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鉴赏三十六例 孙长江 目录 1.袁枚《夜过借园闻笛》 2.林则徐《塞外杂咏》 3.吴兆骞《帐外》 4.江湜《山寺夜起》 5.陈维崧《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6.黎箭《小园》 7.袁枚《秋海棠》 8.吴伟业《采石矶》 9柳如是《西湖八绝句(之一)》 10.顾炎武《塞下曲》 11.袁枚《纸鸢》 12.郑燮《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3.桑调元《五人墓》 14.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 15.吴景仁《稚存①归索家书》 16.宋湘《梅修①重有浙江之行()其二 17.史夔《无锡望惠山》 18.叶燮《客发笤溪》 19.陈文述《夏日杂诗》 20.张问陶《出栈》 21.戈鲲化《甬上竹枝词》 22.袁枚《苔》 23.蒋士铨《湖上晚归》 24.钱澄之《夜归》 25.郑真《晚望》 26.姚范《山行》 27.史台懋《春阴》 28.王永彬《同友人游青溪》 29.王猷定《螺川早发》 30.阮江《甬江夜泊》 31.王士禛《真州绝句》 32.宋琬《狱中对月》 33.宋豌江上阻风 34.厉鄂《晓至湖上》 35.龚鼎莩《上巳将过金陵》 36.袁枚《推窗》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1.夜过借园①闻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清诗鉴赏三十六例 孙长江 目录 1.袁枚《夜过借园闻笛》 2.林则徐《塞外杂咏》 3.吴兆骞《帐外》 4.江湜《山寺夜起》 5.陈维崧《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6.黎箭《小园》 7.袁枚《秋海棠》 8.吴伟业《采石矶》 9.柳如是《西湖八绝句(之一)》 10.顾炎武《塞下曲》 11.袁枚《纸鸢》 12.郑燮《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3.桑调元《五人墓》 14.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 15.吴景仁《稚存①归索家书》 16.宋湘《梅修①重有浙江之行()其二 17.史夔《无锡望惠山》 18.叶燮《客发笤溪》 19.陈文述《夏日杂诗》 20.张问陶《出栈》 21.戈鲲化《甬上竹枝词》 22.袁枚《苔》 23. 蒋士铨《湖上晚归》 24.钱澄之《夜归》 25.郑真《晚望》 26.姚范《山行》 27.史台懋《春阴》 28.王永彬《同友人游青溪》 29.王猷定《螺川早发》 30.阮江《甬江夜泊》 31.王士禛《真州绝句》 32. 宋琬《狱中对月》 33. 宋琬江上阻风 34.厉鄂《晓至湖上》 35.龚鼎孳《上巳将过金陵》 36.袁枚《推窗》 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1.夜过借园①闻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1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 (1分)。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颔联借“笛 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 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 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 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1分) 2.(5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2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 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 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2分)诗 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 感人。(1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否则酌情扣分)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2.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 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 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 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 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 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3.帐夜 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 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 人所居之地。)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3 分) 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 分) 参考答案 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1 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 (1 分)。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颔联借“笛 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 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 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 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1 分) 2.(5 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2 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 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 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2 分)诗 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 感人。(1 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否则酌情扣分)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2.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 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 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 分)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 分) 参考答案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 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 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 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3.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 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 人所居之地。)
