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的概率分别为P(X1)、P(X2)、P(X3)、P(X),且有 ∑P(X,)=1,则该事物的信息熵为 H(X)=∑P(X1)logP(X) 信息熵的定义则在数据获得及计算方面皆有较大实用性,可用来定义和 计算区域地理系统的地理熵。例如它可用于对区域灾害群风险度的度量上, 即灾害群的不定度愈大,则破坏性愈大,风险度就大。 把能产生有限离散灾害事件的群体定义为事件源D,其经典集合为X: X1,…,X},概率空间为{X:P()ni},其中P,≥0,i=l,…, n:且∑P=1。则该灾害群风险熵为: H(X)=∑ p, log F2 对二维情况,i取两项 如三个地区主要灾害为旱、涝灾害,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可知三地区旱、 涝灾频率如下: 地区 20% 80% 40% 60% 50 50% 则按上信息熵定义,计算三地灾害风险熵如下 H(x1)=0.216 (X2)=0.292 H(X2)=0.301 由上可见,旱、涝灾出现的频率愈接近,则风险熵愈大,当频率相等时, 熵最大,这时灾害种类的不定度最大,风险度最大。相反,灾害频率相差悬 殊时,不定度小,风险度也小。 对于连续性分布,其信息熵可定义为 H(X) P() logp (x)dX 其中P(X)是随机变量X的分布密度函数
现的概率分别为 P(X1)、P(X2)、P(X3)、P(Xn),且有 P X 1 i i=1 n å ( )= ,则该事物的信息熵为 H X - P Xi logP X i=1 ( )= ( ) ( i) n å 信息熵的定义则在数据获得及计算方面皆有较大实用性,可用来定义和 计算区域地理系统的地理熵。例如它可用于对区域灾害群风险度的度量上, 即灾害群的不定度愈大,则破坏性愈大,风险度就大。 把能产生有限离散灾害事件的群体定义为事件源 D,其经典集合为 X: { ,…, },概率空间为{ : ( ) },其中 ≥ , = ,…, ;且 = 。则该灾害群风险熵为: X X X P P 0 i l n P 1 1 i i=1 i n n n i å H X = - i=1 ( ) p i Pi n å log 对二维情况,i 取两项。 如三个地区主要灾害为旱、涝灾害,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可知三地区旱、 涝灾频率如下: 地区 旱 涝 1 20 % 80 % 2 40 % 60 % 3 50 % 50 % 则按上信息熵定义,计算三地灾害风险熵如下: H(X1)=0.216 H(X2)= 0.292 H(X3)=0.301 由上可见,旱、涝灾出现的频率愈接近,则风险熵愈大,当频率相等时, 熵最大,这时灾害种类的不定度最大,风险度最大。相反,灾害频率相差悬 殊时,不定度小,风险度也小。 对于连续性分布,其信息熵可定义为: H X - + - ( )= P(X)logP(X)dX ¥ ¥ ò 其中 P(X)是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密度函数
第二章区域地理位置和区位论 第一节区域地理位置 、区域地理位置的概念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表层中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比如一座山 峰在地球表面经纬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一个城市在行政版图上所占据的位 置等等。地理事物是具体的,在多维空间(几何维、时间维和属性维)中 地理事物与地理位置是一一对应的,因而地理位置是地理事物的的特殊属 性,成为识别地理事物的标志之一。没有地理位置,也就没有研究地球上各 个地域特性的地理学 由于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任一地理事物的位置 总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识别的。如上海位于东海西岸、长江入海口,这是用 与上海有空间关系的江河、海洋来说明其位置;又如郑州位于京广铁路与陇 海铁路的交叉点上,这是用郑州与交通网络的关系来标识其位置 地理位置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当空间参照系变换时,可以代表不同的 含义。在地理学中通常有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 治地理位置等概念。比如说北回归线穿越汕头,这是说汕头的数理地理位置 汕头位于台湾海峡西南端、南亚热带季风区域中,这是它的自然地理位置 汕头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地带,是我国80年代初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 这是它的经济地理位置,等等。 区域,是地球表面二维或三维的单元,它的范围可以构成等级序列,其 水平尺度从4.01×10cm(地球周边)到约102cm。一个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 地理位置的地区,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内容,并因此同其它地区有差异,区 域的范围止于这种差别所存在的边界。因此,区域地理位置也是区域的属性 之一。区域地理在一定意义上,是一门研究地理事物空间整体性和差异性的 学科。区域的整体性特征,与其地理位置所制约的区域地理系统内的各要素 及其联系是分不开的;而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也是产生和体现区域差异性 的基础之 二、区域地理位置的类别、意义及变化 (一)区域地理位置的类别 1.数理地理位置 数理地理位置,又称天文位置和绝对位置,在平面上是以地球表面的经 纬网来确定的,在高度坐标上则以海平面为基点。它既表示一个地点的绝对 位置,也可以表示一地与其它地点之间的方向和空间距离。如香港位于北纬 22°23’,东经114°11,上海位于北纬31°17’,东经121°25',上 海在香港的东北方向。又如黑龙江省抚远县抓吉乡乌苏镇的地理坐标是北纬 48°4529″,东经134°40′20″,这是中国的最东端。数理地理位置乃 是基本的地理位置,其它地理位置的确定往往需要借助于数理地理位置。 2.自然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是指一地同周围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这些自然地理
