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事物需要通过数字进行表达,而人 们的思维也日益追求客观和严密。在此背景下,“精确新闻报道”应运而生。所 谓“精确新闻报道” ,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 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 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这种以数据性事实为依 据的新闻叙述方式,具有更准确、更易理解和更客观可信的特征。然而,记者如 果不能掌握有效的抽样调查方法,只是用一些道听途说的似是而非的数字填充在 新闻报道中,冒充“精确新闻报道”,他便会掉进“虚假调查”陷阱,其结果 谬种流 下面是某报2003年11月21日的一则报道: 中国教师“走穴”泛淮成灾 记者近日与一些中学生聊天发现,许多初三、高一、高三学生都请在职 教师做家教,其他学生也多半在上一些名师辅导班。“课内不足课外补”现象已 浙成气候,不少学生在学校放了学,啃上几口面包就到老师家报到,有的干脆在 老师家搭伙,而周末多半在外地名师的辅导班中“度假”。 一些名师的“业余收 入”直逼万元 就是一些工作没几年的青年教师, 也医 戴上了名校教师的光环 做个几年家教就解决了一套房子。在职教师家教的泛滥甚至让 些学生分不清课 内课外,把课后的“加餐”当成“主食”,造成了学习上的“营养不良” 且不说,该报道耸人听闻的标题是否适合套在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教师的 头上,这里要指出的是,采写这条新闻的记者违背了抽样调查的最基本原则。他 仅仅基于偶尔碰到的“一些”(很可能只有3、5位)中学生的聊天,而不是为 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便试图对全中国的教师“走穴 现象做出判断,这种轻率到了简直不可思议的程度。而且,该报道通篇使用一些 含糊的数字,来描述构成这篇新闻的关键后息,如“许多” “多半 一些” “不小” “直逼万元”(是月收入还是年收入) “几年”,等等。这样貌似 客观的报道,根本无法让读者获得对所报道事件的准确判断。即便“中国教师 “走穴 泛滥成灾 是事实, 这样的报道也不能令 人信服 我们再来看某新闻网上的一篇“精确新闻报道” ,题目是《“海归”身 价调查》(2003年11月24日)。既然是“调查” ,我们自然有理由期待 从报道中找到有说服力的数据。事实上,该报道也提供了一些数据,现按文中出 现的顺序列举如下 )调查显示 ,在过去的20年里,有近60万国人留学海外。到目 前为止,己有15万人学成归国。而且,“海归”的人数还在以每年13%的速 度递增。 (2)据了解,去年仅上海一地找不到工作的“海归”已达7000人 (3)根据教有部公布的数字,自1978年至2002年底,我国的 出国留学人员达58万人,到目前为止, 15万人学成归国。去年,回国的“海 归”将近1 8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7% (4)据调查,北京人才市场“海归”和本土人才的薪酬期望和招聘单 位愿意支付给两类人才的薪水落差越来越小,大有齐平的趋势。 (5)据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的“中国留学归国人员调查报告”显示, 大部分“海归”派选择回国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78.8%的人选择了更能发 挥本人才能的职业 从“精确新闻报道”或本文所谓的“虚假调查”陷阱的角度,我们不难 发现上述调查结果中潜藏的问题。首先,作为对“海归”身价的一篇深度报道, 该文理应提供有关这个问题的直接数据,如留学归国人员在全国的就业率、职业
- 6 -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事物需要通过数字进行表达,而人 们的思维也日益追求客观和严密。在此背景下,“精确新闻报道”应运而生。所 谓“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 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这种以数据性事实为依 据的新闻叙述方式,具有更准确、更易理解和更客观可信的特征。然而,记者如 果不能掌握有效的抽样调查方法,只是用一些道听途说的似是而非的数字填充在 新闻报道中,冒充“精确新闻报道”,他便会掉进“虚假调查”陷阱,其结果, 谬种流传,误导受众。