1.诗歌的第二联是用什么手法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 景象。(2分);(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 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2分)(3) 色彩点染(或色彩渲染),“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1分) 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空”表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 扣1分)(3分)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 法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3分)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6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 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2分)第四句以 “流”字描写山风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分)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1分)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 第五句“开门夜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2分)二是思 家,(1分)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1 分) 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陈维崧 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 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①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②深更深。 [注]①偃师: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 ②洛水嵩云:洛河之水,嵩山之云。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之。(4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2分)首联“思不 禁”直接点明诗人离开洛阳前心绪不宁、浮想联翩的情形,“巡檐背手”“重沉 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借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 的断续捣衣声的描写,间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2分)
1.诗歌的第二联是用什么手法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 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 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 景象。(2 分);(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 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2 分)(3) 色彩点染(或色彩渲染),“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1 分) 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空”表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 扣 1 分)(3 分)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 法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3 分)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6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 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2分)第四句以 “流”字描写山风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分)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1分)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 第五句“开门夜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2分)二是思 家,(1分)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1 分) 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陈维崧 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 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①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②深更深。 [注]①偃师: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 ②洛水嵩云:洛河之水,嵩山之云。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之。(4 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4 分) 参考答案 1.(4 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2 分)首联“思不 禁”直接点明诗人离开洛阳前心绪不宁、浮想联翩的情形,“巡檐背手”“重沉 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借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 的断续捣衣声的描写,间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2 分)
2.(4分)①拟人手法,菊花因离别在即而分外寒“瘦”,天气因离别在即而 “酿”出秋阴,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感伤与留恋。②借景寄情, 菊花分外寒瘦,天空秋阴浓厚,哀景寄托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之情。③哀景 衬托哀情,分外寒瘦的菊花、秋阴浓厚的天空衬托了诗人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 ④情景交融,诗人因离别在即而神情黯然,菊花因深秋来临而分外寒瘦,天空因 深秋来临而阴云浓密,情景水乳交融。(手法2分,分析2分,任答一点即可 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园 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作者简介 黎简原籍广东顺德,其父来南宁经商,娶当地大族雷氏女为妻。乾隆十二年(1747) 五月二十三日(6月30日)黎简生于广西南宁,年轻时往来广东、广西间。因 喜爱广东省内东樵(罗浮)、西樵二山之胜,故自号“二樵”。他还取东樵432 峰、西樵2峰之意,把居室命名为“五百四峰堂”。黎简性情耿介,不慕名利, 世人目之为狂,遂自号“狂简”。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将赴廷试,因父 丧未行,遂不复应试。黎简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精书法,擅长篆刻,号称“四 绝 生未出仕,靠卖画、卖文及教馆为生,生活比较清贫。曾寄居广州慈度寺,住 处四周种上竹子,曰竹平安馆。中年所居村曰百花村,筑亭曰众香阁、曰药烟堂、 曰五百四峰。袁枚当时名动天下,来到广州欲求一见,却被黎简拒之门外,一时 轰动诗坛。翁方纲任广东学政时,未到广州上任,先梦见二樵,更被传为佳话, 也可见二樵在当时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1799年十一月七日(12月3日)卒。 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6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 象特点。(5分) 3.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品格?请简要分析。(4分) 4.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联作简要赏析。(4 分) 5.诗歌最后两联借助哪些意象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 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 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2.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 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髙风亮节 的诗人形象。 (2)选用亭亭静立的幽竹、凌霜傲放的秋菊(寒花)、洁白无瑕的新月等意象, (2分)表现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节操。(2分)
