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2009-2010学年度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 卷 (完卷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文言文(42分) )默写(18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 3.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 4.浮光跃金 。(《岳阳楼记》 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殚其地之出, 。(《捕蛇者说》) (二)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7-8题(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7.“杨花雪”是指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曲作者是元杂剧的奠基入关汉卿,他与白朴、张养浩、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 家”。 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表明所写的对节正值冬季 C。“一点相思几时绝”中的“一点”表明主人公的愁绪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D.本首散曲前三句直抒胸臆,后四句寓情于景,表达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离愁别绪。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 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 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上海市奉贤区 2009-2010 学年度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 卷 (完卷时间 10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文言文(42 分) (一)默写(18 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 2.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 3.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 4.浮光跃金, 。(《岳阳楼记》) 5., 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殚其地之出, 。(《捕蛇者说》) (二)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 7-8题(4 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7.“杨花雪”是指 .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本曲作者是元杂剧的奠基入关汉卿,他与白朴、张养浩、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 家”。 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表明所写的对节正值冬季。 C。“一点相思几时绝”中的“一点”表明主人公的愁绪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D.本首散曲前三句直抒胸臆,后四句寓情于景,表达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离愁别绪。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9 一11题(8 分)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 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 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姣,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 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9.下列各项中与“橐坚而不可穴也”的“穴”用法不同的是(2分) A.使童子烛之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以为且噬己也D。役万物而君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苏子”是本文作者的自称,即北宋文学家苏轼 B.赋是一种文体,本篇赋主要通过议论和抒情给人以启示, C.本文中的鼠之“黠’具体表现在“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 D.本文通过写一只老鼠装死逃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马嘉 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晔儿①。脔②,用火熏之,可致远。常潜渊③。不可 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张 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⑥舒,钩著其目, 致不可脱。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⑦,悲! 【注释】①啐(zui)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晔儿。③脔(lin):切成碎块的肉 ⑨潜渊:潜进深水。④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⑤缒(zhui):用绳子拴着东西 从 上往下送。⑥鬣(lie):鱼鳍。⑦罹烹醢(hai)之酷:遭到烹煮和制成肉酱的灾祸。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2)致不可脱(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两舟引张之,缒以铁,下垂水底 14。马嘉鱼不能“悠然逝矣”,其原因具体表现在 。(2分) 15。读了本文,你得到的启示是 、现代文(48分)