下面是某报2003年11月21日的一则报道: 中国教师“走穴”泛滥成灾 记者近日与一些中学生聊天发现,许多初三、高一、高三学生都请在职 教师做家教,其他学生也多半在上一些名师辅导班。“课内不足课外补”现象已 渐成气候,不少学生在学校放了学,啃上几口面包就到老师家报到,有的干脆在 老师家搭伙,而周末多半在外地名师的辅导班中“度假”。一些名师的“业余收 入”直逼万元,就是一些工作没几年的青年教师,也因戴上了名校教师的光环, 做个几年家教就解决了一套房子。在职教师家教的泛滥甚至让一些学生分不清课 内课外,把课后的“加餐”当成“主食”,造成了学习上的“营养不良”。 且不说,该报道耸人听闻的标题是否适合套在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教师的 头上,这里要指出的是,采写这条新闻的记者违背了抽样调查的最基本原则。他 仅仅基于偶尔碰到的“一些”(很可能只有3、5位)中学生的聊天,而不是对 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便试图对全中国的教师“走穴” 现象做出判断,这种轻率到了简直不可思议的程度。而且,该报道通篇使用一些 含糊的数字,来描述构成这篇新闻的关键信息,如“许多”、“多半”、“一些”、 “不少”、“直逼万元”(是月收入还是年收入)、“几年”,等等。这样貌似 客观的报道,根本无法让读者获得对所报道事件的准确判断。即便“中国教师 ‘走穴’泛滥成灾”是事实,这样的报道也不能令人信服。 我们再来看某新闻网上的一篇“精确新闻报道”,题目是《“海归”身 价调查》(2003年11月24日)。既然是“调查”,我们自然有理由期待 从报道中找到有说服力的数据。事实上,该报道也提供了一些数据,现按文中出 现的顺序列举如下: (1)调查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有近60万国人留学海外。到目 前为止,已有15万人学成归国。而且,“海归”的人数还在以每年13%的速 度递增。 (2)据了解,去年仅上海一地找不到工作的“海归”已达7000人。 (3)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自1978年至2002年底,我国的 出国留学人员达58万人,到目前为止,15万人学成归国。去年,回国的“海 归”将近1.8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7%。 (4)据调查,北京人才市场“海归”和本土人才的薪酬期望和招聘单 位愿意支付给两类人才的薪水落差越来越小,大有齐平的趋势。 (5)据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的“中国留学归国人员调查报告”显示, 大部分“海归”派选择回国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78.8%的人选择了更能发 挥本人才能的职业。 从“精确新闻报道”或本文所谓的“虚假调查”陷阱的角度,我们不难 发现上述调查结果中潜藏的问题。首先,作为对“海归”身价的一篇深度报道, 该文理应提供有关这个问题的直接数据,如留学归国人员在全国的就业率、职业
分布、平均收入水平及其与木土同类人才的收入出较。然而,从整篇报道中,我 价1找不到任何这些方面的可可靠粉据。(1)、(3)、(5)是可靠的调查粉据 但并不是本报道主题所需要的关键信息。(2)所提供的数据是相关的,但并不 完整。从由 我们只能了解上海 地去 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但 不知道本土人才的求职状况(说不定数以万计的本土人才找不到工作), 因而无 法讲行必要的比较:而日我们门并不能简单地从上海的情况推测全国的情况(完全 有可能“海归”过于集中在上海)。(4)所提供的信息是相关的,但同样是列 缺的,它只告诉我们北京一地的情况。其次,该报道并没有提供有关调查的重要 背景信息,因而文中的数据是 大可怀疑的 (2)所说的“据了解”到底是 谁去了解的?向什么机构了解的?该机构是如何调查的? (4)所谓的“据调 查”是谁做的调查?在什么时间、在什么范围内、用什么方法进行的调查?没有 这些背景信息,读者完全有理由怀疑,这位记者之所以含糊其词,只不过是为了 把道听途说的消息,包装成客观可信的调查结果,让读者以为可信而己。虽然这 篇报道的记者还采访了多位“海归”以及公司的招聘人员,而且故事也写得非常 生动,但严格说来。 这算不得 一篇名副其实的 “精确新闻报道 成功的精确新闻报道取决于能否有效避免“虚假调查”陷阱。