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系统的开放度与信息量的获得有着客观的影响。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有 助于系统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获取信息,增加系统的负熵,在具备一定条件 下,就能白发地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组织,即远离系统平衡态的耗散结构。 四、区域地理位置对区域性质和开发影响的例子 区域地理位置对于区域性质的定位和区域发展方向有着独特而持续的影 响。试以香港和上海为例,探讨区域发展中的位置效应。 香港位于北纬22°09'-22°37’,东经113°52-114°30′之间 全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面积1071平方公里。香港是亚太地区最发 达的现代化经济、金融、贸易和旅游中心之一。香港从70年代以来,伴随着 出囗工业的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和南亚地区的航运和空运中心,以人均 出口值计,香港的出口贸易量超过了日本、英国和美国。80年代以来,香港 经济更向现代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和三大黄金 市场之一。世界上有一百多家主要银行在香港设有办事处,香港是这些国家 在亚洲争夺市场的重要战略基地,也是这些国家在亚洲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银 行的行政指挥中心。香港经济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特殊的政治历史条 件等,但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香港三面环海,海岸线绵长曲折,多港湾岛屿,为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 良好的港湾条件。海运被称为香港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香港每年外贸货物 的九成左右都是通过海港进出,近年来经济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对于 海港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香港是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背靠中国大陆,地 处远东贸易航线的枢纽,是沟通日本、韩国、东南亚、大洋洲以及欧洲与美 洲各国的重要商埠,也是中国内地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门户。香港它还 是东亚与东亚南、南亚、欧洲、非洲之间航运的要道和中转站,也是北美、 欧洲和日本的经济贸易界进入中国南部经济特区和广大腹地的大门。从港口 本身条件来看,港湾深阔,屏蔽条件好,港内风平浪静,与美国的旧金山 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上三个最优良的深水港。每年进出港湾的远洋 轮在3万艘以上,目前香港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已成 为世界上最繁忙和效率最高的海港之一(见图2-1) 香港地理位置的优势还在于拥有广阔的中国大陆腹地。香港本身虽然是 弹丸之地,但由于紧靠中国大陆,与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有铁路、 水运和航空紧密相连,交通非常方便,所以香港在经济上同中国大陆腹地的 联系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陆是香港建筑原材料、燃料、副食品和饮 用淡水的主要供应者。从大陆得到的大量价格低廉的原料和消费品,有助于 抑制香港的通货膨胀,保持了香港居民的生活稳定。中国内地是香港产品的 主要买主,占香港出口的第四位,是香港在亚洲的最大市场,同时中国内地 还是香港转口贸易的最大供应者和最大的市场。近年来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 头,邻近地区工业品出口竞争加剧,以及香港本身出现的高地价、高租金、 高成本等问题的困扰,使原有的劳动密集型的竞争优势开始逐渐丧失,香港 而临着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多元化方向转轨的挑战。而中国大陆设置的 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则为香港调整经济结构、解脱困境带来了新的机 遇。香港可以通过补偿贸易、合资生产经营等方式将劳动密集、占地多的企 业转移到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和开放地带来,以取得更多的效益,而自己
域系统的开放度与信息量的获得有着客观的影响。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有 助于系统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获取信息,增加系统的负熵,在具备一定条件 下,就能白发地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组织,即远离系统平衡态的耗散结构。 四、区域地理位置对区域性质和开发影响的例子 区域地理位置对于区域性质的定位和区域发展方向有着独特而持续的影 响。试以香港和上海为例,探讨区域发展中的位置效应。 香港位于北纬 22°09'—22°37',东经 113°52'—114°30'之间, 全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面积 1071 平方公里。