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姣,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 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9.下列各项中与“橐坚而不可穴也”的“穴”用法不同的是 (2 分) A.使童子烛之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以为且噬己也 D。役万物而君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苏子”是本文作者的自称,即北宋文学家苏轼。 B.赋是一种文体,本篇赋主要通过议论和抒情给人以启示。 c.本文中的鼠之“黠’’具体表现在“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 D.本文通过写一只老鼠装死逃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2—15 题《12 分) 马嘉 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①。脔②,用火熏之,可致远。常潜渊③。不可 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张 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⑥舒,钩著其目, 致不可脱。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⑦,悲! 【注释】①晬(zuì)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晬儿。③脔(lián):切成碎块的肉。 ⑨潜渊:潜进深水。④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⑤缒(zhuì);用绳子拴着东西 从 上往下送。⑥鬣(liè):鱼鳍。⑦罹烹醢(hǎi)之酷:遭到烹煮和制成肉酱的灾祸。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 (2)致不可脱(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两舟引张之,缒以铁,下垂水底。 14。马嘉鱼不能“悠然逝矣”,其原因具体表现在 。(2 分) 15。读了本文,你得到的启示是 。(3 分) 二、现代文(4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22分) 那些绚烂的花儿 ①女孩受了伤,住进医院。她的眼睛上蒙了厚厚的纱布,世界在她面前,突然变成一片 黑暗。医生告诉她,一个月后,这些纱布才能拆掉。她问:“我的眼睛能好起来吗?”医生说: “当然能。不过,你必须忍受一个月的黑暗。”女孩有些害怕。一个月的黑暗?她不知道自己 会不会疯掉 ②女孩只有十二岁。她的父母长年飘在国外。父亲打电话安排妥当他的一切,可是他们 不能过来陪他。他们很忙,有许多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父亲说:“等你拆纱布那天,我一 定回来。一一医生说过没事的,况且,还有无微不至的护士。” ③女孩每天躺在床上睡觉、听收音机。她所能做的,好像只有这些。那是两个人的病房 带一个很小的洗手间。每天会有人把饭菜送到她的床前,然后离开。那是父亲为她雇的钟点 工,就像一个走时准确的钟表。她不必担心自已的生活问题,可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还是让她 心烦意乱。她知道自己对面的床上有一位阿姨。那阿姨常常轻哼着歌:她的声音很好听 女孩想:如果自己是那位阿姨,郡该有多好啊!好像,只要能够驱走黑暗,拿什么交换, 她都愿意 ④有一天阿姨突然问她:“你天天这么躺着,闷不闷?”女孩说:“当然闷,我快闷死了!” 阿姨说:“我带你出去走走吧?”女孩问:“去哪里走走?”阿姨说:“就去后院吧。那里有 个花园,现在,正是各种花儿开放的时候呢!” ⑤于是女孩和阿姨走出病房。这是女孩住院后第一次走出病房。她紧紧握住阿姨的手, 好像生怕自己走丢。阿姨好像猜中了她的心思,她在前面走得很慢。终子她们来到了后 女孩感觉到和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香甜的鲜花气息还有在花间舞蹈的蜜蜂。阿姨牵着她 的手,说:“你知道吗?其实现在,花儿开得并不多…因为是春末……牡丹都开了……多 是大红的花瓣……像什么呢?对了像簇拥在一起的大蝴蝶。还有蜜蜂……过几天,半个多月 吧,花园里剩下的花苞应该全都开了把?那时候,你正好可以看见它们啦1”女孩轻轻地 笑了。那天她很开心。她一直盼着拆掉纱布的那一天,她盼得心烦意乱。可是今天,她 突然发现,原来期盼也是一件很美好很快乐的事情。 ⑥每天,阿姨都要带女孩去医院的后院看花。她给女孩描述每一朵花苞。每一棵树,每 只蝴蝶和蜜蜂。有了她的描述。女孩记住了每一朵花的样子,每一棵树的样子,甚至每 只蝴蝶和蜜蜂的样子。现在女孩没有时间烦恼了。因为她的心里有一个芳香的花园,有一片 绚烂的花儿。她想,等拆掉纱布那天,一定要那位阿姨为她多拍几张照片。她会站在一簇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l6-2l 题(22 分) 那些绚烂的花儿 ①女孩受了伤,住进医院。她的眼睛上蒙了厚厚的纱布,世界在她面前,突然变成一片 黑暗。医生告诉她,一个月后,这些纱布才能拆掉。她问:“我的眼睛能好起来吗?”医生说: “当然能。不过,你必须忍受一个月的黑暗。”女孩有些害怕。一个月的黑暗?她不知道自己 会不会疯掉。 ②女孩只有十二岁。她的父母长年飘在国外。父亲打电话安排妥当他的一切,可是他们 不能过来陪他。他们很忙,有许多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父亲说:“等你拆纱布那天,我一 定回来。——医生说过没事的,况且,还有无微不至的护士。” ③女孩每天躺在床上睡觉、听收音机。她所能做的,好像只有这些。那是两个人的病房, 带一个很小的洗手间。每天会有人把饭菜送到她的床前,然后离开。那是父亲为她雇的钟点 工,就像一个走时准确的钟表。她不必担心自已的生活问题,可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还是让她 心烦意乱。她知道自己对面的床上有一位阿姨。那阿姨常常轻哼着歌;她的声音很好听。 女孩想:如果自己是那位阿姨,郡该有多好啊!好像,只要能够驱走黑暗,拿什么交换, 她都愿意。 ④有一天阿姨突然问她:“你天天这么躺着,闷不闷?”女孩说:“当然闷,我快闷死了!” 阿姨说;“我带你出去走走吧?”女孩问;“去哪里走走?”阿姨说:“就去后院吧。那里有一 个花园,现在,正是各种花儿开放的时候呢!” ⑤于是女孩和阿姨走出病房。这是女孩住院后第一次走出病房。她紧紧握住阿姨的手, 好像生怕自己走丢。阿姨好像猜中了她的心思,她在前面走得很慢。终子她们来到了后院, 女孩感觉到和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香甜的鲜花气息还有在花间舞蹈的蜜蜂。阿姨牵着她 的手,说:“你知道吗?其实现在,花儿开得并不多……因为是春末……牡丹都开了……多 是大红的花瓣……像什么呢?对了像簇拥在一起的大蝴蝶。还有蜜蜂……过几天,半个多月 吧,花园里剩下的花苞应该全都开了把?那时候,你正好可以看见它们啦 l”女孩轻轻地 笑了。那天她很开心。她一直盼着拆掉纱布的那一天,她盼得心烦意乱。可是今天,她 突然发现,原来期盼也是一件很美好很快乐的事情。 ⑥每天,阿姨都要带女孩去医院的后院看花。她给女孩描述每一朵花苞。每一棵树,每 一只蝴蝶和蜜蜂。有了她的描述。女孩记住了每一朵花的样子,每一棵树的样子,甚至每一 只蝴蝶和蜜蜂的样子。现在女孩没有时间烦恼了。因为她的心里有一个芳香的花园,有一片 绚烂的花儿。她想,等拆掉纱布那天,一定要那位阿姨为她多拍几张照片。她会站在一簇一
