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全国各地中考研讨会资料专题汇编(104页) (对于中考有很强的指导性,学生和老师不可不读)飞鸿汇编 2009年语文中考古诗文复习杂谈 宝山中学罗天宝 开篇语:谈谈《语文课程标准 在复习方案制定之前,我们要把《语文课程标准》拿出来研读。平日我们总以为《语文课程 标准》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与我们一线教师关系不大,我们在乎的是考点设置、试卷 结构、分数分配等实质性的问题。其实不然,《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师教学和中考命题 必须遵守的“法令”。读懂了《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的复习教学才能避免走弯路,做到有的 放矢。 上篇古诗词欣赏 第一部分:命题趋势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诗词,但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江西省从2003年开始进行古代诗词鉴赏的考查一直到现 在,每年的分值都设置为6分。今年的分值设置为4分。综观这6年来江西省对古诗词鉴赏 的考查,其命题呈现以下主要七个特点。 注重能力考查 古诗词鉴赏列入江西省中考内容以来,都十分注重能力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 认知、理解、分析和表达等综合能力 二、命题具有开放性 新课标要求古诗词阅读的开放性试题主要表现在:针对文中观点谈自己的看法;对选文 的体念和感受;从文中受到的启示;从选文延伸到选文外的内容:对精彩语句的赏析;对选 文内容和写法的简要评论;运用选文内容写话……这些要求,都需要考生谈出自己独特的感 受和见解。这类题目主要体现在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 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三、题目设置以主观题为主 题目设置以主观题为主,分填空和简答两种。江西省古诗词鉴 赏题还没有出现选择题。 四、选材浅显平易,没有华丽词澡和深奥的典故。 江西省多年来古诗词选材都避开了深奥的典故,凭考生的积累都能读懂 五、命题所设选项体现了由词句理解到意境想象 由表达内容到技巧的逐层递进的特点,具有引导、启发作用 六、大多以单独鉴赏为主,也有比较鉴赏 如2004年江西省中考题选择了杨万里的两首写景绝句进行比较鉴赏。单独鉴赏大多以诗或 词表现的内容和主题相近放在一起比较鉴赏 七、原文都来源与课外 作品来源于唐代著名诗人和宋代词人的作品,尤其注重选择江西籍古代诗人和词人的作品, 但2008年命题者选择了一位浙江南宋词人高观国的填词作品《菩萨蛮》。诗词多以爱国、离 愁、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为中心内容。 第二部分:考点精析 根据2009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和“样卷分析”,今年古诗词阅读有两个小题,分 值4分。主要考査以下内容:(1)理解诗词(句子)的内容。(2)概括主旨,把握情感。(3) 形象分析。(4)整体评价,表达技巧。下面根据历年中考试题,对以上考点作些简单分析
2009 全国各地中考研讨会资料专题汇编(104 页) (对于中考有很强的指导性,学生和老师不可不读)飞鸿汇编 2009 年语文中考古诗文复习杂谈 宝山中学 罗天宝 开篇语: 谈谈《语文课程标准》 在复习方案制定之前,我们要把《语文课程标准》拿出来研读。平日我们总以为《语文课程 标准》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与我们一线教师关系不大,我们在乎的是考点设置、试卷 结构、分数分配等实质性的问题。其实不然,《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师教学和中考命题 必须遵守的“法令”。读懂了《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的复习教学才能避免走弯路,做到有的 放矢。 上篇 古诗词欣赏 第一部分:命题趋势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诗词,但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江西省从 2003 年开始进行古代诗词鉴赏的考查一直到现 在,每年的分值都设置为 6 分。今年的分值设置为 4 分。综观这 6 年来江西省对古诗词鉴赏 的考查,其命题呈现以下主要七个特点。 一、 注重能力考查 古诗词鉴赏列入江西省中考内容以来,都十分注重能力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 认知、理解、分析和表达等综合能力。 二、命题具有开放性 新课标要求古诗词阅读的开放性试题主要表现在:针对文中观点谈自己的看法;对选文 的体念和感受;从文中受到的启示;从选文延伸到选文外的内容;对精彩语句的赏析;对选 文内容和写法的简要评论;运用选文内容写话……这些要求,都需要考生谈出自己独特的感 受和见解。这类题目主要体现在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 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三、题目设置以主观题为主 题目设置以主观题为主,分填空和简答两种。江西省古诗词鉴 赏题还没有出现选择题。 四、选材浅显平易,没有华丽词澡和深奥的典故。 江西省多年来古诗词选材都避开了深奥的典故,凭考生的积累都能读懂。 五、命题所设选项体现了由词句理解到意境想象 由表达内容到技巧的逐层递进的特点,具有引导、启发作用。 六、大多以单独鉴赏为主,也有比较鉴赏 如 2004 年江西省中考题选择了杨万里的两首写景绝句进行比较鉴赏。单独鉴赏大多以诗或 词表现的内容和主题相近放在一起比较鉴赏。 七、原文都来源与课外 作品来源于唐代著名诗人和宋代词人的作品,尤其注重选择江西籍古代诗人和词人的作品, 但 2008 年命题者选择了一位浙江南宋词人高观国的填词作品《菩萨蛮》。诗词多以爱国、离 愁、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为中心内容。 第二部分:考点精析 根据 2009 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和“样卷分析”,今年古诗词阅读有两个小题,分 值 4 分。主要考查以下内容:(1)理解诗词(句子)的内容。(2)概括主旨,把握情感。(3) 形象分析。(4)整体评价,表达技巧。下面根据历年中考试题,对以上考点作些简单分析
1、语句理解 “古诗词语句理解”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古诗词中练习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 关键词。透过写作技巧技法来揣摩、推敲、理解语句的内容,概括词的大意,感知诗词的意 象,领会诗词的意境。考査的内容主要有:根据提示写出相关诗句、概括语句内容、品味关 键字句等。如2008年的中考语文试卷的第七题:“这首词上片写一,下片写-”。这种题 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2、情感把握 “古诗词情感把握”这一考点主要考査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作家 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情境、关键字句、表现技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概括诗词的主题。考査的内容主要有:体会作者抒发的情 感、领会人物精神、概括诗词的主旨、感悟诗词蕴含的哲理等 在江西省近三年的古诗词阅读考查中,每年都有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考题。如2008年的第 八题:“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007年的第八题:“这两首诗 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2006年的第七题:“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形象分析 古诗词中许多作品都涉及人物,有时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如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中,将自己年老体衰、壮志未酬却坚贞爱国的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有时是诗人所要寄托或 喜爱的人物。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抓住关键的动词、形容词等进行揣摩。