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是生活的主角 题记”。用了比喻修辞、对比修辞,既点了题,又文采优美。 再如《血浓于水,理大于情》的“题记” 像有云常常会下雨,像空穴往往会有来风。感情直接关系到认知,它常常影响着对事物 的判定”。有排比修辞、有比喻修辞,又点到中心,还富有哲理性,有一种深邃感。 B开头的原则 1、要有向心性。即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 2、精简性。语言要精简,最好开门见山。 C开头常见毛病: 1、拐弯抹角,离题万里。落笔总爱兜圈子 2、千篇一律,格式固定,开头写来写去就是这么几句话。 3、追求花样,弄巧成拙。表达思想感情不明白,不清楚,不真实 D开头的种类 1、点题式 比如以“翅膀”为话题作文的开头“选择孤独与沉着,裹紧坚毅与顽强,心的翅膀永远不会 停止飞翔”。开始就点文章中心。 2、设问式 开头设问,引人注意,或激发读者思考。如《朋友》开头“往事如烟,随着时光的流逝,大 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这种开头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同 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这种开头技法在中考作文中的得高分频率很高 3、引用式 开头或引用名言警句,点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语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唤起读者 共鸣:或引用俗语,说明事理等等。引用名言可以表现自己阅读丰厚。如“面对玫瑰的艳丽, 离离原上草’的我不会叹息:面对高山的峻拔,‘低矮黄沙土丘堆’的我不会自卑;面对 别人的荣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我不会忧伤 4、抒情式 开头直抒胸臆,以情感人。如《谈诚信》开头“在荒漠化日重的地球上,有这样一片独一无 二的树林,它因诚信而茂盛,因良知而美丽:它能化解仇恨,张扬善良:它植根于义重情浓 的黑土地,记载着感动八方的诚信故事 5、用修辞装扮开头 如比喻起笔的开头句:“选择如一条河流,横亘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又如排比展开的开头 段:“雄鹰选择苍穹,它有高飞的冲动:猛鲨选择深海,它有遨游的理想;绿树选择沙漠, 它有顽强的品质:心灵选择搀扶,它有崇高的美德”。 (三)收束精彩,以美取胜 结尾常见的毛病 A、画蛇添足。添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B、公式化。空喊口号。 常见作文的结尾 1、照应式 结尾点题,与文题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拢全文 2、引申式。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 升华。如《收获》的结尾:“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果实,而且是一种奋进的动力:收获的不 仅仅是一声赞叹,而且是一种征途的路标:;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快乐,而且是一种充实的思 想 这样的结尾既有一种气势,又有一种韵味,得到高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才是生活的主角。——题记”。用了比喻修辞、对比修辞,既点了题,又文采优美。 再如《血浓于水,理大于情》的“题记”: “像有云常常会下雨,像空穴往往会有来风。感情直接关系到认知,它常常影响着对事物 的判定”。有排比修辞、有比喻修辞,又点到中心,还富有哲理性,有一种深邃感。 B 开头的原则 1、要有向心性。即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 2、精简性。语言要精简,最好开门见山。 C 开头常见毛病: 1、拐弯抹角,离题万里。落笔总爱兜圈子。 2、千篇一律,格式固定,开头写来写去就是这么几句话。 3、追求花样,弄巧成拙。表达思想感情不明白,不清楚,不真实。 D 开头的种类 1、点题式 比如以“翅膀”为话题作文的开头“选择孤独与沉着,裹紧坚毅与顽强,心的翅膀永远不会 停止飞翔”。开始就点文章中心。 2、设问式 开头设问,引人注意,或激发读者思考。如《朋友》开头“往事如烟,随着时光的流逝,大 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这种开头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同 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这种开头技法在中考作文中的得高分频率很高。 3、引用式 开头或引用名言警句,点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语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唤起读者 共鸣;或引用俗语,说明事理等等。引用名言可以表现自己阅读丰厚。如“面对玫瑰的艳丽, ‘离离原上草’的我不会叹息;面对高山的峻拔,‘低矮黄沙土丘堆’的我不会自卑;面对 别人的荣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我不会忧伤……” 4、抒情式 开头直抒胸臆,以情感人。如《谈诚信》开头“在荒漠化日重的地球上,有这样一片独一无 二的树林,它因诚信而茂盛,因良知而美丽;它能化解仇恨,张扬善良;它植根于义重情浓 的黑土地,记载着感动八方的诚信故事……” 5、用修辞装扮开头 如比喻起笔的开头句:“选择如一条河流,横亘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又如排比展开的开头 段:“雄鹰选择苍穹,它有高飞的冲动;猛鲨选择深海,它有遨游的理想;绿树选择沙漠, 它有顽强的品质;心灵选择搀扶,它有崇高的美德”。 (三)收束精彩,以美取胜 结尾常见的毛病: A、画蛇添足。添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B、公式化。空喊口号。 常见作文的结尾: 1、照应式 结尾点题,与文题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拢全文。 2、引申式。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 升华。如《收获》的结尾;“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果实,而且是一种奋进的动力;收获的不 仅仅是一声赞叹,而且是一种征途的路标;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快乐,而且是一种充实的思 想。” 这样的结尾既有一种气势,又有一种韵味,得到高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抒情式。结尾直接抒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中受到感染。《背影》的结尾“唉,我不 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一句唉叹,把思念父亲的感情完全表露了出来,而这唉叹之后,让 读者去回味,使读者与作者感情完全溶在一起。 