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缺少特色的同质化竞争 尽管北京的主要报纸都争先恐后使出浑身解数地投入这场新闻 大战,但从整体上看,各报的报道内容、报道形式大同小异,区别度不 大。我们比较 下2003年12月15日的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 新京报、北京晨报便一目了然。 京华时报2003年12月15日的报道: 头版:以《萨达姆被捕》为题刊登美军记者招待会上发布的萨达 姆被捕后的照片(超过1/3版)。 A04版“萨达姆被捕之动态”: 《美闪电突击活捉萨达姆》 《背景:萨达姆故乡提克里特》 及图片3幅。 A05版:“萨达姆被捕之动态”:《萨达姆被联军严密看管》、 《记者提问全记录》、《三大悬念》及图片4幅。 A06版:“萨达姆被捕之动态”:《布什:这是光明的一天》 《西方国家感到高兴 《伊拉点人反应不一样》及网一幅 07 “萨达姆被捕之人物”:《萨达姆枭雄半生》、《萨 达姆简历》及图片多幅。 A08版:“萨达姆被捕之人物”:《伊战后萨达姆九次“发 言”》。 A09版,“达被捕之人物”,《达根家族家破人》 0 “萨达姆被捕之人物 《萨氏唯一继承人凶多 少》 1放: “萨达姆被捕之人物”:《扑克牌通辑要员在劫难逃》 《“梅花K”让美军头疼》。 A12版:“萨达姆被捕之评论”:《布什政府“雪中送炭”》。 北京青年报2003年12月15日的报道: 1/3版刊登图片新闻《驻伊美军抓获萨达姆》 《外方 部发言人就萨达姆被抓发表谈话 事有利于早日实现伊和平稳 定》、《萨达姆将会受到审判》、《巴格达发生爆炸事件》及相关图片 1幅。 A2版“今日焦点”:《伊驻华使馆昨夜一派寥忙》、《二百名 伊拉克人举行示威活动》 《从萨氏亲人身上获得线索 《希望由特 别法庭审判萨达姆 今日社评 从 达姆被捕 拉克重 A3版“今日焦点”:《美军从地洞挖出萨达姆》、 捕后称庆贺者是暴徒》及相关图片。 A4版“今日焦点”:《美军为何没有击毙萨达姆》 《伊朗通 讯社抢得新闻先机》 《2500万美元悬红无人认领》、 《“库尔德 之师” 门追踪萨达姆》及图片两 A5、A8通版“今日焦点”:《萨达姆被捕后的六大悬念》 《国际社会对萨达姆被捕的反应》、《专家述评:萨达姆被捕后的伊拉 克局势》、《专家述评:萨达婚被抓对伊拉克游击战影响不大》及图片 两幅。 A6、A7通版“今日焦点”:《萨达姆被捕前的逃亡之路》(包 括《伊战后有关萨达姆的动向》 《伊战后萨达姆的录音讲话》 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萨达姆的故乡提克里特》、《“扑克牌通辑令
- 11 - (二)缺少特色的同质化竞争 尽管北京的主要报纸都争先恐后使出浑身解数地投入这场新闻 大战,但从整体上看,各报的报道内容、报道形式大同小异,区别度不 大。我们比较一下2003年12月15日的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 新京报、北京晨报便一目了然。 京华时报2003年12月15日的报道: 头版:以《萨达姆被捕》为题刊登美军记者招待会上发布的萨达 姆被捕后的照片(超过1/3版)。 A04版“萨达姆被捕之动态”:《美闪电突击活捉萨达姆》、 《背景:萨达姆故乡提克里特》及图片3幅。 A05版:“萨达姆被捕之动态”:《萨达姆被联军严密看管》、 《记者提问全记录》、《三大悬念》及图片4幅。 A06版:“萨达姆被捕之动态”:《布什:这是光明的一天》、 《西方国家感到高兴》、《伊拉克人反应不一样》及图片一幅。 A07版:“萨达姆被捕之人物”:《萨达姆枭雄半生》、《萨 达姆简历》及图片多幅。 A08版:“萨达姆被捕之人物”:《伊战后萨达姆九次“发 言”》。 A09版:“萨达姆被捕之人物”:《萨达姆家族家破人亡》。 A10版:“萨达姆被捕之人物”:《萨氏唯一继承人凶多吉少》。 A11版:“萨达姆被捕之人物”:《扑克牌通辑要员在劫难逃》、 《“梅花K”让美军头疼》。 A12版:“萨达姆被捕之评论”:《布什政府“雪中送炭”》。 北京青年报2003年12月15日的报道: 头版:1/3版刊登图片新闻《驻伊美军抓获萨达姆》、《外交 部发言人就萨达姆被抓发表谈话——希望此事有利于早日实现伊和平稳 定》、《萨达姆将会受到审判》、《巴格达发生爆炸事件》及相关图片 1幅。 A2版“今日焦点”:《伊驻华使馆昨夜一派繁忙》、《二百名 伊拉克人举行示威活动》、《从萨氏亲人身上获得线索》、《希望由特 别法庭审判萨达姆》、《今日社评:从萨达姆被捕看伊拉克重建前景》。 A3版“今日焦点”:《美军从地洞挖出萨达姆》、《萨达姆被 捕后称庆贺者是暴徒》及相关图片。 A4版“今日焦点”:《美军为何没有击毙萨达姆》、《伊朗通 讯社抢得新闻先机》、《2500万美元悬红无人认领》、《“库尔德 之师”专门追踪萨达姆》及图片两幅。 A5、A8通版“今日焦点”:《萨达姆被捕后的六大悬念》、 《国际社会对萨达姆被捕的反应》、《专家述评:萨达姆被捕后的伊拉 克局势》、《专家述评:萨达姆被抓对伊拉克游击战影响不大》及图片 两幅。 A6、A7通版“今日焦点”:《萨达姆被捕前的逃亡之路》(包 括《伊战后有关萨达姆的动向》、《伊战后萨达姆的录音讲话》、《伊 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萨达姆的故乡提克里特》、《“扑克牌通辑令