第二章 区域地理位置和区位论 第一节 区域地理位置 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概念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表层中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比如一座山 峰在地球表面经纬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一个城市在行政版图上所占据的位 置等等。地理事物是具体的,在多维空间(几何维、时间维和属性维)中, 地理事物与地理位置是一一对应的,因而地理位置是地理事物的的特殊属 性,成为识别地理事物的标志之一。没有地理位置,也就没有研究地球上各 个地域特性的地理学。 由于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任一地理事物的位置 总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识别的。如上海位于东海西岸、长江入海口,这是用 与上海有空间关系的江河、海洋来说明其位置;又如郑州位于京广铁路与陇 海铁路的交叉点上,这是用郑州与交通网络的关系来标识其位置。 地理位置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当空间参照系变换时,可以代表不同的 含义。在地理学中通常有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 治地理位置等概念。比如说北回归线穿越汕头,这是说汕头的数理地理位置; 汕头位于台湾海峡西南端、南亚热带季风区域中,这是它的自然地理位置; 汕头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地带,是我国 80 年代初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 一,这是它的经济地理位置,等等。 区域,是地球表面二维或三维的单元,它的范围可以构成等级序列,其 水平尺度从 4.01×109 cm(地球周边)到约 102 cm。一个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 地理位置的地区,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内容,并因此同其它地区有差异,区 域的范围止于这种差别所存在的边界。因此,区域地理位置也是区域的属性 之一。区域地理在一定意义上,是一门研究地理事物空间整体性和差异性的 学科。区域的整体性特征,与其地理位置所制约的区域地理系统内的各要素 及其联系是分不开的;而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也是产生和体现区域差异性 的基础之一。 二、区域地理位置的类别、意义及变化 (一)区域地理位置的类别 1.数理地理位置 数理地理位置,又称天文位置和绝对位置,在平面上是以地球表面的经 纬网来确定的,在高度坐标上则以海平面为基点。它既表示一个地点的绝对 位置,也可以表示一地与其它地点之间的方向和空间距离。如香港位于北纬 22°23',东经 114°11',上海位于北纬 31°17',东经 121°25',上 海在香港的东北方向。又如黑龙江省抚远县抓吉乡乌苏镇的地理坐标是北纬 48°45'29″,东经 134°40' 20″,这是中国的最东端。数理地理位置乃 是基本的地理位置,其它地理位置的确定往往需要借助于数理地理位置。 2.自然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是指一地同周围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这些自然地理
事物可以是陆地、海洋、山脉、河流等自然实体,也可以是气候带、气候区、 土壤和植被带、区等自然类型。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罗 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面,海南岛位于我国的热带季风区内,中国、 美国、澳大利亚是海陆兼备的国家,瑞士、中非、阿富汘是内陆国家,英国、 新西兰、日本则是岛国,等等。 3.经济地理位置 经济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这些 空间关系,有些是以自然地理位置为基础的,比如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东 端,这个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水域的咽喉的自然地理位置,使得新加坡处于 世界海运重要通道的地位。有些经济地理位置的产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结合的产物,如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北半球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水上交 通,使得运河区经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大加强了。还有大量的经济地理位 置,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例如郊区的经济地 理位置,与城市和郊区间经济的、社会的联系有关;商业区的经济地理位置, 与人口的地理分布和购买力有关;加工工业区的经济地理位置,则与原料产 区、能源供应地、产品消费地有关,等等。 4.其它地理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主要是指一国、一地区,同邻国和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 这种空间关系是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定位的,例如一国在地缘政治中或全球 战略中所处的位置。“冷战”期间,分裂的柏林的政治地理位置对于东西方 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波斯湾战争爆发后,中东及海湾地区国家的政治地理 位置也随着这些国家所持立场和所起的作用而显示出不同的意义。 