香港是亚太地区最发 达的现代化经济、金融、贸易和旅游中心之一。香港从 70 年代以来,伴随着 出口工业的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和南亚地区的航运和空运中心,以人均 出口值计,香港的出口贸易量超过了日本、英国和美国。80 年代以来,香港 经济更向现代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和三大黄金 市场之一。世界上有一百多家主要银行在香港设有办事处,香港是这些国家 在亚洲争夺市场的重要战略基地,也是这些国家在亚洲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银 行的行政指挥中心。香港经济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特殊的政治历史条 件等,但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香港三面环海,海岸线绵长曲折,多港湾岛屿,为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 良好的港湾条件。海运被称为香港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香港每年外贸货物 的九成左右都是通过海港进出,近年来经济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对于 海港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香港是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背靠中国大陆,地 处远东贸易航线的枢纽,是沟通日本、韩国、东南亚、大洋洲以及欧洲与美 洲各国的重要商埠,也是中国内地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门户。香港它还 是东亚与东亚南、南亚、欧洲、非洲之间航运的要道和中转站,也是北美、 欧洲和日本的经济贸易界进入中国南部经济特区和广大腹地的大门。从港口 本身条件来看,港湾深阔,屏蔽条件好,港内风平浪静,与美国的旧金山、 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上三个最优良的深水港。每年进出港湾的远洋 轮在 3 万艘以上,目前香港和世界上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已成 为世界上最繁忙和效率最高的海港之一(见图 2—1)。 香港地理位置的优势还在于拥有广阔的中国大陆腹地。香港本身虽然是 一弹丸之地,但由于紧靠中国大陆,与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有铁路、 水运和航空紧密相连,交通非常方便,所以香港在经济上同中国大陆腹地的 联系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陆是香港建筑原材料、燃料、副食品和饮 用淡水的主要供应者。从大陆得到的大量价格低廉的原料和消费品,有助于 抑制香港的通货膨胀,保持了香港居民的生活稳定。中国内地是香港产品的 主要买主,占香港出口的第四位,是香港在亚洲的最大市场,同时中国内地 还是香港转口贸易的最大供应者和最大的市场。近年来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 头,邻近地区工业品出口竞争加剧,以及香港本身出现的高地价、高租金、 高成本等问题的困扰,使原有的劳动密集型的竞争优势开始逐渐丧失,香港 而临着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多元化方向转轨的挑战。而中国大陆设置的 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则为香港调整经济结构、解脱困境带来了新的机 遇。香港可以通过补偿贸易、合资生产经营等方式将劳动密集、占地多的企 业转移到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和开放地带来,以取得更多的效益,而自己
则腾出人力、物力、土地来调整经济结构。香港的地理位置条件,使其能分 享中国内地广大的资源、劳力和市场优势,这无疑对香港经济的发展有着重 要意义。 香港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处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环境下,虽 然土地狭小,然渔业和农业的发展都有一定水平,解决了一部分生活需要。 依山傍海的位置和地貌特色是香港发达的旅游业的天然资源。香港特殊的政 治地理位置的作用,引起周边地区大批人口移入香港,为它提供了大量廉价 劳动力;同时香港还起着资本安全港的作用,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流入。此外, 香港的数理地理位置也为香港成为金融贸易中心助了一臂之力。香港 图2——1香港货物来源地概况 在世界时区上位于伦敦和纽约的中间,当香港的商行开始办公时,伦敦正是 午夜时分;香港一天的交易结束时,伦敦的市场交易活动却如火如荼;而到 了香港的夜晚,纽约的交易市场又开始了。这样通过全球电讯信息网的联结 香港、纽约、伦敦三个不同时区的金融中心联成一体,昼夜运转,左右着全 世界金融和贸易的进程。 上海从一个海边的渔村,一度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金融和经济中心,现 在还是我国最大的工商城市,也是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分不开的。 上海位于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与东海的汇合处,凭借长江航运等渠道联系着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广大腹地。