12 中部分伊高官的结局》)、《美军攻打伊拉克以来大事记》及图片多幅。 中上。 再联系新京报的报道,我们不难看出,各家报纸尽管风格各异 但在萨达姆被捕事件的报道上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因此, 这场新力 战完全可以说是一次同质化的竞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主要 因是消息来源单一,各报均以新华社稿件为主要来源。由于事件发生在 远隔千里的异国他乡,国内媒体几乎没有自采稿件。北京各报纸除了采 访国内有关人士和新华社特约记者贾迈勒之外,在内容上难有大的作为: 即使有的报纸打出“本报综合报道”的招牌或以某某作者的名字刊文 除了评论之外,也大都是拼凑新华社稿件 可以预见,只要上述情况不 改变,在重大国际突发事件报道上,媒体只能是通讯社的“来料加工 厂”。他们之间的竞争也只能是同质化的竞争,也就是在同一起跑线的 竞争。 (三)策略 在新闻大战中要能在第 时间发力, 并打出自己的特色 有所准各,临阵能快速反应外,更重要的是临阵要能“同中大是份 ,打出 自己的鲜明特色来。一是要把着力点放在策划上,力争在版面、报道的组合、图 片的使用等方面别具一格,尽可能避免与人撞车,出现“不谋而合”的尷尬局面。 在内容无法出新的情况下,新闻要有新意,只有在形式上做足文章。遗憾的是此 次报道 我们还找 出网 分报纸能有 自己独特的思考和鲜明特色 如同样的标 题,同样的图片在不同的报纸上反复出现等。 二是要尽可能在述评、分析、社论 等言论上出彩。除了不得不采用通讯社的言论稿外,应着重在自采言论稿上下功 夫,而且应放在突出位置,争取用自己的言论为报道增加色彩。三是用“奇”兵。 既然大家新闻篇源基本相同.除了必须采用的稿件,应尽可能在别人不太在意成 者可能忽视的内容上用心 经营出新音。争取到“人有我强 ,人无我有”的效 果。比如看厌了面孔也雷同的图片后,北京青年报A4版右上角刊发的 美军 闻会上,伊拉克记者得知萨达姆被捕后心情复杂”图片新闻就令人叫绝,可以说 有点“一图胜百文”的效果。毕竞独家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在撞车风险极大的 情况下,如何尽可能用“奇”兵,减少雷同,是煤体打破均衡态势,在重大突发 国际新闻报道角战中胜出的一条制胜之管 第二章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见书55-82页) 第三章新闻角度 新闻事实具有公有性,它不属于某一个记者或某一个媒体。新闻的公有性和 其“新”的要求的矛盾解决起来很困难。公有性构成了叙事活动的重复,如对“两 会貌报道不可的可能性即在于角度的选指。在大小是售为事的共品 己者要积极开动脑筋 从特别的角度着手 行写作。即在新闻叙事中追求“独至 特别、别致。金圣叹提出“犯” 两个概念。在新闻中“犯”可以理解为“同题报道”, “避”则是“从不同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题材是共有的,记者能写出特色来则反映其水平的高下。 事物蕴涵的多意性,表义的多向性,是新闻写作角度的基础。所谓“一支梅花干 首诗, 一只蜜蜂万篇文”。 寻找最佳的新闻角度 在新闻报道中常见以下几种角
- 12 - 中部分伊高官的结局》)、《美军攻打伊拉克以来大事记》及图片多幅。 由上,再联系新京报的报道,我们不难看出,各家报纸尽管风格各异, 但在萨达姆被捕事件的报道上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因此,这场新闻大 战完全可以说是一次同质化的竞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 因是消息来源单一,各报均以新华社稿件为主要来源。由于事件发生在 远隔千里的异国他乡,国内媒体几乎没有自采稿件。北京各报纸除了采 访国内有关人士和新华社特约记者贾迈勒之外,在内容上难有大的作为。 即使有的报纸打出“本报综合报道”的招牌或以某某作者的名字刊文, 除了评论之外,也大都是拼凑新华社稿件。可以预见,只要上述情况不 改变,在重大国际突发事件报道上,媒体只能是通讯社的“来料加工 厂”。他们之间的竞争也只能是同质化的竞争,也就是在同一起跑线的 竞争。 (三)策略 在新闻大战中要能在第一时间发力,并打出自己的特色,除了平时要养 精蓄锐有所准备,临阵能快速反应外,更重要的是临阵要能“同中求异”,打出 自己的鲜明特色来。一是要把着力点放在策划上,力争在版面、报道的组合、图 片的使用等方面别具一格,尽可能避免与人撞车,出现“不谋而合”的尴尬局面。 