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孙家祥 教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 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时间:23课时 26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 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 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 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 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第六单元 ---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 孙家祥 教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 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时间:23 课时 26 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 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 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 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 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 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 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 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 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一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 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 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 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 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 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 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 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 年 12 月 14 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 年 11 月 6 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 年 10 月 26 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 135 米的基础上悄然涨 到 137.4 米,10 月 31 日,坝前水位提高到 139 米。 2009 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 600 公里,最宽处达 2000 米,面积达 10000 平方公里,水 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 2009 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 175 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 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
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 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 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 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峡 (美) (水) 春、冬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 味文章优美意境。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 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 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 程的看法。 2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 味文章优美意境。 2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 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 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 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 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 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 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硏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 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 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 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 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
的 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 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 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 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 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 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 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 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 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 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 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
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 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 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 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 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 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介词,跟、同)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人云 写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景 骁雾将歇 夕日欲颓 抒怀 欲界之仙都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 意境
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 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 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 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 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 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 “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 “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 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