簇的鲜花中,阳光遍洒在身,她眯着眼,享受着阳光,笑着。那该是多美好多幸福的事啊! ⑦拆掉纱布那天,父亲从国外赶回来。一直在旁边培着她。的确,医生没有骗她,她真 的在一个月之后,重新看到了久违的阳光。她咯咯笑着,拉着父亲跑向医院的后院。清晨, 那位阿姨离开了病房。她说,她会在花园等她。 ⑧阿姨也没有骗她。那儿果真有一个花园,有绿树红花,有成群的彩蝶和蜜蜂。阿姨正 站在那里,对着她笑 ⑨可是那一刻,她却愣住了。她发现阿姨无神的眼睛! ⑩她是一位盲人!她,竟然看不见任何东西! α那天她们坐在长凳上,聊了很多。女孩问她:“你的眼睛会不会好起来?”阿姨说 “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不过,只要心是明亮的,你就能拥有世界上最绚烂的花儿。” 16.第⑦段中的错别字是,正确的写法是(2分) 17.请具体说明第②段画线内容在文中的作用。(4分) ;(2) 8.如果将第⑤段画线内容改为“你知道吗?其实现在花儿开得并不多,因为是春末, 牡丹都开了,多是大红的花瓣”,两者相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说说理由。(4分) 19.文中第③、⑤段中两次出现女孩的“心烦意乱”,第一次的原因是 第二次的原因是 20。对第⑤段女孩发现“期盼也是一件很美好很快乐的事情”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女孩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定会好起来。 女孩觉得自己离拆纱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C。女孩对自己不久后将会看到花园里美丽的景色充满了希望。 女孩想要在拆纱布的那一天拍好多照片 21。从全文看,本文题目“那些绚烂的花儿”的含义是 (二)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26分) 谈田家的“读书节” 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读书节。”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与阅读指导 委员会第一任主任王余光,在今年的两会上再次建议国家设立“读书节”,这已是他连续六 次提出提案。作为一个多年倡导全民阅读的学者,把阅读进行到底,是他不懈的追求。 ②这让人想到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所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
簇的鲜花中,阳光遍洒在身,她眯着眼,享受着阳光,笑着。那该是多美好多幸福的事啊! ⑦拆掉纱布那天,父亲从国外赶回来。一直在旁边培着她。的确,医生没有骗她,她真 的在一个月之后,重新看到了久违的阳光。她咯咯笑着,拉着父亲跑向医院的后院。清晨, 那位阿姨离开了病房。她说,她会在花园等她。 ⑧阿姨也没有骗她。那儿果真有一个花园,有绿树红花,有成群的彩蝶和蜜蜂。阿姨正 站在那里,对着她笑。 ⑨可是那一刻,她却愣住了。她发现阿姨无神的眼睛! ⑩她是一位盲人!她,竟然看不见任何东西! ⑾那天她们坐在长凳上,聊了很多。女孩问她: “你的眼睛会不会好起来?”阿姨说: “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不过,只要心是明亮的,你就能拥有世界上最绚烂的花儿。” 16.第⑦段中的错别字是 ,正确的写法是 。 (2 分) 17.请具体说明第②段画线内容在文中的作用。(4 分) (1) ;(2) 。 18.如果将第⑤段画线内容改为“你知道吗?其实现在花儿开得并不多,因为是春末, 牡丹都开了,多是大红的花瓣”,两者相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说说理由。(4 分) 19.文中第③、⑤段中两次出现女孩的“心烦意乱”,第一次的原因是 , 第二次的原因是 。(4 分) 20。对第⑤段女孩发现“期盼也是一件很美好很快乐的事情”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女孩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定会好起来。 B.女孩觉得自己离拆纱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C。女孩对自己不久后将会看到花园里美丽的景色充满了希望。 D.女孩想要在拆纱布的那一天拍好多照片。 2l。从全文看,本文题目“那些绚烂的花儿”的含义是 。 (二)阅读下文,完成 22---26 题(26 分) 谈田家的“读书节” 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读书节。”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与阅读指导 委员会第一任主任王余光,在今年的两会上再次建议国家设立“读书节”,这已是他连续六 次提出提案。作为一个多年倡导全民阅读的学者,把阅读进行到底,是他不懈的追求。 ②这让人想到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所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
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 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提倡全民多读书,设立全 国读书节也是温总理的愿望 ③说到我国应该设立全民的读书节,首先让人想到每年的“世界读书日”。1995年11 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 各地的书店都会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巧合的是,4月 23日也是三位世界著名文学大师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的辞世纪念日。在这一天,丹 麦的哥本哈根举行朗读马拉松比赛: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加拿大读书节活动。