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朦 的早晨和傍晚的山气。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一个接 个开放,景观更是奇特。 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功甫遗留下来 的,赶紧去看看吧門我当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 这一带,绿柳如烟,红桃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声奏乐声像阵阵清风到处传扬, 年轻妇女的汗水像道道细雨,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比堤边的草还多, 美丽妖艳极了。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湖光染成绿色的精 巧、雾气笼罩山峦的奇妙,都在早晨的太阳才出来,夕阳还没有落下,才显得它 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 容颜,水的意境,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给 那些为功名利禄的人诉说呢? 文章层次:第一段:写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内最 盛美的则是晨雾,是晚岚。 第二段:写西濒苏堤上绿柳红花,游人如织的繁盛华艳的景象。 第三段: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 的嘲谑。 1、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意眼, 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2、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答: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盛在花,二盛在人。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 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増添了姹 紫嫣红的春色,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否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 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 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 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 "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会梅取桃,乃至为 桃花所"恋",可见其通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 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 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 烟"雾"弥漫,则渲染岀"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
作品译文: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朦 的早晨和傍晚的山气。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一个接 一个开放,景观更是奇特。 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功甫遗留下来 的,赶紧去看看吧!"我当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 这一带,绿柳如烟,红桃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声奏乐声像阵阵清风到处传扬, 年轻妇女的汗水像道道细雨,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比堤边的草还多, 美丽妖艳极了。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湖光染成绿色的精 巧、雾气笼罩山峦的奇妙,都在早晨的太阳才出来,夕阳还没有落下,才显得它 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 容颜,水的意境,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给 那些为功名利禄的人诉说呢? 文章层次: 第一段:写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内最 盛美的则是晨雾,是晚岚。 第二段:写西湖苏堤上绿柳红花,游人如织的繁盛华艳的景象。 第三段: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 的嘲谑。 1、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 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2、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答: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盛在花,二盛在人。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 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姹 紫嫣红的春色,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否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 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 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 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 "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会梅取桃,乃至为 桃花所"恋",可见其通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 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 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 "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
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 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 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 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 者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3、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答: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谈,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 也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 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越味″十四个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 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 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 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夜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 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既红男绿女的 杭人〃则含有讽消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士道哉 4、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 ",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为什么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让主角月"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如 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 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 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的趣味。作为外来游客 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 春末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如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 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春末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 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 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 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之盛何以"为 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来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趣味 5、杭州西湖游人多在何时?(原文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 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6、在文中找出能够作为全文总纲的句子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7、杭人游西湖多在什么时候?(原文)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 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 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 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 者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3、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答: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谈,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 也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 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十四个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 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 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 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夜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 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既红男绿女的" 杭人"则含有讽消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士道哉!" 4、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 ",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为什么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让主角"月"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如 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 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 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的趣味。作为外来游客 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 舂末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如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 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春末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 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 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 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之盛何以"为 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来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趣味。 5、杭州西湖游人多在何时?(原文)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 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6、在文中找出能够作为全文总纲的句子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7、杭人游西湖多在什么时候?(原文) 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写作特点:1.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寓情于景、寓思想 于景物描写之中。 2.多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使文章语句艳丽 多姿。 3运用典故,丰富了文章内容。 思想感情: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苏堤上由南而 北的六座石拱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一带的春月景 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 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为文以审美感受为线索, 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 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 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写作特点: 1.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寓情于景、寓思想 于景物描写之中。 2.多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使文章语句艳丽 多姿。 3.运用典故,丰富了文章内容。 思想感情: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苏堤上由南而 北的六座石拱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一带的春月景 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 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 为文以审美感受为线索, 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 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 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八(上 醐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今江苏徐州),曾任太子宾 客名望,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创作背景:公元826年刘禹锡被罢为和州刺史上任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 苏州返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盘桓半月,然后结伴北上。在扬州初逢时, 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送给刘禹锡。诗中云“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 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诗就为酬答白居 易,着重抒发这特定环境中思想感情。 作品译文:湖南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过去了,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 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 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王质,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 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我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 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名言警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以“千 帆”和“万木”比喻他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在满心惆怅的同时也表达出 了世事的洞彻和达观。既劝慰自己,也劝慰朋友,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 伤,面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应有豁达胸襟。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 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思乡感情, 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八(上) 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今江苏徐州),曾任太子宾 客名望,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创作背景: 公元 826 年刘禹锡被罢为和州刺史上任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 苏州返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盘桓半月,然后结伴北上。在扬州初逢时, 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送给刘禹锡。诗中云“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 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诗就为酬答白居 易,着重抒发这特定环境中思想感情。 作品译文: 湖南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过去了,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 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 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王质,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 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我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 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名言警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以“千 帆”和“万木”比喻他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在满心惆怅的同时也表达出 了世事的洞彻和达观。既劝慰自己,也劝慰朋友,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 伤,面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应有豁达胸襟。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 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思乡感情, 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