此外,在人文地理学的其它领域中,一地的人文地理位置常与其周围的 人文景观有关。比如旅游区的定位,并不全部取决于自然景色。有的著名旅 游区的风光景色,不一定超过其它一些普通的地区,但是这种旅游区或者同 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关,或者同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有关,或者有着宗教 和传奇的故事,因而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 不在深,有龙则灵”,就反映了人文景观对旅游区位置的影响。 二)区域地理位置的意义及变化 1.区域地理位置对于区域地理系统的状态具有制约意义 自然地理位置对于区域自然环境结构的意义是重要的。处于不同纬度的 区域,其所处的热量带影响自然环境结构向不同的方向演化。如同样位于我 国东部沿海,北端高纬的东北地区形成了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冷湿型森林植 被,地貌类型多冻土、沼泽,土壤类型以漂灰土、暗棕壤为主,整个自然环 境结构以冷湿为其主要特征。而南端低纬的华南地区,形成的是热带雨林、 季雨林和高度化学风化、处于脱硅富铝化阶段的砖红壤、赤红壤景观,热湿 是其自然环境结构的主要特色。这种明显的差异实在深受其各自自然地理位 置的影响。再如同处于地球亚热带中,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我国华中地区是 湿润季风雨热同期条件下的自然环境结构,但大陆西岸形成的则是地中海夏 干气候类型下的自然环境结构,而同一纬度带上的青藏高原,又由于巨大的 海拔高度,发育了独特的高寒景观。三个处于不同经度及高度位置上的区域 其区域差异是明显的。此外,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成因,实与位于大陆中心、 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有关;秦岭南北两地,地理景观迥然有别;这些都是人 所熟知的地理事实
事物可以是陆地、海洋、山脉、河流等自然实体,也可以是气候带、气候区、 土壤和植被带、区等自然类型。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罗 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面,海南岛位于我国的热带季风区内,中国、 美国、澳大利亚是海陆兼备的国家,瑞士、中非、阿富汗是内陆国家,英国、 新西兰、日本则是岛国,等等。 3.经济地理位置 经济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这些 空间关系,有些是以自然地理位置为基础的,比如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东 端,这个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水域的咽喉的自然地理位置,使得新加坡处于 世界海运重要通道的地位。有些经济地理位置的产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结合的产物,如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北半球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水上交 通,使得运河区经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大加强了。还有大量的经济地理位 置,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例如郊区的经济地 理位置,与城市和郊区间经济的、社会的联系有关;商业区的经济地理位置, 与人口的地理分布和购买力有关;加工工业区的经济地理位置,则与原料产 区、能源供应地、产品消费地有关,等等。 4.其它地理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主要是指一国、一地区,同邻国和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 这种空间关系是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定位的,例如一国在地缘政治中或全球 战略中所处的位置。“冷战”期间,分裂的柏林的政治地理位置对于东西方 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波斯湾战争爆发后,中东及海湾地区国家的政治地理 位置也随着这些国家所持立场和所起的作用而显示出不同的意义。 此外,在人文地理学的其它领域中,一地的人文地理位置常与其周围的 人文景观有关。比如旅游区的定位,并不全部取决于自然景色。有的著名旅 游区的风光景色,不一定超过其它一些普通的地区,但是这种旅游区或者同 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关,或者同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有关,或者有着宗教 和传奇的故事,因而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 不在深,有龙则灵”,就反映了人文景观对旅游区位置的影响。 (二)区域地理位置的意义及变化 1.区域地理位置对于区域地理系统的状态具有制约意义 自然地理位置对于区域自然环境结构的意义是重要的。处于不同纬度的 区域,其所处的热量带影响自然环境结构向不同的方向演化。如同样位于我 国东部沿海,北端高纬的东北地区形成了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冷湿型森林植 被,地貌类型多冻土、沼泽,土壤类型以漂灰土、暗棕壤为主,整个自然环 境结构以冷湿为其主要特征。而南端低纬的华南地区,形成的是热带雨林、 季雨林和高度化学风化、处于脱硅富铝化阶段的砖红壤、赤红壤景观,热湿 是其自然环境结构的主要特色。这种明显的差异实在深受其各自自然地理位 置的影响。再如同处于地球亚热带中,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我国华中地区是 湿润季风雨热同期条件下的自然环境结构,但大陆西岸形成的则是地中海夏 干气候类型下的自然环境结构,而同一纬度带上的青藏高原,又由于巨大的 海拔高度,发育了独特的高寒景观。三个处于不同经度及高度位置上的区域, 其区域差异是明显的。此外,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成因,实与位于大陆中心、 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有关;秦岭南北两地,地理景观迥然有别;这些都是人 所熟知的地理事实
