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本章内容: 一、树木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二、树木学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 三、学习树木学的目的与方法 四、中国树木学发展简史和展望 重点掌握: 树木学的概念 学习树木学的目的与方法 一、树木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一)概念 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 《树木学》Dendrology是研究树木的形态、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生态 学特性、资源利用及其在林业生态工程、经济开发中的定位与作用的一门学科。 树木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植物学、气象学、土壤学为基础,又是森林经理 学、造林学、森林生态学、植物资源学、自然保护学等专业课的主要基础理论和基础知 识。与园林、生物、和环境保护也有密切关系。 (二)研究对象 从学科范围来看,树木学现已发展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已包括木本 植物的各个方面,即涉及多个学科,如树木的识别和分类涉及植物分类学,树种分布问 愿属于植物地理学、或植物分布区学:树木的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可归于植物生 态学,树木的经济利用问题涉及植物化学、林产利用学与植物资源学 秦岭、淮河以北分布的树种为主,照顾到全国性的重要树种和引栽的国外重要树种。 现阶段树木学教学和研究内容仍然主要是树木识别和系统分类,因此,植物分类学 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应是教学的重点, 二、树木学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 过去生产木材,《树木学》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是树木分类和鉴定树种名 称。 现在除注重经济价值外,把环境意识列为林业生产的重要内容,改变林业生产 的方向,保护森林,优化生态环境。 因此《树木学》在林业生产中作用: ()除树种分类、名称鉴定外,树种地理分布和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就成为 1
林业生产中的理论和实我的重要依据。 (②)随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发展,需要从树木中寻找更多的原料。研究 树木资源和利用,《树木学》负有责任。 (3)为了适应市场对林副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的需求进行良种选有时,《树木学》 可以提供种间关系和微观变异方面的资料。 三、学习树木学的目的与方法 (一)学习目的 学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鉴别、研究树种分类的技能:具有识别树种 的能力。 (二)学习方法 《树木学》的特点是描述性强、涉及的树木种类多、名词术语多、需要记忆的内 容多、树种的拉丁学名难记。 理论联系实际,多观察生长的树木和标本,观察时作重点笔记,对相近种类进行 对比,充分利用工具书,学会正确鉴定,在理解中记忆。 四、中国树木学发展简史和展望 (一)古代树木知识的积累时期 50万年前 周口店 黑弹朴的种子 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始栽培植物 殷商时代甲骨文记载了桑、柳、柏、杏等树木名称。 公元前6世纪《诗经》40多种树木名称,如桃、李、杏、梅等,一直沿用至今。 对树种生长环境、物候期、栽植和利用进行记载, 汉初(公元前476一221年)《尔雅》记述树木86种,并有意将同类树木连续排在 起,以类相聚,而很像现在的双名法命名,如枣、壶枣、白枣、酸枣等。给乔木、 灌木下了定义,“高而曲者为乔,木族生为灌”。 北魏(533-544年)赏思勰著《齐民要术》记载树木30多种“实而皮青者为梧桐, 按其皮青号日青桐,青桐九月收子,二三月种子,生后数浇,令润洋,当岁即高一丈, 至冬树草于树间,令满,外覆以草围之,以葛十道束置,后年冬不复须裹,树成之后, 树别下子一石,炒食甚美”。树木学萌芽阶段的著作。 《茶经》《荔枝谱》《橘录》《梅谱》等历代本草中都有木本药用植物记载。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用植物1066种木本265种。 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1714种植物学巨著 以上这些成就对《树木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树木学的初创期 林业的兴起,树木学Dendrology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最早出现于1708年,是从欧洲