在这方面, 美国新闻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了避免误导普通读者,美国民意研究会(A s soci a t i on of pub Ii c on i n i on Res earc h)要求新闻媒体在引用调查数据时必须提供如下背景信息: 周查的执行者: 2)所提的具体问题: 3)对抽样总体的界 定:(4)样本规模(对邮寄调查来说,包括寄出问卷和回收问卷的数量):(5〉 抽样误差:(6)哪些结果基于部分样本而不是全部样本:(?)采访的具体形 式,如个人采访、邮寄采访、街角采访:(8)采访时间的选择。 我国新闻界恐怕也应该尽快做出相应规定,以便引导和监督记者通过规 范的抽样调查获取可靠的数据 背景信息,供读者评估 “错误关联”陷阱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描述和揭示 它价们之间的关系,正是新闻报首的重要任务之 在识别和确定事件之间的关系 的时候, 些记者常常被它们之间的表面或者说假象联系所迷惑 ,把本来不具有 到一 ,将因果 化( 个结果通常由多个而不是 个原因导致),或者干脆把偶然联系判定为 因果关系。逻辑上有所谓“后此谬误”,指把先后出现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断定为因果关系:还有“同时谬误”,指把同时出现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 系,简单地断定为因果关系。这些都是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必须谨慎避免的又 种思维陷阴 大电 这方面最生动的例子大概莫过于“非典”流行期间,新闻界对野生或家 养动物果子狸所制造的一起冤假错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5月11日,科研人员发现,有果子狸标本通过PCR检测呈阳性,而 且病毒含量大,很容易被检测出来 5月14日 ,实验人员从6只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到3株SARS样病毒 从1只貉标本中分离到1株SARS样病毒。科研人员通过电镜对病毒形态进行
- 7 - 分布、平均收入水平及其与本土同类人才的收入比较。然而,从整篇报道中,我 们找不到任何这些方面的可靠数据。(1)、(3)、(5)是可靠的调查数据, 但并不是本报道主题所需要的关键信息。(2)所提供的数据是相关的,但并不 完整。从中,我们只能了解上海一地去年一年中“海归”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但 不知道本土人才的求职状况(说不定数以万计的本土人才找不到工作),因而无 法进行必要的比较;而且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从上海的情况推测全国的情况(完全 有可能“海归”过于集中在上海)。(4)所提供的信息是相关的,但同样是残 缺的,它只告诉我们北京一地的情况。其次,该报道并没有提供有关调查的重要 背景信息,因而文中的数据是大可怀疑的。例如(2)所说的“据了解”到底是 谁去了解的?向什么机构了解的?该机构是如何调查的?(4)所谓的“据调 查”是谁做的调查?在什么时间、在什么范围内、用什么方法进行的调查?没有 这些背景信息,读者完全有理由怀疑,这位记者之所以含糊其词,只不过是为了 把道听途说的消息,包装成客观可信的调查结果,让读者以为可信而已。虽然这 篇报道的记者还采访了多位“海归”以及公司的招聘人员,而且故事也写得非常 生动,但严格说来,这算不得一篇名副其实的“精确新闻报道”。 成功的精确新闻报道取决于能否有效避免“虚假调查”陷阱。在这方面, 美国新闻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了避免误导普通读者,美国民意研究会(A ssociation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 h)要求新闻媒体在引用调查数据时必须提供如下背景信息: (1)调查的执行者;(2)所提的具体问题;(3)对抽样总体的界 定;(4)样本规模(对邮寄调查来说,包括寄出问卷和回收问卷的数量);(5) 抽样误差;(6)哪些结果基于部分样本而不是全部样本;(7)采访的具体形 式,如个人采访、邮寄采访、街角采访;(8)采访时间的选择。 我国新闻界恐怕也应该尽快做出相应规定,以便引导和监督记者通过规 范的抽样调查获取可靠的数据,并在报道时,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供读者评估 数据的相关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新闻才能真正“精确”起来。 “错误关联”陷阱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描述和揭示 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识别和确定事件之间的关系 的时候,一些记者常常被它们之间的表面或者说假象联系所迷惑,把本来不具有 必然联系,或者说只是偶然关联的两个事件牵扯到一起,将因果关系简单化(而 事实上一个结果通常由多个而不是一个原因导致),或者干脆把偶然联系判定为 因果关系。逻辑上有所谓“后此谬误”,指把先后出现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断定为因果关系;还有“同时谬误”,指把同时出现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 系,简单地断定为因果关系。这些都是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必须谨慎避免的又 一种思维陷阱——“错误关联”。 这方面最生动的例子大概莫过于“非典”流行期间,新闻界对野生或家 养动物果子狸所制造的一起冤假错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5月11日,科研人员发现,有果子狸标本通过PCR检测呈阳性,而 且病毒含量大,很容易被检测出来。 5月14日,实验人员从6只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到3株SARS样病毒, 从1只貉标本中分离到1株SARS样病毒。科研人员通过电镜对病毒形态进行
-8 分析,确定是冠状病毒。 5日16日,科研人品成功地时里子狸标木中分离出SARS样病者地 因进行了全序列测定,分析显示,这种S ARS样病毒与人类SARS病毒有9 9%以上的同源性。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果子理SARS样病毒比人的 SARS病毒更古老,证明动物的SARS样病毒是人类SARS病毒的前体。 与此同时,实验室也对解生动物经荒者 -东门市场9名解生及家盒动 物经营者和1名专业率杀人员进行了SARS病毒抗体检测分析。 结里 甘 中5人,包括那名宰杀人员呈阳性反应,显示这些人此前应感染过S ARS病毒 5月23日,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香港大学联合宣布:人与果子厘 SARS病毒高度同源。 上述医学界所宜布的结果本来是科学的、谨慎的,它认定果子狸与SA RS病毒“高度同源”,或者说果子狸身上的SARS与人身上的SARS之间 可能存在某种联 而东门市场的个案研究(注意, 这并不是 项遍及全国或对 各种动物的全面调查研究)最多也只能显示,接触果子狸与感染SARS具有正 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或者说,接触果子狸的人同不接触果子狸的人相比,前 类人中发现有更大比例的人感染过SARS病毒。但这种科学推理上的概率相关 性,并不能简单地与因果关系划等号。从逻辑上讲,因果关系必然包含着相关性, 但相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医学界的发现并未证明,接触果 子狸的人必然会感染SARS:也未证明,人类的SARS一定是由果子狸传播 的。遗感的是,一些新闻记者未能避免这里存在的思维陷讲,迫不及待地发出了 这样的消息:《非典元凶锁定果子狸》。转眼间,一直被视为美味佳肴的果子狸 变成了头号恐怖分子,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各种媒体上,连篇累牍地报道有关果 子狸的断闻, 《京城餐桌不见果子狸》 《成都有人挖坑活埋果子狸》 《人 彩绘:警惕果子狸》 《湖北武汉将果子狸放归山林》 直到8月4日,京华时报终于站出来为果子狸平反昭雪: “据动物园协 会在全国24个省的动物园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动物园的动物和职工中没有一例 非典病状发生。”8月21日,海南省带头“解禁”了果子狸等17种驯养野生 动物。至此,由果子狸与SARS之间的“错误关联”而导致的全国性恐慌才得 以平息 上述分析表明,思维陷阱是造成新闻偏见的重要原因。以揭示事实、传 播真理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对纷纭万象的现实世界,理当谨慎推理,小心求证, 使每一篇深度报道建立在充足、可靠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之上。