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温和适宜的 气候,平坦广阔的地形,四通八达的水网和陆路交通,为上海早期城市和工 业的开发提供了富足的商品粮、劳力和轻纺、食品、手工业原料,为商品的 交流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上海又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点,是南北海 路运输的要道,凭借海路联系外部广大地区。近代上海又列为五个通商口岸 之一,是最早开始国际贸易的城市之一,也是外国资本最早输入的城市之· 这些因素都客观上刺激了上海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正进一 步认识和发挥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实施了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要把上海建 设成为长江三角洲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龙头”,并进而在下世纪初建 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 地理位置也可能由于某些方面的缺陷,从而限制和迟延了区域的发展, 发挥了负面的作用和影响,这类例子也并不少见,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作分 析和介绍
则腾出人力、物力、土地来调整经济结构。香港的地理位置条件,使其能分 享中国内地广大的资源、劳力和市场优势,这无疑对香港经济的发展有着重 要意义。 香港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处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环境下,虽 然土地狭小,然渔业和农业的发展都有一定水平,解决了一部分生活需要。 依山傍海的位置和地貌特色是香港发达的旅游业的天然资源。香港特殊的政 治地理位置的作用,引起周边地区大批人口移入香港,为它提供了大量廉价 劳动力;同时香港还起着资本安全港的作用,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流入。此外, 香港的数理地理位置也为香港成为金融贸易中心助了一臂之力。香港 图 2──1 香港货物来源地概况 在世界时区上位于伦敦和纽约的中间,当香港的商行开始办公时,伦敦正是 午夜时分;香港一天的交易结束时,伦敦的市场交易活动却如火如荼;而到 了香港的夜晚,纽约的交易市场又开始了。这样通过全球电讯信息网的联结, 香港、纽约、伦敦三个不同时区的金融中心联成一体,昼夜运转,左右着全 世界金融和贸易的进程。 上海从一个海边的渔村,一度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金融和经济中心,现 在还是我国最大的工商城市,也是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分不开的。 上海位于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与东海的汇合处,凭借长江航运等渠道联系着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广大腹地。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温和适宜的 气候,平坦广阔的地形,四通八达的水网和陆路交通,为上海早期城市和工 业的开发提供了富足的商品粮、劳力和轻纺、食品、手工业原料,为商品的 交流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上海又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点,是南北海 路运输的要道,凭借海路联系外部广大地区。近代上海又列为五个通商口岸 之一,是最早开始国际贸易的城市之一,也是外国资本最早输入的城市之一, 这些因素都客观上刺激了上海经济的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的上海,正进一 步认识和发挥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实施了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要把上海建 设成为长江三角洲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龙头”,并进而在下世纪初建 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地理位置也可能由于某些方面的缺陷,从而限制和迟延了区域的发展, 发挥了负面的作用和影响,这类例子也并不少见,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作分 析和介绍
第二节地理区位 区位的概念 地理区位是同地理位置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概念。区位一词除解释作空间 内的位置以外,还有布置和为特定目的而联系的地区两重意义。所以,区位 的概念除了位置以外,与区域是密切相关的,并含有被设计的内涵。地理学 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区位论的思想,引出了地理区位的概念,它增加和强调 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 区位中的点、线、面要素,具有地理坐标上的确定位置。如河川汇流点 和居民点,海岸线和交通线,流域和城市吸引范围等。一个区域,是由点、 线、面等区位要素结合而成的地理实体的组合。