考查的内容主要有 分析人物形象:对作品中人物形象评析等。如:阅读催道融的《溪局即事》:“篱外谁家不系 船,春分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分析三、四两句中的“疑”、“急” 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 4、阅读评价 古诗词阅读评价这一考点主要考査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整合写作背景、作家风格、诗 词类别、修辞手法、表现技法等相关信息,从某一角度或多个角度写出阅读评价。考査的内 容主要有:分析修辞手法;分析表现技法;品味语言风格:相关字句评价等。如:阅读李昱 《望江南》“闲梦远/国正淸秋/里江山寒色元/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分析词人笔下 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解题技巧 掌握解题技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怎样把握诗词的情感呢 要知人论“诗”,在平时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要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要 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2、怎样概括内容要点呢? 要学会寻找“诗眼”;二要分析层次关系;三要认真审读题目 3、怎样描绘画面呢? 要激发想象,二要生动表达 怎样鉴赏评价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一是写景方法(如景物的色彩、近景 远景结合等)。二是修辞手法。三是词语锤炼。然后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即可 下篇 文言文阅读 第一部分命题范围和原则 命题范围:江西省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课外,题材都是故事性强的人物传记, 通过简短的文言材料反应出人物的品格特征。文言文阅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文言文有关 知识、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包括文言诵读、字词解释、内容理解、感受评价等
1、语句理解 “古诗词语句理解”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古诗词中练习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 关键词。透过写作技巧技法来揣摩、推敲、理解语句的内容,概括词的大意,感知诗词的意 象,领会诗词的意境。考查的内容主要有:根据提示写出相关诗句、概括语句内容、品味关 键字句等。如 2008 年的中考语文试卷的第七题:“这首词上片写-----,下片写----”。这种题 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2、 情感把握 “古诗词情感把握”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作家 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情境、关键字句、表现技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概括诗词的主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体会作者抒发的情 感、领会人物精神、概括诗词的主旨、感悟诗词蕴含的哲理等。 在江西省近三年的古诗词阅读考查中,每年都有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考题。如 2008 年的第 八题:“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007 年的第八题:“这两首诗 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2006 年的第七题:“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形象分析 古诗词中许多作品都涉及人物,有时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如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中,将自己年老体衰、壮志未酬却坚贞爱国的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有时是诗人所要寄托或 喜爱的人物。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抓住关键的动词、形容词等进行揣摩。考查的内容主要有: 分析人物形象;对作品中人物形象评析等。如:阅读催道融的《溪局即事》:“篱外谁家不系 船,春分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分析三、四两句中的“疑”、“急” 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 4、阅读评价 古诗词阅读评价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整合写作背景、作家风格、诗 词类别、修辞手法、表现技法等相关信息,从某一角度或多个角度写出阅读评价。考查的内 容主要有:分析修辞手法;分析表现技法;品味语言风格;相关字句评价等。如:阅读李昱 《望江南》“闲梦远/国正清秋/里江山寒色元/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分析词人笔下 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 解题技巧 掌握解题技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怎样把握诗词的情感呢? 一要知人论“诗”,在平时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要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要 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2、怎样概括内容要点呢? 一要学会寻找“诗眼”;二要分析层次关系;三要认真审读题目。 3、怎样描绘画面呢? 一要激发想象,二要生动表达。 4、怎样鉴赏评价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一是写景方法(如景物的色彩、近景 远景结合等)。二是修辞手法。三是词语锤炼。然后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即可。 下篇 文言文阅读 第一部分 命题范围和原则 命题范围:江西省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课外,题材都是故事性强的人物传记, 通过简短的文言材料反应出人物的品格特征。文言文阅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文言文有关 知识、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包括文言诵读、字词解释、内容理解、感受评价等
