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沁和虎克将种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和单子叶植物3大类,共记载植 物200科7569属,达到自然分类全盛期。其分类大纲如下: 1.双子叶植物 1.离瓣类以毛苣、锦葵、卫矛、无患子、蔷薇、桃金娘、伞形等目为顺序排列。 2.合瓣类以茜草、杜鹃花、柿树等目为顺序排列。 3.单瓣类以马兜铃、胡椒、樟、胡颓子、大戟、胡桃等目为顺序排列。 Ⅱ.裸子植物以麻黄、松柏、苏铁等目为顺序排列。 Ⅲ,单子叶植物以兰、椰子、露兜树、禾本等目为顺序排列。 德国艾希勒A.W.Eichler依据演化学说观点,将整个植物界全部作了一个新系统。 A.隐花植物 B.显花植物 1.裸子植物门 Ⅱ.被子植物门 1.单子叶植物纲 2.双子叶植物纲 ()离瓣花亚纲分为21目,以菜荑花序类的科开始 (2)合瓣花亚纲分为9目。 分为两个学派,即所谓的“假花学派”和“真花学派”或称为“菜荑派”和“毛茛 派”。至今两派观点依然存在。 恩格勒和韦特斯坦系统为“茱荑派”代表。 柏施和哈钦松等系统为“毛茛派”代表。 二、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一)恩格勒(AEngler)系统 德国恩格勒和柏兰特1892年 《植物自然分科志》分类史上第一个比较完 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单性的孢子叶球演化而来的。只含小孢子叶和只含大孢子 叶的孢子叶球分别演化为维的和雌的菜美花序,进而演化成花。因此,被子植物的花是 由花序演化来的,不是一个真正的花,而是一演化了的花序,这种假说称为假花说。 理论根据:假花说 主要特点: (①)认为单性而又无花被(荣荚花序)是较原始的特征,所以将木麻黄科、胡椒科、杨 柳科、桦木科、山毛榉科、荨麻科等放在木兰科和毛茛科之前。 (2)认为单子叶植物较双子叶植物原始。 (3)目与科的范围较大。 6
在1964年,本系统根据多数植物学家的研究,将错误的部分加以更正,即认为单 子叶植物是较高级植物,而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后,目、科的范围亦有些调整 由于其著作极为丰富,系统较为稳定而实用,所以在世界各国及中国北方多采用 例如《中国树木分类学》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书均采用本系统。 (二)哈钦松(J.Hutchinson)系统 英国哈钦松 1926年《有花植物科志》 在边沁(Bentham)及虎克(Hooker)的分类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 认为:已灭绝的裸子植物本内苏铁目的两性孢子叶球演化出被子植物的花。即孢子 叶球主轴的顶端演化为花托,生于仲长主轴上的大孢子叶演化为雌蕊,其下的小孢子叶 演化为雌蕊,下部的苞片演化为花被这种学说称为真花说。 理论根据:真花说 主要特点: ()单子叶植物比较进化,排在双子叶植物之后。 (2)在双子叶植物中,将木本与草本分开,木本起源于木兰目,草本起源于毛茛目。 (3)花两性:花的各部分分离、螺旋状排列:具有多数离生雄蕊等性状比花单性:花 的各部分呈合生或附生、花部呈对生或轮状排列:具有少数合生雄蕊等性状原始。因此 木兰目、毛莨目是被子植物中原始类群,应排在前面。 (4)单叶和叶呈互生排列现象属于原始性状,复叶和叶呈对生或轮生排列现象属于较 进化的现象。 (5)目和科的范围较小。 很多人认为哈钦松系统较为合理,但是原书中未包括裸子植物。中国南方学者采用 哈钦松系统者较多,例如《广州植物志》及《海南植物志》。 哈钦松系统的分目分科虽比前人细致,并有许多重要的改革,但是,后来的研究亦 发现有些重要的缺点,所以哈钦松在1948年又将其原书的分类系统略有改动,而重新 公布一个系统表。 (三)克朗奎斯特系统 美国克朗奎斯特Cronquist 1968年发表了一个有花植物分类系统,经过修订于1981年出版 《AnIntergratedSystemofClassificationofFloweringPlants》除引用形态性状外,还引证了大 量的化学、木材解剖、茎节叶隙、花粉、胚胎、染色体等性状资料。 主要观点是: 1,有花植物起源于一类已经灭绝的种子藏:木兰亚纲是有花植物基础的复合群或称 为毛茛复合群,木兰目是现存原始有花植物类群。 2.莱荑花序类由金缕梅目发展而来,但将杨柳科置于茧菜目(侧膜胎座)之后。 3.石竹亚纲通常为特立中央胎座或基底胎座,许多植物都含有甜菜碱(甜菜拉因)。 7
4.蔷薇亚纲多为离瓣花,如雄蕊多数时为向心发有,常具花盘和蜜腺,多为中轴胎 座。 5.五桠果亚纲有显著花被,多为离瓣花,稀合瓣花,雄蕊多数时为离心发育,多为 侧膜胎座也有中轴胎座。 6.菊亚纲包括合瓣花类,雄蕊通常少于花瓣裂片,是本纲中最进化的类群。 7.百合纲可能起源于现代睡莲目,洋泻亚纲为水生植物,离心皮,可能接近睡莲耳 (魂点与塔赫他间接近) 三、树木分类依据的性状 树木分类依据的性状是指树木有机体的各部分或分类群中能够被测量、计数或用其 他方法能估量的任何特性。 性状包括宏观形态和微观形态,如花粉形态、细胞染色体、解剖构造、表皮形态 及化学成分等。 (一)形态学 指粗视形态学,以根、茎、叶、花、果、种子外部形态特征为基础分类。 (二)解剖学 用于高级分类等级的鉴别。(导管有无、维管束数目和树脂道数目和位置、乳汁管) (三)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种子、果实、花粉粒、叶表面 扫描电镜(SEM不同深度的影像花粉粒种子(纹饰)叶表面(气孔、毛被) 透射电镜(TEM)筛板分子质体 (四)孢粉学 花粉具有保守性电镜扫描的成功花粉性状在植物分类研究中普遍使用。 花粉性状包括花粉的形状,花粉粒的大小,极性和对称性,花粉萌发器及花粉壁 的纹饰等。(如金缕梅科的分类。金缕梅科多数属的花粉都是3沟的,而阿丁枫属的花粉 却是多孔的,结合其他形态性状,阿丁枫属由金缕梅科独立成阿丁枫科)。 (五)细胞学 将染色休性状用于分类的学科称为细胞分类学(Cytotaxonomy)。主要包括染色体的 数目、染色体结构和染色体行为。 每种树木染色体的数目是恒定的,亲缘关系愈密切的种群其数目愈可能相同, (六)植物化学 利用植物体所含化学成分鉴别植物类群,探讨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学科称为植物化 学分类(Chemosystematic): 四、树木分类方法 (一)树木分类等级和命名 1.植物分类的等级