在内容无法出新的情况下,新闻要有新意,只有在形式上做足文章。遗憾的是此 次报道,我们还找不出哪一份报纸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鲜明特色,如同样的标 题,同样的图片在不同的报纸上反复出现等。二是要尽可能在述评、分析、社论 等言论上出彩。除了不得不采用通讯社的言论稿外,应着重在自采言论稿上下功 夫,而且应放在突出位置,争取用自己的言论为报道增加色彩。三是用“奇”兵。 既然大家新闻稿源基本相同,除了必须采用的稿件,应尽可能在别人不太在意或 者可能忽视的内容上用心,经营出新意,争取达到“人有我强,人无我有”的效 果。比如看厌了面孔也雷同的图片后,北京青年报A4版右上角刊发的“美军新 闻会上,伊拉克记者得知萨达姆被捕后心情复杂”图片新闻就令人叫绝,可以说 有点“一图胜百文”的效果。毕竟独家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在撞车风险极大的 情况下,如何尽可能用“奇”兵,减少雷同,是媒体打破均衡态势,在重大突发 国际新闻报道争夺战中胜出的一条制胜之策。 第二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见书 55-82 页) 第三章新闻角度 新闻事实具有公有性,它不属于某一个记者或某一个媒体。新闻的公有性和 其“新”的要求的矛盾解决起来很困难。公有性构成了叙事活动的重复,如对“两 会”的大幅报道。不同的可能性即在于角度的选择。在大同小异作为事件的共同 面貌出现时,记者要积极开动脑筋,从特别的角度着手,以“小异”为着眼点进 行写作。即在新闻叙事中追求“独至”——特别、别致。金圣叹提出“犯”、“避” 两个概念。在新闻中“犯”可以理解为“同题报道”,“避”则是“从不同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题材是共有的,记者能写出特色来则反映其水平的高下。 事物蕴涵的多意性,表义的多向性,是新闻写作角度的基础。所谓“一支梅花千 首诗,一只蜜蜂万篇文”。 第一节 寻找最佳的新闻角度 在新闻报道中常见以下几种角度:
13 领导角度与群众角度:工作角度与生活角度:表扬角度与批评角度:正面角 度与侧面角度: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对内角度与对外角度:还有可读性与可用 性(即宽幅传播与窄幅传播)。案例: 雷锋 长秉贵 张海迪、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一样,通过中央主要新闻媒 在4月中旬集中浓重地报道,许振超,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成为众人皆知的响亮的 名字了。接着,新闻专业报刊上出现了许多有关许振超报道何以成功的文章,这 些文章基本上都出自参与报道的记者、编辑、组织策划者,即报道的提供者,本 立训更多地从新闻报道的恶传者,即读者的角府来记录对许垢招曲型报首的阅请 感受 典型报道的使命是宣传的,但运作理念应该是新闻的,处理好宣传使命与新 闻运作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典型报道能否收获预期传播效果的关键。许振超报道 的价值就在于从整个宏观运作理念上回到了这个常识,即尽可能遵从新闻报道的 规律来组织典型报道,以利更有效地完成宜传的使命。 午振超这一典型人物是青岛日报发现并不断跟进与发掘, 东省委和交通部逐级推荐到中宜部,又经中宜部调研后确定下来的。但与以往不 同的是,中宣部在安排部署对许振超事迹的报道时,没有提供统一的定位,没有 提供现成的材料,没有提供任何先验的框框,其操作模式就必然由以往强调统 规范而转向激发和鼓励竞争,媒体及其记者面对的就是“许振超”这三个字的同 题竞争,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由竞争带来的报道的丰富和创新。 从宏观上说 各个媒体之间在竟争、比拚: 微观上看, 个媒体内部也有 竞争、比拚。比如央视, 下子派出了《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 《新闻会 客厅》、《实话实说》四档名牌栏目的采编队伍,央视广告部也派出专人拍摄公 益广告,他们之间就既是配合更是竞争的关系。我们可以想象出,这种对外对内 都充满竞争的操作模式,所必然带来的记者们的主动拚搏的工作状态。 选择几个切面对不同媒体的报道进行比较,读者自会透视出其内容与表现手 法之差别。 切面一:开场 据一项研究调查,电视受众调换频道的忍耐时间不到10秒钟,就是说, 如果一个电视节目在几秒钟之内不能吸引观众,观众就会毫不客气地调台。文字 报道也是如此,我们来重温一下许振超在不同的媒体里是怎样出场的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开场短片是节目组在街头对年轻人的 “个随机调查:“提到产业工人时,心中的形象是什么? 