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饲养学讲稿 绪论 动物饲养学是研究动物体与其食入饲料养分间内在联系,揭示其供需动态平衡规律, 并以此指导动物生产实践,以期获得显著(或最佳)效益为目的的科学。 动物饲养学的主要内容: 阐明一种联系一一动物体与其饲料养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动物所生存的环境决定着动物的个体表现,同时也是选育改良的背景。动物与环境之间 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常进入动物机体组织内一定食物(饲料)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实质上 是动物与饲料中所含养分之间的联系。因此,饲料只是外形,而饲料中的养分才是动物真正 需要的东西,即养分是内质。不同饲料其外形(形状)可能不同,但其所含的同类养分的作 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动物体与饲料间的内在联系是通过有化学物质组成的养分而产生的 联系。因此,对于饲料的养分组成,各类养分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各类养 分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症,养分间的相互作用等,从总体上阐明了动物体与其饲料养分间的内 在联系。 二、揭示一种规律——动物与饲料养分间的供需动态平衡规律 人的食物称食品,动物的食物称饲料。虽然语言表达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如玉米对 人来说可称之为口粮,而对于动物则称之为饲料。饲料是养分的载体,是供给动物养分的形 式 解决好供和需的关系是动物饲养学的核心部分。动物对养分的需要是随时都在变化着 的,如环境温度的改变、动物的应激反应、生产强度改变等对养分的需要都不同,这就要求 我们以需定供,找出供和需之间的动态平衡规律。供方面包括饲料的养分含量、饲料的可消 化性、可代谢性、养分间的互补与拮抗、养分的作用等 三、学会应用上述规律指导动物生产,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如根据不同动物、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产目的的动物对养分的需要及养分间的相互 关系,合理选择饲料原料进行日粮配合,既可节约饲料,又可使动物的生产性能充分得到发 挥。大量事实表明,使用全价饲料比单一饲料至少可节约饲料粮1/3,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 不同时期动物的生产水平 项目 过去 现在 曾重饲料报酬 2.5~30 鸡增重饲料报酬 4:1 1.8~2.0:1 牛达500kg时间 5-6年 年 营养、饲养 遗传(品种) 动物产品 总结:具体地讲动物饲养学研究的内容是: 1、1、动物需要什么?一一养分 2、2、动物需要多少养分? 营养需要、饲养标 动物营 养原理 3、3、营养需要的规律——动态平衡
动物饲养学讲稿 绪 论 动物饲养学是研究动物体与其食入饲料养分间内在联系,揭示其供需动态平衡规律, 并以此指导动物生产实践,以期获得显著(或最佳)效益为目的的科学。 动物饲养学的主要内容: 一、阐明一种联系——动物体与其饲料养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动物所生存的环境决定着动物的个体表现,同时也是选育改良的背景。动物与环境之间 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常进入动物机体组织内一定食物(饲料)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实质上 是动物与饲料中所含养分之间的联系。因此,饲料只是外形,而饲料中的养分才是动物真正 需要的东西,即养分是内质。不同饲料其外形(形状)可能不同,但其所含的同类养分的作 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动物体与饲料间的内在联系是通过有化学物质组成的养分而产生的 联系。因此,对于饲料的养分组成,各类养分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各类养 分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症,养分间的相互作用等,从总体上阐明了动物体与其饲料养分间的内 在联系。 二、揭示一种规律——动物与饲料养分间的供需动态平衡规律 人的食物称食品,动物的食物称饲料。虽然语言表达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如玉米对 人来说可称之为口粮,而对于动物则称之为饲料。饲料是养分的载体,是供给动物养分的形 式。 解决好供和需的关系是动物饲养学的核心部分。动物对养分的需要是随时都在变化着 的,如环境温度的改变、动物的应激反应、生产强度改变等对养分的需要都不同,这就要求 我们以需定供,找出供和需之间的动态平衡规律。供方面包括饲料的养分含量、饲料的可消 化性、可代谢性、养分间的互补与拮抗、养分的作用等。 三、学会应用上述规律指导动物生产,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如根据不同动物、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产目的的动物对养分的需要及养分间的相互 关系,合理选择饲料原料进行日粮配合,既可节约饲料,又可使动物的生产性能充分得到发 挥。大量事实表明,使用全价饲料比单一饲料至少可节约饲料粮 1/3,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 益。 不同时期动物的生产水平 项目 过去 现在 猪增重饲料报酬 5:1 2.5~3.0:1 肉鸡增重饲料报酬 4:1 1.8~2.0:1 肉牛达 500kg 时间 5~6 年 1 年 总结:具体地讲动物饲养学研究的内容是: 1、 1、 动物需要什么?——养分 2、 2、 动物需要多少养分? 营养需要、饲养标准 动物营 养原理 3、 3、 营养需要的规律——动态平衡 遗传(品种) 营养、饲养 动物产品