4、引用式 这一点和开头的引用式是相同的,不再多说 5、点题式结尾 如《选择》结尾:“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就在那一刹那,我叩问心灵,许下梦想,做出了选 择”,“洒下汗水,就会有希望;做出选择,就会有收获” 6、哲理升华式 如“我选择了我想要的一切,我选择了坚强、勇敢、战斗不息;我选择了谦让、关爱、扶危 济贫:我选择了健康、和平、舍己为人……”“心灵的选择,犹如雨天砖地上的红叶,如果 脉络清晰,那便不仅风景了大地,也风景了自我,而如果破败不堪,则污浊大地。” (四)立意求新,格调高雅 所谓“立意”是指作者确立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立意也叫中心思想,或称主 旨、主题,它是统帅文章的“纲”。立意就是要为诗文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 想,这是诗文成败的关键。在历年的中考作文评卷过程中,立意一直是阅卷老师关注的焦点 这是因为各省的作文评分标准中都明确地指出了对立意的要求。一篇文章,不管你的语言多 么优美,只要你的立意偏离了要求就只能得到一个最低分。可见,在中考作文的写作过程中 立意切不可等闲视之。那么临考写作,在立意的确定上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明题依体凸中心。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其次依据文体明了中心。以写记叙文为例,可抓 住记叙的线索,诸如景、物、人、事、思想感情等,这是做到立意明确的先决条件:二要精 心选择能表达文章中心的材料,如果材料与文章的中心联系不紧,就影响中心的明确:三是 在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两句话进行议论或抒情,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整篇文章宛如画龙点 睛般活脱起来。 2化大为小炼主旨。仅以话题作文为例,我们可在析题的基础上,化大为小,把思维引向深 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口拟题立意。如对话题“处处留心皆学问”,有一位考生从茶壶泡 茶久了,里面长了“垢”,可泡出的茶却一天比一天香的现象入手,进行深度思考,最后明 白了“只有积年累月长出茶垢的壶,才能泡出清香爽口的好茶来”的道理。在具体而生动的 记叙中,突出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话题要旨。经过这样的“炼旨”,立意就自然高人 等了 3.平中见奇出新意。常见的方法有:(1)“旧瓶装新酒”。针对人们习惯了的事物、思想、理 念,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2)“反弹琵琶”。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自己与 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以新眼光、新观念来分析事物,评价事物。(3)聚焦时代。针对社会 现实,关注时代热点,比如对救助弱势群体的看法,对环境污染的看法等,把自己对材料的 独特体验、见解、评价等纳入文中 4.三思而行求深透。立意求深要求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在表面上,要努力发掘出事物内 在的思想内容,要把有关材料放在一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挖掘它的社会意义,要善于把握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深刻的主题 (五)形式新颖夺高分 在确保立意准确的基础上,能够将文章形式新颖化,作文得高分的几率会更高。常见的形式 有:书信体,显得亲切自然,更感染人:日记体,条理清晰:小标题式,内容更概括:课本 剧式,更生动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调查报告式,显得更真实,更有说服力:说明书 式,特征更突出,等等 2009年中考语文研讨会资料(三)
3、抒情式。结尾直接抒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中受到感染。《背影》的结尾“唉,我不 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一句唉叹,把思念父亲的感情完全表露了出来,而这唉叹之后,让 读者去回味,使读者与作者感情完全溶在一起。 4、引用式 这一点和开头的引用式是相同的,不再多说。 5、点题式结尾 如《选择》结尾:“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就在那一刹那,我叩问心灵,许下梦想,做出了选 择”,“洒下汗水,就会有希望;做出选择,就会有收获”。 6、哲理升华式 如“我选择了我想要的一切,我选择了坚强、勇敢、战斗不息;我选择了谦让、关爱、扶危 济贫;我选择了健康、和平、舍己为人……”“心灵的选择,犹如雨天砖地上的红叶,如果 脉络清晰,那便不仅风景了大地,也风景了自我,而如果破败不堪,则污浊大地。” (四)立意求新,格调高雅 所谓“立意”是指作者确立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立意也叫中心思想,或称主 旨、主题,它是统帅文章的“纲”。立意就是要为诗文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 想,这是诗文成败的关键。在历年的中考作文评卷过程中,立意一直是阅卷老师关注的焦点。 这是因为各省的作文评分标准中都明确地指出了对立意的要求。一篇文章,不管你的语言多 么优美,只要你的立意偏离了要求就只能得到一个最低分。可见,在中考作文的写作过程中, 立意切不可等闲视之。那么临考写作,在立意的确定上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明题依体凸中心。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其次依据文体明了中心。以写记叙文为例,可抓 住记叙的线索,诸如景、物、人、事、思想感情等,这是做到立意明确的先决条件:二要精 心选择能表达文章中心的材料,如果材料与文章的中心联系不紧,就影响中心的明确;三是 在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两句话进行议论或抒情,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整篇文章宛如画龙点 睛般活脱起来。 2.化大为小炼主旨。仅以话题作文为例,我们可在析题的基础上,化大为小,把思维引向深 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口拟题立意。如对话题“处处留心皆学问”,有一位考生从茶壶泡 茶久了,里面长了“垢”,可泡出的茶却一天比一天香的现象入手,进行深度思考,最后明 白了“只有积年累月长出茶垢的壶,才能泡出清香爽口的好茶来”的道理。在具体而生动的 记叙中,突出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话题要旨。经过这样的“炼旨”,立意就自然高人一 等了。 3.平中见奇出新意。常见的方法有:⑴“旧瓶装新酒”。针对人们习惯了的事物、思想、理 念,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⑵“反弹琵琶”。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自己与 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以新眼光、新观念来分析事物,评价事物。⑶聚焦时代。针对社会 现实,关注时代热点,比如对救助弱势群体的看法,对环境污染的看法等,把自己对材料的 独特体验、见解、评价等纳入文中。 4.三思而行求深透。立意求深要求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在表面上,要努力发掘出事物内 在的思想内容,要把有关材料放在一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挖掘它的社会意义,要善于把握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深刻的主题。 (五)形式新颖夺高分 在确保立意准确的基础上,能够将文章形式新颖化,作文得高分的几率会更高。常见的形式 有:书信体,显得亲切自然,更感染人;日记体,条理清晰;小标题式,内容更概括;课本 剧式,更生动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调查报告式,显得更真实,更有说服力;说明书 式,特征更突出,等等。 2009 年中考语文研讨会资料(三)
