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果程代码 MED130295 编写时间 2017年1月30日 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A 英文名称 Medical Microbiology 学分数 4.0 周学时 3+2 *任壬课教师 复旦大学 /课程负责人 袁正宏 开课院系 基础医学院 **预修课程 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学 课程性质 请根据教学培养方案上的课程性质在以下4个栏目中选择。 综合教育课程 文理基础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法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基础细菌学,临床细菌学,基础病毒学,临床病毒学和病原性真菌。基础细菌学和病毒学 主要论述细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致病与免疫、实验室诊断和特异 性防治等;临床细菌学和病毒学着重描述与医学相关病原菌和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与免疫反应、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病原性真菌主要论述真菌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医学的关 系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学习基础 医学有关课程及从事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适应21世纪卫生事业发展的医药卫生人员。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不少于5种) 作者 教材或参考资料名称 出版社 出版年月 袁正宏 医学微生物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年 李凡等 医学微生物学 人卫出版社 2013年 李明远等 医学微生物学 人卫出版社
1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MED130295 编写时间 2017 年 1 月 30 日 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 A 英文名称 Medical Microbiology 学分数 4.0 周学时 3+2 *任课教师 /课程负责人 袁正宏 开课院系 复旦大学 基础医学院 **预修课程 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学 课程性质: 请根据教学培养方案上的课程性质在以下 4 个栏目中选择。 综合教育课程 □ 文理基础课程 □ 专业必修课程 √ 专业选修课程 □ 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法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基础细菌学,临床细菌学,基础病毒学,临床病毒学和病原性真菌。基础细菌学和病毒学 主要论述细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致病与免疫、实验室诊断和特异 性防治等;临床细菌学和病毒学着重描述与医学相关病原菌和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与免疫反应、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病原性真菌主要论述真菌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医学的关 系。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学习基础 医学有关课程及从事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适应 21 世纪卫生事业发展的医药卫生人员。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不少于 5 种) 作者 教材或参考资料名称 出版社 出版年月 袁正宏 医学微生物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年 李凡 等 医学微生物学 人卫出版社 2013 年 李明远 等 医学微生物学 人卫出版社 2015 年
钱利生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Patrick R. Murray medical microbiology St Louis, MO: Mosby 2005 Sherris. John C. Sherris medical microbiology: an New york 2004 introduction to infectious diseases McGraw-Hill Jawetz, Melnick Medical Microbiology (27th ed. George F 2015 Adelberg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 3.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4.微生物的分类及其主要特性。 5.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6.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 1.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广义上包括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 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狭义则专指细菌。 2.细菌形体微小,以微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代谢多样性、繁殖迅速。细菌细胞基本 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核质、70S核糖体等;某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包括英膜、鞭毛 菌毛和芽胞。 3.根据革兰染色,细菌可分为革兰阳性菌(矸+)和革兰阴性菌(G-),是临床鉴别细菌最 重要的依据之一。 4.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θ-菌的细胞壁由外膜和肽聚糖组成,是抗菌药物 的重要作用靶点之 5.细菌的结构在鉴别细菌、诊断和防治细菌性感染以及原核细胞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际意义。 教学要求 1.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肽聚糖和脂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细菌染色、致病及抗 生素等作用的关系。 2.英膜、鞭毛、菌毛和芽孢四种特殊结构和质粒、核蛋白体等胞质内含物等在临床实践中
2 钱利生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8 月 Patrick R. Murray medical microbiology St Louis, MO: Mosby 2005 Sherris, John C. Sherris medical microbiology : an introduction to infectious diseases New York : : McGraw-Hill 2004 Jawetz, Melnick, & Adelberg's Medical Microbiology (27th ed.) George F. 2015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 3. 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4. 微生物的分类及其主要特性。 5. 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6. 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 1.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广义上包括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 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狭义则专指细菌。 2.细菌形体微小,以微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代谢多样性、繁殖迅速。细菌细胞基本 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核质、70S 核糖体等;某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 菌毛和芽胞。 3.根据革兰染色,细菌可分为革兰阳性菌(G+)和革兰阴性菌(G-),是临床鉴别细菌最 重要的依据之一。 4.G+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G-菌的细胞壁由外膜和肽聚糖组成,是抗菌药物 的重要作用靶点之一。 5.细菌的结构在鉴别细菌、诊断和防治细菌性感染以及原核细胞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际意义。 教学要求 1.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肽聚糖和脂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细菌染色、致病及抗 生素等作用的关系。 2.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四种特殊结构和质粒、核蛋白体等胞质内含物等在临床实践中
