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导学案(二)2009-09-05 高二语文组制作:李守俊审定:毕文生岳中博李进丽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课本所入选的这一场简称“阳台会”,主要描写了罗密欧在凯普莱特花园里与朱 丽叶幽会的情景,这场戏历被公认为描写爱情的经典,广为传诵,以至后世人们 习惯地将最美好的爱情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 (1)节选的这场戏非常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营造,利用环境来烘托气氛,请举例 说明。 (2)莎士比亚将十四行诗与剧情充分揉和,且在这首美丽的抒情诗中运用了多 种修辞手法。请从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修辞),并说说这样的用法对表达情感 有什么样的好处。 (3)“罗密欧,抛弃了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 外的空名。”“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已经说过的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 在只好置之不顾了!”试分析这两段话
《罗密欧与朱丽叶》导学案(二)2009-09-05 高二语文组 制作:李守俊 审定:毕文生 岳中博 李进丽 第 二 课 时 【学习过程】 一.问题探究: 课本所入选的这一场简称“阳台会”,主要描写了罗密欧在凯普莱特花园里与朱 丽叶幽会的情景,这场戏历被公认为描写爱情的经典,广为传诵,以至后世人们 习惯地将最美好的爱情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 (1)节选的这场戏非常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营造,利用环境来烘托气氛,请举例 说明。 (2)莎士比亚将十四行诗与剧情充分揉和,且在这首美丽的抒情诗中运用了多 种修辞手法。请从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修辞),并说说这样的用法对表达情感 有什么样的好处。 (3)“罗密欧,抛弃了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 外的空名。”“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已经说过的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 在只好置之不顾了!”试分析这两段话
(4)“我必须承认,倘不是你乘我不备的时候偷听去了我的真情的表白,我 定会更加矜持一点的;所以原谅我吧,是黑夜泄露了我心底的秘密,不要把我的 允诺看作无耻的轻狂。”这段话如何理解? (5)在该剧的结尾处,罗密欧说愿意做朱丽叶用丝线牵拉的鸟儿。该怎样理 解? (6)如何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表白? 讨论提升: 如何理解该剧的语言特点?
(4)“我必须承认,倘不是你乘我不备的时候偷听去了我的真情的表白,我一 定会更加矜持一点的;所以原谅我吧,是黑夜泄露了我心底的秘密,不要把我的 允诺看作无耻的轻狂。”这段话如何理解? (5)在该剧的结尾处,罗密欧说愿意做朱丽叶用丝线牵拉的鸟儿。该怎样理 解? (6)如何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表白? 二.讨论提升: 如何理解该剧的语言特点?
【布置作业】 怎样理解该剧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拓展阅读】 用马克思悲剧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评论赏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著名悲剧。它诗 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 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 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 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 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 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 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 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 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罗密
【布置作业】 怎样理解该剧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拓展阅读】 用马克思悲剧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评论赏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著名悲剧。它诗 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 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 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 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 16 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 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 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 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 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罗密
