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系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口B卷囗C卷 课程名称:景观设计与绿地规划 课程代码 开课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考试形式:课程论文 姓名:孙挺 学号 17210740011 专业:环境科学 声明:我已知悉学校对于考试纪律的严肃规定,将秉持诚实守信宗旨,严守考试纪律,不 作弊,不剽窃;若有违反学校考试纪律的行为,自愿接受学校严肃处理。 学生(签名)孙挺 2018年6月26日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系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B 卷 C 卷 课程名称: 景观设计与绿地规划 课程代码: 开课院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考试形式:课程论文 姓名: 孙挺 学号: 17210740011 专业: 环境科学 声明:我已知悉学校对于考试纪律的严肃规定,将秉持诚实守信宗旨,严守考试纪律,不 作弊,不剽窃;若有违反学校考试纪律的行为,自愿接受学校严肃处理。 学生(签名):孙挺 2018 年 6 月 26 日
海绵城市与绿地规划 摘要:城市绿地具有调蓄雨水的功能,将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效结合,有 利于缓解城市雨水水文、水质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海绵城市和绿地规划的硏究 进展,对相关理论体系的论述,研究,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中国掀起海绵 城市建设实践的浪潮推动下,势必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围绕 着海绵城市与绿地规划的相关背景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探讨,重点硏究海 绵城市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影响。通过论述,期望对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 的结合提供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地规划;雨洪管理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繁荣经济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 环境问题,人们的居住环境遭到过度的开发、土地遭到破坏、绿地的效用越来越 不明显。这些现象使得整个城市就像进入了海景景观内,土地的硬化带来了城市 的瘫痪。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是借鉴国外在雨洪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 验,结合我国雨洪情况、水生态环境问题等形成,主要是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的构建。它直观地表达了城市具有“海绵”的特征,即通过构建一系列的低影响 开发雨水系统相关的生态工程和基础工程措施,来健康、生态地对城市雨洪进行 管理和利用[主要通过对雨水进行就地蓄留,净化,利用,把城市降水资源化, 降低城市洪涝及内涝频率、缓解城市用水紧张、改善城市水环境污染等;以促进 和改善城市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传统的依靠市政排水管系统及末端水处理 系统的管理模式不同,海绵城市--0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更重视和强化在土地利
海绵城市与绿地规划 摘要:城市绿地具有调蓄雨水的功能,将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效结合,有 利于缓解城市雨水水文、水质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海绵城市和绿地规划的研究 进展,对相关理论体系的论述,研究,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中国掀起海绵 城市建设实践的浪潮推动下,势必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围绕 着海绵城市与绿地规划的相关背景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探讨,重点研究海 绵城市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影响。通过论述,期望对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 的结合提供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地规划;雨洪管理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繁荣经济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 环境问题,人们的居住环境遭到过度的开发、土地遭到破坏、绿地的效用越来越 不明显。这些现象使得整个城市就像进入了海景景观内,土地的硬化带来了城市 的瘫痪。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是借鉴国外在雨洪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 验,结合我国雨洪情况、水生态环境问题等形成,主要是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的构建。它直观地表达了城市具有“海绵”的特征,即通过构建一系列的低影响 开发雨水系统相关的生态工程和基础工程措施,来健康、生态地对城市雨洪进行 管理和利用[1]。主要通过对雨水进行就地蓄留,净化,利用,把城市降水资源化, 降低城市洪涝及内涝频率、缓解城市用水紧张、改善城市水环境污染等;以促进 和改善城市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传统的依靠市政排水管系统及末端水处理 系统的管理模式不同,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更重视和强化在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或城乡规划上,充分考虑城市用地尤其是城市绿地、广场、街道对雨 水截留、保渗、调蓄的作用 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调蓄城市雨水,控制雨水径流量 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华北地区城市,由于气候原因,降雨集中于夏季,雨水 设施经常面临“平时喝不饱,夏季吃不消”的局面,城市干旱、内涝、水体污染 等问题突出,对比南方城市雨水过量、泛滥,华北城市更适合采用渗水、蓄水 净水等雨洪管理的方式来缓解城市的雨水问题[2] 在实际规划中,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确定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城市总体 规划以及城市道路、绿地、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存在衔接的问题。针对城市绿地 系统规划而言,现有城市绿地的结构布局和建设标准并未考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的相关内容和标准,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冲突和矛盾。