4、4、养分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 5、5、养分的来源一一饲料 6、6、饲料的分类 7、7、各类饲料的营养特性 饲料科学 8、8、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9 饲料加工调制 10、10、饲粮配合 11、11、标准化饲养(动物养原理+饲料科学) 动物饲养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以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的知识为基础 同时又与生态学、行为学、繁殖学、微生物学、生物统计学、加工工艺学及计算机技术等学 科有着密切联系 第一篇动物饲养原理 在自然界食物链中,动物与植物分别属于异养和自养生物,它们互以营养为纽带紧相关 联与相互依存。 饲料是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于植物及其产品。饲料是外形,是养分的载体,养分是内 质,是动物真正需要的物质 第一章第一章食物链中饲料养分与动物体组成 第一节食物链与动物及饲料 食物链( food chain) 动物 微生物 无机物:CO2、H2O、N、 矿物质等 自然界 自然界生物能量转移与物质循环 食物链:指以植物为来源的食物,通过动物的摄食及被摄食,动植物最后均被微生物 所分解等一系列生物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系统,是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 形成的一种联系,反映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还原者之间,在营养上的连锁关系。(或 简述为:由于食物关系而建立的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链锁系统)
4、 4、 养分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 5、 5、 养分的来源——饲料 6、 6、 饲料的分类 7、 7、 各类饲料的营养特性 饲料科学 8、 8、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9、 9、 饲料加工调制 10、 10、 饲粮配合 11、 11、 标准化饲养(动物营养原理+饲料科学) 动物饲养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以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的知识为基础; 同时又与生态学、行为学、繁殖学、微生物学、生物统计学、加工工艺学及计算机技术等学 科有着密切联系。 第一篇 动物饲养原理 在自然界食物链中,动物与植物分别属于异养和自养生物,它们互以营养为纽带紧相关 联与相互依存。 饲料是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于植物及其产品。饲料是外形,是养分的载体,养分是内 质,是动物真正需要的物质。 第一章 第一章 食物链中饲料养分与动物体组成 第一节 食物链与动物及饲料 一、食物链(food chain) 自然界生物能量转移与物质循环 食物链:指以植物为来源的食物,通过动物的摄食及被摄食,动植物最后均被微生物 所分解等一系列生物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系统,是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 形成的一种联系,反映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还原者之间,在营养上的连锁关系。(或 简述为:由于食物关系而建立的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链锁系统) 自然界 无机物:CO2、H2O、N、 矿物质等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植物 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 肉食动物 生物分解 食物链 二、动物与植物(饲料)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一)基本概念 1、自养生物:能利用太阳能和土壤、大气中的无机物(水、CO2、N等)合成自身 需要的有机物,不需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有机物的生物。如植物、光合细菌等。 