方面能力的考查 命题原则:《语文课程标准》和《江西省中考语文学科说明》都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础内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数都是围绕着“内容理解”这一核心 来设置的 第二部分主要考点分析 根据2009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和“样卷分析”,今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分值为 10分。主要有以下6个考点:(1)断句(朗读节奏)、(2)实词理解、(3)句子理解、(4) 要点概括、(5)作者观点、(6)语言技巧。下面就一些考点作简要分析 1、句子理解 “句子理解”主要考查两个方面:一是翻译句子,用现代汉语说出需要翻译的句子的意思, 这类考查是最多的。如2008年江西省考题: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 道理”的意思;二是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如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或言外之意等。如2006年 江西省中考题:你是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深刻 含义? 2、文意概括 考查的方面有:(1)概括全文或段落大意。如2008山东聊城中考语文第九小题“简述短文 记述宋濂做的几件小事情”:(2)对人物的行为进行理解和概括。如2008四川成都考题:孙 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请归纳回答,并写出相应的依据(用原文回答)。 (3)给文言语段加上一个标题 形象把握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语段,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考查内容,如2008广东梅州考题:文中划横 线的句子“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正面表现了将士们的- 了周亚夫将军的 4、情感体会 主要考査两个方面:一是把握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如2008年安徽芜湖中考试题:《喜雨 亭记》突出体现出苏轼的思想感情。二是体会文段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如2008年湖北黄 冈考题的判断正误项的内容: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 持否定态度 5、写法的赏析 考查时,考点以整个文段内容作为赏析的对象。赏析的角度要求考生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等任一角度进行赏析。如2008年山东省考题: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试举一例说明:2008年山东济宁考题:【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你只要略加研究,便可发现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1、梳理教材,夯实文言基础 我们可以对课文中学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进行归纳梳理,并从中 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尤其要对常用实词的多义性予以特别关注。对句式类型的归纳和梳 理同样重要。文言句式的考查,中考一般不单独设题,大多在文言文翻译中综合考查。复习 时宜重点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四种句式。 2、研究考点,把握设题规律 我们要避免在中考复习中走入一个误区:做大量的课外阅读题 实际上,中考文言文的考査,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语段翻译、名句 默写,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历年的考点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3、探究选文,进行拓展阅读
方面能力的考查。 命题原则:《语文课程标准》和《江西省中考语文学科说明》都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础内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数都是围绕着“内容理解”这一核心 来设置的。 第二部分 主要考点分析 根据 2009 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和“样卷分析”,今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分值为 10 分。主要有以下 6 个考点:(1)断句(朗读节奏)、(2)实词理解、(3)句子理解、(4) 要点概括、(5)作者观点、(6)语言技巧。下面就一些考点作简要分析。 1、句子理解 “句子理解”主要考查两个方面:一是翻译句子,用现代汉语说出需要翻译的句子的意思, 这类考查是最多的。如 2008 年江西省考题: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 道理”的意思;二是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如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或言外之意等。如 2006 年 江西省中考题:你是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深刻 含义? 2、文意概括 考查的方面有:(1)概括全文或段落大意。如 2008 山东聊城中考语文第九小题“简述短文 记述宋濂做的几件小事情”;(2)对人物的行为进行理解和概括。如 2008 四川成都考题:孙 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请归纳回答,并写出相应的依据(用原文回答)。 (3)给文言语段加上一个标题。 3、形象把握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语段,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考查内容,如 2008 广东梅州考题:文中划横 线的句子“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正面表现了将士们的----------,侧面表现 了周亚夫将军的------------。 4、情感体会 主要考查两个方面:一是把握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如 2008 年安徽芜湖中考试题:《喜雨 亭记》突出体现出苏轼的思想感情。二是体会文段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如 2008 年湖北黄 冈考题的判断正误项的内容: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 持否定态度。 5、写法的赏析 考查时,考点以整个文段内容作为赏析的对象。赏析的角度要求考生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等任一角度进行赏析。如 2008 年山东省考题: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试举一例说明;2008 年山东济宁考题:【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你只要略加研究,便可发现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1、梳理教材,夯实文言基础 我们可以对课文中学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进行归纳梳理,并从中 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尤其要对常用实词的多义性予以特别关注。对句式类型的归纳和梳 理同样重要。文言句式的考查,中考一般不单独设题,大多在文言文翻译中综合考查。复习 时宜重点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四种句式。 2、研究考点,把握设题规律 我们要避免在中考复习中走入一个误区:做大量的课外阅读题。 实际上,中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语段翻译、名句 默写,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历年的考点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3、探究选文,进行拓展阅读