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 名的姓氏。 朱丽叶曾说:“名字有什么?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还不是一样芬 芳。罗密欧要是不叫罗密欧,同样会那么可爱完美,这本来和名字没有关系。罗 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为了换取跟你本身毫无关系的空名,把我整个儿拿去 罗密欧对于姓氏的态度更为激烈、率直:“你只要把我叫做爱,我就重新受洗, 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 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 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 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 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旧仇,言归于 好,并且用纯金在维洛那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铸像。这意味着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 的理想胜利了。他们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典范。老凯普莱特在痛悔中承认:这对情 人是“我们的仇恨的可怜的牺牲品”。然而剧中死去的不止这两个,牵涉到的也 不止这两家,正像维洛那亲王最后说的:“大家都受了惩罚”。但罗密欧与朱丽 叶悲惨的死亡,同时又证明了他们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新价值观念的胜利,使社会 摆脱了无谓的仇恨和纷争。祸患无穷的世仇消解了,仇人转变而和好了,在维洛 那,人们将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故事中学到极为重要的一课:爱情比仇恨更 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毁征服。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一部乐观主义的悲剧 莎士比亚曾明确地称《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命运悲剧。但这部作品与莎士比亚以 后创作的悲剧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除了强烈的爱恋这单一的情致外,男女主人公 并不是像《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众多悲剧中的人物那样处于种种 冲突的支配地位,最终造成毁灭性的必然结局。哈姆雷特面对父亲的突然死亡, 作为人文主义者、王子和儿子的他,必须承担的三重使命,又加剧了他性格中的 犹豫和彷徨。而克劳迪斯的阴险,狡诈及其所代表的旧势力的强大,这激烈的外 在和内在的冲突,更把年青的哈姆雷特一步步推向无可选择的必然的悲剧性的结 局。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却不是这样,它几乎都是出乎难以解释的偶然。 里格尔曾明确地说:“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外在的偶然事故粉碎了精明能 干的神父的干预,就导致两位有情人的死亡。”以黑格尔观点为基础评论莎士比 亚悲剧的布拉雷德也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命运先是向上发展,在他们的结合 中达到顶点,然后就因为双方家族的反对开始衰落。家庭的反对加上偶然事故造 成悲剧的结局,但随即又转化为由悔恨导致的和解。”仔细研读剧本,确实如此。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见是偶然:为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舞会通知贵宾的仆人竟不认 识通知单的名字,罗密欧为他念诵时知道了这一消息,为了见到自己迷恋的美人 罗瑟琳,罗密欧才决定冒险参加舞会,不想却见到了娇美、清纯的朱丽叶,两人 见钟情,成为悲剧的起因。罗密欧失手杀死朱丽叶的表兄提伯尔特也是偶然 罗密欧的好友茂丘西奥和提伯尔特口角,罗密欧的劝阻,招致提伯尔特的咒骂和 挑衅,罗密欧一再退让,激怒的茂丘西奥和提伯尔特拔剑相击,被提伯尔特刺死
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 名的姓氏。 朱丽叶曾说:“名字有什么? 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还不是一样芬 芳。罗密欧要是不叫罗密欧,同样会那么可爱完美,这本来和名字没有关系。罗 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为了换取跟你本身毫无关系的空名,把我整个儿拿去 吧。” 罗密欧对于姓氏的态度更为激烈、率直:“你只要把我叫做爱,我就重新受洗, 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 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 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 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 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旧仇,言归于 好,并且用纯金在维洛那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铸像。这意味着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 的理想胜利了。他们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典范。老凯普莱特在痛悔中承认:这对情 人是“我们的仇恨的可怜的牺牲品”。然而剧中死去的不止这两个,牵涉到的也 不止这两家,正像维洛那亲王最后说的:“大家都受了惩罚”。但罗密欧与朱丽 叶悲惨的死亡,同时又证明了他们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新价值观念的胜利,使社会 摆脱了无谓的仇恨和纷争。祸患无穷的世仇消解了,仇人转变而和好了,在维洛 那,人们将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故事中学到极为重要的一课:爱情比仇恨更 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毁征服。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一部乐观主义的悲剧。 莎士比亚曾明确地称《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命运悲剧。但这部作品与莎士比亚以 后创作的悲剧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除了强烈的爱恋这单一的情致外,男女主人公 并不是像《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众多悲剧中的人物那样处于种种 冲突的支配地位,最终造成毁灭性的必然结局。哈姆雷特面对父亲的突然死亡, 作为人文主义者、王子和儿子的他,必须承担的三重使命,又加剧了他性格中的 犹豫和彷徨。而克劳迪斯的阴险,狡诈及其所代表的旧势力的强大,这激烈的外 在和内在的冲突,更把年青的哈姆雷特一步步推向无可选择的必然的悲剧性的结 局。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却不是这样,它几乎都是出乎难以解释的偶然。 里格尔曾明确地说:“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外在的偶然事故粉碎了精明能 干的神父的干预,就导致两位有情人的死亡。”以黑格尔观点为基础评论莎士比 亚悲剧的布拉雷德也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命运先是向上发展,在他们的结合 中达到顶点,然后就因为双方家族的反对开始衰落。家庭的反对加上偶然事故造 成悲剧的结局,但随即又转化为由悔恨导致的和解。”仔细研读剧本,确实如此。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见是偶然:为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舞会通知贵宾的仆人竟不认 识通知单的名字,罗密欧为他念诵时知道了这一消息,为了见到自己迷恋的美人 罗瑟琳,罗密欧才决定冒险参加舞会,不想却见到了娇美、清纯的朱丽叶,两人 一见钟情,成为悲剧的起因。罗密欧失手杀死朱丽叶的表兄提伯尔特也是偶然: 罗密欧的好友茂丘西奥和提伯尔特口角,罗密欧的劝阻,招致提伯尔特的咒骂和 挑衅,罗密欧一再退让,激怒的茂丘西奥和提伯尔特拔剑相击,被提伯尔特刺死