唯有如此,新闻 才能取信于读者,造福于社会。 二、用事实说话 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 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 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 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 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 重耳道明力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 1.纪实写真2.用事实说话3.交代新闻要素 ★由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引申的问题: (1)新闻写作要如实地反映事实,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 8 - 分析,确定是冠状病毒。 5月16日,科研人员成功地对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出SARS样病毒基 因进行了全序列测定,分析显示,这种SARS样病毒与人类SARS病毒有9 9%以上的同源性。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果子狸SARS样病毒比人的 SARS病毒更古老,证明动物的SARS样病毒是人类SARS病毒的前体。 与此同时,实验室也对野生动物经营者——东门市场9名野生及家禽动 物经营者和1名专业宰杀人员进行了SARS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其 中5人,包括那名宰杀人员呈阳性反应,显示这些人此前应感染过SARS病毒。 5月23日,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香港大学联合宣布:人与果子狸 SARS病毒高度同源。 上述医学界所宣布的结果本来是科学的、谨慎的,它认定果子狸与SA RS病毒“高度同源”,或者说果子狸身上的SARS与人身上的SARS之间 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而东门市场的个案研究(注意,这并不是一项遍及全国或对 各种动物的全面调查研究)最多也只能显示,接触果子狸与感染SARS具有正 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或者说,接触果子狸的人同不接触果子狸的人相比,前一 类人中发现有更大比例的人感染过SARS病毒。但这种科学推理上的概率相关 性,并不能简单地与因果关系划等号。从逻辑上讲,因果关系必然包含着相关性, 但相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医学界的发现并未证明,接触果 子狸的人必然会感染SARS;也未证明,人类的SARS一定是由果子狸传播 的。遗憾的是,一些新闻记者未能避免这里存在的思维陷阱,迫不及待地发出了 这样的消息:《非典元凶锁定果子狸》。转眼间,一直被视为美味佳肴的果子狸 变成了头号恐怖分子,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各种媒体上,连篇累牍地报道有关果 子狸的新闻:《京城餐桌不见果子狸》、《成都有人挖坑活埋果子狸》、《人体 彩绘:警惕果子狸》、《湖北武汉将果子狸放归山林》.。 直到8月4日,京华时报终于站出来为果子狸平反昭雪:“据动物园协 会在全国24个省的动物园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动物园的动物和职工中没有一例 非典病状发生。”8月21日,海南省带头“解禁”了果子狸等17种驯养野生 动物。至此,由果子狸与SARS之间的“错误关联”而导致的全国性恐慌才得 以平息。 上述分析表明,思维陷阱是造成新闻偏见的重要原因。以揭示事实、传 播真理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对纷纭万象的现实世界,理当谨慎推理,小心求证, 使每一篇深度报道建立在充足、可靠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之上。