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 3、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 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 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 音乐的感受 条大河”的内涵究竞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评出优胜。) 八、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感受,赞 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 九、写作特点与借鉴。 1、技法应用: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 2、语言欣赏:语言充满激情。 3、写作借鉴: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值得借鉴 十、板书设计 地点 途 径 观众 我的感受 初听一一大院 电影《上甘岭》 安静、沉 太美、太有韵致 再听—一中华剧场郎朗钢琴独奏会激动、热情 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壶口与龙门》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导入课堂。 二、整体感知丈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6 2、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 3、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 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 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 音乐的感受。 4、“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竟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评出优胜。) 八、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感受,赞 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 九、写作特点与借鉴。 1、技法应用: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 2、语言欣赏:语言充满激情。 3、写作借鉴: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值得借鉴。 十、板书设计: 地点 途 径 观众 我的感受 初听——大院 电影《上甘岭》 安静、沉 醉 太美、太有韵致 再听——中华剧场郎朗钢琴独奏会 激动、热情 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壶口与龙门》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壶口与龙门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介绍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和现状。 三、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信感,整体感知文意 1、壶口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稳重将神话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3、请用简洁深感懂得华描述一下龙门三激浪。 4、倒数第二段引用李自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四、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说明继续和描写议论相结合 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结构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运河与扬子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
7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概括壶口与龙门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第 2-6 自然段)介绍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和现状。 三、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1、壶口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稳重将神话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3、请用简洁深感懂得华描述一下龙门三激浪。 4、倒数第二段引用李自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四、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说明继续和描写议论相结合。 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结构。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后 记: 《运河与扬子江》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导入课堂 作家作品 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 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 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 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一—“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 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 新的生活 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 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一一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 四、再姨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数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 2、《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 3、扬子江为什么说自己的“命确实无人能毁的”? 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8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 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 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 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 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 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 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 新的生活。 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 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 2、《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 3、扬子江为什么说自己的“命确实无人能毁的”?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 6、为什么扬子江要说“快乐的奴隶”总远胜于“怨尤的奴隶”? 7、“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自 四、赶移训练 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祁连山。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学生交读后感,引导学生自评。 三、把握文章的写作带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1、以对话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扬子江于运河的对话,简洁生动,毫不拖泥带水,结尾的议论,充满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五、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的手法,对话的方式,充满哲理的议论,使这篇故事具有了很强的 可读性,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六、教师总结全文。 七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第三题。 2、背诵全文 后 记: 《江之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9 5、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 6、为什么扬子江要说“快乐的奴隶”总远胜于“怨尤的奴隶”? 7、“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祁连山。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学生交流读后感,引导学生自评。 三、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1、以对话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扬子江于运河的对话,简洁生动,毫不拖泥带水,结尾的议论,充满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五、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的手法,对话的方式,充满哲理的议论,使这篇故事具有了很强的 可读性,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六、教师总结全文。 七、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第三题。 2、背诵全文。 后 记: 《江之歌》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寻入λ课堂。 、作家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 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姨全文,体会文中的信感,整体感知文。 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 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2、“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 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 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别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自
10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 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 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 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2、 “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 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 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 “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