2、异样生物:自身不能生产有机物,需从体外环境中获取体内所需有机物的生物 如动物 (二)动物与植物(饲料)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植物属自养生物,是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动物属异样生物,是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动物 和植物是自然届生态系统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营养为纽带,构成不同的食物链,把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动物其消费层次又不同。 、1、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是一级消费者,如牛、羊、马、兔、骆驼、鹿等。 肉食动物:以动物为食,是二级或三级、四级消费者,主要根据其食 性划分。其中以草食为主的为二级消费者,如狐狸、黄鼠狼等,以肉食为主的为三级、四级 消费者,如虎、豹。 第二节植物(饲料)与动物体化学组成比较 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既有密切联系,也有明显差别,可从其所含化学元素与成分加以 比较。 、化学元素比较 (一)植物(饲料)中的化学元素在已知的100多种化学元素中,目前认为有26种元 素是动物必需的,它们参与各种饲料养分的构成。其中有11种是宏(巨)量元素,15种是 微量元素。 有机元素:碳、氢、氧、氮(非矿物质元 素) 宏量元素(1种) 动物体必需元素(26种) 常量矿物质元素:钙、磷、钾、钠、氯、 微量元素(15种):铜、铁、锰、锌、钴、碘、硒、镍、钒、 钼、锡、砷、硅、铬 此外,锶、钡、溴、硼和其它一些元素,也可能是必需元素 注:有的认为必需的微量元素为铜、铁、锰、锌、钴、碘、硒、钼、氟、铬、硼等12种。 而铝、钒、镍、锡、砷、铅、锂、溴等8种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含量非常低,在实际生产中 基本上几乎不岀现缺乏症,但实验证明可能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杨凤主编《动物营养学》
食物链 二、动物与植物(饲料)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一)基本概念 1、自养生物:能利用太阳能和土壤、大气中的无机物(水、CO2、N 等)合成自身 需要的有机物,不需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有机物的生物。如植物、光合细菌等。 2、异样生物:自身不能生产有机物,需从体外环境中获取体内所需有机物的生物。 如动物。 (二)动物与植物(饲料)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植物属自养生物,是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动物属异样生物,是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动物 和植物是自然届生态系统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营养为纽带,构成不同的食物链,把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动物其消费层次又不同。 1、 1、 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是一级消费者,如牛、羊、马、兔、骆驼、鹿等。 2、 2、 肉食动物:以动物为食,是二级或三级、四级消费者,主要根据其食 性划分。其中以草食为主的为二级消费者,如狐狸、黄鼠狼等,以肉食为主的为三级、四级 消费者,如虎、豹。 第二节 植物(饲料)与动物体化学组成比较 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既有密切联系,也有明显差别,可从其所含化学元素与成分加以 比较。 一、化学元素比较 (一)植物(饲料)中的化学元素 在已知的 100 多种化学元素中,目前认为有 26 种元 素是动物必需的,它们参与各种饲料养分的构成。其中有 11 种是宏(巨)量元素,15 种是 微量元素。 有机元素:碳、氢、氧、氮(非矿物质元 素) 宏量元素(11 种) 动物体必需元素(26 种) 常量矿物质元素:钙、磷、钾、钠、氯、 硫、镁 微量元素(15 种):铜、铁、锰、锌、钴、碘、硒、镍、钒、 氟、 钼、锡、砷、硅、铬 此外,锶、钡、溴、硼和其它一些元素,也可能是必需元素。 注:有的认为必需的微量元素为铜、铁、锰、锌、钴、碘、硒、钼、氟、铬、硼等 12 种。 而铝、钒、镍、锡、砷、铅、锂、溴等 8 种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含量非常低,在实际生产中 基本上几乎不出现缺乏症,但实验证明可能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杨凤主编《动物营养学》 植物 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 肉食动物 微生物分解