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讲座 四、2009年语文例卷及相关知识点详析 (一)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考点一、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古文句子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一是句中短暂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 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 语与中心词读开。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有四种特殊情况“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 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併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 开”。 文言文阅读: “言”、“文”并重,取材课外 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多义 词类活用 带点实词的理解 课外文言文中的带点实词,往往与已学过课文中的实词的意义有联系。因此,我们 必须对课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非常熟悉,更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 联系上下文选择适当的意思 于是使骑捕之使赵不将括,即已 1命令、派遣(桓侯故使人问之) 使2出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致使、让(为一说,使与书俱)
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讲座 四、2009 年语文例卷及相关知识点详析 (一)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考点一、 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 读节奏: 古文句子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 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 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4.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 语与中心词读开。 5.“而”字后应该停顿 ,但有四种特殊情况“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 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 开”。 文言文阅读: “言”、“文”并重,取材课外。 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一、带点实词的理解 课外文言文中的带点实词,往往与已学过课文中的实词的意义有联系。因此,我们 必须对课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非常熟悉,更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 联系上下文选择适当的意思。 于是使骑捕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 1.命令、派遣 (桓侯故使人问之) 使 2.出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3.致使、让 (为一说,使与书俱)
4假如 (使举国之少年果为少年也 正患己不能知然后此患乃除耳 1灾难祸害(防患未然 患2担忧 (患得患失) 3困难危险的处境(生于忧患) 4害 (患病 郑人为盖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1做,作(雕刻)(写)(为一说,使与书俱) 2担任,充当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为3变为,成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当作,作为, (众服为确论) 5是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考点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文言虚词:掌握15个 之以其而于然者且 则乃焉乎为也虽 考点四:了解文言句式 3文言特殊句式: 省略句 倒装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考点五:文言文翻译: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 记住五个字:留、补、换、删、调 文言文整体阅读: 通览全文,把握文意, 结合内容,评价赏析 文言文中心的把握 把握文章的中心,实际上是解决一个“为什么”的问题。首先要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 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应当逐段逐层逐句分析,弄清段与段、层与层,句与 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文章的关键句,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鉴赏, 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1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从中体会文章主旨 2注意记叙中的议论,从议论句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3注意关键语句,进行个性化的鉴赏 诗词鉴赏 2008中考试题回顾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0——21题。(4分)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20.