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61.3.2 课程名称:中药化学 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课学院:中药学院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5学分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0学时。 前期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色谱分析、波谱分析、药用植物学 授课对象:中药学专业、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方向七年制)、药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课堂练习、出勤率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 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主要讲述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 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 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效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This course is mainly about the effectiv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Chinese herbs,i.e.the basic knowledge on the chemical structure,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s,distillation, ·21·
·21· 《中药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61.3.2 课程名称:中药化学 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课学院:中药学院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5 学分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 70 学时,其中课堂讲授 70 学时。 前期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色谱分析、波谱分析、药用植物学 授课对象:中药学专业、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方向七年制)、药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课堂练习、出勤率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 总成绩的 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 7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主要讲述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 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 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效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This course is mainly about the effectiv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Chinese herbs, i.e. the basic knowledge on the chemical structur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s, distillation
separation,examination and recognition,structural checkup,biosynthesis approach,the modification and alterna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pharmaceutical effects.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化学及物 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是中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好其它后续相关课程和就业后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研制新药等 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应紧密结合中医药理论、中药的临床功效及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性质 与药理作用等进行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中药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 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中药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 鉴定方法:为学好其它后续相关课程和就业后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研制新药等奠定必要 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药化学的任务和研究范围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地位。 2.了解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3.了解当前中药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教学内容】 1.中药化学的含义、任务和研究范围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地位。 2.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3.中药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二章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类型、一般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的一般方法。 2.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生物合成及结构鉴定的一般方法。 ·22·
·22· separation, examination and recognition, structural checkup, biosynthesis approach, the modification and alterna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pharmaceutical effects.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化学及物 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是中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好其它后续相关课程和就业后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研制新药等 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应紧密结合中医药理论、中药的临床功效及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性质 与药理作用等进行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中药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 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中药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 鉴定方法;为学好其它后续相关课程和就业后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研制新药等奠定必要 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药化学的任务和研究范围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地位。 2.了解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3.了解当前中药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教学内容】 1.中药化学的含义、任务和研究范围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地位。 2.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3.中药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二章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类型、一般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的一般方法。 2.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生物合成及结构鉴定的一般方法
【教学内容】 1.中药中所含各类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 2.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声波提取 法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3.分离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盐 析法、分馏法、结晶法及各种色谱法等。 4.中药有效成分结构研究方法简介: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程序、紫外光谱、红外 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旋光谱、圆二色谱等在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及晶体X 射线衍射法简介。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糖和苷的一般理化性质:溶解性、旋光性、化学性质和检识方法。 2.掌握糖和苷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 3.熟悉糖和苷的结构研究方法。 4.了解糖和苷的含义、分类和分布。 【教学内容】 1.糖和苷的含义和分布。 2.糖和苷的结构与分类。 3.糖和苷的理化性质及检识:性状、溶解性、旋光性、化学反应及其在结构鉴定和检 识中的应用。 4.苷键的裂解:酸催化水解、碱催化水解、酶催化水解、乙酰解反应、氧化开裂反应等。 5.糖和苷的提取、分离方法。 6.糖和苷的检识方法。 7.糖和苷的结构研究方法:化学法、波谱分析法(重点是氢核磁共振谱)。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醒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2.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23·