的意义。 3.革兰染色法的方法及原理,了解其在临床实际中的意义。 4.细菌的形态、大小及其形态检查法。 5.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形成的原因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教学内容 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条件:细菌具有独特的生命活动规律,表面积大,可不断地从环境中 吸取营养物质,用于产能、合成菌体物质及调节代谢,保证细菌的快速生长繁殖。 2.按对氧要求不同进行的细菌分类: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 细菌分裂方式及速度,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划分为四个期: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 衰亡期。 3.细菌的的新陈代谢:分解、合成的产物可用于鉴别菌种、临床诊断 4.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种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维生素等),又可为人类的生产和 医疗实践所利用。细菌可用于基因工程的科研和产业化。 5.培养基的种类及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6.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教学要求 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条件:细菌人工培养的方法和培养基的种类及在微生物检测和临床 诊断中的用途。 2.菌落的概念、细菌分裂方式、繁殖速度和生长曲线的分期及意义。 3.根据氧需求的细菌分类: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 4.以临床常用的细菌生化反应为例,说明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和的合成代谢产物在临床微 生物诊断中意义。 5.细菌的分类法和命名原则:菌株、菌种和菌属的概念。 第三章消毒灭菌 教学内容 1.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指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病 原和非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菌芽胞 2.消毒灭菌的手段和方法:高温灭菌法的原理和种类;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物理消毒 的种类;紫外线和滤过除菌的原理;各消毒灭菌及用途。 3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各类消毒剂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原则。 4.低温保存菌种。 5.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专性胞内寄生,具有严格 宿主特异性。根据与宿主菌的关系,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参与细菌基因的水 平转移-转导,也是分子生物学重要的研究工具
3 的意义。 3.革兰染色法的方法及原理,了解其在临床实际中的意义。 4.细菌的形态、大小及其形态检查法。 5.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形成的原因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教学内容 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条件:细菌具有独特的生命活动规律,表面积大,可不断地从环境中 吸取营养物质,用于产能、合成菌体物质及调节代谢,保证细菌的快速生长繁殖。 2.按对氧要求不同进行的细菌分类: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 细菌分裂方式及速度,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划分为四个期: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 衰亡期。 3.细菌的的新陈代谢:分解、合成的产物可用于鉴别菌种、临床诊断。 4.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种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维生素等),又可为人类的生产和 医疗实践所利用。细菌可用于基因工程的科研和产业化。 5.培养基的种类及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6.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教学要求 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条件: 细菌人工培养的方法和培养基的种类及在微生物检测和临床 诊断中的用途。 2.菌落的概念、细菌分裂方式、繁殖速度和生长曲线的分期及意义。 3.根据氧需求的细菌分类: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 4.以临床常用的细菌生化反应为例,说明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和的合成代谢产物在临床微 生物诊断中意义。 5.细菌的分类法和命名原则:菌株、菌种和菌属的概念。 第三章 消毒灭菌 教学内容 1.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指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病 原和非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菌芽胞。 2.消毒灭菌的手段和方法:高温灭菌法的原理和种类;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物理消毒 的种类;紫外线和滤过除菌的原理;各消毒灭菌及用途。 3.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各类消毒剂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原则。 4.低温保存菌种。 5.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专性胞内寄生,具有严格 宿主特异性。根据与宿主菌的关系,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参与细菌基因的水 平转移-转导,也是分子生物学重要的研究工具