要对植物界作系统分类,首先必须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和相似的程度进行区分和归 纳,由大类群直到小类群或个体,制定出各级分类单位,使所有植物都有所从属。 通常用等级的方法表示每一种植物的系统地位和归属。等级就是阶层,阶层就是: (以油松为例说明主要的分类等级:) 界…物界(RegnumPlantae) 门…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 纲…松柏纲(Confierae) 目…松柏目(Coniferales) 科…松科Pinaceas) 属…松属(Pinus) 种.…油松(Pinus tabulacformis) 界、门是最高分类单位,种是基本分类单位。 种(Species)):是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表现为一定的生物学特性(生态、生理、生化 等):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同种的个体彼此交配产生遗传性相似的后代,而 不同种通常存在生殖上的隔离或杂交不育。 种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但又不是固定永远一成不变的,它在长期种族延续中 是不断地产生变化的,所以在同种内会发现有相当差异的集团,分类学家按照这些差异 大小,又在种下分为:亚种(subspecies)、以变种(varicties)、变型(forma)等。另外还有亚属 (subgenus)、亚利(subfamily)、亚目(suborder)、亚纲(subclass)、人亚门(subdivision)等。 变种是种内的变异类型,与原种相比在形态构造上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特点,但 是没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区域。如 腊叶梅:Prunus mume var..pallidus 亚种也是种内变异类型,除在形态构造与原种相比有显著特征外,在地理上也有 定地带性分布区域。如 蓝花棘豆(Oxytro piscoerulea)原种产西藏自洽区、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其叶小, 萼齿长有1mm,花为蓝色。而产在中国华北的蓝花棘豆花为红紫色,叶大,萼齿长有 2.5mm,则是蓝花棘豆的亚种Oxytro piscoeruleasub sp.subfalcata 变型是指在形态特征上变异比较小的类型,例如花色不同,花的重瓣基单瓣,毛 的有无,叶面上有无色斑等等。 个分布区的所有种内植物个体的总和称种群。 分类学上把那些亲缘关系相近的种集合成“属”,相似的属组合为“科”,相似的科 组合成“目”,由此类推组成“纲”、“门”、“界”等分类单位。 2.植物命名 (①)命名的意义
同物异名:毛白杨一大叶杨(河南)响杨、杨: 玉兰(北):应春花(湖北):白玉兰(河南):迎春花(浙江):望春花(江西): 木花树(四川) 同名异物:白头翁16种4科16属 因此对植物的考察研究、开发利用、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非常不利,为避免混乱,很 早以前,植物学家就对制定国际通用的植物命名法做了很多努力。 1867年德堪多(A.P.decando)等人根据国际植物学大会精神拟定出“国际植物命 名法规”,并在每年每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后加以修定补充。 法规是国际植物分类学者命名共同遵守的文献和规章。有了它才能使命名方法统 和正确,便于国际交流。 (2)命名的方法 现行的植物命名都是采用双名法binomialsystem)。林奈1753年发表的巨著《植物 种志》就采用了双名法。此后,双名法才正式被采用。 双名法就是用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某一种植物的学名的方法。 学名:属名十种加词十命名人(缩写)。 如 银白杨Populus alba L. Prunus persica (L.)Batsch 种以下的分类等级有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as)、变型(Forma)等,缩写为: subsp.、ssp、Var、f。 如皤桃Prunus persica var.compressa Bean. (又叫三名法) 注意中文名和学名的区别! 3.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简介 ①每一种植物只有一个合法的拉丁学名。其他名只能作异名或废弃 ②每种植物的拉丁学名包括属名和种加词,另加命名人名。 ③一植物如有2或2个以上的拉丁学名,应以最早发表的名称(不早于1753年林奈 的《植物志种》一书发表的年代),并且是按“法规”正确命名的,则为合用名称。 ④一个植物合法有效的拉丁学名,必须有有效发表的拉丁文描写。 ⑤对于科或科以下各级新类群的发表,必须指明其命名模式,才算有效 例如新科应指明模式属;新属应指明模式种,新种应指明模式标本。 ⑥保留名:是不合命名法规的名称,按理应不通行,但由于历史上已习惯久用了, 经公议可以保留,但这一部分数量不大。例如科的词尾有一些并不都是以一accac结尾, 如伞形科Umbelliferae或写为Apiaceac:十字花科Cruciferae也可写为Brassicaceae. 4.中名命名原则: (1)一种植物只有一个全国通用的中文名称:至于各地的地方名称,可任其存在 而称为地方名。 (2)一种植物的通用中文名称,应以属名为基础,再加上说明其形态、生境、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