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分为 湿生树种水松、落羽杉、池杉、枫杨、桤木、柳属、水团花、红树等。 早生树种梭梭、沙枣、白刺、霸王等。 耐早力较强的树种松属、侧柏、栓皮栎、麻栎、刺槐等。 这类树种的根系通常极为发达,其叶常退化为膜质鞘状或叶面具发达的角质层、蜡 质及绒毛,如梭梭树、沙拐枣、木麻黄及相思树等:为通常在土壤水分少、空气干燥的 条件下生长的树种,具极强的耐旱能力。 (四)空气 抗二氧化硫树种:银杏、侧柏、构、皂荚、刺槐、旱柳、榆、臭椿、沙枣等 抗氯化氢树种:合欢、五叶地锦、黄檗、伞花胡颓子、构、榆、接骨木、紫荆、槐、 紫藤、紫穗槐、木横、杠柳等。 抗氟化氢树种:白皮松、侧柏、杜松、构、榆、槐、丝棉木,黄檗、伞花胡颓子、 紫荆、紫穗槐、臭椿、泡桐、悬铃木、山楂等。 二、土壤因子 树木的根需固者在土壤中并需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才能生存。树木从土壤 中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主要取决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养分3个方面 ((一)土壤物理性质 质地适中、水分状况良好的土壤。 (二)土壤化学性质 酸性土树种(pH4.5~5.5)杜鹏花属、茶、油茶、马尾松、木荷、樟等。 钙质土树种(H7一8.5石灰岩山地)侧柏、柏木属、青檀、黄连木、皂荚等。 盐碱士树种(pH>8.0高含量NaCI的土壤)柽柳属、水柏枝属、白刺属、梭梭属、盐 爪爪属等。 “荒漠卫士”一白刺是沙漠和盐碱地区重要的耐盐固沙植物。积聚流沙和枯枝落叶而 固定的沙丘人们称之为白刺包。用枝条护压者沙丘,同沙尘暴作斗争。可谓沙丘的守扩 神,荒漠的卫士。 (三)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主要取决于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但是土壤向树木提供养分的能 力并不是直接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多数树种都是 喜欢深厚、肥沃土壤,但有些树种能耐土壤的干旱瘠薄,例如马尾松、刺槐、樟子松、 荆条、酸枣、小叶鼠李、锦鸡儿等。 三、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包括山脉、河流走向、地形起伏、海拔高低、坡向、坡度等。 地形因子是生态因子的间接因子。 (一)山脉走向 21
(仁)海拔高度 (三)坡向和坡度 四、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相互促进也有相互抑制的关 系。 五、人为因子 人是营造森林和破坏森林的最积极因素 第三节树木的生活型和生态型 一、生活型 植物的生活型是指植物对于综合生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 特征包括植物体的大小、形状、分枝和植物寿命的长短等。 通常把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半灌木、木质藤本、多年生草本、1年生草本、垫状 植物等生活型。 19世纪初A.VonHumboldt(I806)根据植物外貌特征进行植物生活型的分类以来, 一些学者建立了各种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在各种生活型分类系统中,通常应用最广的 是丹麦植物学家C.Raunkiaer((1905,1907,后又经修改)的生活型分类系统。 这个系统以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和应用为其特点。他以温度、湿度、水分(以雨 量表示)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体在渡过生活不利时期(冬季严寒、夏季干 旱时)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的基础。 具体的是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划分 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血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及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 在各类群之下再按照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草质、 木质,以及早生形态与肉质性等特征,再细分为30个较小的类群。 (1)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厘米以上,又依高度分为四个 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一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 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到2米) (2)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厘米之下,多为半灌 木或草本植物。 (3)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子近 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Cryptophytes)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 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22