答案大致有:朴实、工资低、辛苦、年纪比较大、看机器的、体力活多于脑 力活。显然,这正是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形象。主持人随后 介绍了节目的嘉宾:“刚才接受采访的很多都是年轻的学生朋友,听上去产业工 人好像离他们挺远的。其实 开始我也挺纳闷 个产 业工人,他能有多大的新 闻呢?但后来我发现,他可以和最领先的世界纪录联系在一块,而他本人可能只 有初中的学历,所以今天我们会客厅就要和您一起来走近这样一位当代的产业工 人许振超。 光明日报:洗取许振超和他的闭队创诰世界记录的镜头作为开场。原文加下 “2003年4月27日晚,青岛港8号码头 灯火通明 深海中黑色的‘地中海阿莱西亚’巨轮正在靠抵码头,海港人都知道,. 班期就是船公司的生命线,效率就是港口的竞争力。. 53岁的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握着对讲机,神情专注
- 13 - 领导角度与群众角度;工作角度与生活角度;表扬角度与批评角度;正面角 度与侧面角度;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对内角度与对外角度;还有可读性与可用 性(即宽幅传播与窄幅传播)。案例: 像雷锋、张秉贵、张海迪、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一样,通过中央主要新闻媒体 在4月中旬集中浓重地报道,许振超,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成为众人皆知的响亮的 名字了。接着,新闻专业报刊上出现了许多有关许振超报道何以成功的文章,这 些文章基本上都出自参与报道的记者、编辑、组织策划者,即报道的提供者,本 文则更多地从新闻报道的受传者,即读者的角度来记录对许振超典型报道的阅读 感受。 典型报道的使命是宣传的,但运作理念应该是新闻的,处理好宣传使命与新 闻运作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典型报道能否收获预期传播效果的关键。许振超报道 的价值就在于从整个宏观运作理念上回到了这个常识,即尽可能遵从新闻报道的 规律来组织典型报道,以利更有效地完成宣传的使命。 许振超这一典型人物是青岛日报发现并不断跟进与发掘,后经青岛市委、山 东省委和交通部逐级推荐到中宣部,又经中宣部调研后确定下来的。但与以往不 同的是,中宣部在安排部署对许振超事迹的报道时,没有提供统一的定位,没有 提供现成的材料,没有提供任何先验的框框,其操作模式就必然由以往强调统一 规范而转向激发和鼓励竞争,媒体及其记者面对的就是“许振超”这三个字的同 题竞争,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由竞争带来的报道的丰富和创新。 从宏观上说,各个媒体之间在竞争、比拚;从微观上看,各个媒体内部也在 竞争、比拚。比如央视,一下子派出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会 客厅》、《实话实说》四档名牌栏目的采编队伍,央视广告部也派出专人拍摄公 益广告,他们之间就既是配合更是竞争的关系。我们可以想象出,这种对外对内 都充满竞争的操作模式,所必然带来的记者们的主动拚搏的工作状态。 选择几个切面对不同媒体的报道进行比较,读者自会透视出其内容与表现手 法之差别。 切面一:开场 据一项研究调查,电视受众调换频道的忍耐时间不到10秒钟,就是说, 如果一个电视节目在几秒钟之内不能吸引观众,观众就会毫不客气地调台。文字 报道也是如此,我们来重温一下许振超在不同的媒体里是怎样出场的。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开场短片是节目组在街头对年轻人的 一个随机调查:“提到产业工人时,心中的形象是什么?” 答案大致有:朴实、工资低、辛苦、年纪比较大、看机器的、体力活多于脑 力活。显然,这正是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形象。主持人随后 介绍了节目的嘉宾:“刚才接受采访的很多都是年轻的学生朋友,听上去产业工 人好像离他们挺远的。其实一开始我也挺纳闷,一个产业工人,他能有多大的新 闻呢?但后来我发现,他可以和最领先的世界纪录联系在一块,而他本人可能只 有初中的学历,所以今天我们会客厅就要和您一起来走近这样一位当代的产业工 人许振超。” 光明日报:选取许振超和他的团队创造世界记录的镜头作为开场。原文如下: “2003年4月27日晚,青岛港8号码头,灯火通明。 深海中黑色的‘地中海阿莱西亚’巨轮正在靠抵码头,海港人都知道,. 班期就是船公司的生命线,效率就是港口的竞争力。. 53岁的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握着对讲机,神情专注