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4.假如 (使举国之少年果为少年也 ) 正患己不能知 然后此患乃除耳 1.灾难 祸害 (防患未然) 患 2.担忧 (患得患失) 3.困难危险的处境(生于忧患) 4.害 (患病) 郑人为盖 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1.做,作(雕刻)(写) (为一说,使与书俱) 2.担任,充当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为 3.变为,成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当作,作为, (众服为确论) 5.是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考点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文言虚词:掌握 15 个 之 以 其 而 于 然 者 且 则 乃 焉 乎 为 也 虽 考点四:了解文言句式 3.文言特殊句式: 省略句 倒装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考点五:文言文翻译: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 记住五个字:留、补、换、删、调 文言文整体阅读: 通览全文,把握文意, 结合内容,评价赏析。 文言文中心的把握 把握文章的中心,实际上是解决一个“为什么”的问题。首先要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 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应当逐段逐层逐句分析,弄清段与段、层与层,句与 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文章的关键句,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鉴赏, 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1.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从中体会文章主旨 2.注意记叙中的议论,从议论句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3.注意关键语句,进行个性化的鉴赏 诗词鉴赏 2008 中考试题回顾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20——21 题。(4 分)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 孙 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20.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 分)
2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新课标导航 (一)第四学段阅读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 美情趣。 (二)评价建议: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 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必备知识盘点 (一)诗歌的定义 (二)诗歌的特点 (三)诗歌的分类 三、考查重点清单 (一)理解—理解诗歌的内容。 1知人论世,熟悉相关背景和作者风格 2注意诗的体裁,古体诗、近体诗还是词曲。 3揣摩诗歌营造的意境。 4概括诗歌的大意。 5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二)品味——品析诗歌的语言。 1从遣词用语上品味诗歌重点词的妙用。 2推敲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品味诗歌语言寄寓的深刻含义 三)评价—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 四、试题常用素材 (一)以课内学过的诗歌为主,兼及课外浅显易懂的诗歌。 (二)唐宋诗词,非名诗人,稳中求变,蕴含哲理,重视审美,脍炙人口。 (三)诗歌题材多是爱国、离愁、送别以及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方面的 五、赏析方法指津 (一)赏析写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2表现手法:动静、大小、虚实的关系 3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用典等 (二)赏析情感 1体会表现的友情、思乡念亲、爱国等情怀。 2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的背景。 (三)赏析内容 1写景诗—赏析出画面特征。 2叙事诗—赏析出情节发展。 3哲理诗—阐明蕴含的道理。 4抒情诗—表现诗人的情感 5写人状物—表现人物的特点 (四)赏析语言 1道出人物的特征
2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 一、新课标导航 (一)第四学段阅读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 美情趣。 (二)评价建议: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 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必备知识盘点 (一)诗歌的定义 (二)诗歌的特点 (三)诗歌的分类 三、考查重点清单 (一)理解——理解诗歌的内容。 1.知人论世,熟悉相关背景和作者风格。 2.注意诗的体裁,古体诗、近体诗还是词曲。 3.揣摩诗歌营造的意境。 4.概括诗歌的大意。 5.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二)品味——品析诗歌的语言。 1.从遣词用语上品味诗歌重点词的妙用。 2.推敲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品味诗歌语言寄寓的深刻含义。 (三)评价——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 四、试题常用素材 (一)以课内学过的诗歌为主,兼及课外浅显易懂的诗歌。 (二)唐宋诗词,非名诗人,稳中求变,蕴含哲理,重视审美,脍炙人口。 (三)诗歌题材多是爱国、离愁、送别以及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方面的。 五、赏析方法指津 (一)赏析写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2.表现手法:动静、大小、虚实的关系。 3.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用典等。 (二)赏析情感 1.体会表现的友情、思乡念亲、爱国等情怀。 2.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的背景。 (三)赏析内容 1.写景诗——赏析出画面特征。 2.叙事诗——赏析出情节发展。 3.哲理诗——阐明蕴含的道理。 4.抒情诗——表现诗人的情感。 5.写人状物——表现人物的特点。 (四)赏析语言 1.道出人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