唯有如此,新闻 才能取信于读者,造福于社会。 二、用事实说话 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 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 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 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 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一)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 1. 纪实写真 2. 用事实说话 3. 交代新闻要素 ★ 由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引申的问题: (1)新闻写作要如实地反映事实,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9 a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注意的问题之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要透时现象看本质,之一·不能不丽及宏四事实,在微观中顾及宏视 b主观意愿与客观反映的关系主观脱离客观的表现:合理想象、表述不当 (2)为什么必须交代新闻要素 a. 是新闻的构成规律所决定的 b。为话应新闻受众的普骗心理 c.也是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要求 (二)怎样用事实说话: d. 直接陈述 b.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 c.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 d权第一人际 e.注明消息来源 (三)新闻中存在的用事实说话方面的问题: 是概念化 二是套话多: 三是事实少,议论多,不着边际 三、坚持时间性 (一)第一时间的较量 2003年12月14日18时07分24秒,新华社播发电视快讯 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在其家乡提克里特被 捕。这是新华社播发的第 一条关于萨达姆被捕的稿件,也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中第 三家播发这一消息的(早于美联社)。随后新华社播发了一系列相关稿件。此时 离算一天的报纸截时间只到下不足6小,阳这对已口有所准各的报纸来说 足够了 12月15日,北京主要报纸都倾力出击, 尤其是都市报不惜版面重装 上阵。与以往突发事件的报道相比,萨达姆被捕事件的报道没有呈抛物线状。即 没有出现由开始 -高潮一 一尾声这样一个自然发展的形态。而是一开始就是高 潮,也就是各家报纸都在报道的第一时间把文章作足,不留余力和空白。这一点 新京报、 北京青年报、 京华时报等表现得尤为突 从容量 北京各报都对萨达姆被捕报道 不借版面。 新京报在头版 出3/4版以《萨达姆被捕》为大标题刊登萨达姆被捕后剃须前后的两张大幅图 片。A02版头条刊登社论《萨达姆被捕意味着什么》。A03评论版整版刊登 《萨达姆将面临怎样的审判》、《美国在伊的“磨难”还未结束》、《萨达姆被 捕细面律有切加快》 二篇评论 一13版推出10个整版的特别报道。京华 时报头版以《萨 姆被捕》为大标题刊登萨达姆被捕后的图 1/3版 并推出“萨达姆被捕之动态” 三个版 “萨达 被捕之评论” ·个版。北京青年报头版在最显著位置刊登图片新闻《驻伊美军抓 获萨达姆》及《外交部发言人就萨达姆被抓发表谈话 一希望此事有利于早日实 现伊和平稳定》 《萨达姆将会受到审判》 《巴格达发生爆炸事件》等报道 另有7个 整版的“今日焦点 北京日报第九版“今日关注” 刊登《萨达姆 被美军抓获》、《萨达姆被捕对伊局势影响有限》、《萨达姆家人去向》、《