如上海位于我国经济大动脉 的长江入海口,又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带的黄金海岸线中点,恰似一张弓上 的箭,对内联系长江流域广大腹地,对外辐射太平洋沿岸和世界各地,其地 理区位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区位的因子 区位论从空间或地域方面定量地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主要是其中的经 济现象。影响区位的因子或为地理要素,或同地理现象有关,可概括为六个 方面 (一)自然因子 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具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 是普遍性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如大气、土地和在地表上各处都能找到的那部 分原料,这类因子对产业区位的影响不大。另一类是局地性自然条件和资源 这是由于地域差异而造成的。如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而形成的特定气 候区、土壤区和生物区及相应的自然资源;同地球内外营力组合有关的矿产 分布;受河流与地貌结合制约的水力资源等。某些局地性资源,在分布范围 和数量上还是相当有限的,如我国热带橡胶的生产环境,某些矿种的分布和 储量等。局地性自然因子对于产业区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二)运输因子 区位论在分析区域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联系时,十分注重运输因子,因 为居于不同位置的自然和经济要素间的组合要通过运输来实现。早期的农业 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主要考虑原料和运费的问题。现代地理学区位研究中, 依然注重交通因素的影响。 (三)集聚因子 区位论中的集聚因子,包括产业在区域空间布置中的集中和分散两个方 面。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具有降低运输成本,成组布局、便于协作,加强 信息交流,利用已有市场区位扩大市场服务范围,利用原有城镇市政设施减 少社会总费用等益处。与此相反,分散则可以避开诸如地价上升、场地拥挤、 劳力供应紧张、污染严重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集聚问题,是区域结构合 理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四)劳力因子 劳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保证,但也具有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劳动
第二节 地理区位 一、区位的概念 地理区位是同地理位置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概念。区位一词除解释作空间 内的位置以外,还有布置和为特定目的而联系的地区两重意义。所以,区位 的概念除了位置以外,与区域是密切相关的,并含有被设计的内涵。地理学 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区位论的思想,引出了地理区位的概念,它增加和强调 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 区位中的点、线、面要素,具有地理坐标上的确定位置。如河川汇流点 和居民点,海岸线和交通线,流域和城市吸引范围等。一个区域,是由点、 线、面等区位要素结合而成的地理实体的组合。如上海位于我国经济大动脉 的长江入海口,又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带的黄金海岸线中点,恰似一张弓上 的箭,对内联系长江流域广大腹地,对外辐射太平洋沿岸和世界各地,其地 理区位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二、区位的因子 区位论从空间或地域方面定量地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主要是其中的经 济现象。影响区位的因子或为地理要素,或同地理现象有关,可概括为六个 方面: (一)自然因子 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具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 是普遍性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如大气、土地和在地表上各处都能找到的那部 分原料,这类因子对产业区位的影响不大。另一类是局地性自然条件和资源, 这是由于地域差异而造成的。如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而形成的特定气 候区、土壤区和生物区及相应的自然资源;同地球内外营力组合有关的矿产 分布;受河流与地貌结合制约的水力资源等。某些局地性资源,在分布范围 和数量上还是相当有限的,如我国热带橡胶的生产环境,某些矿种的分布和 储量等。局地性自然因子对于产业区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二)运输因子 区位论在分析区域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联系时,十分注重运输因子,因 为居于不同位置的自然和经济要素间的组合要通过运输来实现。早期的农业 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主要考虑原料和运费的问题。现代地理学区位研究中, 依然注重交通因素的影响。 (三)集聚因子 区位论中的集聚因子,包括产业在区域空间布置中的集中和分散两个方 面。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具有降低运输成本,成组布局、便于协作,加强 信息交流,利用已有市场区位扩大市场服务范围,利用原有城镇市政设施减 少社会总费用等益处。与此相反,分散则可以避开诸如地价上升、场地拥挤、 劳力供应紧张、污染严重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集聚问题,是区域结构合 理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四)劳力因子 劳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保证,但也具有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劳动