同样,经济地理位置,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常常是重要的因素。 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相对于国际的和国内的交通航线、市场、中心城市和 资源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拥有陆海兼备的地理位置的国家,便于利用陆上 和海洋的资源并能够通过海上交通扩大对外经济联系,显然比较内陆国家占 有不少优势。19世纪以前德国经济落后于英、法,与其距离当时已经成为世 界贸易要道的大西洋太远有关,这种位置上的不利因素在当时的技术条件是 颇有影响的。20世纪非洲的赞比亚在岀海通道上遇到的问题同样给它的经济 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交通位置关系密切。北 京自古以来位于南北交通的交会点上,是华北与东北来往必经之地。南京的 发展,也同它历史上就位于贯通东西的长江航运与沟通南北的交通的交会点 上,及其联接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与长江中游平原的地理位置有关 政治地理位置对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以美国而言, 建国历史不长,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基础与旧大陆的一些国家无法相比。但是 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地理优势,它东西濒临两大洋,南北都与弱国(墨 西哥和加拿大)相邻,在地理条件上处于最安全的地位。辽阔的海洋没有阻 隔它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却有效地避免了旧大陆战乱的直接干扰。从南 北战争结束以来的120多年间,美国国内没有再经受战火的洗劫,本世纪两 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本土没有遭到外敌入侵的破坏。这种地理上的优势对于 美国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2.区域地理位置属于历史的范畴 从某一个时期看,地理位置是确定的,但在历史的范畴中,地理位置又 处于变化之中。由经纬度坐标确定的数理地理位置无疑是稳定的,但是随着 地球自转轴的同期性改变也会发生变化,虽然这种变化是极其缓慢而难以察 觉。沧海桑田,自然地理位置也同样会发生变化,变化的速率因时因地而异 造山运动对自然地理位置的影响要以地质年代的标尺来度量。如我国的西藏 地区,早在第三纪时为濒临暖海自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深受行星风系的影 响,比今天温暖湿润得多。随着喜马拉雅运动的开始,古地中海消失,陆地 面积扩大,欧亚板块与卬度板块碰撞重叠,西藏地区抬升成为世界屋脊。今 天西藏的主体位于高原内陆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也随之趋于高寒、干旱。 与此相比较,局部海岸线的改变、河流的改道带来的自然地理位置变化就相 对要快一些,如从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以后的700多年间,黄淮平原地区 直位于黄河的北岸;但1855年黄河又在北岸决口改由利津入海,使得今日的 黄淮平原又处于黄河南岸的地理位置。 与数理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位置相比,经济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的 变化就快得多。政治地理位置的不稳定性很大,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塑,国家 间政治关系的变化,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地理位置的意义发生改变。 随着德国的重新统一,柏林作为东西方冷战前哨阵地的政治地理位置消失, 而自从石油成为世界经济的命脉,中东各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战略中的位置却 愈显突出。英国在本世纪60年代撤出它在亚洲的军港新加坡,70年代撤出 在地中海中部的军港马耳他,美国在90年代初撤出其在海外最大的军港 菲律宾的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及克拉克空军基地,从而使这些地区政治地理上 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但这些港口和城市现在仍然具有海上要道或者航线枢 纽的地位,在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下,同一地点在政治地理上的重要性就逐渐 让位于经济地理上的重要性了