-14 集装箱频繁而有序地在空中飞过,200辆大型拖车在码头上穿梭不停。 凌晨2点35分,全船3020个标准箱装卸完毕,达到每小时单机装卸70.3 自然箱,单船339自然箱 这是新的世界纪录!码头上沸腾成一片海洋 振超效率 一举震惊世界航运界。世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闻讯,主动寻 求与青岛港合作,仅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新增13条国际航线。 工人日报: “一个普通的初中毕业生,却成了闻名航运界的‘桥吊专家' 一个普通工人,却主持编写国内第 一本港口桥 吊作业手册 被众 多专业院校列为 教材: 普通的作业队长,却主持建立了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带领工友创造 了集装箱作业的世界纪录. 许振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人称‘金牌工 人’” 中国者年报,“我国者岛港前湾生装箱码头公司以许根裙为队长的桥品队 创造出每小时381自然箱的码头装卸率,近日被交通部认定为世界新纪 人民日报: “够普通的岗位 吊车司机:够单调的工作 把货物从码头 吊上车、船,或是从车、船吊到码头。30个春秋就这样梢然而去。然而,人们 说,30年来,从他坚守的这个普通的操作台上流泻出的,不是单调的音符,而 是一曲曲华美的乐章。他,就是青岛港的吊车司机, 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桥吊专 家, 个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纪录的人 许超】 新华社 004年3月26日夜, “地中海洛丽塔 ‘东方日本 中海汉堡 三艘国际巨轮,同时靠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 一夜塵战,三艘巨轮全部完成装卸。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地中海洛丽塔' 启航时,意大利籍船长感叹地说:‘10小时完成装卸,不可思议装卸效率!我 到过欧洲许多大港口,这里是最优秀的。 这些出场,有的巧妙新颖,有的客观平实,有的是白描,有的是议论,各有 所长。 切面二:立意 立意,也就是对曲刑人物的定位,这是整个曲刑报首贯穿始终的结。因 为中宣部事前没给许振超报道定下基调,许振超这个典型人物的定位要靠记者们 自己去提炼。当然,面对同一个许振超,提炼的结果必然是大同小异,而这小小 差异也值得业内人士稍作咀嚼,究竞哪个更准确到位? 新华社:民族复兴的脊梁 -记当代工人的优秀代表许振超 人民日报:新时代的中国工人许振超 工人日报:金牌工人许振超 中国青年报:许振超: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 央视新闻会客厅:咱们工人不寻常 光明日报: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工人 切面三:典型语言 在许振超报道中,有许多许振超的典型语言,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 还不约而同地用许振超的典型语言作为通讯的 ,笔者丝毫不怀疑这些典型 语言的真实性,可又有似赠相识的感觉,这正是典型人物报道难以突破的困境。 。落后人物的语言各有各的特点,而先进模范人物的语言往往十分相近,要捕 捉到与众不同的典型语言实属不易。工人日报报道中的一例典型语言“怎么不
- 14 - 集装箱频繁而有序地在空中飞过,200辆大型拖车在码头上穿梭不停。 凌晨2点35分,全船3020个标准箱装卸完毕,达到每小时单机装卸70.3 自然箱,单船339自然箱。 这是新的世界纪录!码头上沸腾成一片海洋。 ‘振超效率’一举震惊世界航运界。世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闻讯,主动寻 求与青岛港合作,仅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新增13条国际航线。” 工人日报:“一个普通的初中毕业生,却成了闻名航运界的‘桥吊专家’; 一个普通工人,却主持编写国内第一本港口桥吊作业手册,被众多专业院校列为 教材;一个普通的作业队长,却主持建立了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带领工友创造 了集装箱作业的世界纪录. 许振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人称‘金牌工 人’”。 