发展和改善城市的生 态环境,实现雨水的重复利用和积存,促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发展合 理的绿地规划设计,将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1绿地规划与海绵城市研究进展 我国针对城市雨水循环系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首先将北 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作为雨水循环系统技术的试点,2001年颁布的《雨水 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更标志着我国雨水系统控制技术的初步成熟。深圳市 于2004年从美国引进低影响的开发理念,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等方面进行 技术交流合作,编制了城市绿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术规范,将此规范应用 于城市的城市雨水系统建设中,并取得了新的建设理念,即“渗、滞、蓄、用 排”,这为以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念保证。 早在四十年前,美国就已意识到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性,并将雨洪管理措施
用总体规划或城乡规划上,充分考虑城市用地尤其是城市绿地、广场、街道对雨 水截留、保渗、调蓄的作用。 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调蓄城市雨水,控制雨水径流量 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华北地区城市,由于气候原因,降雨集中于夏季,雨水 设施经常面临“平时喝不饱,夏季吃不消”的局面,城市干旱、内涝、水体污染 等问题突出,对比南方城市雨水过量、泛滥,华北城市更适合采用渗水、蓄水、 净水等雨洪管理的方式来缓解城市的雨水问题[2]。 在实际规划中,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确定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城市总体 规划以及城市道路、绿地、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存在衔接的问题。针对城市绿地 系统规划而言,现有城市绿地的结构布局和建设标准并未考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的相关内容和标准,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冲突和矛盾[3]。发展和改善城市的生 态环境,实现雨水的重复利用和积存,促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发展合 理的绿地规划设计,将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1 绿地规划与海绵城市研究进展 我国针对城市雨水循环系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首先将北 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作为雨水循环系统技术的试点,2001 年颁布的《雨水 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更标志着我国雨水系统控制技术的初步成熟。深圳市 于 2004 年从美国引进低影响的开发理念[4],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等方面进行 技术交流合作,编制了城市绿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术规范,将此规范应用 于城市的城市雨水系统建设中,并取得了新的建设理念,即“渗、滞、蓄、用、 排”,这为以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念保证。 早在四十年前,美国就已意识到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性,并将雨洪管理措施
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雨洪管理体系是 BMPs(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最佳管理措池)和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5]。1972 年,由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及其修正案中首次提出BMPs,利用工程性措施(雨 水池、生物滞留池、渗透和过滤设施等)和非工程性措施(各种管理措施)来综 合解决水量、水质和生态等问题。LID是在BMPs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雨水控 制利用综合技术体系,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提出。LD强 调将雨水控制设施贯穿整个场地规划过程,采用分散式、小规模措施模拟自然水 文循环,对雨水径流进行源头控制和污染控制,减少由城市开发建设引起的水文 变化。美国各州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和社会结构,制定了相应的ID设计指南。 而澳大利亚在90年代初提出的WSU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水敏感城市 设计)理念是以水循环为核心,统筹考虑城市供水、污水处理、雨洪管理等水循 环中的各个环节,强调通过综合分析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来降低城市开发对自 然水循环的影响,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英国在1999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 略和21世纪议程的背景下,提出了SUDS(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可 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以求解决由不合理的传统排水系统所导致的城市洪涝、污 染、环境破坏等难题。SUDS综合考虑水量、水质、水景观等城市水问题和环境 问题,结合社会学因素、经济学因素,通过控制径流量、改善水质、促进雨水下 渗、补给地下水等措施来改善整个城市的水循环状态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绿地景观规划领域 俞孔坚、李迪华最早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2003)一书中将“海 绵”的概念提出,用来形容自然湿地、河湖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作用