同样,经济地理位置,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常常是重要的因素。 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相对于国际的和国内的交通航线、市场、中心城市和 资源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拥有陆海兼备的地理位置的国家,便于利用陆上 和海洋的资源.并能够通过海上交通扩大对外经济联系,显然比较内陆国家占 有不少优势。19 世纪以前德国经济落后于英、法,与其距离当时已经成为世 界贸易要道的大西洋太远有关,这种位置上的不利因素在当时的技术条件是 颇有影响的。20 世纪非洲的赞比亚在出海通道上遇到的问题同样给它的经济 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交通位置关系密切。北 京自古以来位于南北交通的交会点上,是华北与东北来往必经之地。南京的 发展,也同它历史上就位于贯通东西的长江航运与沟通南北的交通的交会点 上,及其联接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与长江中游平原的地理位置有关。 政治地理位置对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以美国而言, 建国历史不长,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基础与旧大陆的一些国家无法相比。但是 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地理优势,它东西濒临两大洋,南北都与弱国(墨 西哥和加拿大)相邻,在地理条件上处于最安全的地位。辽阔的海洋没有阻 隔它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却有效地避免了旧大陆战乱的直接干扰。从南 北战争结束以来的 120 多年间,美国国内没有再经受战火的洗劫,本世纪两 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本土没有遭到外敌入侵的破坏。这种地理上的优势对于 美国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2.区域地理位置属于历史的范畴。 从某一个时期看,地理位置是确定的,但在历史的范畴中,地理位置又 处于变化之中。由经纬度坐标确定的数理地理位置无疑是稳定的,但是随着 地球自转轴的同期性改变也会发生变化,虽然这种变化是极其缓慢而难以察 觉。沧海桑田,自然地理位置也同样会发生变化,变化的速率因时因地而异。 造山运动对自然地理位置的影响要以地质年代的标尺来度量。如我国的西藏 地区,早在第三纪时为濒临暖海自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深受行星风系的影 响,比今天温暖湿润得多。随着喜马拉雅运动的开始,古地中海消失,陆地 面积扩大,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重叠,西藏地区抬升成为世界屋脊。今 天西藏的主体位于高原内陆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也随之趋于高寒、干旱。 与此相比较,局部海岸线的改变、河流的改道带来的自然地理位置变化就相 对要快一些,如从 1128 年黄河夺淮入海以后的 700 多年间,黄淮平原地区一 直位于黄河的北岸;但 1855 年黄河又在北岸决口改由利津入海,使得今日的 黄淮平原又处于黄河南岸的地理位置。 与数理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位置相比,经济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的 变化就快得多。政治地理位置的不稳定性很大,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塑,国家 间政治关系的变化,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地理位置的意义发生改变。 随着德国的重新统一,柏林作为东西方冷战前哨阵地的政治地理位置消失, 而自从石油成为世界经济的命脉,中东各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战略中的位置却 愈显突出。英国在本世纪 60 年代撤出它在亚洲的军港新加坡,70 年代撤出 在地中海中部的军港马耳他,美国在 90 年代初撤出其在海外最大的军港—— 菲律宾的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及克拉克空军基地,从而使这些地区政治地理上 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但这些港口和城市现在仍然具有海上要道或者航线枢 纽的地位,在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下,同一地点在政治地理上的重要性就逐渐 让位于经济地理上的重要性了
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受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等条件的制约。从世界 历史来看,中世纪以前西方社会航海技术水平不高,帆船不能经常到大西洋 或太平洋航行,海上贸易主要在地中海进行。当时南欧、西亚经济发达,地 中海区域很长时间是世界经济繁荣的中心,意大利处于地中海的中心地理位 置,在长达七个世纪的时间内,意大利在世界经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 同一时期,英国所在的大不列颠群岛却远离世界主要贸易地区,经济、文化 落后,被看作是世界荒凉的边缘地区。但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来临,航海 技术的发展,如哥仑布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大西洋逐渐取代了地中 海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通道。随着西欧、北欧的经济发展及与新大陆和世界 其它地方贸易的兴旺,大不列颠群岛的经济地理位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跃成为繁荣的世界贸易和经济中心。而此时的意大利,由于经济中心从地中 海的转移,加上15世纪中叶崛起的土耳其对欧亚大陆桥的占据,切断了地中 海到东方的贸易通道,意大利的经济地理位置失去了往日的优势,经济、文 化和政治地位也随之迅速衰落。直到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再次贯通了 大西洋经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航路,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地中海沿岸国家的经济 地理位置才又有了改善。 经济地理位置的影响,也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联系在一 起的。时代不同了,原有的因素可能会消失,位置的意义也会转化。