我省中考文言文从2002年开始从课外选材,因此,有选择性地恰当选取适量的课外文言文 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是很有必要的。探寻中,我们将会发现文言文选材的特点:史传类的 作品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文基本出自《二十四史》,而且以叙述为主,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简洁: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望的文臣武将,人物多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生 平中的重要事迹展开 4、培养习惯,掌握解题技巧 下面谈谈我们常用的一些解题技巧 A、翻译句子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六字诀”:留、补、删、换、调、选。 B、文意概括 文意的概括,是在理解文言语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文本的内容是前提,然后要审清题意 明确要求,是用自己的话还是用原文回答,字数有无限制等。最后要紧扣文本内容,从中筛 选出关键信息作答,概括的语言力求简练 C、形象把握 要把握好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具体事件, 事件反映人物什么品格,如《孙叔敖纳言》通过孙接受“老父”的教诲这一事件表现他虚心 接受意见的品格;(2)分析正面描写,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3)分析 侧面描写,通过写其他人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口技》通过描绘听众的神态、动作 表现听众的反映,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D、情感体会 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把握 对于文中人物情感态度的体会,我们要善于抓住文中细节,及人物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来体 E、写法赏析 答好此类试题,一定要熟悉写法术语及其作用:如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说明:如表现技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动静结合、对比映衬、侧面烘托 如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等 资料二:现代文复习策略初探 把握考点,自主复习 罗塘中学彭俊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很大比重,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其课程目标主要有:在通 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 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 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 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 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了解常用的修辞,体会其表达效果;注意从科技作品中领会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 法;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 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与大家探讨一下今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要注 意的问题 、吃透考纲,把握考点。 没有目标的练习,就如黑暗中的长征。帮助学生吃透考纲,掌握考纲对各个知识点要求的范 围和深度。做题时,应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仔细揣摩题意,明确命题的考察意图,进而掌
我省中考文言文从 2002 年开始从课外选材,因此,有选择性地恰当选取适量的课外文言文, 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是很有必要的。探寻中,我们将会发现文言文选材的特点:史传类的 作品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文基本出自《二十四史》,而且以叙述为主,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简洁;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望的文臣武将,人物多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生 平中的重要事迹展开。 4、培养习惯,掌握解题技巧 下面谈谈我们常用的一些解题技巧: A、翻译句子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六字诀”:留、补、删、换、调、选。 B、文意概括 文意的概括,是在理解文言语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文本的内容是前提,然后要审清题意, 明确要求,是用自己的话还是用原文回答,字数有无限制等。最后要紧扣文本内容,从中筛 选出关键信息作答,概括的语言力求简练。 C、形象把握 要把握好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具体事件, 事件反映人物什么品格,如《孙叔敖纳言》通过孙接受“老父”的教诲这一事件表现他虚心 接受意见的品格;(2)分析正面描写,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3)分析 侧面描写,通过写其他人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口技》通过描绘听众的神态、动作, 表现听众的反映,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D、情感体会 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把握; 对于文中人物情感态度的体会,我们要善于抓住文中细节,及人物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来体 会。 E、写法赏析 答好此类试题,一定要熟悉写法术语及其作用:如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说明;如表现技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动静结合、对比映衬、侧面烘托; 如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等。 资料二:现代文复习策略初探 把握考点,自主复习 罗塘中学 彭俊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很大比重,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其课程目标主要有:在通 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 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 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 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 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了解常用的修辞,体会其表达效果;注意从科技作品中领会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 法;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 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与大家探讨一下今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要注 意的问题: 一、吃透考纲,把握考点。 没有目标的练习,就如黑暗中的长征。帮助学生吃透考纲,掌握考纲对各个知识点要求的范 围和深度。做题时,应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仔细揣摩题意,明确命题的考察意图,进而掌