开始的,词源来自希腊文Dendro(树木)logos(学理) 1798《简明俄罗斯树木学》 中国树木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步较晚,最早也在20世纪初期辛亥苹命以后,1901 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农科以后。 1915钱崇澍 在江苏省立甲种农业学校讲授树木分类学: 1919陈焕铺在南京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 1922出版了《中国经济树木》中国第一本树木学教材: 1924钟心煊著《中国木本植物目录》记录了中国木本植物134科778属4840种及 608个变种的拉丁学名和分布: 1925陈嵘在南京金陵大学讲授,并与林刚等筹建了第一个树木标本室: 1937《中国树木分类学》全书有250万字,记载乔灌木111科500余属2600余 种,附图1165幅,是一部系统描述树木的著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林科的树木学 教材。这个时期大约从本世纪初到1948年。 1937钱崇澍著《中国森林植物志》第一册; 1948胡先瑞著《中国森林树木图志》等。为树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树木学的发展时期 1949年以后,由于林业事业的发展,国家对林业教育的重视,半个世纪以来,树木 学得到迅速发展,制订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并经过多次修订。 1961年出版了郑万钧主编的《中国树木学》第一分册和南京林学院树木学教研组主 编《树木学》上、下册。 1962年出版北京林学院树木学教研组主编的《森林植物学》上、下册。1980年出 版北京林学院主编《树木学》教材。同年台湾出版刘棠瑞、廖日京著《树木学)上、下 1994年出版祁承经主编的《树木学》(南方本)。本教材是《树木学》(北方本),与 南方本一样是为了适应《树木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一特点而编写的。 郑万钧、牛春山、徐永椿等培养下,出现了一大批树木学教学和科研人员,形成了 一支强有力的树木学队伍。 在方法上除采用经典方法外,还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在树木学教学、 科研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郑万钧主编的《中国树木志》可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 众多标本室、树木园的建立等。 (四)对树木学的展望 1.存在问题: 种类未彻底查清:分布区不甚了解:大量树种还不能确知其用途:树种的生物学特 性和生态学特性还缺乏定量研究。 树种鉴定、命名和树种地理分布区的确定,仍将是树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
2.发展方向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系统工程的新概念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树木学领域,以新 的思路综合地研究树木学学科的重大问题,使树木学知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把树木学 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当今世界上发达的国家树木学研究的内容已不仅限于一般的形态、分类、分布、用 途等内容,而是采用细胞学、解剖学、化学等学科最新方法和手段研究树木的微观变异 进化机理和商业树种的遗传改良等。顶计不久的将来,树木学在教学、科研方面都会有 新的突破,达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树木分类学原理和方法 本章讲授内容: 植物分类系统 树木分类依据的性状 树木分类方法 重点讲授: 树木分类方法 第一节植物分类学方法及系统 一、植物分类学的发展时期及主要分类系统(简史) (一)本草时期(以习性和用途分类) 公元前2世纪《神农本草经》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植物1195种分草、木、谷、果、菜五部 古希腊泰奥弗拉斯图斯(Theophrastus)《植物的历史》Historiaplantarum:根据习性 乔木、灌木、草本三大类又根据子房上下位、花兼的合生与分离及果实类型植物分为480 种。被认为是世界上古代第一部最完美的植物分类著作,植物分类学的发端。 (仁)人为分类系统时期(以植物形态相似性分类) 条件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对植物原料的需求:远洋交通发达: 英国伊雷J.Ray1682年著《植物新方法》 Methodus plantarum Nova注意到子叶有1枚2枚之分,叶脉有平行与网状之分。记 载植物1800种(1702第二版) 代表人物林奈(C.Linnaeus)1735年《SystemaNature》,雄蕊数目24纲1753年《Species Plantarum》1764年《Genera Plantarum》68目(相当于科)1105属7700属人为分类系统 (三)自然分类系统时期(以形态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1789裕苏(A.C.deJussicu)《植物属志》分为3类: 次一级又根据无花瓣、单花瓣、花瓣分离和雄蕊上下位等性状,把整个植物养划分 为15纲,100个自然目(相当于科),被称为自然分类系统的奠基人。 瑞士德坎多1813年《植物学基本原理》发表了一个分类系统,这个系统除对裕 苏系统修改补充外,增加了维管束排列的内容。此系统在19世纪曾风行一时。 (四)系统发育系统时期(以性状演化趋势分类) 达尔文C.R.Darwin于1859年发表了他的名著《物种起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