- 9 - a 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注意的问题之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之二:不能不顾及宏观事实,在微观中顾及宏观。 b 主观意愿与客观反映的关系主观脱离客观的表现:合理想象、表述不当 。 (2)为什么必须交代新闻要素: a. 是新闻的构成规律所决定的 b. 为适应新闻受众的普遍心理 c. 也是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要求 (二)怎样用事实说话: a. 直接陈述; b. 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 c. 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 d. 采取第三人称 e. 注明消息来源。 (三)新闻中存在的用事实说话方面的问题: 一是概念化; 二是套话多; 三是事实少,议论多,不着边际 三、坚持时间性 (一)第一时间的较量 2003年12月14日18时07分24秒,新华社播发电视快讯: 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在其家乡提克里特被 捕。这是新华社播发的第一条关于萨达姆被捕的稿件,也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中第 三家播发这一消息的(早于美联社)。随后新华社播发了一系列相关稿件。此时 离第二天的报纸截稿时间只剩下不足6小时,但这对已有所准备的报纸来说已经 足够了。 12月15日,北京主要报纸都倾力出击,尤其是都市报不惜版面重装 上阵。与以往突发事件的报道相比,萨达姆被捕事件的报道没有呈抛物线状。即 没有出现由开始——高潮——尾声这样一个自然发展的形态。而是一开始就是高 潮,也就是各家报纸都在报道的第一时间把文章作足,不留余力和空白。这一点 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容量上讲,北京各报都对萨达姆被捕报道不惜版面。新京报在头版拿 出3/4版以《萨达姆被捕》为大标题刊登萨达姆被捕后剃须前后的两张大幅图 片。A02版头条刊登社论《萨达姆被捕意味着什么》。A03评论版整版刊登 《萨达姆将面临怎样的审判》、《美国在伊的“磨难”还未结束》、《萨达姆被 捕伊重建有望加快》三篇评论。A4—13版推出10个整版的特别报道。京华 时报头版以《萨达姆被捕》为大标题刊登萨达姆被捕后的图片(超过1/3版), 并推出“萨达姆被捕之动态”三个版、“萨达姆被捕之人物”五个版、“萨达姆 被捕之评论”一个版。北京青年报头版在最显著位置刊登图片新闻《驻伊美军抓 获萨达姆》及《外交部发言人就萨达姆被抓发表谈话——希望此事有利于早日实 现伊和平稳定》、《萨达姆将会受到审判》、《巴格达发生爆炸事件》等报道, 另有7个整版的“今日焦点”。北京日报第九版“今日关注”整版刊登《萨达姆 被美军抓获》、《萨达姆被捕对伊局势影响有限》、《萨达姆家人去向》、《伊
.10 拉克人对萨达姆被捕心情复杂》等报道及图片。北京晨报头版最显著位置刊登图 片新闻《萨达姆在提克里特被捕》并推出两个整版的特别报道。 从内容上讲, 可称之为穷尽式报道】 些报纸在报道的第一时间倾囊而 出,企图把与萨达姆被捕有关的新闻 网打尽 此举从新京报可见 斑。新京报 除了在头版、社论版、评论版刊发有关萨达姆被捕的新闻、图片和评论外,还推 出10个整版的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一):“我们的确抓到了萨达姆”。包括占半个版的萨达姆 被捕后的巨幅图片和文字报道 特别报道(二): 束 三就擒” 。包括《美方披露行动细节》、《驻伊 美军新闻发布会节选》和相关图片3幅。 特别报道(三):“普天同庆”。包括《伊拉克人庆祝老萨被捕》、《美 大喜:这是伊拉克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日子》、《美盟国欢迎萨达姆被捕》、《他 的被捕令人悲哀》、《法德表示祝贺》及相关图片两幅。 特别报道(四) “命途叵测1 包括《不会对伊局势产生实质影响》 《是否被判死刑?》、《有利于抑制恐怖活动》及相关图片两幅。 特别报道(五):“无间搜捕”。包括《千心万苦追捕萨达姆》、《追 捕萨达姆“神秘特工”》及图片两幅。 特别报道(六):“亡命‘声’涯”。包括《萨达姆9次录音传世》 《亡命老萨啥模样?》及相关图片 特别报道(七): “沙漠枭雄” 。包括《沙漠枭雄生死劫》、《逃过暗 杀无数》、《新闻人物:萨达姆·侯赛因》及相关图片1幅。 特别节道(八):“传奇人生”。包括《萨达姆:英雄和恶魔的传人》 《新闻故事:“把叛徒拖出去!”》、《同学眼中的萨达姆》及相关图片1幅。 特别报道(九):“家破人亡”。包括《萨达姆两子惨死美军枪下》 《萨达姆的四任妻子》、《其他子女去向》、《老萨被捕前每周联系第二任妻子》 及相关图片两幅。 特别报道(十):“权贵下落”。包括《1“梅花K”易卜拉欣下落仍 是谜》、《“扑克牌通辑令”中伊高官结局》等。 