握各个知识点的常见考察方式,以做到答题时有的放矢。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 学业考试现代文阅读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査学 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受和综合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 创造性的理解。从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下 面我就现代文阅读三种文本考试的具体要求说一下: 1、记叙类文本(散文小说)阅读 (1)词句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2)文意把握:把握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 (3)要点概括:基于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之上。归纳语句、语段、全篇文章的意思, 概括中心意思。 (4)内容探究: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作者观点。 (5)作品感受:感受作品形象,感受作者情感,品味语言,感受表达技巧,作出简单评价。 2说明类文本的阅读 (1)词句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2)文意把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3)要点概括:概括中心意思。 (4)内容探究: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作者观点,分析语言特色,探讨写作意图,探究文中 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议论文的阅读 (1)词句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2)文意把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要点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内容探究: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分析语 言特色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教给学生把握好考点,下面我就结合近三年的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稍 作分类,具体题型如下: 1、词句理解类 (一)、根据文章内容,从“熟识、熟思、熟悉、熟透”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⑤段的 横线处。(3分)(2008) A处应填 B处应填 C处应填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4分)(2008) (1)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簇,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2)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 (三)、联系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2分)(2008) (1)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 (2)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 (四)、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2007) (1)有些人也把四合木称为“油柴”。 (2)其他的植物来到这四季如春的好地方,都显出超常的生机,只有四合木竟然枯萎了! (五)、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在下面横线上。(1分)(2006) 2、文意把握类。 这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散文,在行文过程中,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是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游子在他乡 感受和在故乡 的感受。(3分)(2008)
握各个知识点的常见考察方式,以做到答题时有的放矢。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 学业考试现代文阅读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 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受和综合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 创造性的理解。从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下 面我就现代文阅读三种文本考试的具体要求说一下: 1、 记叙类文本(散文 小说)阅读 (1)词句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2)文意把握:把握文章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思路。 (3)要点概括:基于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之上。归纳语句、语段、全篇文章的意思, 概括中心意思。 (4)内容探究: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作者观点。. (5)作品感受:感受作品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品味语言,感受表达技巧,作出简单评价。 2.说明类文本的阅读 (1)词句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2)文意把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3)要点概括:概括中心意思。 (4)内容探究: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作者观点,分析语言特色,探讨写作意图,探究文中 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议论文的阅读 (1)词句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2)文意把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要点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内容探究: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分析语 言特色。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教给学生把握好考点,下面我就结合近三年的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稍 作分类,具体题型如下: 1、词句理解类。 (一)、根据文章内容,从“熟识、熟思、熟悉、熟透”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⑤段的 横线处。(3 分)(2008) A 处应填 B 处应填 C 处应填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4 分)(2008) (1)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簇,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2)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 (三)、联系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2 分)(2008) (1)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 (2)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 (四)、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4 分)(2007) (1)有些人也把四合木称为“油柴”。 (2)其他的植物来到这四季如春的好地方,都显出超常的生机,只有四合木竟然枯萎了! (五)、 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在下面横线上。(1 分)(2006) 2、文意把握类。 ( 一 )、 这 是 一 篇 感 情 丰 富 的 散 文 , 在 行 文 过 程 中 , 贯 穿 全 文 的 感 情 线 索 是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游子在他乡 的 感受和在故乡 的感受。(3 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