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 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 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 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 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 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 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一一惟 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 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一—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 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 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 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 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 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 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 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 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 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 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 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 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 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 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 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 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 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 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 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 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 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 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
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 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 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 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 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 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 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 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 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 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 “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 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 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 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 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 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 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 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
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 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 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 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 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 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 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 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 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 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 “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 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 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 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 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 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 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 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
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 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 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 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 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一一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 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 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 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 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_引陋室 对偶拟人描环境 衬托对仗夸朋友 虚实对比话生活 类比暗含 向 引经据典袤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一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一一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一一高引经据典表态度一—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 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 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 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 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 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 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 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 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 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 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 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 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 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 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 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 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爱莲说 教学目标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 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 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 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 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 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査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爱莲说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 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 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 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 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 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 爱 者 甚 蕃 ( )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 ) 濯 清 涟 而 不 妖 (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 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 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 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 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 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 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 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 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 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 哄亮,吐字清晰。 2、 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 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 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 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 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 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 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 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 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