P102 必元紊:动物缺乏时可引起生理功能和结构异常,并发生病变或疾病 常量矿物质元素:指在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元素。 微量矿物质元紊:指在动物体内含量低于(<)0.01%的元素 (二)植物与动物体化学元素比较 动物与植物虽然营养方式不同,但在化学组成上却十分相似。在已知的109种化学元素 中,动植物体内已发现60多种。其中,以C、H、O、N含量最多(又称有机元素),占总 量的95%以上,矿物质元素较少,只占5%左右。 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并非都以游离形式存在,绝大多数构成复杂的有机和无机化合 物 、化学成分比较 饲料养分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做功等,具有类似化学 成分和性质的物质称之。也称为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饲料中的养分可以是简单的化学元素,如Ca、P、Mg、Na、Fe等,也可以是复杂的化 合物,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饲料养分可概括为6大类。即水、碳水化合 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从分析角度可作如下划分〔据德国 Hanneberg1864 年提出的饲料常规分析方案进行分类,可分为: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 出物、矿暂质(但不完整,没有维生素): 水分 饲料养分 无机物(矿物质) 干物质 碳水化合物 有机物脂肪 蛋白质 维生素 各种养分及其功能在后面章中再介绍 (二)饲料(植物)与动物体的化学成分比较 l、共同点 (1)都以水分含量最高。但植物体水分变异范围大,5~95%,动物体水含量较恒定,约占 体重的60~70% (2)干物质中都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但动植物体内, 同名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作用极不相同。 不同点 化学成分 植物体 动物体 干物质 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主要为蛋白质,其次为脂肪 蛋白质 低,变异大,NPN多 含量高,且近似,13~19%,多为真蛋白 (结构物质) 脂肪 变异大,主要为简单的甘油三酯含量近似,主要为结构性的复合脂肪 (贮备物质) 碳水化合物高,含CF 低,只有1%以下的糖原,不含CF (贮备物质、结构物质) 维生素主要含水溶性维生素 主要含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饲料养分的一般功能(P7) 饲料养分对动物体约有四项一般功能,其中三项基本功能,一项附加功能 、基本功能
P102)。 必需元素:动物缺乏时可引起生理功能和结构异常,并发生病变或疾病。 常量矿物质元素:指在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元素。 微量矿物质元素:指在动物体内含量低于(<)0.01%的元素。 (二)植物与动物体化学元素比较 动物与植物虽然营养方式不同,但在化学组成上却十分相似。在已知的 109 种化学元素 中,动植物体内已发现 60 多种。其中,以 C、H、O、N 含量最多(又称有机元素),占总 量的 95%以上,矿物质元素较少,只占 5%左右。 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并非都以游离形式存在,绝大多数构成复杂的有机和无机化合 物。 二、化学成分比较 (一)饲料养分 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做功等,具有类似化学 成分和性质的物质称之。也称为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饲料中的养分可以是简单的化学元素,如 Ca、P、Mg、Na、Fe 等,也可以是复杂的化 合物,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饲料养分可概括为 6 大类。即水、碳水化合 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从分析角度可作如下划分〔据德国 Hanneberg 1864 年提出的饲料常规分析方案进行分类,可分为: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 出物、矿物质(但不完整,没有维生素)〕: 。 水分 饲料养分 无机物(矿物质) 干物质 碳水化合物 有机物 脂肪 蛋白质 维生素 各种养分及其功能在后面章节中再介绍。 (二)饲料(植物)与动物体的化学成分比较 1、共同点 (1)都以水分含量最高。但植物体水分变异范围大,5~95%,动物体水含量较恒定,约占 体重的 60~70%。 (2)干物质中都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但动植物体内, 同名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作用极不相同。 2、不同点 化学成分 植物体 动物体 干物质 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主要为蛋白质,其次为脂肪 蛋白质 低,变异大,NPN 多 含量高,且近似,13~19%,多为真蛋白 (结构物质) 脂肪 变异大,主要为简单的甘油三酯 含量近似,主要为结构性的复合脂肪 (贮备物质) 碳水化合物 高,含 CF (贮备物质、结构物质) 低,只有 1%以下的糖原,不含 CF 维生素 主要含水溶性维生素 主要含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饲料养分的一般功能(P7) 饲料养分对动物体约有四项一般功能,其中三项基本功能,一项附加功能。 一、基本功能
