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象学说 杨英
脏象学说 杨 英
脏家学说的定义 “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 “脏”,即指藏之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二者组合,脏象即 为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 象。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脏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机体各个脏腑形象的学说, 这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各个脏腑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由之可见 这一学说主要是通过研究机体外部的征象,来了 解内脏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一、脏象学说的定义 “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 “脏” ,即指藏之于体内的内脏;“象” ,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二者组合,脏象即 为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 象。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 ” 脏象学说是研究机体各个脏腑形象的学说, 这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各个脏腑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由之可见, 这一学说主要是通过研究机体外部的征象,来了 解内脏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二、脏家学说的基础 脏象学说的基础是脏腑。脏腑,是机体 内脏的总称,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脏 腑研究的内容是内脏的解剖学知识,是比较 单纯的,而脏象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是在内 脏的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所以用脏腑二字是概括 不了这一章的内容,只有脏象学说才能很好 地反映这一章的全貌,故我们把这一章的题 目定为“脏象”或“脏象学说
二、脏象学说的基础 脏象学说的基础是脏腑。脏腑,是机体 内脏的总称,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脏 腑研究的内容是内脏的解剖学知识,是比较 单纯的,而脏象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是在内 脏的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所以用脏腑二字是概括 不了这一章的内容,只有脏象学说才能很好 地反映这一章的全貌,故我们把这一章的题 目定为“脏象”或“脏象学说”
腔象学说为了便于说明各个脏 腑的具体情况,按照脏腑生理功能 的特点,将脏腑分为三类,即 五题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象学说为了便于说明各个脏 腑的具体情况,按照脏腑生理功能 的特点,将脏腑分为三类,即: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贮藏 精气的内脏,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前人把心 包列入又称六脏,但心包位于心的外廓,有保护心 脏的作用,其病变基本同于心脏,故历来把它属于 心,仍称五脏。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无三焦称五腑),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內脏,具 有传化物,泻而不藏的特点。 《素问五脏别论》中说:“五脏者,藏精气而 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指的“满”、“实”,主 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如唐代医学 家王冰说:“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 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 不能满也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贮藏 精气的内脏,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前人把心 包列入又称六脏,但心包位于心的外廓,有保护心 脏的作用,其病变基本同于心脏,故历来把它属于 心,仍称五脏。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无三焦称五腑),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具 有传化物,泻而不藏的特点。 《素问·五脏别论》中说:“五脏者,藏精气而 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 ”这里指的“满” 、 “实” ,主 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如唐代医学 家王冰说:“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 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 不能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