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的力作。而他的七言歌行更为出色,音节极佳,情韵悠然,其中如《圆圆曲》 讽刺吴三桂降清;《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写田妃、公主的身世遭遇;《楚 两生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写艺人的飘零沦落;《临江参军行》颂扬 抗清将领;《松山哀》讽刺洪承畴降清,内容深婉,有“诗史”之称。他还有一些 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如《直溪吏》、《临顿儿》、《堇山儿》、《马草行》、《捉 船行》等。不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也有用典过多的缺点。 吴伟业词作不多,但传诵颇广。陈廷焯评论说:“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髙处, 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 《白雨斋词话》)其风格与诗近似,清丽哀婉。如)《满江红·蒜山怀古》,咏 镇江府事,声情悲壮;《贺新郎·病中有感》,自怨自艾,悲感万端,感人至深 吴伟业著作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 《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 “江左三大家”清初有影响的诗人,史推“江左三大家”一一钱谦益、吴伟业和 龚鼎孳,而真正有资格与“才名满天下”(钱泳《履园丛话》)的诗坛领袖钱谦 益并列的,只有吴伟业。钱氏尊宋,吴氏学唐,此后清代的各种诗派,大抵不出 这二人的门户,足见二人对清代诗歌影响之深远。 钱谦益极口赞誉吴伟业的诗才,曾用“以锦绣为肝肠,以珠玉为咳唾”(《梅村 诗集》钱谦益序)来形容吴伟业诗歌之风华绮丽。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梅村 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 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 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吴伟业诗歌在有清一代的地 位 1.这是一首吊古之作,可是诗人在诗的前两句用来写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诗人运用的又是那些手法?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此诗的前两句重在写景,写采石矶两岸山之高峻和水流的湍急,一句话,突出 了环境的险恶,用以映衬英雄行为的难能可贵,在险山恶水的背景下愈加显出英 雄形象的光辉。 2.诗人在写景时主要运用的手法是夸张,“千寻险”,极写山之高峻与险恶:“ 矢争”,极写水之湍急,几乎可与飞箭比快慢。 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西湖八绝句(之一) 柳如是 垂杨小院锈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 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作者简介 柳如是,女诗人,浙江嘉兴人。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又称河东君, 丈夫为明清侍郎钱谦益,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 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 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 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 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其墓在江苏常熟虞山花园浜。 著名作家朱千华在其地理人文著作《中国美女地理》中,对柳如是的身世,有详 细记述
七律的力作。而他的七言歌行更为出色,音节极佳,情韵悠然,其中如《圆圆曲》 讽刺吴三桂降清;《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写田妃、公主的身世遭遇;《楚 两生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写艺人的飘零沦落;《临江参军行》颂扬 抗清将领;《松山哀》讽刺洪承畴降清,内容深婉,有“诗史”之称。他还有一些 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如《直溪吏》、《临顿儿》、《堇山儿》、《马草行》、《捉 船行》等。不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也有用典过多的缺点。 吴伟业词作不多,但传诵颇广。陈廷焯评论说:“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 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 《白雨斋词话》)其风格与诗近似,清丽哀婉。如〕《满江红·蒜山怀古》,咏 镇江府事,声情悲壮;《贺新郎·病中有感》,自怨自艾,悲感万端,感人至深。 吴伟业著作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 《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等。 “江左三大家”清初有影响的诗人,史推“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和 龚鼎孳,而真正有资格与“才名满天下”(钱泳《履园丛话》)的诗坛领袖钱谦 益并列的,只有吴伟业。钱氏尊宋,吴氏学唐,此后清代的各种诗派,大抵不出 这二人的门户,足见二人对清代诗歌影响之深远。 钱谦益极口赞誉吴伟业的诗才,曾用“以锦绣为肝肠,以珠玉为咳唾”(《梅村 诗集》钱谦益序)来形容吴伟业诗歌之风华绮丽。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梅村 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 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 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吴伟业诗歌在有清一代的地 位。 1.这是一首吊古之作,可是诗人在诗的前两句用来写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诗人运用的又是那些手法?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此诗的前两句重在写景,写采石矶两岸山之高峻和水流的湍急,一句话,突出 了环境的险恶,用以映衬英雄行为的难能可贵,在险山恶水的背景下愈加显出英 雄形象的光辉。 2.诗人在写景时主要运用的手法是夸张,“千寻险”,极写山之高峻与险恶;“一 矢争”,极写水之湍急,几乎可与飞箭比快慢。 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西湖八绝句(之一) 柳如是 垂杨小院锈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 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作者简介: 柳如是,女诗人,浙江嘉兴人。