(⑤)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以种子越冬 Raunkier的系统只包括了有花植物,后米法国的Braun-一Blanquet(I932)则把生活型 系统扩大到一切植物,并且还把各类植物的定居特点也考虑进去。 Braun-一Blanquet的系统见教材。 同一类生活型的植物,就是许多不同种的植物对于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 果。 二、生态型 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就产生于生态学上 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具 有遗传性,种内这些不同的个体即为生态型。 生态型就是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综合环境条件的趋异性适应的结果 思考题: 1.树木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有何区别与联系? 2.何谓植物的生活型和生态型? 23
第四章树种分布区及中国树种分布概况 讲授内容: 树种分布区 中国特有树种 中国森林树种分布概况 重点讲授: 树种分布区的概念及类型 第一节树种分布区 一、树种分布区的概念 指某一树种或分类群在地球表面上所占有一定范围的分布区域即为一。 特点:1大小类别因树种而异:2分布区不是固定不变,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发生相 应变辽与发展。 某一树种的分布区是在它们的祖先定居的地域,经历了地史的变迁和在生态因子综 合作用下,树种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量,同时受纬度经度的影响 二、分布区的类型 1.天然分布区 为树种依靠自身繁殖、侵移和适应环境能力而形成的分布区。如红桧天然分布仅见 于台湾中央山脉、阿里山等海拔1050一2000m山地。 2.载培分布区 由于生产与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自国外或国内其它地区引入树种,在新地区进行 栽培而形城的分布区。其原来的天然分布区称为原产地。如原产澳大利亚的木麻黄、各 种桉树,北美的刺槐在我国都有一定的栽培分布区域。国产树种如泡桐、沙棘、紫胶虫 寄主树等,近年有大幅度的扩大栽培造林。 3.水平分布区 树种在地球表面依纬度、经度所占有的分布范围。如马尾松的水平分布区为淮河、 伏牛山、秦岭以南至广东,广西的南部,东自东南沿海和台湾,西至贵州中部、云南东 部及四川大相岭以东。 4.垂直分布区 为树木在山地自低而高所占有的分布范围。如马尾松在其水平分布范围内生长于海 24
拔700m以下地区,黄山松则生长于海拔700m以上较高山地 5.连续分布区 某一树种以大量个体较普遍地分布于产区。如杉木、马尾松、毛竹的分布区。 6.间断分布区 某些树种由于本身的生态特性、地史变迁、人为影响及其它生态因素的影响,其个 体星散分布于一些不连续的地区:如天女花(天女木兰)间断分布于日本、我国东北南 部、安微黄山及浙江昌化,无连续分拒现象。 树种分布区的形状、范围大小因树种不同而有差异。在确定树种分布区时,首先要 确定其分布的边缘地点,将边缘地点连合成闭合曲线即为该树种的分布范围。树种分布 区的边界往往是树种现代分布区的极限,到达极限以后,再向前分布就会遇到障碍。 第二节中国特有树种 中国特有树种:主要是指仅在我国境内分布的树种,但也包括少数以我国境内分布为主 少量分布到国外邻近地区的树种。 据统计中国特有树种的科有5科,86属。 特有科:银杏科、杜仲科、珙桐科、伯乐树科、大血藤科 特有属:金钱松属、银杉属、白豆杉属、水杉属、水松属、台湾杉属、华盖木属、 牛鼻栓属、茶条木属等。 特有种:青檀、珙桐、金花茶、猬实、蜡梅属、虎榛子属、文冠果、金钱械等。 第三节中国树种分布区概况 我国森林树种及森林类型极为丰富。从南到北,由热带雨林一直到寒温带针叶林 包括多种森林类型,其成分有不少是本地特有种,同时也兼有相邻地区的区系成分。如 我国东北北部、新疆北有从寒带延仲而来的针叶林,其树种如云杉、冷杉之类,有的属 于西伯利亚的成分。内蒙古、新疆、甘肃西部、青海等西北于旱地区则有西亚至中亚区 系成分,如梭梭树、骆驼刺、水柏枝、铃铛刺即为其例。西南地区云南、西藏的树种有 不少属于印度及喜马拉雅的成分。广东、台湾及云南、广西南部地区的热带雨林、季雨 林包含有典型的热带科属树种如龙脑香料、肉豆蔻科、番荔枝科及山榄科等,其种类以 东南亚热带、亚热带成分居多。辽宁的南部山东半岛以至华东各省又有一些朝鲜、日本 的共有种。 从地史方面来看,在新生代第四纪冰期,我国华东、华中、西南的亚热带地区,仅 发生局部的山地冰川,广大地区没有遭受到冰川的直接影响,许多古老树种得以保存, 如银杉、银杏、水杉、金钱松、鹅掌揪、水青树、台湾杉、苏铁、杜仲、麻栋、栓皮栎、 枫香等即为其例。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