中国青年报:“我国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以许振超为队长的桥吊队, 创造出每小时381自然箱的码头装卸率,近日被交通部认定为世界新纪录。” 人民日报:“够普通的岗位——吊车司机;够单调的工作——把货物从码头 吊上车、船,或是从车、船吊到码头。30个春秋就这样悄然而去。然而,人们 说,30年来,从他坚守的这个普通的操作台上流泻出的,不是单调的音符,而 是一曲曲华美的乐章。他,就是青岛港的吊车司机,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桥吊专 家,一个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纪录的人——许振超。” 新华社:“2004年3月26日夜,‘地中海洛丽塔’、‘东方日本’、 ‘中海汉堡’三艘国际巨轮,同时靠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 一夜鏖战,三艘巨轮全部完成装卸。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地中海洛丽塔’ 启航时,意大利籍船长感叹地说:‘10小时完成装卸,不可思议装卸效率!我 到过欧洲许多大港口,这里是最优秀的。’ . 这些出场,有的巧妙新颖,有的客观平实,有的是白描,有的是议论,各有 所长。” 切面二:立意 立意,也就是对典型人物的定位,这是整个典型报道贯穿始终的精髓。因 为中宣部事前没给许振超报道定下基调,许振超这个典型人物的定位要靠记者们 自己去提炼。当然,面对同一个许振超,提炼的结果必然是大同小异,而这小小 差异也值得业内人士稍作咀嚼,究竟哪个更准确到位? 新华社:民族复兴的脊梁——记当代工人的优秀代表许振超 人民日报:新时代的中国工人许振超 工人日报:金牌工人许振超 中国青年报:许振超: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 央视新闻会客厅:咱们工人不寻常 光明日报: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工人 切面三:典型语言 在许振超报道中,有许多许振超的典型语言,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 还不约而同地用许振超的典型语言作为通讯的小标题,笔者丝毫不怀疑这些典型 语言的真实性,可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正是典型人物报道难以突破的困境之 一。落后人物的语言各有各的特点,而先进模范人物的语言往往十分相近,要捕 捉到与众不同的典型语言实属不易。工人日报报道中的一例典型语言“怎么不
15 行”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许振超有白‘口头禅’,就是‘复么不行。” 无声响操作'是桥吊操作的最高境界,过去从来没人提过。一些老司机说 铁碰铁, 哪能没动静 简直是天方夜谭。再说,如果光追求无声响 ,肯定会影响 装卸效率。许振超不服气:‘有的锻工操作气锤擦着蛋皮而过,鸡蛋却丝毫未伤, 我们怎么不行”。 许振超一一骗地练,仔仔细细地摸素,终干政下难关。,那句‘怎么不 行, 的口头禅也成了队友们的主心骨,只要他反问 一句‘怎么不行 听在大家 的耳朵里逐渐成了 定能行 光明日报报消中的一句典型语言也很有特点:“先干就先讲,后干就后讲 为什么不争先进呢? 、选择新闻角度的基本思路: 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 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二、选择新闻角度的几中基本方法: (一)以旧见新:“旧闻“作为背景、铺垫,推陈出新。 (二)以小见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可以是一个典型细节、一个典型 镜头 一段直实的小故事 觅实:针对 一些抽象性 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寻找其中包含的 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而表现整个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如会议报道。 (四)逆向思维: (五)发散思维: (六)统摄思维 (七)全局高度 三、阅读作品,思考下列稿件从什么角度入手,效果如何。 