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又称河东君, 丈夫为明清侍郎钱谦益,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 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 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 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 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其墓在江苏常熟虞山花园浜。 著名作家朱千华在其地理人文著作《中国美女地理》中,对柳如是的身世,有详 细记述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2.你怎样理解诗的最后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幽的画面:依依垂柳,精巧小院,屋宇绣帘 莺阁宁谧,残花点点,蛱蝶飞舞……一个摆脱了世俗喧嚣的环境。诗人恰倒好处 地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才使得这个静谧的小院里充满了生机。 2.在寒食节里,诗人走在西泠路上,灼灼桃花,艳丽无比;一时间真不知是桃花 映衬着“美人”,还是“美人”装扮了桃花。但诗人柳如是虽为风尘女子,却十 分自信,她认为桃花之美艳是因为得到了“我”这位“美人”的辉映 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顾炎武 赵信城边雪化尘,纥干山下雀呼春 即今三月莺花满,长作江南梦里人。 1.诗的前两句,均为写景,写的又都不是眼前之景色,所以属于。请结合全诗 作具体分析。 2.汪瑞在《明三十家诗选》中评价这首诗时说:“黍离麦秀之悲,渊深朴茂 由此可见,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写思妇只苦,实际上却别有所托。请结合全诗作 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1.虚写。诗人不过就是用不在眼前的“赵信城”、“纥干山”已经是“雪化尘”、 “雀呼春”,来写边塞已春归,更何况此刻江南春意早盎然。 2.古语有“春女思,秋士悲”,丘迟在他的《与陈伯之书》中也写过:“暮春三 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在这样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春闺之人自 然更加盼望着戍边的丈夫归来了。诗的尾句写得似乎很平淡其实蕴涵着极度的悲 怆,不由得使人想到了唐代的陈陶的《陇西行》中名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 是春闺梦里人。”其实这还只是诗的表意。作为一个爱国志士的顾炎武是无时无 刻不在希望故国复兴的,这恰如思妇怀念自己的丈夫一样,自然界的春天降临是 未能为思妇带来一丝慰藉的,因为想起戍边的丈夫已然成了白骨,因为诗人怀恋 的故国也早在思念之前实实在在地灭亡了,所以这“梦里人”就并非是所谓的梦 中的心上人了,兼含着的是诗人魂牵梦萦的朱明王朝了。因此此诗寄寓着的是诗 人的亡国之痛。 1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纸鸢 袁枚 纸鸢风骨假棱嶒,蹑惯青云自觉能。 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作者简介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 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 “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 免于落榜,得中进土,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 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 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2.你怎样理解诗的最后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幽的画面:依依垂柳,精巧小院,屋宇绣帘, 莺阁宁谧,残花点点,蛱蝶飞舞……一个摆脱了世俗喧嚣的环境。诗人恰倒好处 地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才使得这个静谧的小院里充满了生机。 2.在寒食节里,诗人走在西泠路上,灼灼桃花,艳丽无比;一时间真不知是桃花 映衬着“美人”,还是“美人”装扮了桃花。但诗人柳如是虽为风尘女子,却十 分自信,她认为桃花之美艳是因为得到了“我”这位“美人”的辉映 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顾炎武 赵信城边雪化尘,纥干山下雀呼春。 即今三月莺花满,长作江南梦里人。 1.诗的前两句,均为写景,写的又都不是眼前之景色,所以属于 。请结合全诗 作具体分析。 2.汪瑞在《明三十家诗选》中评价这首诗时说:“黍离麦秀之悲,渊深朴茂。” 由此可见,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写思妇只苦,实际上却别有所托。请结合全诗作 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1.虚写。诗人不过就是用不在眼前的“赵信城”、“纥干山”已经是“雪化尘”、 “雀呼春”,来写边塞已春归,更何况此刻江南春意早盎然。 2.古语有“春女思,秋士悲”,丘迟在他的《与陈伯之书》中也写过:“暮春三 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在这样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春闺之人自 然更加盼望着戍边的丈夫归来了。诗的尾句写得似乎很平淡其实蕴涵着极度的悲 怆,不由得使人想到了唐代的陈陶的《陇西行》中名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 是春闺梦里人。”其实这还只是诗的表意。作为一个爱国志士的顾炎武是无时无 刻不在希望故国复兴的,这恰如思妇怀念自己的丈夫一样,自然界的春天降临是 未能为思妇带来一丝慰藉的,因为想起戍边的丈夫已然成了白骨,因为诗人怀恋 的故国也早在思念之前实实在在地灭亡了,所以这“梦里人”就并非是所谓的梦 中的心上人了,兼含着的是诗人魂牵梦萦的朱明王朝了。因此此诗寄寓着的是诗 人的亡国之痛。 1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纸鸢 袁枚 纸鸢风骨假棱嶒,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作者简介: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 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 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 “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 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 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 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