·23· 【教学内容】 1.中药中所含各类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 2.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声波提取 法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3.分离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萃取法、 沉淀法、盐 析法、分馏法、结晶法及各种色谱法等。 4.中药有效成分结构研究方法简介: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程序、紫外光谱、红外 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旋光谱、圆二色谱等在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及晶体 X 射线衍射法简介。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糖和苷的一般理化性质:溶解性、旋光性、化学性质和检识方法。 2.掌握糖和苷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 3.熟悉糖和苷的结构研究方法。 4.了解糖和苷的含义、分类和分布。 【教学内容】 1.糖和苷的含义和分布。 2.糖和苷的结构与分类。 3.糖和苷的理化性质及检识:性状、溶解性、旋光性、化学反应及其在结构鉴定和检 识中的应用。 4.苷键的裂解:酸催化水解、碱催化水解、酶催化水解、乙酰解反应、氧化开裂反应等。 5.糖和苷的提取、分离方法。 6.糖和苷的检识方法。 7.糖和苷的结构研究方法:化学法、波谱分析法(重点是氢核磁共振谱)。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2.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3.熟悉蒽醌类化合物的波谱分析(红外光谱)。 4.了解醒类化合物的分类、分布和生理活性。 【教学内容】 1.醌类化合物的含义、分布和生理活性。 2.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分类。 3.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性状、升华性、溶解度、酸碱性、显色反应。 4.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5.蒽醌类化合物的检识方法。 6.蒽醒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化学法(甲基化反应、乙酰化反应),波谱分析法(紫 外光谱、红外光谱)。 7.实例:大黄、丹参、紫草。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实验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2.掌握香豆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3.熟悉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结构和分类。 4.熟悉香豆素的波谱分析。 5.了解苯丙素类、香豆素和木脂素的分布和生理活性。 【教学内容】 1,苯丙素类、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结构类型、分类和生理活性。 2.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和显色反应。 3.苯丙酸、香豆素和木脂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4.香豆素和木脂素的检识方法。 5.香豆素的结构测定: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 6.实例:秦皮、前胡、连翘、细辛、五味子。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实验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2.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3.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24·
·24· 3.熟悉蒽醌类化合物的波谱分析(红外光谱)。 4.了解醌类化合物的分类、分布和生理活性。 【教学内容】 1.醌类化合物的含义、分布和生理活性。 2.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分类。 3.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性状、升华性、溶解度、酸碱性、显色反应。 4.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5.蒽醌类化合物的检识方法。 6.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化学法(甲基化反应、乙酰化反应),波谱分析法(紫 外光谱、红外光谱)。 7.实例:大黄、丹参、紫草。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实验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2.掌握香豆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3.熟悉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结构和分类。 4.熟悉香豆素的波谱分析。 5.了解苯丙素类、香豆素和木脂素的分布和生理活性。 【教学内容】 1.苯丙素类、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结构类型、分类和生理活性。 2.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和显色反应。 3.苯丙酸、香豆素和木脂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4.香豆素和木脂素的检识方法。 5.香豆素的结构测定: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 6.实例:秦皮、前胡、连翘、细辛、五味子。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实验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2.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3.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4.熟悉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分类。 5.了解黄酮类化合物的含义、分布及生理活性。 【教学内容】 1.黄酮类化合物的含义、分布和生理活性。 2.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分类。 3.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性状、溶解度、酸碱性、显色反应。 4.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5.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方法。 6.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紫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 7.实例:槐花、黄芩、葛根、银杏叶。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实验 第七章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 【目的要求】 1.掌握挥发油的组成、通性和检识方法。 2.掌握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 3.熟悉萜类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4.熟悉萜类的提取、分离方法。 5.了解萜类的含义、分布和生理活性。 【教学内容】 1.萜类 (1)萜的含义、分布和生理活性。 (2)单萜类、倍半萜类及二萜类的结构与分类。 (3)卓酚酮类、环烯醚萜类及奠类的理化性质。 (4)萜类的理化性质。 (5)萜类的提取、分离方法。 (6)萜类的检识。 (7)实例:青蒿、穿心莲。 2.挥发油 (1)挥发油的含义及组成。 (2)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3)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 (4)挥发油的检识。 (5)实例:薄荷、莪术、陈皮。 ·25·
·25· 4.熟悉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分类。 5.了解黄酮类化合物的含义、分布及生理活性。 【教学内容】 1.黄酮类化合物的含义、分布和生理活性。 2.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分类。 3.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性状、溶解度、酸碱性、显色反应。 4.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5.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方法。 6.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紫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 7.实例:槐花、黄芩、葛根、银杏叶。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实验 第七章 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 【目的要求】 1.掌握挥发油的组成、通性和检识方法。 2.掌握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 3.熟悉萜类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4.熟悉萜类的提取、分离方法。 5.了解萜类的含义、分布和生理活性。 【教学内容】 1.萜类 (1)萜的含义、分布和生理活性。 (2)单萜类、倍半萜类及二萜类的结构与分类。 (3)卓酚酮类、环烯醚萜类及薁类的理化性质。 (4)萜类的理化性质。 (5)萜类的提取、分离方法。 (6)萜类的检识。 (7)实例:青蒿、穿心莲。 2.挥发油 (1)挥发油的含义及组成。 (2)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3)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 (4)挥发油的检识。 (5)实例:薄荷、莪术、陈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