力的素质和价格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的地理分布 是确定产业区位的重要因子。 (五)市场因子 市场因子对区位的影响包括:①市场与产业的相对位置与距离,②市场 的规模,即其商品或服务的容量,③市场的结构,即其商品或服务的种类。 后二方面往往构成市场和城市的等级序列。 (六)其它因子 其它因子包括行为、技术进步、文化、时间等因子。其中技术进步因子 对于区位的影响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显示出来的。本世纪50年代以前,铁 路在运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区都位于铁路运 输枢纽;ω0年代至70年代,国际上一些地方对海岸带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 利用发达的海运,出现了所谓“临海工业区”;70年代末以来,高速公路和 大吨位汽车的大量出现,使得公路运输效率大为提高而运费明显降低,从而 在高速公路网的交点附近出现大量的轻型工业和其它产业部门;同时,巨型 运输机承担的货运比重也在上升,在航空港附近出现了知识密集型的电子工 业区、科学——工业园区等,称为“临空工业区”。 三、区位论的几种学派 (一)区位论中的成本学派 成本学派是最早的区位论学派,其核心是追求最低的生产成本,以此确 定最优区位。杜能的农业区位,将农业生产者的运输成本作为最重要因素 龙哈德以钢铁工业为样本,建立“区位三角形”横式,寻找企业最经济的区 位。韦勃吸收了龙哈德最小费用区位的概念,予以补充和修正,提出了区位 因子的概念,并对区位的各种因子予以分析和概括,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是 工业区位论的奠基者。之后,许多学者对韦勃理论加以运用、阐发或修正。 如高兹的海港区位论,及胡佛、赖利等人的学说。 1.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论 杜能于1826年发表的《孤立国》一书成为第一部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杜能认为农业经营的集约化,必须根据不同地区和地带的条件,进行合理的 空间组合。以后,西方的工、商业区位论,特别是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城市 地域结构理论,都以他的学说为出发点。 杜能理论中,首先对地理环境及经济关系作了一系列抽象和假设,主要 是:一个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共同组成了一个孤立的地区;该地区内的 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是均质的;区内唯一的运输手段是马车,运费与重量和距 离成正比;唯一的农产品市场是中心城市;区域与外部环境相隔绝;等等。 这样抽象得出的“孤立国”就是杜能理论的前提。 杜能根据上述假定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农业区位向心圈理论模式。把农业 产品的销售成本看作是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之和,则有下式成立 m=P-(C+T) (1)式 其中π代表利润,P代表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生产成本,T为运输费用。 杜能以实际观测到的木材和粮食的数据为例,见表2-1。由表可见,纯收入 随运输距离增加而下降,直至为负利润,因此可供选择的经营品类与距离密 切相关。杜能假定,单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依据城市距离远近而异,于
力的素质和价格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的地理分布 是确定产业区位的重要因子。 (五)市场因子 市场因子对区位的影响包括:①市场与产业的相对位置与距离,②市场 的规模,即其商品或服务的容量,③市场的结构,即其商品或服务的种类。 后二方面往往构成市场和城市的等级序列。 (六)其它因子 其它因子包括行为、技术进步、文化、时间等因子。其中技术进步因子 对于区位的影响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显示出来的。本世纪 50 年代以前,铁 路在运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区都位于铁路运 输枢纽;60 年代至 70 年代,国际上一些地方对海岸带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 利用发达的海运,出现了所谓“临海工业区”;70 年代末以来,高速公路和 大吨位汽车的大量出现,使得公路运输效率大为提高而运费明显降低,从而 在高速公路网的交点附近出现大量的轻型工业和其它产业部门;同时,巨型 运输机承担的货运比重也在上升,在航空港附近出现了知识密集型的电子工 业区、科学——工业园区等,称为“临空工业区”。 三、区位论的几种学派 (一)区位论中的成本学派 成本学派是最早的区位论学派,其核心是追求最低的生产成本,以此确 定最优区位。杜能的农业区位,将农业生产者的运输成本作为最重要因素, 龙哈德以钢铁工业为样本,建立“区位三角形”横式,寻找企业最经济的区 位。