第四章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的概念、构成因素、特色 断闻语 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 住处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构成因素:新闻语言以事务语言诉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 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 语言中吸取营养。 *新闻语言的特色: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 *如何做到客观? 1.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2.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 3.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如何做到简练呢? 要深刻认识事物本质,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 2 要说短话,写短句。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 比喻和警句:
- 15 - 行”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许振超有句‘口头禅’,就是‘怎么不行。”. ‘无声响操作’是桥吊操作的最高境界,过去从来没人提过。一些老司机说, 铁碰铁,哪能没动静,简直是天方夜谭。再说,如果光追求无声响,肯定会影响 装卸效率。许振超不服气:‘有的锻工操作气锤擦着蛋皮而过,鸡蛋却丝毫未伤, 我们怎么不行’。 . 许振超一遍一遍地练,仔仔细细地摸索,终于攻下难关。.那句‘怎么不 行’的口头禅也成了队友们的主心骨,只要他反问一句‘怎么不行’,听在大家 的耳朵里逐渐成了‘一定能行’”。 光明日报报道中的一句典型语言也很有特点:“先干就先进,后干就后进, 为什么不争先进呢?” 一、选择新闻角度的基本思路: (一)、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 (二)、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二、选择新闻角度的几中基本方法: (一)以旧见新;“旧闻“作为背景、铺垫,推陈出新。 (二)以小见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可以是一个典型细节、一个典型 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 (三)虚中觅实:针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寻找其中包含的 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而表现整个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如会议报道。 (四)逆向思维: (五)发散思维: (六)统摄思维: (七)全局高度: 三、阅读作品,思考下列稿件从什么角度入手,效果如何。 第四章 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的概念、构成因素、特色 * 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 住处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 构成因素:新闻语言以事务语言诉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 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 语言中吸取营养。 * 新闻语言的特色: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 * 如何做到客观? 1. 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2. 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 3. 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 如何做到简练呢? 1. 要深刻认识事物本质,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 2. 要说短话,写短句。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 比喻和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