教学要求 1.消毒、灭菌、无菌和防腐等基本概念的区别及实际应用。 2.常用的湿热灭菌法的原理及其用途。 3.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4.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及其种类。 5.噬菌体的特性(烈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及其在细菌基因水平转移(转导)及分子 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教学内容 1.遗传和变异是细菌的基本属性,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2.细菌基因组包括:细菌染色体和/或外源性DNA(质粒、噬菌体的部分或全部的基因组), 以及可移动元件。 3.细菌基因组中可移动元件:插入序列、转座子和前噬菌体。 4.细菌的变异可分为两类,遗传变异与表型变异。 5.细菌遗传变异包括:自发突变、诱发突变及基因水平转移。 6.细菌基因的水平转移方式:转化、转导、接合和溶原性转换 7.细菌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所致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8.细菌遗传变异在微生物学诊断、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意义及应用(Ames试验、遗传 工程等)。 教学要求 1.细菌染色体及可移动元件(插入序列、转座子和前噬菌体)。 2.细菌质粒的特性:F质粒、Hfr、R质粒等在细菌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性变异中的作用 3.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接合等转移方式及意义: 掌握 4.突变与选择,鉴定突变体的经典实验。 细菌遗传变异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意义。 细菌变异与基因水平传递在细菌耐药产生过程中的意义。 7.Ames试验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的意义。 第五章细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免疫 教学内容 1.正常菌群的分布及其生理功能、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及医院内感染。 2.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病原菌突破宿主杋体防御,引起感染疾病的能力称致病性,具有 菌种特异性及感染宿主特异性。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称为毒力,毒力因子包括细菌侵袭力 和毒素
4 教学要求 1.消毒、灭菌、无菌和防腐等基本概念的区别及实际应用。 2.常用的湿热灭菌法的原理及其用途。 3.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4.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及其种类。 5.噬菌体的特性(烈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及其在细菌基因水平转移(转导)及分子 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教学内容 1.遗传和变异是细菌的基本属性,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2.细菌基因组包括:细菌染色体和/或外源性 DNA(质粒、噬菌体的部分或全部的基因组), 以及可移动元件。 3.细菌基因组中可移动元件:插入序列、转座子和前噬菌体。 4.细菌的变异可分为两类,遗传变异与表型变异。 5.细菌遗传变异包括:自发突变、诱发突变及基因水平转移。 6.细菌基因的水平转移方式:转化、转导、接合和溶原性转换。 7.细菌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所致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8.细菌遗传变异在微生物学诊断、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意义及应用(Ames 试验、遗传 工程等)。 教学要求 1.细菌染色体及可移动元件(插入序列、转座子和前噬菌体)。 2.细菌质粒的特性:F 质粒、Hfr、R 质粒等在细菌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性变异中的作用。 3.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接合等转移方式及意义; 掌握。 4.突变与选择,鉴定突变体的经典实验。 5.细菌遗传变异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意义。 6.细菌变异与基因水平传递在细菌耐药产生过程中的意义。 7.Ames 试验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的意义。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免疫 教学内容 1.正常菌群的分布及其生理功能、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及医院内感染。 2.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防御,引起感染疾病的能力称致病性,具有 菌种特异性及感染宿主特异性。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称为毒力,毒力因子包括细菌侵袭力 和毒素
3.侵袭力:细菌突破宿主生理屏障进入组织,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细 菌的粘附素、侵袭酶、细胞内存活相关因子和免疫逃逸等 4.细菌外毒素的特性与致病机制、类毒素、抗毒素。 5.细菌内毒素的特性及致病机制。 6.抗胞外寄生菌感染的免疫、抗胞内菌寄生菌感染的免疫 7.感染途径及类型;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 8.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控制 教学要求 1.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其致病条件、微生态平衡。 2.细菌的侵袭力:侵袭因子(黏附素、胞外酶、抗吞噬因子)及感染特征 3.细菌外毒素的特性、致病机制及与临床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4.细菌内毒素的特性、致病机制及与临床意义。 5.抗胞外寄生菌感染免疫的特征;抗胞内菌寄生菌感染免疫的特征。 6.感染途径、感染发生和结局 7.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等概念 8.医院感染和控制原则 第六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临床标本送检的注意点:尽早和无菌采样、适当部位取样、尽快送检、双份血淸、准确 标记。 2.细菌传统检测、快速检测及16 Srrna测序分析。 3.血清学诊断,双份血清检测。 4.细菌感染的预防措施:人工主动免疫及人工被动免疫。 5.细菌感染治疗:抗生素作用靶点、耐药机制及细菌的耐药控制措施。 教学要求 1.采取标本的的原则 2.细菌的分离鉴定、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淸学鉴定。 3.细菌快速诊断、16 SrRNA测序分析。 4.血淸学诊断及药物敏感试验。 5.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疫苗、类毒素)及及人工被动免疫。 6.抗菌药物的主要抗菌靶点 7.细菌耐药机制、遗传及耐药预防和控制原则。 第七章球菌 教学内容
5 3.侵袭力:细菌突破宿主生理屏障进入组织,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细 菌的粘附素、侵袭酶、细胞内存活相关因子和免疫逃逸等。 4.细菌外毒素的特性与致病机制、类毒素、抗毒素。 5.细菌内毒素的特性及致病机制。 6.抗胞外寄生菌感染的免疫、抗胞内菌寄生菌感染的免疫 7.感染途径及类型;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 8.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控制 教学要求 1.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其致病条件、微生态平衡。 2. 细菌的侵袭力:侵袭因子(黏附素、胞外酶、抗吞噬因子)及感染特征。 3.细菌外毒素的特性、致病机制及与临床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4.细菌内毒素的特性、致病机制及与临床意义。 5.抗胞外寄生菌感染免疫的特征;抗胞内菌寄生菌感染免疫的特征。 6.感染途径、感染发生和结局 7.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等概念 8.医院感染和控制原则 第六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临床标本送检的注意点:尽早和无菌采样、适当部位取样、尽快送检、双份血清、准确 标记。 2.细菌传统检测、快速检测及 16SrRNA 测序分析。 3.血清学诊断,双份血清检测。 4.细菌感染的预防措施:人工主动免疫及人工被动免疫。 5.细菌感染治疗:抗生素作用靶点、耐药机制及细菌的耐药控制措施。 教学要求 1.采取标本的的原则。 2.细菌的分离鉴定、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 3.细菌快速诊断、16SrRNA 测序分析。 4.血清学诊断及药物敏感试验。 5.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疫苗、类毒素)及及人工被动免疫。 6.抗菌药物的主要抗菌靶点 7.细菌耐药机制、遗传及耐药预防和控制原则。 第七章 球菌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