(一)作为结构物质 )作为能源物质 (三)作为调节物质如维生素、激素、酶、矿物质、某些氨基酸、脂肪酸等 、附加功能 产乳、产蛋等。 第四节饲料养分的测定和表示方法 养分测定 有两种方法: 1、概略养分分析法(饲料常规成分分析法) 由德国 Hanneberg1864年提出,即水分(或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无 氮浸出物、矿物质。该法经济、适用,已使用100多年。其测定的是饲料中的概略养分(或 称为粗略养分),每种成分均包括多种物质,而且不完整,没有维生素 2、纯养分分析 测定的是某种单一物质(或成分),而且随着分析手段的更新,分析的成分越来越具体 如粗纤维、氨基酸、脂肪酸中的各种成分。该种方法通常费用较高,时间长。但现在随着分 析仪器的发展,已实现快速、低廉的分析(FOSS、近红外分析等)。 、养分的一般表示方法 )百分比(%) 在100份(g、mg、μg、Ib等)饲料总量中,某种养分所占的比例。 (二)ppm 在100000)份(g、mg、μg、Ib等)饲料总量中,某种养分所占的比例 Ppm与%表示的区别,仅在于小数点的位置。由于一百万是100003100,由%变为pm, 将其乘10000即得,或将小数点往右移四位即可。由ppm变为%,将其除以10000即得, 或将小数点往左移四位即可 (三)mg/kg 在1kg饲料总量中,某种养分所占的毫克数。由于1kg=10000g,故mgkg相当于 ppm (四)mg/lb 在Ib饲料总量中,某种养分所占的毫克数。由于1磅=45400g,因此每磅中的毫克 数等于每454000ng中的毫克数。454000的22倍为一百万,由1磅中的毫克数乘以22即 得ppm数。由ppm变为mg/b,除以2.2即得。由%变mg/b,乘以10000除以22即得。 三、养分不同干物质基础的表示方法 (一)饲喂基础(潮湿基础、新鲜基础)即是不加以任何处理的基础。 饲料干物质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100%。动物获得的干物质量=100%-水分% (二)风干基础(半干基础)即是实际的或采食干物质含量的基础。其干物质含量约占 90%,水分约为10%。绝大多数饲料在风干基础饲喂 测定:实验室置于60-70°C烘箱中烘3-4小时 半干 自然晾晒——风干 (三)绝干基础即是去水或100%DM状态。这是理论化的,实际难于实现。其利于比 较饲料养分的含量和对饲料进行营养价值评定。 (四)不同干物质基础间饲料成分的换算 1.换算公式 饲料中任一成分用任一基础表示的含量%该饲料中该成分用另一基础表示的含量% 该饲料在同一基础的干物质含量% 饲料中在同一基础的干物质含量% 或用代数式表示为 DMa DMb 其中Xa表示a基础时某养分含量%
(一)作为结构物质 (二)作为能源物质 (三)作为调节物质 如维生素、激素、酶、矿物质、某些氨基酸、脂肪酸等 二、附加功能 产乳、产蛋等。 第四节 饲料养分的测定和表示方法 一、养分测定 有两种方法: 1、概略养分分析法(饲料常规成分分析法) 由德国 Hanneberg 1864 年提出,即水分(或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无 氮浸出物、矿物质。该法经济、适用,已使用 100 多年。其测定的是饲料中的概略养分(或 称为粗略养分),每种成分均包括多种物质,而且不完整,没有维生素。 2、纯养分分析 测定的是某种单一物质(或成分),而且随着分析手段的更新,分析的成分越来越具体, 如粗纤维、氨基酸、脂肪酸中的各种成分。该种方法通常费用较高,时间长。但现在随着分 析仪器的发展,已实现快速、低廉的分析(FOSS、近红外分析等)。 二、养分的一般表示方法 (一)百分比(%) 在 100 份(g、mg、μg、Ib 等)饲料总量中,某种养分所占的比例。 (二)ppm 在 1000000(一百万)份(g、mg、μg、Ib 等)饲料总量中,某种养分所占的比例。 Ppm 与%表示的区别,仅在于小数点的位置。由于一百万是 10000×100,由%变为 ppm, 将其乘 10000 即得,或将小数点往右移四位即可。由 ppm 变为%,将其除以 10000 即得, 或将小数点往左移四位即可。 (三)mg/kg 在 1kg 饲料总量中,某种养分所占的毫克数。由于 1kg=1000000mg,故 mg/kg 相当于 ppm。 (四)mg/Ib 在 1Ib 饲料总量中,某种养分所占的毫克数。由于 1 磅=454000mg,因此每磅中的毫克 数等于每 454000mg 中的毫克数。454000 的 2.2 倍为一百万,由 1 磅中的毫克数乘以 2.2 即 得 ppm 数。由 ppm 变为 mg/Ib,除以 2.2 即得。由%变 mg/Ib,乘以 10000 除以 2.2 即得。 三、养分不同干物质基础的表示方法 (一)饲喂基础(潮湿基础、新鲜基础) 即是不加以任何处理的基础。 饲料干物质含量的变化范围为 0.0~100%。动物获得的干物质量=100%-水分%。 (二)风干基础(半干基础) 即是实际的或采食干物质含量的基础。其干物质含量约占 90%,水分约为 10%。绝大多数饲料在风干基础饲喂 测定:实验室 置于 60-70°C 烘箱中烘 3-4 小时 —— 半干 自然晾晒—— 风干 (三)绝干基础 即是去水或 100%DM 状态。这是理论化的,实际难于实现。其利于比 较饲料养分的含量和对饲料进行营养价值评定。 (四)不同干物质基础间饲料成分的换算 1.换算公式 % % % % 饲料中在同一基础的干物质含量 该饲料中该成分用另一基础表示的含量 该饲料在同一基础的干物质含量 饲料中任一成分用任一基础表示的含量 = 或用代数式表示为: DMb Yb DMa Xa = 其中 Xa 表示 a 基础时某养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