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雨洪管理体系是 BMPs(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最佳管理措施)和 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5]。1972 年,由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及其修正案中首次提出 BMPs,利用工程性措施(雨 水池、生物滞留池、渗透和过滤设施等)和非工程性措施(各种管理措施)来综 合解决水量、水质和生态等问题。LID 是在 BMPs 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雨水控 制利用综合技术体系,20 世纪 90 年代由美国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提出。LID 强 调将雨水控制设施贯穿整个场地规划过程,采用分散式、小规模措施模拟自然水 文循环,对雨水径流进行源头控制和污染控制,减少由城市开发建设引起的水文 变化。美国各州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和社会结构,制定了相应的 LID 设计指南。 而澳大利亚在 90 年代初提出的 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水敏感城市 设计)理念是以水循环为核心,统筹考虑城市供水、污水处理、雨洪管理等水循 环中的各个环节,强调通过综合分析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来降低城市开发对自 然水循环的影响,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英国在 1999 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 略和 21 世纪议程的背景下,提出了 SUDS(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可 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以求解决由不合理的传统排水系统所导致的城市洪涝、污 染、环境破坏等难题。SUDS 综合考虑水量、水质、水景观等城市水问题和环境 问题,结合社会学因素、经济学因素,通过控制径流量、改善水质、促进雨水下 渗、补给地下水等措施来改善整个城市的水循环状态[6]。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绿地景观规划领域 俞孔坚、李迪华最早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2003)一书中将“海 绵”的概念提出,用来形容自然湿地、河湖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作用
他们共同出版的《“反规划”途径(2005)》以关怀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人 文和生命过程为伦理基础,系统地讨论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新规划方法。 2、环境工程学领域 车伍、李俊奇在《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2006)中系统地介绍城市利用 技术,如雨水收集与截污措施、雨水调蓄、雨水处理与净化技术、雨水积蓄 利用、雨水渗透技术和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等,同时强调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 管理的重要性。车伍等人在《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 (2∞013)中提岀适应我国国情的城市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综合性规划的概 念,讨论其构成、主要编制内容及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将雨洪控 制利用专项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以及在旧城和新城建设中开展应用提出 了建议 3、市政领域 2004年,由深圳率先引进LID理念,并开始探索适应我国国情、利于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新方法。2012年4月,《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 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一词。2014年10月,住房城乡建 设部发行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制定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 市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 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国内实践案例。2015年4月,国家财政部确立了 16个城市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仇保兴在《海绵城市(LI)的 内涵、途径与展望》(2015)一文中对海绵城市的四项基本内涵作了介绍,提 出实现海绵城市的有效途径,并对海绵城市深化建设作了展望
他们共同出版的《“反规划”途径(2005)》以关怀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人 文和生命过程为伦理基础,系统地讨论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新规划方法。 2、 环境工程学领域 车伍、李俊奇在《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2006)中系统地介绍城市利用 技术,如雨水收集与截污措施、雨水调蓄、雨水处理与净化技术、雨水积蓄 利用、雨水渗透技术和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等,同时强调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 管理的重要性。车伍等人在《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 (2013)中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城市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综合性规划的概 念,讨论其构成、主要编制内容及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将雨洪控 制利用专项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以及在旧城和新城建设中开展应用提出 了建议。 3、 市政领域 2004 年,由深圳率先引进 LID 理念,并开始探索适应我国国情、利于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新方法。2012 年 4 月,《2012 低碳城市与区域 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一词。2014 年 10 月,住房城乡建 设部发行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制定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 市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 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国内实践案例。2015 年 4 月,国家财政部确立了 16 个城市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仇保兴在《海绵城市(LID)的 内涵、途径与展望》(2015)一文中对海绵城市的四项基本内涵作了介绍,提 出实现海绵城市的有效途径,并对海绵城市深化建设作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