韦勃吸收了龙哈德最小费用区位的概念,予以补充和修正,提出了区位 因子的概念,并对区位的各种因子予以分析和概括,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是 工业区位论的奠基者。之后,许多学者对韦勃理论加以运用、阐发或修正。 如高兹的海港区位论,及胡佛、赖利等人的学说。 1.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论 杜能于 1826 年发表的《孤立国》一书成为第一部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杜能认为农业经营的集约化,必须根据不同地区和地带的条件,进行合理的 空间组合。以后,西方的工、商业区位论,特别是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城市 地域结构理论,都以他的学说为出发点。 杜能理论中,首先对地理环境及经济关系作了一系列抽象和假设,主要 是:一个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共同组成了一个孤立的地区;该地区内的 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是均质的;区内唯一的运输手段是马车,运费与重量和距 离成正比;唯一的农产品市场是中心城市;区域与外部环境相隔绝;等等。 这样抽象得出的“孤立国”就是杜能理论的前提。 杜能根据上述假定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农业区位向心圈理论模式。把农业 产品的销售成本看作是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之和,则有下式成立: π=P-(C+T) (1)式 其中π代表利润, P 代表产品的市场价格,C 为生产成本,T 为运输费用。 杜能以实际观测到的木材和粮食的数据为例,见表 2—1。由表可见,纯收入 随运输距离增加而下降,直至为负利润,因此可供选择的经营品类与距离密 切相关。杜能假定,单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依据城市距离远近而异,于
是,产品的纯收入就完全取决于距离城市的远近。杜能把这一纯收入定名为 区位地租(位置级差地租)。这样,在多种农业生产品类之间,由于其各品 类收益不同,导致所能偿付的区位地租有差异,以致其空间分布呈一以市场 为中心的同心环带。农作物的合理分布区,是其能偿付区位地租的地段,杜 能自己曾在《孤立园》中阐述了六种农作制度,呈向心环状围绕城市中心 即著名的“杜能环”。 项目 木材 粮食 各同 (1)(2)(3)(4)(1 心环到 市场生产运输利|市场生产运输利 价格成本费用润|价格成本费用润 2001401050 27 2001402040 2001403030 20014040 369258 4185 200140501080 20014060080 20014070 1080 20014080 2001409) 200140100-408 此外,对于单一产品,如果集约程度不同,其产量和纯收入也不同,单 一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也出现空间差异 设1为在一定土地上的总投入量,△Q为边际产量,即每追加单位投入 量土地增加的产量,根据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可以作岀边际产量曲线(图2一 d0,土地收益递增:当(ΔQ) d=0,土地收益持平;当 d(△Q) <0,土地收益递减。 △Q=f(I) 图2 在土地收益递减的场合,虽然继续增加投入量仍可使土地总产量增加 但由于边际产量的下降,故边际成本上升。而合理的集约化程度必须使价格 减去边际成本尚能偿付边际产量追加的运费,可见,边际成本和追加运费愈
是,产品的纯收入就完全取决于距离城市的远近。杜能把这一纯收入定名为 区位地租(位置级差地租)。这样,在多种农业生产品类之间,由于其各品 类收益不同,导致所能偿付的区位地租有差异,以致其空间分布呈一以市场 为中心的同心环带。农作物的合理分布区,是其能偿付区位地租的地段,杜 能自己曾在《孤立园》中阐述了六种农作制度,呈向心环状围绕城市中心, 即著名的“杜能环”。 表 2 — 1 木材 粮食 (1) (2) (3) (4) (1) (2) (3) (4) 市场 价格 生产 成本 运输 费用 利 润 市场 价格 生产 成本 运输 费用 利 润 1 2 200 140 10 50 80 50 3 27 1 200 140 20 40 80 50 6 24 1 1 2 200 140 30 30 80 50 9 21 2 200 140 40 20 80 50 12 18 2 1 2 200 140 50 10 80 50 15 15 3 200 140 60 0 80 50 18 12 3 1 2 200 140 70 -10 80 50 21 9 4 200 140 80 -20 80 50 24 6 4 1 2 200 140 9) -30 80 50 27 3 5 200 140 100 -40 80 50 30 0 项目 各同 心环到 市场距离 此外,对于单一产品,如果集约程度不同,其产量和纯收入也不同,单 一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也出现空间差异。 设 1 为在一定土地上的总投入量,△Q 为边际产量,即每追加单位投入 量土地增加的产量,根据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可以作出边际产量曲线(图 2— 2)。 当 ,土地收益递增;当 ,土地收益持平;当 ,土地收益递减。 d Q dI d Q dI d Q dI ( ) ( ) ( ) D D D > = < 0 0 0 图 2——2 在土地收益递减的场合,虽然继续增加投入量仍可使土地总产量增加, 但由于边际产量的下降,故边际成本上升。而合理的集约化程度必须使价格 减去边际成本尚能偿付边际产量追加的运费,可见,边际成本和追加运费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