1996年开始, 美国把每年四月定为“全国诗月”:英国政府也接受了“世界读书日”的倡议,选定了庆祝 日期……从世界各地来看,读书节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文化景观.成为最近二十年的新风潮 ④尽管我国有一些地方性的读书节、读书月之类的活动,但全民性的国家“读书节”仍 然是空缺的。因而,无论是专家学者的倡议,还是国家领导人的希望,或者是世界各地读书 节的流行,呼吁设立我们国家的“读书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⑤建立国家的“读书节”,更直接的需求源于我们今天的阅读现实。一项调查表明,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 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原来推出的中央和地方台的电视读书节目:这几年在物质消 费主义的冲击下相继消逝。在更广泛的人文阅读中,读者人数逐年减少,决定一个民族阅读 质量的人文阅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阅读,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阅读,正在受到商业物 质主义的冲击和挑战。 ⑥爱默生说:“读书使人的心灵变得高贵。”这种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无论对于个体生命 的心灵,还是我们民族的心灵,都是这样。 ⑦对于个体生命的心灵来说,阅读,有利于培养人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有利于培养 人的文化人格、精神追求,有利于培养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健康品质,更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 尊严和文化自觉。 ⑧对于一个民族的心灵来说,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 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最强大、持久、热情、富有创造性的力量……试想,如果一个民族失掉了 阅读尤其是人文阅读的追求,那么,我们的心灵中将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将没有历史。我 们的思考中将没有智慧和哲理,民族的文化历史将被割断,民族的心灵也会日趋浅薄,会泯 灭我们的文化感受性、道德同情心和人类终极精神价值的追求… ⑨从文化发展意义上讲,当要保存下来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位置时,可以通过建立
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 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提倡全民多读书,设立全 国读书节也是温总理的愿望。 ③说到我国应该设立全民的读书节,首先让人想到每年的“世界读书日”。1995 年 11 月 15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的 4 月 23 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 各地的书店都会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巧合的是,4 月 23 日也是三位世界著名文学大师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的辞世纪念日。在这一天,丹 麦的哥本哈根举行朗读马拉松比赛;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加拿大读书节活动。1996 年开始, 美国把每年四月定为“全国诗月”;英国政府也接受了“世界读书日”的倡议,选定了庆祝 日期……从世界各地来看,读书节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文化景观.成为最近二十年的新风潮。 ④尽管我国有一些地方性的读书节、读书月之类的活动,但全民性的国家“读书节”仍 然是空缺的。因而,无论是专家学者的倡议,还是国家领导人的希望,或者是世界各地读书 节的流行,呼吁设立我们国家的“读书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⑤建立国家的“读书节”,更直接的需求源于我们今天的阅读现实。一项调查表明,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 5 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 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原来推出的中央和地方台的电视读书节目:这几年在物质消 费主义的冲击下相继消逝。在更广泛的人文阅读中,读者人数逐年减少,决定一个民族阅读 质量的人文阅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阅读,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阅读,正在受到商业物 质主义的冲击和挑战。 ⑥爱默生说:“读书使人的心灵变得高贵。”这种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无论对于个体生命 的心灵,还是我们民族的心灵,都是这样。 ⑦对于个体生命的心灵来说,阅读,有利于培养人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有利于培养 人的文化人格、精神追求,有利于培养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健康品质,更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 尊严和文化自觉。• ⑧对于一个民族的心灵来说,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 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最强大、持久、热情、富有创造性的力量……试想,如果一个民族失掉了 阅读尤其是人文阅读的追求,那么,我们的心灵中将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将没有历史。我 们的思考中将没有智慧和哲理,民族的文化历史将被割断,民族的心灵也会日趋浅薄,会泯 灭我们的文化感受性、道德同情心和人类终极精神价值的追求…… ⑨从文化发展意义上讲,当要保存下来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位置时,可以通过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