这些在第一时间推出的报道几平函盖了萨达姆被捕事件相关的方方面 面,可以说是 种全景式的报道 由于通讯技术的进步以及通讯 不断加强重大国 事件的采集能力,加」 网络日渐成为重要的新闻资源 媒体迅速及时地获得大量新闻,并在报道的第一时间展开全面的较量成为可 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如何在较短时间快速反应,运筹帷幄,调兵 遣将,讲行战役部局,就成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际发件报首的这一断特占 也给新闻周刊、周报等出版周期较 长的媒体产 大的影 出了新课题。以萨达姆被捕为例 因为包邦 报纸在内的媒体在第一时间几乎把相关新闻一网打尽 2003年12月 5日.如2003年12月22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只在第58一60页刊 登了《美固抓住了一个符号》笔两篇短文章。同一天出版的三联牛活周刊也 只两而长的时事分析《法大根被俘后的拉点局热》 无论从形式 是从 这些本以深度解析见长的周刊都 逊色于报纸。报纸在 第 一时间狂轰乱炸之后,周刊也只能拣食人家啃剩的一两根骨头,这对周刊 说着实是不小的痛苦和窘境
- 10 - 拉克人对萨达姆被捕心情复杂》等报道及图片。北京晨报头版最显著位置刊登图 片新闻《萨达姆在提克里特被捕》并推出两个整版的特别报道。 从内容上讲,可称之为穷尽式报道。一些报纸在报道的第一时间倾囊而 出,企图把与萨达姆被捕有关的新闻一网打尽,此举从新京报可见一斑。新京报 除了在头版、社论版、评论版刊发有关萨达姆被捕的新闻、图片和评论外,还推 出10个整版的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一):“我们的确抓到了萨达姆”。包括占半个版的萨达姆 被捕后的巨幅图片和文字报道《洞穴里挖出萨达姆》。 特别报道(二):“束手就擒”。包括《美方披露行动细节》、《驻伊 美军新闻发布会节选》和相关图片3幅。 特别报道(三):“普天同庆”。包括《伊拉克人庆祝老萨被捕》、《美 大喜:这是伊拉克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日子》、《美盟国欢迎萨达姆被捕》、《他 的被捕令人悲哀》、《法德表示祝贺》及相关图片两幅。 特别报道(四):“命途叵测”。包括《不会对伊局势产生实质影响》、 《是否被判死刑?》、《有利于抑制恐怖活动》及相关图片两幅。 特别报道(五):“无间搜捕”。包括《千心万苦追捕萨达姆》、《追 捕萨达姆“神秘特工”》及图片两幅。 特别报道(六):“亡命‘声’涯”。包括《萨达姆9次录音传世》、 《亡命老萨啥模样?》及相关图片。 特别报道(七):“沙漠枭雄”。包括《沙漠枭雄生死劫》、《逃过暗 杀无数》、《新闻人物:萨达姆·侯赛因》及相关图片1幅。 特别节道(八):“传奇人生”。包括《萨达姆:英雄和恶魔的传人》、 《新闻故事:“把叛徒拖出去!”》、《同学眼中的萨达姆》及相关图片1幅。 特别报道(九):“家破人亡”。包括《萨达姆两子惨死美军枪下》、 《萨达姆的四任妻子》、《其他子女去向》、《老萨被捕前每周联系第二任妻子》 及相关图片两幅。 特别报道(十):“权贵下落”。包括《1“梅花K”易卜拉欣下落仍 是谜》、《“扑克牌通辑令”中伊高官结局》等。 这些在第一时间推出的报道几乎涵盖了萨达姆被捕事件相关的方方面 面,可以说是一种全景式的报道。在当今,由于通讯技术的进步以及通讯社 不断加强重大国际突发事件的采集能力,加上网络日渐成为重要的新闻资源, 媒体迅速及时地获得大量新闻,并在报道的第一时间展开全面的较量成为可 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如何在较短时间快速反应,运筹帷幄,调兵 遣将,进行战役部局,就成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国际突发事件报道的这一新特点,也给新闻周刊、周报等出版周期较 长的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提出了新课题。以萨达姆被捕为例,因为包括 报纸在内的媒体在第一时间几乎把相关新闻一网打尽,2003年12月1 5日.如2003年12月22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只在第58—60页刊 登了《美国抓住了一个符号》等两篇短文章。同一天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也 只刊登两页长的时事分析《萨达姆被俘后的伊拉克局势》。无论从形式、内 容,还是从深度看,这些本以深度解析见长的周刊都远逊色于报纸。报纸在 第一时间狂轰乱炸之后,周刊也只能拣食人家啃剩的一两根骨头,这对周刊 来说着实是不小的痛苦和窘境