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 长宁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8分) 核舟记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 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 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 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狄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 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 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 怪矣哉 8、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第①段的划线句。(3分)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0、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中写到“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前文“盖 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语意相连。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釆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 核舟的体积之小。 C、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舱、船尾、船背 等各个部分。 D、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 8、明魏学洢 9、(他的作品)无不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态势 10、A
1 课内文言文 长宁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9 题(8 分) 核舟记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 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 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 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狄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 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 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 怪矣哉! 8、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_________(人名)。(2 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第①段的划线句。(3 分)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②段中写到“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前文“盖 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语意相连。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釆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 核舟的体积之小。 C、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舱、船尾、船背 等各个部分。 D、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 点。 8、明 魏学洢 9、(他的作品)无不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态势。 10、A
杨浦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 岳阳楼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8、本文作者是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0、联系全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中“异”的具体内容是 (4分) 8、北宋,范仲淹(2分) 9、我看那巴陵郡最美的景致,全集中在洞庭湖上。(3分 10、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或“悲”或“喜”两种情感 徐汇区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8-10题(8分 捕蛇者说(节选) 【唐】柳宗元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 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②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③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 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署,呼嘘毒疠,往往而死 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 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 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又安敢毒耶?” ④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初中阶段还学过柳宗元写的一篇文章是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都死于捕蛇。 B、选文第②、④两段中“悲”的原因相同,但程度有所差异, C、作者将蒋氏的生活境遇与乡邻对比,为了赞叹蒋氏的幸运
2 杨浦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 8-10 题(9 分) 岳阳楼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8、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_______________。(2 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0、联系全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中“异”的具体内容是 。(4 分) 8、北宋,范仲淹(2 分) 9、我看那巴陵郡最美的景致,全集中在洞庭湖上。(3 分) 10、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或“悲”或“喜”两种情感 徐汇区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 8-10 题(8 分) 捕蛇者说(节选) 【唐】柳宗元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 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②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③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 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署,呼嘘毒疠,往往而死 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 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 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④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初中阶段还学过柳宗元写的一篇文章是 (2 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 分)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都死于捕蛇。 B、选文第②、④两段中“悲”的原因相同,但程度有所差异。 C、作者将蒋氏的生活境遇与乡邻对比,为了赞叹蒋氏的幸运
D、蒋氏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赋敛之毒更胜于蛇毒的残酷现实 8、(2分)《黔之驴》《小石潭记》9、(3分)(如果)从前我不做这个差事,就早己困苦不 堪了。 10、(3分)D 松江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出师表(节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8、上文作者是三国时期的 (人名),由选文内容可推断,桓、灵二人是(朝代) 时期的君王。(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0、节选内容主要写作者希望后主刘禅 完成 的大业。(4分) 8、诸葛亮汉代 9、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10、亲贤臣、远小人兴复汉室之隆 静安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8、课文《岳阳楼记》选自 (人名)受滕子京嘱托为纪念 而写。(3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描写岳阳楼忽晴忽雨的景色,是为了烘托等楼者的心情。 B段中写景照应了上文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句话 C两段所写“览物之情”分别侧重于迁客之悲和骚人之喜
3 D、蒋氏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赋敛之毒更胜于蛇毒的残酷现实。 8、(2 分)《黔之驴》《小石潭记》 9、(3 分)(如果)从前我不做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 堪了。 10、(3 分)D 松江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9 分) 出师表(节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8、上文作者是三国时期的 (人名),由选文内容可推断,桓、灵二人是____(朝代) 时期的君王。(2 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 分)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0、节选内容主要写作者希望后主刘禅 ,完成 的大业。(4 分) 8、诸葛亮 汉代 9、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10、亲贤臣、远小人 兴复汉室之隆 静安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9 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8、课文《岳阳楼记》选自 ,是 (人名)受滕子京嘱托为纪念 而写。(3 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描写岳阳楼忽晴忽雨的景色,是为了烘托等楼者的心情。 B 段中写景照应了上文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句话。 C 两段所写“览物之情”分别侧重于迁客之悲和骚人之喜
D登楼者的表现,即下文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范文正公集》范仲淹重修岳阳楼(3分) 9、(有)举起酒杯,面对清风,而喜气洋洋的感觉。(3分) 10、B(3分) 宝山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 橘逾淮为枳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 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 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橘逾淮为枳”的意思是 9、晏子一番话的主要目的,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告诉楚王“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客观现象 B分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产生的原因 C巧妙回敬了楚王的侮辱。 D智慧化解了楚王的困惑 10、选文结尾处画线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8、(2分)橘树生长在淮北就变成枳树 9、(3分)C 10、(4分)神态上写出楚王的尴尬(1分),语言上写出了楚王的自嘲(1分),反衬出晏子 的机智善辩(2分) 青浦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刘向编订的《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王之蔽甚矣
4 D 登楼者的表现,即下文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 重修岳阳楼(3 分) 9、(有)举起酒杯,面对清风,而喜气洋洋的感觉。(3 分) 10、B(3 分) 宝山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 8---10 题(9 分) 橘逾淮为枳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 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 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橘逾淮为枳”的意思是 (2 分) 9、晏子一番话的主要目的,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告诉楚王“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客观现象。 B 分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产生的原因。 C 巧妙回敬了楚王的侮辱。 D 智慧化解了楚王的困惑。 10、选文结尾处画线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8、(2 分)橘树生长在淮北就变成枳树 9、(3 分)C 10、(4 分)神态上写出楚王的尴尬(1 分),语言上写出了楚王的自嘲(1 分),反衬出晏子 的机智善辩(2 分) 青浦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刘向编订的《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王之蔽甚矣
10、下列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邹忌从生活小事类推到治国大事,规劝齐宣王纳谏。 B“门庭若市”表明向齐宣王进谏的人很多 C“无可进者”的原因是人们对进谏已经懈怠 D“皆朝于齐”写出纳谏的巨大成效。 战国策(2分 大王受蒙蔽很严重了(3分) 10、C(3分) 普陀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岳阳楼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 忧则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岳阳楼的“大观”表现在“衔”“吞”之气势。 B第1段抒发了范仲淹登楼远眺洞庭的欣喜之情。 C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后会有与作者一样的感慨。 D作者无法理解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0、第2段用了三个疑问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8、A(3分) 9、处于高高的庙堂之上,就为他的百姓担忧。(3分) 10、在抒写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时的深深忧虑,以此引发更多志同道合者的共鸣。(3分) 浦东新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 10、下列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邹忌从生活小事类推到治国大事,规劝齐宣王纳谏。 B“门庭若市”表明向齐宣王进谏的人很多。 C“无可进者”的原因是人们对进谏已经懈怠。 D“皆朝于齐”写出纳谏的巨大成效。 8、战国策(2 分) 9、 大王受蒙蔽很严重了(3 分) 10、C(3 分) 普陀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9 分) 岳阳楼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 忧则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岳阳楼的“大观”表现在“衔”“吞”之气势。 B 第 1 段抒发了范仲淹登楼远眺洞庭的欣喜之情。 C 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后会有与作者一样的感慨。 D 作者无法理解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0、第 2 段用了三个疑问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分) 8、A(3 分) 9、处于高高的庙堂之上,就为他的百姓担忧。(3 分) 10、在抒写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时的深深忧虑,以此引发更多志同道合者的共鸣。(3 分) 浦东新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9 分)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