2.(4 分)①拟人手法,菊花因离别在即而分外寒“瘦”,天气因离别在即而 “酿”出秋阴,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感伤与留恋。②借景寄情, 菊花分外寒瘦,天空秋阴浓厚,哀景寄托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之情。③哀景 衬托哀情,分外寒瘦的菊花、秋阴浓厚的天空衬托了诗人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 ④情景交融,诗人因离别在即而神情黯然,菊花因深秋来临而分外寒瘦,天空因 深秋来临而阴云浓密,情景水乳交融。(手法 2 分,分析 2 分,任答一点即可) 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园 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作者简介: 黎简原籍广东顺德,其父来南宁经商,娶当地大族雷氏女为妻。乾隆十二年(1747) 五月二十三日(6 月 30 日)黎简生于广西南宁,年轻时往来广东、广西间。因 喜爱广东省内东樵(罗浮)、西樵二山之胜,故自号“二樵”。他还取东樵 432 峰、西樵 72 峰之意,把居室命名为“五百四峰堂”。黎简性情耿介,不慕名利, 世人目之为狂,遂自号“狂简”。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将赴廷试,因父 丧未行,遂不复应试。黎简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精书法,擅长篆刻,号称“四 绝”。 一生未出仕,靠卖画、卖文及教馆为生,生活比较清贫。曾寄居广州慈度寺,住 处四周种上竹子,曰竹平安馆。中年所居村曰百花村,筑亭曰众香阁、曰药烟堂、 曰五百四峰。袁枚当时名动天下,来到广州欲求一见,却被黎简拒之门外,一时 轰动诗坛。翁方纲任广东学政时,未到广州上任,先梦见二樵,更被传为佳话, 也可见二樵在当时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1799 年十一月七日(12 月 3 日)卒。 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6 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 象特点。(5 分) 3.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品格?请简要分析。(4 分) 4.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一联作简要赏析。(4 分) 5.诗歌最后两联借助哪些意象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4 分) 参考答案 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 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 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2.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 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 的诗人形象。 (2)选用亭亭静立的幽竹、凌霜傲放的秋菊(寒花)、洁白无瑕的新月等意象, (2 分)表现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节操。(2 分)
4.(4分)“水影”句正面描写园内景色之美,(1分)园内小池清澈见底,池 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影倒映池中婆娑荡漾,水静影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1 分)“山光”句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手法,从侧面突出园中景物之美,(1 分)本为园中之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说“山光”窥视园中美景,不 但写活了“山光”,增添了情趣,更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之美。(1分) 5.(4分)幽竹、寒花、新月,(2分)幽竹劲节,寒花孤傲,新月是高雅圣洁、 白璧无瑕的象征,通过这些意象刻画了一个孤清高洁,胸怀澄明的人物形象。(2 分 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3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 写秋天开花:“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髙洁的人。(2分) 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髙洁的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 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4分) 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采石矶 吴伟业 石壁千寻险,江流一矢争 曾闻飞将在,落日吊开平。 [注]飞将,为飞将军李广的省称。《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英勇善战 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后因以“飞将军”指矫健 敏捷的将领。这里指的是明将常遇春 作者简介 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 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 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仼东宫讲读官、 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 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 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 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 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吴伟业诗今存1000多首,他与钱谦益、龚 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 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 风骨弥为遒上。”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他的诗歌多写哀时伤事的题材, 富有时代感。他的近体诗中的佳作有《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杂感〉、 《扬州》、《读史杂感》、《怀古兼吊侯朝宗》等。其中《扬州》四首,更是他
4.(4 分)“水影”句正面描写园内景色之美,(1 分)园内小池清澈见底,池 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影倒映池中婆娑荡漾,水静影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1 分)“山光”句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手法,从侧面突出园中景物之美,(1 分)本为园中之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说“山光”窥视园中美景,不 但写活了“山光”,增添了情趣,更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之美。(1 分) 5.(4 分)幽竹、寒花、新月,(2 分)幽竹劲节,寒花孤傲,新月是高雅圣洁、 白璧无瑕的象征,通过这些意象刻画了一个孤清高洁,胸怀澄明的人物形象。(2 分) 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3 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 分)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 写秋天开花;“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2 分) 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 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4 分) 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采石矶 吴伟业 石壁千寻险,江流一矢争。 曾闻飞将在,落日吊开平。 [注]飞将,为飞将军李广的省称。《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英勇善战, 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后因以“飞将军”指矫健 敏捷的将领。这里指的是明将常遇春。 作者简介: 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 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 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 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 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 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 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 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吴伟业诗今存 1000 多首,他与钱谦益、龚 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 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 风骨弥为遒上。”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他的诗歌多写哀时伤事的题材, 富有时代感。他的近体诗中的佳作有《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杂感>、 《扬州》、《读史杂感》、《怀古兼吊侯朝宗》等。其中《扬州》四首,更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