悲愤的罗密欧冲上拼击,杀死了提伯尔特,于是被大公判决逐出维洛那城,成为 悲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性的动因。罗密欧最后服毒还是偶然,劳伦斯神父设计朱丽 叶服药昏睡假死,然后送信通知流放的罗密欧,使两人一起远走他乡。但信未送 到罗密欧先得到朱丽叶死的传闻,遂秘密潜回维洛那,劳伦斯神父得知消息后 匆忙赶往墓地,而罗密欧己经进了墓穴,服毒死在即将苏醒的朱丽叶身边,这 切成为导致悲剧性结局的最后的直接原因。总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是一 系列偶然性的情节,使家族的世仇与真挚的爱情构成了矛盾,并不断地激化着矛 盾,使矛盾的解决无法采取圆满的方式,只能选择了最后的毁灭。所以这部戏剧 留给人们的首先是对于本可避免而又未能避免的悲剧结局的遗憾,是对于殉情所 导致的家族和解的欣慰。却不是像他中期创作的那些著名的悲剧一样是对于人类 社会和人类本性当中的必然性悲剧因素的思考。 另外,《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出现的大量的抒情意象和抒情形式,是莎士比亚 其他悲剧中所没有的。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中, 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抒怀,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 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青春的颂歌、爱的颂歌 朱丽叶:明天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叫人来看你? 罗密欧:就在九点钟吧。 朱丽叶:我一定不失信,挨到那个时候,该有20年那么长久,我记不起为什么 要叫你回来了。 罗密欧:让我站在这儿,等你记起了告诉我。 朱丽叶:你这样站在我的面前,我一心想着多么爱跟你在一块儿,一定永远记不 起来了 罗密欧:那么我就永远等在这儿,让你永远记不起来,忘记除了这里以外还有什 这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怀,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所惯常表现的。这纯粹、 美好的爱情,是与理性、法度和社会责任等尘世的价值观念相对立的。男女主人 公只是由于死亡才实现了尘世所不容的恋情,他们的死显示了青春和爱情的巨大 力量,对现实世界投射出无限的光芒,化解了两个家族的仇恨。从这个意义上说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结局仍然是一个大团圆。所以,这部戏剧确实更接近 于莎士比亚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喜剧 全剧的结局部分中所凝聚的爱情的深沉和坚贞,男女主人公冲决封建礼教的无畏 精神,以及他们的死对现实巨大的冲击力,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对白中所孕含的浓 郁的诗情,都深刻体现了全剧作为“乐观主义悲剧”的全部特征。 下面是罗密欧进入墓穴看到服药假死的朱丽叶时的长篇独白:“一个坟墓吗? 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
悲愤的罗密欧冲上拼击,杀死了提伯尔特,于是被大公判决逐出维洛那城,成为 悲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性的动因。罗密欧最后服毒还是偶然,劳伦斯神父设计朱丽 叶服药昏睡假死,然后送信通知流放的罗密欧,使两人一起远走他乡。但信未送 到罗密欧先得到朱丽叶死的传闻,遂秘密潜回维洛那,劳伦斯神父得知消息后, 匆忙赶往墓地,而罗密欧已经进了墓穴,服毒死在即将苏醒的朱丽叶身边,这一 切成为导致悲剧性结局的最后的直接原因。总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是一 系列偶然性的情节,使家族的世仇与真挚的爱情构成了矛盾,并不断地激化着矛 盾,使矛盾的解决无法采取圆满的方式,只能选择了最后的毁灭。所以这部戏剧 留给人们的首先是对于本可避免而又未能避免的悲剧结局的遗憾,是对于殉情所 导致的家族和解的欣慰。却不是像他中期创作的那些著名的悲剧一样是对于人类 社会和人类本性当中的必然性悲剧因素的思考。 另外,《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出现的大量的抒情意象和抒情形式,是莎士比亚 其他悲剧中所没有的。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中, 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抒怀,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 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青春的颂歌、爱的颂歌。 朱丽叶:明天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叫人来看你? 罗密欧:就在九点钟吧。 朱丽叶:我一定不失信,挨到那个时候,该有 20 年那么长久,我记不起为什么 要叫你回来了。 罗密欧:让我站在这儿,等你记起了告诉我。 朱丽叶:你这样站在我的面前,我一心想着多么爱跟你在一块儿,一定永远记不 起来了。 罗密欧:那么我就永远等在这儿,让你永远记不起来,忘记除了这里以外还有什 么家。 这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怀,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所惯常表现的。这纯粹、 美好的爱情,是与理性、法度和社会责任等尘世的价值观念相对立的。男女主人 公只是由于死亡才实现了尘世所不容的恋情,他们的死显示了青春和爱情的巨大 力量,对现实世界投射出无限的光芒,化解了两个家族的仇恨。从这个意义上说,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结局仍然是一个大团圆。所以,这部戏剧确实更接近 于莎士比亚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喜剧。 全剧的结局部分中所凝聚的爱情的深沉和坚贞,男女主人公冲决封建礼教的无畏 精神,以及他们的死对现实巨大的冲击力,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对白中所孕含的浓 郁的诗情,都深刻体现了全剧作为“乐观主义悲剧”的全部特征。 下面是罗密欧进入墓穴看到服药假死的朱丽叶时的长篇独白:“一个坟墓吗? 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