中东石 油的开发,使霍尔木兹海峡成为一些国家的经济生命线,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就不言而喻了。 三、区域地理位置对地理熵的贡献 系统的有序性和预决件涉及到系统的组织度和方向。在自发状态下,区 域地理过程自动演进的方向,总是从几率较小的状态,趋向于几率较大的状 态,最后趋向于平衡状态,其原则是有序不能自发地产生于无序之中。自然 地理上的一个例子是沙漠不能自动地变为绿洲,而绿洲却常有可能变成沙 漠。因为绿洲要求的自然条件组合比沙漠严格得多,有序程度强,在自发条 件下发生的几率小;而沙漠的有序程度差,各种无序状态的几率总和总是大 大超过造就绿洲所需的有序组合的几率。自然地理熵即是衡量地理系统无序 状态的指标,熵值越高,系统的无序程度就越髙,熵值越低,系统的有序程 度就越高。系统中熵值的变化状况说明了地理过程演进的方向。 一个系统的状态是受到环境边界条件的制约的,地理界中植被、土壤的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即说明了这一点。在我国暖温带和温带,距离海洋远 近的位置对于一个区域朝着沙漠或草原还是森林的方向演替有着决定性的意 义。又如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景观是地带性规律的体现,因而一般情况下是稳 态的(除非受到破坏,引起沙化)。而我国南方草山草坡却是在亚热带森林 植被遭受破坏下岀现的现象,倘若封山育林,让其恢复,则能较快地向着其 地带性的顶极群落常绿阔叶林演替。上述例子,说明区域自然地理位置不同 也使熵值高低不一样,或者说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对于自然地理熵的贡献不 同 一个由于地理位置或其它原因同外界在经济交往上隔绝的地区,如得不 到必需的资源、能源、资金、市场、劳力、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等交 流,系统的经济运行状况不能调节到良好有序的状态。经济地理位置对于区
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受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等条件的制约。从世界 历史来看,中世纪以前西方社会航海技术水平不高,帆船不能经常到大西洋 或太平洋航行,海上贸易主要在地中海进行。当时南欧、西亚经济发达,地 中海区域很长时间是世界经济繁荣的中心,意大利处于地中海的中心地理位 置,在长达七个世纪的时间内,意大利在世界经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 同一时期,英国所在的大不列颠群岛却远离世界主要贸易地区,经济、文化 落后,被看作是世界荒凉的边缘地区。但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来临,航海 技术的发展,如哥仑布于 1492 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大西洋逐渐取代了地中 海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通道。随着西欧、北欧的经济发展及与新大陆和世界 其它地方贸易的兴旺,大不列颠群岛的经济地理位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 跃成为繁荣的世界贸易和经济中心。而此时的意大利,由于经济中心从地中 海的转移,加上 15 世纪中叶崛起的土耳其对欧亚大陆桥的占据,切断了地中 海到东方的贸易通道,意大利的经济地理位置失去了往日的优势,经济、文 化和政治地位也随之迅速衰落。直到 1869 年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再次贯通了 大西洋经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航路,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地中海沿岸国家的经济 地理位置才又有了改善。 经济地理位置的影响,也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联系在一 起的。时代不同了,原有的因素可能会消失,位置的意义也会转化。中东石 油的开发,使霍尔木兹海峡成为一些国家的经济生命线,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就不言而喻了。 三、区域地理位置对地理熵的贡献 系统的有序性和预决件涉及到系统的组织度和方向。在自发状态下,区 域地理过程自动演进的方向,总是从几率较小的状态,趋向于几率较大的状 态,最后趋向于平衡状态,其原则是有序不能自发地产生于无序之中。自然 地理上的一个例子是沙漠不能自动地变为绿洲,而绿洲却常有可能变成沙 漠。因为绿洲要求的自然条件组合比沙漠严格得多,有序程度强,在自发条 件下发生的几率小;而沙漠的有序程度差,各种无序状态的几率总和总是大 大超过造就绿洲所需的有序组合的几率。自然地理熵即是衡量地理系统无序 状态的指标,熵值越高,系统的无序程度就越高,熵值越低,系统的有序程 度就越高。系统中熵值的变化状况说明了地理过程演进的方向。 一个系统的状态是受到环境边界条件的制约的,地理界中植被、土壤的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即说明了这一点。在我国暖温带和温带,距离海洋远 近的位置对于一个区域朝着沙漠或草原还是森林的方向演替有着决定性的意 义。又如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景观是地带性规律的体现,因而一般情况下是稳 态的(除非受到破坏,引起沙化)。而我国南方草山草坡却是在亚热带森林 植被遭受破坏下出现的现象,倘若封山育林,让其恢复,则能较快地向着其 地带性的顶极群落常绿阔叶林演替。上述例子,说明区域自然地理位置不同 也使熵值高低不一样,或者说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对于自然地理熵的贡献不 同。 一个由于地理位置或其它原因同外界在经济交往上隔绝的地区,如得不 到必需的资源、能源、资金、市场、劳力、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等交 流,系统的经济运行状况不能调节到良好有序的状态。经济地理位置对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